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生命教育内容,进而扩展生命教育途径,为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生命多姿多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的领悟生命真谛,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命回馈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化、功利化倾向逐渐凸显,功名利禄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不懈追求,最大化的追逐物质利益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命存在,忽视了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特别是人们处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剧时有发生。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死亡的报道,他们或死于自然灾害,或死于人为的事故,或死于自杀和他杀。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些人群在对待生命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够尊重甚至漠视的态度。“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造就的,靠什么造就?靠后天的教育和影响[1]”。但在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教育者,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相对忽视了对生命德行品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形成这样的一些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生存的技能,而非追寻生存的意义。所以,针对当前个体生命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强化教育理念,纠正现阶段人们的一些错误理念,转而给予生命更多尊重,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教育重回重视生命的教育理念。
在种类繁多的中华文化体系里,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生命知识,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理论。这些生命理论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在今天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有承载千年的文物遗产,名胜古迹,应该让这些文物遗产、名胜古迹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涤荡当代人的内心。道家生命观恰恰就是这种遗产的一部分,通过对道家生命观的发掘,可以将其所蕴含的生命思想用在指导和塑造人上,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彰显作为世界大国所特有的生命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学习道家生命观,并且将其适当融入现代生命教育中,古为今用,不但可以有益补充其一味追求实用知识方面而带来的人文缺失,还可以促进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生命教育思想的融合。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生命多姿多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的领悟生命真谛,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命回馈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化、功利化倾向逐渐凸显,功名利禄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不懈追求,最大化的追逐物质利益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命存在,忽视了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特别是人们处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剧时有发生。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死亡的报道,他们或死于自然灾害,或死于人为的事故,或死于自杀和他杀。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些人群在对待生命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够尊重甚至漠视的态度。“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造就的,靠什么造就?靠后天的教育和影响[1]”。但在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教育者,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相对忽视了对生命德行品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形成这样的一些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生存的技能,而非追寻生存的意义。所以,针对当前个体生命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强化教育理念,纠正现阶段人们的一些错误理念,转而给予生命更多尊重,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教育重回重视生命的教育理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1)国内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早的是台湾地区,在台湾地区最先只是为防止自杀而开展的死亡教育,后来演化为提高生命意义的教育。就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来讲,由于国内外青少年在药物滥用、艾滋病、暴力犯罪等问题上的严重程度不同,所以生命教育开展的出发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在民间团体、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命教育”迅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逐步由中等学校的一项专案计划发展成为各级学校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最终成为社会终身教育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在各个领域的充分展开,教育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不断提升,上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倡导能力的培养、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思想道德的提高、个性的发展等等,国内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生命。2010 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标志着生命教育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我国在生命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国内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专著,冯建军《生命与教育》(2004 年);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2004 年);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2004 年);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究》(2005 年);杰?唐纳?华特士《 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2004 年);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2009 年);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2011年);王文科,戴景平著《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论》(2013 年);路扬《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2014 年);薛红《大学生生命教育》(2015 年);闫守轩《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2016 年),这些专著针对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来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
2 生命教育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命
所谓生命,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各领域追寻的热点。在敬畏生命的前提下,人们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试图揭开生命的面纱,探寻生命的终极奥义。生,源何而来?我国古代信奉“女娲造人”,西方基督教信奉“上帝造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摧毁了以此二者为代表的神创论。草木从地下长出谓之生,即新生命的孕育。命,指天命、命运。谈及生命,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生物上的理解,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这个词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被述说,只要以下任何条件存在,我们就可以说一事物有生命,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者摄取营养的运动以及生成与灭亡等[32]”。
2.1 相关概念
2.1.1 生命
所谓生命,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各领域追寻的热点。在敬畏生命的前提下,人们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试图揭开生命的面纱,探寻生命的终极奥义。生,源何而来?我国古代信奉“女娲造人”,西方基督教信奉“上帝造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摧毁了以此二者为代表的神创论。草木从地下长出谓之生,即新生命的孕育。命,指天命、命运。谈及生命,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生物上的理解,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这个词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被述说,只要以下任何条件存在,我们就可以说一事物有生命,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者摄取营养的运动以及生成与灭亡等[32]”。
人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相较于其他生物有其特有的属性。首先,人的生命具有有限性,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死亡的宿命。自然生命的有限加上人生际遇的不可期,
单程车票的人生中,常常伴随着遗憾和悔恨。其次,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除了镜子中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哪怕是先天条件一样的同卵双胞胎,由于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也会形成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性格特点。最后,人的生命具有精神性。人的生命不仅仅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包括精神的存在。有人生亦是死,有人死仍然生,一生中不断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也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精神的富足足以弥补自然生命长度有限所带来的遗憾。
2.1.2 生命观
观是指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认识,而是包含着对生命本源、生命过程、生命价值、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的认识,对他人生命和自然万物的一种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其中以儒道两家尤为尊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以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为基本的生命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将仁义道德置于最高地位。就道家生命观而言,“道”本身就是包含着生命意蕴的一个概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生命观,主张自然无为,强调重身贵生的生命本位意识,道家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命本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应坦然顺应生命。
...........................
2.2 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生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弘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邃的生命精神,也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精神,给现今的生命教育积淀深厚的理论依据。儒道法墨等各家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最能突出的体现我国文化底蕴中有关生命精神的要数儒家、道家、释家。
(1)儒家生命思想 儒家认为的生命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知天乐命”。“仁”是对其本性的概括,概括说来:仁者爱人,在孟子看来,天人合德,和谐共生。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生死观,是要对生命尊重、敬畏。孔子认为,人如果不理解何谓生,就不会知道何谓死。人只要活着就要知道活着的意义,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死,可以不用理会,人到最后自然会死。同时儒家对待死亡主张慎重和敬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古皆有死”等观念[35],描述了儒家对于死亡的敬畏。对于死亡“疑而不问”的态度,让儒家思想得以超脱。用“立德”、“立功”、“立言”、“成仁”、“成圣”等来使人在死亡后的精神能够得以永生,用“杀身成仁”来描述生与死之间的矛盾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寻求生的意义。
(2)释家生命思想 佛教,汉时传入,兴盛于隋唐,在汲取儒道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哲学。释家讲“出世”。一方面,禅宗很大程度上赞同儒家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感悟,认为生活是摆脱这种困境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中,不断超越,进而成佛。另一方面,它也采用了源于宇宙之源的道家哲学,声称包括人生命在内的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心”,即如来佛祖自然。以佛性为依托,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
观是指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认识,而是包含着对生命本源、生命过程、生命价值、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的认识,对他人生命和自然万物的一种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其中以儒道两家尤为尊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以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为基本的生命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将仁义道德置于最高地位。就道家生命观而言,“道”本身就是包含着生命意蕴的一个概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生命观,主张自然无为,强调重身贵生的生命本位意识,道家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命本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应坦然顺应生命。
...........................
2.2 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生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弘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邃的生命精神,也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精神,给现今的生命教育积淀深厚的理论依据。儒道法墨等各家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最能突出的体现我国文化底蕴中有关生命精神的要数儒家、道家、释家。
(1)儒家生命思想 儒家认为的生命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知天乐命”。“仁”是对其本性的概括,概括说来:仁者爱人,在孟子看来,天人合德,和谐共生。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生死观,是要对生命尊重、敬畏。孔子认为,人如果不理解何谓生,就不会知道何谓死。人只要活着就要知道活着的意义,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死,可以不用理会,人到最后自然会死。同时儒家对待死亡主张慎重和敬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古皆有死”等观念[35],描述了儒家对于死亡的敬畏。对于死亡“疑而不问”的态度,让儒家思想得以超脱。用“立德”、“立功”、“立言”、“成仁”、“成圣”等来使人在死亡后的精神能够得以永生,用“杀身成仁”来描述生与死之间的矛盾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寻求生的意义。
(2)释家生命思想 佛教,汉时传入,兴盛于隋唐,在汲取儒道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哲学。释家讲“出世”。一方面,禅宗很大程度上赞同儒家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感悟,认为生活是摆脱这种困境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中,不断超越,进而成佛。另一方面,它也采用了源于宇宙之源的道家哲学,声称包括人生命在内的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心”,即如来佛祖自然。以佛性为依托,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
3.1 道家生命观的思想来源..................................19
3.1.1 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19
3.1.2 原始宗教中的生命崇拜.....................................20
4 道家生命观的价值评析.......................................29
4.1 道家生命观的局限性.........................................29
4.1.1 过于崇尚自然否定人文......................................29
4.1.2 夸大精神作用.............................................29
5 道家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借鉴....................................33
5.1 目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33
5.1.1 生命教育理念问题.............................................33
5.1.2 生命教育目标问题...........................................33
5 道家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借鉴
5.1 目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生命教育理念问题
早教的出现使得现今孩子越来越早的接触学校,半托、全托风靡,学校占据了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家长似乎摆脱了教育的责任,将一切推脱给学校。然而,就目前生命教育现状而言,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进行一种功利化教育,追寻所谓的一致性。就家庭而言,父母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对于孩子是终生性的影响。成年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上。现今我国家庭生命教育处于无意识、低层次状态。教育观念多种多样,唯一共性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孩子飞的高不高,远不远,不关注孩子飞的累不累。功利化的教育趋势,致使众多家庭和学校将全部重心放在了孩子成绩、工作上,将作为一切之基的生命教育置于尴尬地位。家庭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地位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生命教育未普及,甚至在有些学校存在着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缺乏生命教育引导的学生,对生命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内心出现矛盾时,漠视生命的现象时常发生。
5.1 目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生命教育理念问题
早教的出现使得现今孩子越来越早的接触学校,半托、全托风靡,学校占据了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家长似乎摆脱了教育的责任,将一切推脱给学校。然而,就目前生命教育现状而言,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进行一种功利化教育,追寻所谓的一致性。就家庭而言,父母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对于孩子是终生性的影响。成年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上。现今我国家庭生命教育处于无意识、低层次状态。教育观念多种多样,唯一共性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孩子飞的高不高,远不远,不关注孩子飞的累不累。功利化的教育趋势,致使众多家庭和学校将全部重心放在了孩子成绩、工作上,将作为一切之基的生命教育置于尴尬地位。家庭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地位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生命教育未普及,甚至在有些学校存在着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缺乏生命教育引导的学生,对生命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内心出现矛盾时,漠视生命的现象时常发生。
5.1.2 生命教育目标问题
生命教育目标的明确关系到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只有拥有明确的生命教育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始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而目前生命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很清晰明确,没有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目标。就现今教育现状而言,有的学者按照递进的层次将生命教育目标定位为基础性目标、深层次目标、终极性目标三个层次。有的学者按照认知、态度、技能三维将生命教育划分为认知层面、态度层面、技能层面。虽然学者都将尊重、爱惜生命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目标,但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很清晰的教育目标,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以防止学生自杀为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健康的生命行为,避免他们做危害自己、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
6 结论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生而为人,实属万幸。匆匆一世,不仅要珍惜生命,更要把握生命。道家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传承,至今留存下来的文化精髓,为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贡献。道家思想本就是一门生命哲学,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上,一直有着深厚独特的见解,道家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及它所倡导的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适用于当今社会。只是在今天,学习道家生命观时,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而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特征,融会贯通,弘扬与发展道家生命观,将其运用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把握好自己生命存在的状态、生命发展的方向、生命运行的轨迹、生命做出的贡献、生命达到的境界。在纷繁的世界,不迷失,不逃离,守住生命的本真,创造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境界。
通过对生命教育和道家生命观的概述,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道家思想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得出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具有密切相关性这一结论。将道家所蕴含的生命智慧融入生命教育中,加强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本土化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将道家生命观融入生命教育资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要做到加强道家生命观的研究,深入剖析道家生命观中深邃的生命智慧,并将此融入生命教育,促进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其次,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借鉴道家生命至上、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以尊重自然生命、成就社会生命、丰富精神生命为生命教育目标;用道家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生死关系、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境界观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以“不言之教”潜移默化、以“物故有所然”因材施教、以“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循序渐进、以“知行合一”深入实践。探索道家生命观在生命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内容以及生命教育途径方面的借鉴意义,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进而走出漠视生命和生命虚无的认识误区,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态度;启发人们珍重生命,淡化名利,摆脱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束缚;引导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略)通过对生命教育和道家生命观的概述,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道家思想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得出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具有密切相关性这一结论。将道家所蕴含的生命智慧融入生命教育中,加强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本土化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将道家生命观融入生命教育资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要做到加强道家生命观的研究,深入剖析道家生命观中深邃的生命智慧,并将此融入生命教育,促进道家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其次,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借鉴道家生命至上、顺应天性的教育理念;以尊重自然生命、成就社会生命、丰富精神生命为生命教育目标;用道家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生死关系、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境界观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以“不言之教”潜移默化、以“物故有所然”因材施教、以“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循序渐进、以“知行合一”深入实践。探索道家生命观在生命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内容以及生命教育途径方面的借鉴意义,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进而走出漠视生命和生命虚无的认识误区,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态度;启发人们珍重生命,淡化名利,摆脱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束缚;引导人们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