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逐渐加强,农业投入方向趋于多元化,市场机制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逐渐凸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各种市场包括农产品市场都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导致各种要素的流动范围扩大,可选择性加强,对农产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要求提高。农产品核算的真实性能够便于确定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业生产与国际竞争者的差距。从国内方面看,中国“三农”问题突出,农业领域的市场化、现代化逐渐深入,政府及农业企业、农户等主体对农产品成本收益决策的科学性和信息收集的要求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对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的考察成为必要。2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成本核算方式历经数次湞变,与以前的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但仍存在语多弊端,因此,核算及统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更新以适应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农业政策设计的有效性、灵活性与科学性。现行核算指标体系的实施始于2005年,该指标体系区分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提出现金成本、现金收益概念,并且把土地成本(主要是机会成本)纳入了现行核算体系,但这些指标的设置能否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民的成本收益状况,是否具有可比性,哪些方面需要再次完善等问题都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如现行的核算体系中未考虑补贴收;C、成本外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2008年为例,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2008年每亩稻谷的现金成本为391.46元,现金收益为509.26元,当年每亩稻谷的成本外支出为1.55元,补贴收入为56.87元,当加入成本外支出、补贴收入时,现金成本将变为393.01元,现金收益将变为566.13元,现金成本增加了 0.39%,而现金收益增加了 11.18%。因此,针对中国现行农产品成本核算及统计体系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本文认为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是在考虑相关指标具有可比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性,尽可能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相对稳定的核算及统计体系,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
1.2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对此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农产品的价格、贸易等方面进行研究;如Piggot (1992)通过设定单方程模型估计农产品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差异[1]; Gardner (1975)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将农产品收购、批发、运输、加工到零售的所有环节看成一个整体,对农产品成本进行核算12]; Wohlgenant (1989)、Azzam (1991)运用行为方程,通过描述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刻划农产品市场产量与价格的决定过程?Jha S.and Srinivasan P.V. (1999)运用回归模型,对印度的贸易税收、补贴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各种贸易税收、补贴有助于稳定印度国内粮食价格,全面开放的政策有助于降低印度国内粮食价格;Brown (2002)认为中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使得中国粮食需求量増加较为明显,中国则需要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将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势必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粮食成本; D .Harris (2007)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定购价格与定购数量对种粮农民的收入带来不同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的差异取决于不同的生产水平和自给水平; Evens on R.E.and Gollin D.(2003)研究认为尽管粮食的多样性可能会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与此同时,其粮食价格也会同样下降,要想使得农户获利,粮食成本下降幅度应该大于粮食价格下降幅度; Yusra Safa, HaqNawaz Bhatti (2010)认为通过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也是提高农产品成本的一种方式[9]; Keith0. Fuglie (2008)对农产品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用地质量、增长核算、劳动生产效率等是影响农产品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
…………
第二章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对粮食成本收益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包括对基本指标的设置,如调查面积;产量指标的设置,如主产品产量;产值指标的设置,如主、副产品产值;成本指标的设置,如生产成本;收益指标的设置,如净利润等方面,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包含相关成本的主要内容。核算方法:是指各成本收益指标如何核算,主要包括基本指标的核算方法如调查面积的核算;产出指标的核算方法如主产品产值、副产品产值等指标的核算方法;劳动指标的核算方法如用工数量、用工作价等指标的核算方法;物质与服务费用核算方法如种子费、化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指标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外支出指标的核算方法等,核算方法要尽量准确合理。粮食成本调查户选择的代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调查对象的设置、选择以及调查方法的合理性。调查对象包括农户、农场等,保证农产品成本调查户选择的代表性是农产品调查数据准确性的关键要素。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的最直接目的是得到主要农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而不是每个农户的具体的生产成本。因此,农产品成本调查采用了非全面调查方法,通过选择一些能够代表当地实际不同生产水平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些农户的成本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获得近似社会平均生产成本的数据。因此,调查户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是能否真实反映社会平均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
2.2相关理论分析
农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二个要素:一是物化劳动,二是活劳动,它是用货币来体现。也就是说当生产某种农产品时,物化劳动、活劳动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这既包括生产用房、机械使用损耗等劳动资料消耗,又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劳动对象消耗,还包括从事产品生产的劳动报酬费用,这是农产品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呈现季节性波动的特征,同时农产品生产过程是经济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的融合;现行的农产品成本核算不同于以往的成本核算,在农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土地成本开始被引入,农产品成本包含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述内容就是经济成本的内涵。
………….
第三章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的历史演变......... 16
3.1 第一阶段(1978-1983) ........ 16
3.2第二阶段(1984-1997) ........ 20
3.3 第三阶段(1998-2004) ........ 24
3.4第四阶段(2005-至今)........ 28
3.5四阶段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比较分析........ 40
3.6本章小结........ 44
第四章现行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评价........ 46
4.1现行粮食成本收益指标体系设置评价........ 46
4.2现行粮食成本收益核算方法评价........ 47
4.3现行粮食成本收益调查户的选择评价........ 51
4.4现行粮食成本收益记录方法评价 ........55
4.5本章小结 ........56
第五章新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的构建........ 57
5.1粮食成本核算及统计的程序........ 57
5.2粮食成本收益项目的划分........ 59
5.3粮食成本各指标的核算........ 66
5.4调查户的选择 ........78
5.5本章小结 ........ 78
第七章新粮食成本收益统计数据质量评价
7.1新粮食成本收益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客观性:主要包括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独立程度、统计调查工作的透明程度、统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标准的程度等方面,统计机构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干涉,统计机构要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收集统计数据,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问题,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原则,在粮食成本核算过程中,有专门的统计机构进行核算。第二,准确性:主要是指统计数据的估算值与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统计误差与准确性呈现反相关关系,统计误差越小,准确性就越高,反之,准确性越低。统计误差存在多种形式,如调查误差与代表性误差、偶然性误差与系统性误差。调查误差是由调查的各项事物的错误计量、错误判断和错误记录发生的,代表性误差是所选择的调查户不能代表真实的水平所造成的误差,偶然性误差是个别调查样本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数据偏离正常值,系统性误差是核算方法、调查方法不当导致的汇总数据失真数据收集过程质量的准确性主要是对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的判断。
…………
结论
中国粮食成本收益核算及统计体系发展至今,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其四个阶段的对比考察发现:1)从指标体系的设置看,前三阶段主要是遵循会计成本计量原则,会计成本主要基于历史成本原则,而第四阶段主要是遵循经济成本计量原则,经济成本计量主要是基于机会成本原则,机会成本中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和土地的机会成本的加入,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2)从核算方法看,对人工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劳动日工价考虑了农村劳作的特殊性。但劳动日工价核算方法不统一,可能引起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3)从调查点(户)的选择来看,前两阶段主要是以村集体为单位进行调查,后两阶段主要以农户为基础进行调查,调查样本确定方法更加多样化。4)从记录方法看,汇总表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调查表也越来越具体详尽,汇总手段也由人工汇总向计算机汇总进行转变,记录手段也由人工记录向人工、计算机记录并存转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