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选择了《新民报》成都版的社会新闻进行分析,在翻阅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社会新闻的选材内容以及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文本进行了摘录,试着从新闻学角度分析其社会新闻吸引人的原因,以及社会新闻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报刊不仅能够记录社会历史,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战事频仍的混乱年代,报刊报道与政治无关的社会新闻成了民营报纸的出路。社会新闻“发刊不论男女贤愚皆能阅读的记事,颇受大众欢迎,已大成功。”可以说社会新闻成为促进当时报纸销量的主力军。《新民报》素来以关心民生疾苦的民间大报著称,在报纸风格上,着重报道社会新闻是《新民报》的传统特色,《新民报》成都版更是在创办伊始就着重报道反映民间疾苦的社会新闻。
在20世纪中国报业史上,由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创办的《新民报》是当时最大的民间报系。《新民报》最早于1929年9月在南京创刊,先后出版了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等多个版本,顶峰时期是形成5家报社、8家日报(晚刊)并存的局面,在当时的民营报刊中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可以说是研究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藏文献1。
近年来对社会新闻的研究成果虽然有所增加,但社会新闻研究的总体情况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近代社会新闻经历了早期一味强调猎艳新奇,将社会新闻黄色化来博人眼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与政治经济新闻并列的新闻样态这一过程,通过研究《新民报》成都版的社会新闻,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近代社会新闻的发展历程。
本文以《新民报》成都版日刊刊第三版社会新闻为研究对象,从报道主题、报道特点等方面对其“社会新闻”进行梳理研究,呈现相关报道内容的整体状况,探究民营报刊的社会新闻实践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以及媒介记录历史文化的价值,将社会新闻置于中国社会历史脉络中,呈现《新民报》成都版社会新闻的记录路径。在现代传媒集团极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重提社会新闻的价值以及媒体的使命担当,强调媒体的社会关照是必要的。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新民报”三个字,共找到136条的结果。对《新民报》的研究多集中在报刊本体,报人思想以及报刊的经营发展方面。
1.2.1《新民报》报刊方针与经营发展
《新民报》发展顶峰时期是五社八版时期,这离不开邓季惺对报馆的经营管理,《新民报》是近代报业史上率先实行股份制的传媒集团。对于《新民报》的经营管理策略也确实值得研究。邓季惺凭借着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对《新民报》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其规范的现代化的经营制度下《新民报》逐步发展壮大,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旧中国最大的民间报系。2019年蒋秀丽在《青年记者》上发表的《<新民报>女当家邓季惺>和2020年邢静在《同舟共进》上发表的的《报坛女杰邓季惺》都提到了邓季惺对《新民报》的经营管理才能。
达尔文曾说:“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健壮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1944年,《新民报》经过斟酌和自身生存提出了一条办报方针——“中间偏左,遇礁即避”。就是在言论追求进步,又不能过激,遇到威胁报刊生存的言论能不发表就不发表。2018年丁雨晨在《新闻传播》上发表的《浅谈<新民报>提出八字方针的动因及其局限性》也提到《新民报》八字方针的动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注定了八字方针的局限性,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新民报》不能够做到既发表进步言论又不触怒当局,通过“八字方针”可以进一步了解《新民报》的政治态度倾向变化及其本质。
..........................
2《新民报》发展沿革
2.1《新民报》五社八版
《新民报》最早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由于处在战争时期,报社不断迁移发展,先后出版了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多个版本,高峰时期拥有5家报社、8家日报(晚刊)。11由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创办的《新民报》,在20世纪的中国报业史上可以说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迁去重庆,成了当时第一个西迁重庆的报纸;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晚刊创刊,并且在当地极受欢迎。抗战后期,《新民报》重庆成都两地一天的总发行量最高达到10万份,可以说是大后方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基于此又于1945年增出《新民报》成都版日刊。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晚刊创办,至此《新民报》形成了五社八版(五社指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都出版日刊晚刊)的报系,这种盛况在中国新闻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1943年,成都版创刊,先后出版晚刊和日刊。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大城市,除了重庆之外,还有桂林、贵阳、昆明、成都等地,由于成都和重庆的关系,选在成都建立分社,1943年春,《新民报》的常务董事胡子昂在四川省政府任建设厅长,经过大家在成都的调查,确定了在成都筹办分社,并由邓季惺留在成都积极进行准备工作,直到1943年6月初,才大体准备就绪。成都《新民报》由邓季惺任经理,赵纯继任总编辑,张慧剑、张友鸾分任主笔,分别编辑副刊和新闻。一直等到6月中旬才拿到出版登记证。12刚开始成都《新民报》的价目零售每份十元,订阅一月二百六十元,外埠订阅每月加邮审费十元。
成都《新民报》晚刊,于1943年6月18日正式出版,1945年1月2日又增出了日刊,出刊时,重庆社的赵超构、姚苏风、方奈何、张十方等都到成都社工作了一个时期,因此日刊也在很短时间内打开了局面。成都由重庆总社直接领导,政治态度和宣传方针也同重庆社完全一致,即站在人民大众方面。坚持抗战,反对投降。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民报》总社迁往南京,这时的成都社虽然不像抗战时期与陪都重庆社联系那样方便,但仍然按照总社规定的“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及促进人民自由幸福之前提下,不偏不倚”的原则办报,继续保持着“着重报道社会新闻和办好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副刊”这一传统办报风格。
.........................
2.2成都《新民报》
《新民报》成都版的编排仍保持《新民报》的传统,文字精炼,版式活泼多样,标题引人注目而不失风雅。《新民报》向来重视社会新闻,社会新闻的成功为成都《新民报》打开了销路。
2.2.1报头设置
《新民报》的报名是孙中山的墨迹,报头采用从右向左的横排方式,报名下面有“日刊”等字样,用以区分成都《新民报》晚刊。报眉位置印有发行人、报纸公司信息、订刊价目、社址、广告刊例等信息,内容采用小字排版,用以突出报头的显著信息。报头两边的报眼用来刊登广告,其所占的版面与报头的版面大致相当,大致有三栏八行的宽度。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1947年5月9日《新民报》改版后,报头居报纸的右上角,采用竖排方式,报头底部有“HSIN MIN PAO”和“成都”“CHENGTU”等字样,其中“HSIN MIN PAO”是新民报的英文字样,方便外国人阅读。报头信息量大,报眉位置印有:创刊时间、报业公司信息、登记号、开办年限、发行人、报纸期号、社址、报社电报信息、发行部和编辑部的电话、报刊价格、广告刊例等信息。报头内容通过曲线与其他内容做区分。《新民报》的报头较为详细的交代了其报社的基本情况,如:报社的发行人、发行公司、报社社址、本报广告刊例、订报价目等信息。
............................
3成都《新民报》社会新闻梳理.................................21
3.1成都《新民报》新闻来源..................................21
3.1.1通讯社...................................................21
3.1.2新闻记者.......................................21
4成都《新民报》社会新闻报道特色...................................34
4.1引人注目而不失风雅的新闻标题................................35
4.1.1擅用修辞讲究音律.........................................35
4.1.2高度凝练信息完整.................................36
5从社会新闻报道看民国后期的成都................................47
5.1成都《新民报》对社会问题的呈现..............................47
5.2成都《新民报》中的市民境遇..............................................49
6思考与不足
6.1成都《新民报》社会新闻的不足之处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就是要抓住人们的兴奋点加以刺激,以求得街谈巷议的响应--此之谓新闻效应。案件新闻往往有奇异的情节,可读性强,同时也能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暴露社会弊病。但报刊在报道盗劫奸杀之类的犯罪新闻时候,会进行绘声绘影的描写,甚至比较低俗,用煽情手法刺激读者,会用刺激性的大字标题来夺人眼球。
6.1.1风化案报道有黄色新闻之嫌
在成都《新民报》改版之前,社会新闻版面经常会出现关于风化案的报道,例如1946年9月9日《濯锦江面裸女尸身上受奇伤》大陆社讯“前七日午间外东濯锦江中,漂来裸体女尸一具,当时船夫打捞救起,停白马寺附近江浸,此女完全赤裸,周身满布红色烙伤,尤以乳头及阴尸处伤痕多多。据闻:此种情形,可能系情杀,概由当地保甲及警局将尸体收,详细情形,正密查中。”
1947年4月14日至1947年4月24日的“华严巷情杀案”。进行了10多天的新闻报道。1947年4月14日至4月24日,一桩情杀案的连续报道引发了社会关注,成都《新民报》对此进行了连续10天16篇报道,案件定性为情杀,《新民报》对这一社会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体现了鸳鸯蝴蝶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媚俗特点,其标题更像是小说的标题而非新闻标题,例如1947年4月14日《血衣中一篇忏悔录协进女生血海恩仇案渺茫人海鸳鸯梦愧愤荆棘遍布她有内幕要放开》,1947年4月17日《华严巷情杀案破获凶手龚继文就捕追逐热恋多年忽遭胡女一口回绝只好拼个你死我活》,1947年4月18日《情杀华严巷口龚继文招供尽绵绵软玉温香思昔日血淋淋焚琴煮鹤话当宵》《《审凶侧影诉私衷细数刀头话》,1947年4月19日《华严巷案外案凶手堂姐否认失金圈艺系螟蛉子父名李蒸笼》《华严巷女主角情书满腔心腹难言事尽在连串括弧中》,1947年4月20日《军法不容情夜审龚继文凶手态度软化要求轻办待呈主任决定》,1947年4月23日《军律严办龚继文绥署发表书面谈话》《黄埔血案龙世正坐牢十年》《审判长杨蕃谈判决理由》,1947年4月24日《收拾华严巷口桃花浪龚继文昨伏法正人心老太婆抚尸相告跟她去吧中五抢换那一刀黄泉互慰》;这类报道多用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案件新闻侧重对奇异情节的描述,虽然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但把握不好度的话就容易滑向黄色新闻,黄色新闻着重报道当地的琐事、丑闻、警事等,主要体现了报业盈利的一面。
.........................
结语
中国民营报刊曾在中国近代社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由于国民党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有关政府的消息,一律由中央通讯社统一发稿,私营报纸没有自行采录的权利,所以报界主要在社会新闻上展开竞争,而社会新闻写得太平实了,则引不起读者的注意,因此就难免流于渲染和耸动。市民阶层也乐于看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奇闻逸事。这一点《新民报》也不能免俗,《新民报》社会新闻版面历来重视案件新闻的报道,由于案件新闻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在报道一些桃色新闻情杀案时,往往会滑向黄色新闻低俗,煽情渲染的一面。社会新闻在那个言论高压的年代成了民营报刊的立身之本,也是时代造就了社会新闻的不断发展,可以说社会新闻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由不被重视到成为与经济新闻、政治新闻并列的专门的新闻样态。
作为民营报刊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又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近代民营大报要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不接受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辅助下,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份民间大报的责任。《新民报》成都版的社会新闻是其卖座的原因之一,社会新闻读者兴趣和需要出发,强调新闻的相关性与接近性,既注重调查性报道的价值,也会报道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在解放前旧中国凋敝环境与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尤其重视对民生疾苦的报道,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中下层民众,报纸的立场也与中下层人民站在一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