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5 年 11 月,在中央组织召开的经济小组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定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要求,并将“去产能”确定为供给侧改革任务之首。在随后的经济会议中,有关部门提出去产能的重点在于坚决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自此,“僵尸企业”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5 年 11 月,在中央组织召开的经济小组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定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要求,并将“去产能”确定为供给侧改革任务之首。在随后的经济会议中,有关部门提出去产能的重点在于坚决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自此,“僵尸企业”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正处于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向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已经进入至关重要的攻坚阶段,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僵尸企业”是一个难以攻下的大路障。“僵尸企业”以及其反映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在现阶段才产生的新名词与新现象,但是引起中央有关部门以及各界媒体的高度重视还是首次。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大环境已经密不可分,如果全球经济呈现疲软状态,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然而,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的 GDP 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处于经济发展良好的境地,说明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此时这种环境良好的情况,无疑是深度进行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淘汰过剩与落后产能的最佳时机,因此必须下定决心进行“僵尸企业”的全面清理处置工作。
近年来,“僵尸企业”频繁出现在经济规模较大、税收贡献大、贡献就业机会多的传统行业,并且呈现增加的趋势。“僵尸企业”容易出现在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行业,理由是这些企业经济附加值低,技术需求化程度低,一旦经营困难就难以恢复,但同时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大,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在地方经营时间长,贡献税收大,可以一定程度稳定当地的经济,因此在陷入经营困境时,更容易得到政府和银行的财政补贴,从而使企业维持着“僵而不死”。“僵尸企业”长年处于亏损状态、偶尔实现微利的经营状况对于其所处的行业大环境,所在地的地方经济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存在负面影响,具体原因如下:首先,“僵尸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现象,对整个行业的创新升级有阻碍作用,更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与“去产能、去库存”的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对于“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容易加剧地方政府的压力,而银行的贷款利息优惠以及长期贷款容易滋生银行不良资产,严重时很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行之有效地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刻不容缓,对改善目前的经济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文章的研究思路为“理论—案例—结论”,首先文章第二章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总结成文献综述,列举了关于“僵尸企业”成熟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僵尸企业”识别的不同标准,并将“僵尸企业”治理与并购重组结合起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分析并购重组对“僵尸企业”治理的原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第三部分对我国“僵尸企业”现状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僵尸企业”的具体含义、“僵尸企业”分布现状,以及我国“僵尸企业”的成因。第四部分是国机集团对二重重装的并购重组案例,介绍了案例双方的基本情况、并购的动因,以及并购过程,即“僵尸企业”——二重重装的清理处置过程,对并购完成后二重重装的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了财务指标以及“去僵尸化”指标。第五部分则是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的“僵尸企业”产生背景,以及其清理处置的方法。第六部分总结与建议,为 “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快“僵尸企业”清理处置进程,有更多“僵尸企业”重焕生机。
1.2.2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二重重装这一老牌国企中的“僵尸企业”为例,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僵尸企业”识别模型判断其是否“僵尸化”,介绍其清理处置过程,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后续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发散,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论著中关于“僵尸企业”的成因、清理处置措施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并购重组与 “僵尸企业”出清之间的联系,进行案例分析。
比较分析法: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措施,与我国相比较,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的“僵尸企业”清理措施。
............................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文章的研究思路为“理论—案例—结论”,首先文章第二章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总结成文献综述,列举了关于“僵尸企业”成熟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僵尸企业”识别的不同标准,并将“僵尸企业”治理与并购重组结合起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分析并购重组对“僵尸企业”治理的原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第三部分对我国“僵尸企业”现状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僵尸企业”的具体含义、“僵尸企业”分布现状,以及我国“僵尸企业”的成因。第四部分是国机集团对二重重装的并购重组案例,介绍了案例双方的基本情况、并购的动因,以及并购过程,即“僵尸企业”——二重重装的清理处置过程,对并购完成后二重重装的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了财务指标以及“去僵尸化”指标。第五部分则是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的“僵尸企业”产生背景,以及其清理处置的方法。第六部分总结与建议,为 “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加快“僵尸企业”清理处置进程,有更多“僵尸企业”重焕生机。
1.2.2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二重重装这一老牌国企中的“僵尸企业”为例,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僵尸企业”识别模型判断其是否“僵尸化”,介绍其清理处置过程,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后续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发散,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论著中关于“僵尸企业”的成因、清理处置措施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并购重组与 “僵尸企业”出清之间的联系,进行案例分析。
比较分析法: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措施,与我国相比较,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的“僵尸企业”清理措施。
............................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1“僵尸企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在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存贷危机期间的储存机构被 Kane(1987,1993)称作是“僵尸存储机构”,也是第一次将 “僵尸”运用到经济学中,同时提出“僵尸企业”用于代指那些凭借自身经营没有希望恢复盈利,但因为获得了放贷者或者政府的经济支持而免于破产倒闭的负债类企业。Caballero、Hoshi 和 Kashyap(2008)与 Peek 和 Rosengren(2005)最早对“僵尸企业”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在负债经营这种情况下银行还会对其进行借贷帮助,所需支付的利息还远低于业内均值是“僵尸企业”最根本的特征。
2.1“僵尸企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在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存贷危机期间的储存机构被 Kane(1987,1993)称作是“僵尸存储机构”,也是第一次将 “僵尸”运用到经济学中,同时提出“僵尸企业”用于代指那些凭借自身经营没有希望恢复盈利,但因为获得了放贷者或者政府的经济支持而免于破产倒闭的负债类企业。Caballero、Hoshi 和 Kashyap(2008)与 Peek 和 Rosengren(2005)最早对“僵尸企业”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在负债经营这种情况下银行还会对其进行借贷帮助,所需支付的利息还远低于业内均值是“僵尸企业”最根本的特征。
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的日本“僵尸企业”。Chakraborty 和 Peek (2012), Kawai 和 Morgen(2013)认为:日本在 20世纪 90 年代后经济增长变缓并遭遇了“失去的十年”,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存在大量“僵尸企业”。竹中平藏(2014)的研究指出,日本经济衰退、进入“失去的十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僵尸企业”。而 Fukuda and Nakamura(2011)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在日本的 1995 年往后的 7 年间,“僵尸企业”问题愈发明显且数量快速增长——“僵尸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大,然而规模一大就容易得到政策的保护,沦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增加,有趣的是企业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又会变低。Bruche 和 Llobet(2014)认为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也涌现了一批“僵尸企业”,Papava(2010)则研究发现“僵尸企业”现象不是发达国家专有,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发生。
Caballero(2008)的研究发现,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僵尸企业”越多,占用的资源也越多,会阻碍高效率企业的发展,他认为是政府宽松的监管和银行为掩盖坏账损失的不良动机共同造成了“僵尸企业”的产生。Hoshi 和 Kashyap(2010)的研究表明,是银行不停止对“僵尸企业”提供贷款的行为致使“僵尸企业”不会得到破产清算,这是“僵尸企业”可以“僵而不死”最为重要的原因。
..................................
2.2“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2.2.1 国外“僵尸企业”识别方法
最先提出“僵尸企业”识别标准的是 Caballero、Hoshi and Kashyap(2008),即核心是测算企业是否享有银行提供的特殊补贴的 CHK 标准。识别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对正常企业在市场条件下所能够享受到的最低利息进行测算;然后则计算利差——企业实际的支付利息与最低利息之间的利差,利差小于零则代表企业实际支付利息低于最低利息,这就意味着银行为这个企业提供了优惠的利率,该企业是“僵尸企业”,相反则不然。
2.2.1 国外“僵尸企业”识别方法
最先提出“僵尸企业”识别标准的是 Caballero、Hoshi and Kashyap(2008),即核心是测算企业是否享有银行提供的特殊补贴的 CHK 标准。识别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对正常企业在市场条件下所能够享受到的最低利息进行测算;然后则计算利差——企业实际的支付利息与最低利息之间的利差,利差小于零则代表企业实际支付利息低于最低利息,这就意味着银行为这个企业提供了优惠的利率,该企业是“僵尸企业”,相反则不然。
Fukuda and Nakamura 在 2011 年引进了持续信贷标准和盈利标准,提出了FN 识别法,改进了 CHK 方法。其中,盈利标准的识别逻辑为:一般来说健康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会高于其最低利息,所以当一家企业息税前利润低于最低利息时就是“僵尸企业”了,相反则不然。持续信贷标准则是在盈利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判断条件:一是上期负债与总资产的比是否超过 0.5,二是当期外部贷款是否增加,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则可以将之归为“僵尸企业”,反之则不是。由FN 识别标准可以得出,一家企业的负债水平较高,在亏损情况下仍获得了来自外部的贷款,那么视为它获得了银行的隐形补贴,可以将之归为“僵尸企业”。
Imai(2015)考虑到 FN 识别标准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盈利具有短期波动性这一误差因素,认为应当以更长时期作为评判基础,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因为在足够长的经营期限内,优质企业的盈利不可能一直低迷,“僵尸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可能一直上涨,对 FN 识别标准进行了改进,延长了企业盈利水平的评定参考期限。即在时间为 1,2,3,…,9 时,如果某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50%,而且当期获得外部贷款,同时还满足息税前利息低于其最低利息,那么该企业为“僵尸企业”,相反则不然。
.............................
Imai(2015)考虑到 FN 识别标准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盈利具有短期波动性这一误差因素,认为应当以更长时期作为评判基础,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判,因为在足够长的经营期限内,优质企业的盈利不可能一直低迷,“僵尸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可能一直上涨,对 FN 识别标准进行了改进,延长了企业盈利水平的评定参考期限。即在时间为 1,2,3,…,9 时,如果某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50%,而且当期获得外部贷款,同时还满足息税前利息低于其最低利息,那么该企业为“僵尸企业”,相反则不然。
.............................
3.1 国外“僵尸企业”的现状及成因................................ 10
3.1.1 日本三次“僵尸企业”问题 .............................. 10
3.1.2 美国的“僵尸企业”问题 ................................ 11
第 4 章 二重重装清理处置案例介绍.................................... 19
4.1 案例公司简介............................. 19
4.1.1 二重重装简介 ............................... 19
4.1.2 国机集团简介 .............................. 20
第 5 章 经验借鉴与建议...................................... 35
5.1 国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经验借鉴............................ 35
5.1.1 日本清理处置经验借鉴 .................................. 35
5.1.2 美国清理处置经验借鉴 .................................. 38
第 5 章 经验借鉴与建议
5.1 国外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经验借鉴
“僵尸企业”都会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成功的核心与关键在于能否合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大战“僵尸企业”的道路上,日本与美国总结出了许多经验。
5.1.1 日本清理处置经验借鉴
(1) 以市场规律为指导调配社会和经济资源
在清理处置“僵尸企业”问题以及调整产能上,日本政府始终坚持尊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对早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市场竞争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真正做到适者生存,有效利用社会的经济资源。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对于重点行业与一般行业都采取临时性措施,设置“僵尸企业”的限制期限,并有针对性的实施,达到处理企业积压存货、改善企业的经营困境;然后在市场机制不能顺利运作的领域和市场经济没有完全覆盖的灰色领域进行政府帮扶,建设新兴产业,完善基础建设,使其未来能够有足够的潜力长远发展;最后,设置救济标准,计算“僵尸企业”重生需要的社会经济成本总和,并与标准线相比较,如果不符合救济标准,则积极引导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该“僵尸企业”破产倒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做到市场决定企业是否具有重生价值。在第一次“僵尸企业”问题爆发之后,日本政府积极进行产业调整,遵循市场规律,从“供给侧”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再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重视“僵尸企业”失业工人就业再安置
“僵尸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社会矛盾,不管“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方法是破产还是转型升级,最终目的都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但这往往就代表需要企业减少就业机会,消除过剩劳动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就业安置能力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变相的“绑架”,使得政府不得不一直为其输血续命,维持其低效率的生产能力。在“僵尸企业”出清所带来的人员安置问题上,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离职补贴和住房安置等来转移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法律形式来保障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机会以及福利水平。对于日本来说,用人政策具有“终身雇佣制”的特殊性,因此保护劳动者就业是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