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盲审流程图


From 百度 基本概念
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
盲审制度,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
一般高校,特别是研究生院,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
外审是指将论文送外单位专家审阅,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自己导师指定的审论文专家,自己送审,占90%,由于专家和导师关系一般不错,都能通过。
盲审和外审通后过才能取得答辩权,答辩不通过,一样不能毕业。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要半数通过就能够毕业。
博士和硕士都有不能毕业的,但是硕士的比例很小的,也有没有毕业的硕士,但是比例不到1%。所有的博士论文和部分硕士论文在答辩前由学位办送到外单位做盲审,以保证答辩论文的质量。另外省市级教委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请外单位做盲审,以检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所有博士硕士论文在盲审、外审都过了才能参加答辩,然后由答辩委员会决定是否通过答辩, 是否授予学位。最后由单位的学位委员会综合论文质量、修科成绩、思想表现、有无发表论文等因素,无记名投票会决定是否给学位,同意给了还要公示3个月后拿学位证书。博士和硕士都有不毕业的,一般无学历和学位。毕业的有的有学历无学位,有的有学历和学位。
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不能毕业的当然存在,尤其是好的学校更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上海市是全市抽取一定比例的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参加盲审。博士生的话是强制盲审,只要申请博士学位就要参加盲审。盲审就是论文的内容和标题都不能涉及你的导师姓名和你的姓名,一般都是送到外校审阅,审稿人不会知道是谁的论文谁是这论文的指导老师。因此叫盲审。盲审有不过的,特别是博士,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认真对待,基本也就都过了(硕士论文)。博士的论文本身就对学术水平要求高,所以通过要难些。
关于2007届春季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质量综述 2007-1-17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我校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及评价机制,其中学位论文的送审工作是整个体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因此,从2007年开始学校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方式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盲审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100%;二是对盲审的意见处理方式作了较大调整,处理方式比以前更加严谨。从此次论文盲审的过程及结果看效果非常显著:本次参加盲审学位论文共165篇,一审合格率占96.4%,不合格率占3.6%;二审不合格的有三篇,占1.9%。另外,在整个评审过程中,研究生及导师都对本次盲审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研究生甚至经常到学院或研究生学院询问相关专家反馈回来的评审意见,并纷纷表示要尽快按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 论文送审没有通过且占一定比例,这在宁大研究生培养中还是首次,这一现象表明盲审是有效的,也是合理的。适当的淘汰率有助于研究生更加关注于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增强质量观,同时也会触动导师对研究生论文质量工作的关注,从而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的质量,促进今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的稳步提升。 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工作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本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员盲审工作是成功的,达到了我校对学位论文实行全员盲审的预期目的。本次学位论文的全员盲审工作能够取得成效,我们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 1、专家遴选的范围大。评审专家的构成由学院提供,并结合研究生学院原有的专家库,专家总共达800余名(含校内专家),并且有35%学位论文采用直接送各高校的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方式,由他们送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大范围的选择及选择的不确定性,充分避免了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2、提前布置学位论文的送审工作,使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我院提前2个多月就开始布置有关论文盲审的工作,促使研究生加快其论文的撰写过程,关注论文的撰写质量。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提交学位论文。 3、第一时间反馈专家评审意见。往年学位论文的评审结果没有反馈给研究生。今年,只要专家有了评审意见,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把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给研究生,使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按照专家反馈的意见修改和完善本人的学位论文,使学位论文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4、评审专家有修改意见的,研究生必须按专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须提交论文修改清单,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1-2名专家进行审核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上述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从各学院的论文答辩成绩及专家的评议意见综合评价上看,我校学位论文优秀率33.3%,良好率为37.04%,一般性占21.61%。优良率超过70%的专业占了78%,其中信息学院、生命学院、体育学院的学位论文总体评价较高,而民商法、企管、专门史等少数专业一般性的比例偏高,希望相关学院引起重视,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院2007-1-17、
也谈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
学位论文的评审是考核和评定研究生论文水平、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位论文质量审核把关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较为有效地排除了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学位论文盲审是指将不含有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的论文送有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论文评审,评阅专家和研究生均不了解对方情况。论文盲审制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利于改变学风浮躁的现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道德。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推行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我校从2007年开始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盲审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为100%,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达到31.9%,采用随机抽取和重点抽取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几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工作的实践来看,博士学位论文基本都达到要求,硕士学位论文暴露出一些问题,参加盲审的硕士研究生中有多人没有通过盲审,个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甚至存在抄袭问题,在2010年盲审中发现了4例。其中有一篇论文关键内容第五章与某高校研究生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图表上,相似度极高,存在剽窃嫌疑;还有一篇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与某高校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某章节基本一致,存在剽窃嫌疑;另外两篇学位论文在前几章的基础知识中过于雷同,具体表现在二三四章的文字、图、公式等方面,论文内容也被评审专家指出创新点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将通知导师和研究生个人,修改完善论文,论文修改后重新盲审,必要时可延期答辩。
国家学位办和江苏省学位办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江苏省每年下半年都会对上一年度已经授予学位的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抽检,国家学位办也从去年开始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如果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省级或国家级学位论文抽检中不合格,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重地还可能撤销学位。通过学校的学位论文盲审,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把控,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2011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工作即将开始,希望全体研究生高度重视盲审工作,认真准备论文,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认为盲审不会抽到自己。
事实上,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论抽到或不抽到,都要认真准备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同时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及其严肃性,真正从源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我校“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论文盲审制度,并构建多个创新平台,从整体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希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同学,抓紧时间,认真完善仿真试验或相关软硬件工作,确保每个实验数据都真实可信;认真撰写论文,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公式图表规范。以优异的成绩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筹)
学位与培养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
人民时评:论文盲审的意义所在刘成友
五、六月份,是各类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的繁忙季节。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有必要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实行盲审,而且是双向盲审。 笔者的这一建议并不是突发其想。 去年曾有这么一件事让人好笑又深思。上海某出版社要出版一批博士论文,先让论文作者或指导教师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写些评审意见。专家们的意见很快就来了。可当出版社告知专家们要在正式出版的论文前附上他们的意见时,专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为什么?因为这些意见大都是不负责任的夸大和溢美之词,如果附上去会有损专家本人的声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情和关系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高校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块不受利欲侵染的净土,论文评审和答辩中也不免掺进很多人情和关系因素。人所共知的是,校外的论文评审专家要找和自己的导师关系好的,即使论文不好也会网开一面;答辩时尽可能不要请那些和导师观点不一或关系不好的老师作评委,那样就可以避免冲突和较真。每次答辩前,不管是学生还是导师,都已经在心里盘算又盘算,谁持什么观点,是什么风格,和导师关系如何,请谁不请谁等,其用心程度不亚于校对论文。 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周围这种重人情讲关系的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用制度来阻止一些利用人情和关系渔利和谋私的途径和可能。对论文评审来说,实行双向盲审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双向盲审就是对评审专家隐去作者的姓名,对作者隐去评审者的姓名,使两者互不知晓。在此过程中,中间组织者的规范和保密工作很重要。 有好说好,有差说差,客观中肯,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科学态度。盲审制这种不看僧面也不看佛面,即使看也看不到僧面佛面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排除人情和关系因素的干扰,客观、公正、理性地衡量和评判学术成果。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客观上起到了督促和提高论文质量的作用。很多毕业生因此不敢再马马虎虎,抱侥幸心理,蒙混过关。现在国家每年有几十万硕士博士毕业,加上那么多在职攻读学位的人员,毕业论文一定有近百万篇之多。如果不能严格把关,那么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水货论文肯定不在少数。去年湖南省就是在硕士论文抽检中发现一批不合格论文而取消13名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的。这只是极少数运气不好的。如果各省各校都进行大检查而不是抽查,又该发现多少水平不高的论文,多少不负责任的导师?对于硕士和博士培养来说,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当前大跃进式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方式需要改进,论文盲审不啻是实现宽进严出、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具体而有效的环节。 盲审制度不止应在毕业论文评审中实行,学术期刊领域更有必要推行这种做法并使其一贯制。学术界一些人面临职称和学术成果的压力,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很多文章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论文盲审制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让学术期刊成为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真正的园地。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其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只有不徇私情,才能把这种制度遵守贯彻好。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普遍实行的盲审制,目前在中国个别高校的个别专业里已经实行,每年都有不合格的论文被挡在门外。包括一些学术期刊也开始实行这种做法,以此提高办刊质量。尽管这是个好开端,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盼望盲审制能尽快在我国学术界普遍推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