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40
论文字数:95699 论文编号:sb2015101911453314672 日期:2015-10-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教育自觉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使教育发展面临诸多艰巨的挑战。面对挑战,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自觉。同时,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认同与选择、危机与挑战、对话与交流、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实现文化自觉必须实现教育自觉。自觉本质上就是对于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理解与把握并忠实地行动,文化自觉的内容需要通过教育来得到彻底的贯彻,从而教育自身要实现自觉,即教育主体自身实现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本身具有极强的价值取向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觉内在地具有为实现文化价值观行动的属性和特征,文化自觉的这一根本属性的实现必须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第一节 教育自觉的概念辨析
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自觉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有三层意义: (1)是在“有意识”的意义上使用,即指人类有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自觉意识。这是人类最普通的和最基本的自觉形式,它构成了人类自觉的最低层次,可以称之为“自觉一般”。(2)是在社会运动中把“个人意图和目的”视为自觉来使用,即指“个体自觉”,这种自觉表现了个体活动所具有的较为明确的目的性。(3)即自由,这是马克思对人类自觉的最高向往。到了人们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三种意义上的自觉,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形成了人的自觉的完整结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不同水平上的表现。
综合不同角度解释的共同项来概括,笔者认为自觉就是自己反思、反省的意思;自觉是意识到、认识到或深刻理解;自觉表现为活动主体的某种观点和态度,这种观点或态度是在主体对活动对象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觉就是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从必然性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了自由,自觉就是自由。不自觉具有自发性,是没有认识到或认识不到,具有盲目性和盲动性。自觉和不自觉相对,当人们意识到去做是自觉,意识到不去做就是不自觉;忠实地去做是自觉,不忠实地去做就是不自觉;遵循规律去做是自觉,违背规律去做就是不自觉。因此,自觉就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忠实地去行动。当然,这种深刻认识或理解是合规律的,是科学的,是符合真善美的,相反情况下则是不自觉的。这种自觉与不自觉的概念也是符合日常生活的,也包含了现代汉语词典的三个意义。

第二节 教育自觉的出场语境
西方学者虽然没有像费孝通先生那样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但是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把人类文明划分成八大文化形态:“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墨西哥的玛雅文化、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文化和西欧文化。”学者埃德加·莫兰也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限制了人们的智慧能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文化的破坏,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以新式奴役取代了老式奴役,特别是城市的污染和科学的盲目,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危害,将人们引向核灭亡与生态死亡。”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做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有些民族“认为自己的文化绝对优越,禁止讨论其可能存在的缺点,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唯恐受到污染,采取隔绝和孤立政策,畏惧新的发展,压制不同意见,特别是扼杀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以至顽固、僵化,趋向好战的极端。”
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人的解放相互促进。学者陈军科从人文精神的视角阐述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陈军科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人的解放为核心,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立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和文化自觉在本质上相通的。文化自觉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内涵,以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目标。文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以文化自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建立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周拥平对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自觉与青少年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二元人格和消息闭塞阻碍我国青少年的发展,阻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二元人格就是“说的与做的不一样、想的与说的不一样、公开说的和私下说的不一样”文化自觉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中消极的方面,不断消除二元人格文化,坚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自觉视阈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错误和实践上的问题,即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从而从实然的层面揭示从教育自觉视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具体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主体论的错误、灌输论的偏差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偏差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宏观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正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会出现主体不自信、客体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
一、误区一: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威胁
人是群居性生物,人的本质是交往和社会性联系,没有单个存在的人。人必须有归属感,小到家庭,中到群体,大到国家。人们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群体,更爱自己的祖国。而人们的这种感情来自于家庭、群体和国家能给他们安全、温暖和归宿感。如果家庭、群体和国家让人感觉没有归属感,一定是群体在某个地方或某些方面出现了差错和问题。现在全球化条件下人们感到了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敌对势力的渗透充其量是一种外因,而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许多党员干部裸官在国内,子女已经享受他人国度的“自由”。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外因,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的传承是外因,不能够把全球化归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的根本威胁。如果把外部条件当做根本原因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如果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威胁,就违背了我们对于“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的正确认识。我们必须通过反腐败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的传承。反腐败必须发展充分的民主和实施有效的监督,使制度体系化。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打破官本位,打破单向度的“公务员热”,最终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在社会主义轨道上运行。“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这句话说明了反腐败的巨大社会影响,不过,真正的反腐败既不会亡党也不会亡国。腐败在任何朝代、任何时间都是不被允许的,腐败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公正,人们丧失精神追求,而公正和精神追求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所必备的财富。
同时,国家必须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从优选拔教师,去除目前的单向度的追逐“公务员热”。社会需要着重提倡仁爱,领导干部关爱群众、教师关爱学生。爱是一股暖流,会传遍全社会。被爱的人必然会爱人。领导干部和教师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必然会把这种信仰传递给群众和祖国的未来——学生。因此,振兴中华民族,必须振兴教育。必须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才能解决信仰危机和爱国主义传承受到威胁的问题,才能在全球化大风大浪中滚滚前行。实际上要求党员干部和教师都成为有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有信仰的人才能教育出有信仰的人。

第二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不清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就存在严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因此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定
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核心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国家的阶级、政党和社会,无法得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论。胡耀邦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努力奋斗”。在这里,胡耀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主导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立场统一到我们的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上来。张耀灿给思想政治教育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中能够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社会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的思想品德。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国就是我们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孙其昂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政党或社会团体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采用多种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一定政党或社会集团,这样的政党和社会集团通过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培养新人,显然新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而且两者的位置无法调换。王俊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角色具有既定性,绝对不能发生变更,其实就是无法变更,如果发生变更就不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都是一个单向的、一维的‘灌输’活动,追求的是受教育者对教育主体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合法性表示认同。而不是像知识传授那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将知识作为自己面对的‘客体’,……”④陆庆壬给思想政治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第三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 85
第一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 85
一、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 85
第四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120
第一节 教育自觉视阈下欧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120
第五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 134

 第五章  教育自觉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按照这种认识和理解忠实地行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人的自由个性,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现教育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时代的创新要求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

第一节 教育自觉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社会和谐进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中国与世界的和谐。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节能减排,从高层做起,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因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霍尔巴赫强调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正确认识并身体力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重要性,切实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不同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以及不同集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形成正确认识并身体力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与社会和谐的含义、重要性,切实遵循社会规律。

结语
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忠实于这些理论,形成理论和实践一致和互动。许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认识误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的认识偏差以及对于灌输理论的错误认识,都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误区的错误主要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的错误认识主要在于推卸主体的责任,把主体的责任推卸给客体丝毫都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于灌输理论的错误近乎直接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直面问题,直面自身存在的腐败和堕落,完善民主理论,发展民主实践,把自己要灌输的内容及要实现的目标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做到言行一致,在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具有宏观性、针对性、探索性的特点。就其宏观性而言,主要是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微观性而言,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教育者教师和教育对象学生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教育主体仅限于教育者或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未能把目光投向社会,未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育主体也不限于教育者或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就其针对性而言,主要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都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薄弱,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屑一顾,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问题和群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误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就其探索性而言,教育自觉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这两个范畴是全新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科书上还没有这两个概念,所以作者也很诚惶诚恐在学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这个概念,希望学界前辈和同行能够给予支持和指导,希望通过作者的抛砖引玉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中,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普通高中课程资源服务的实效性研究
下一篇:以学校仪式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