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勃勃生机,其优秀思想已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灌注于我们的灵魂,更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源泉。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儒家中的“和”思想及其基础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
其一,针对儒家“和”思想演进过程的研究成果。任意某一具体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皆要历经由起源直至完善再到成熟的不同阶段,研究“和”的概念同样要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在针对儒家“和”思想进行分析前,不少专业人士对“和”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展开探讨。学者詹万生认为,“和在我国传统古文化的思想内涵较为丰富[2]”。其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和”含义接近于“调”。在《说文解字》内查找“和”的阐释可知,“和”解任相应之意。随后“和谐”是“和”最普遍的用法,“谐”意味着“配合得当、适宜”之意。蔡方鹿指出,所谓“和谐”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其文有云,“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3]”,这里所谓的“和谐”即为音乐层面的创作境界。随后至春秋战国时期,“和”之内涵更为宽泛,并与“合”进行连用。《国语·郑语》有云:“商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其中的五教即为父者仁义、为母者慈爱、为兄者友善、为弟者恭敬、为人子者孝顺。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己明确“和”在家庭伦理关系处理的重要性。王晓霞认为,“仁”是处理宗亲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在准则,同时辅以“礼”为外在整合手段,以此实现社会整体人际关系的和谐[4]。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它的出现是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相伴随的,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847 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下正式出现在历史上,在该政党出现的同时也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任何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7]”。“宣传工作”在那时的提出与现在有着不同的意义,当时的“宣传活动”主要是在党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02 年前后,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创立,它的创始者列宁在创立过程中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即“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中国的思想政治历史上,从建党之初至新中国建立前,沿用俄国的说法即“政治工作”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正式提出时间在 1957 年,提出者是毛泽东。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术语几次发生变化并交替使用,但他们发挥的职能保持统一。随后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规范用词,正式成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规范术语。
2.2 儒家“和”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从造字法上来看,“和”字的构成为“禾”与“口”,前者在古汉语中象征农业庄稼之意,口则指嘴,指饮食[19],即古人造出“和”字意味着其本质是满足自身日常生活的基础性需求,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随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和”均有“禾”之意。《说文解字》中也有“凡禾之属皆从禾”。“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20] ”。这些现象是对人们当时一种特定生活的表现,即庆祝丰收时的喜悦场景。杨遇夫在其《论语注疏》对“和”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和”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它可以是悦耳的音乐,也可以是美味的食物或协调完美的图案。外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21]”。
...............................
3 儒家“和”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7
3.1 儒家“和”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7
3.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17
3.1.2 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7
4 儒家“和”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21
4.1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21
4.2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21
5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27
5.1 充分提升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27
5.1.1 增强大学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理论自觉..................................2
5.1.2 鼓励大学生多读优秀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27
5 儒家“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5.1 充分提升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
5.1.1 增强大学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理论自觉
大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多寡,决定着他们对人类精神成果的分享程度,决定着他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
将儒家“和”思想的优秀品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对儒家“和”思想进行自我学习。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大学生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或者相关著作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积累和掌握。通过不断地研读,深化对儒家“仁”、“礼”、“和”等思想的理解,从而实现内心认同,以此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养成正确的处事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日常个人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认识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自我学习的同时带动周围人一起,这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不断扩大社会文化正能量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