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课题背景
现代飞行器结构的发展日益趋向小型化、复杂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内靶场建设的日趋完善、航空航天的长足发展,作为光学测量手段的杰出代表,光电经纬仪的装备数量日益庞大,整体性能迅速提高,更新换代也愈加频繁。
作为光电经纬仪”光、机、电、软”组成部分之一,经纬仪设备软件自诞生以来经历了J次重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源自”硬件危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认为自己遇到的计算机问题都源自硬件方面。当时的观点是,只要有了运行更快、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配置更大容量的内存和更好的外部设备,就能建立完美的系统,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渐渐地,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大,外部设备也越来越高效,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仍然在使用不稳定的系统,无法及时完成任务。于是,我们将遇到的问题归咎于软件,也就是第二次革命一软件危机。人们以为,只要有了优秀的编程工具、高级的编程语一言、丰富的构件库和辅助程序建立系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并及时地在预算范围内向用户交付良好的软件系统。现在,第三代编程语一言变得越来越精密,并且出现了第四代编程语一言;编译器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智能化;可重用构件库得到扩展,编辑软件变得更加上下文敏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随处可见。结构化技术认识到结构设计和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日益流行。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经常改动我们的工作计划,追加预算,计算机问题依然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将遇到的问题归咎于软件开发过程,第三次革命可以称之为”过程危机”。人们认为,只要引入结构化过程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问题就会彻底解决。于是,我们引入CMMI一几级(GJBSOOOA二级)标准进行过程化管理,按阶段进行开发、评审和测试,甚至在测试阶段引入工具提高测试效率,但我们依然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软件维护,用户依旧对软件系统的颇有微词。
软件质量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改进软件质量路在何方?己经成为两个必须立即回答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追求质量是要消耗成本的,但质量的缺乏同样消耗成本。对忍受软件缺陷的用户来说如此,对已经开发且必须维护软件的软件组织更是如此。
质量成本包括追求质量过程中或在开展质量有关的活动时引起的与质量不佳引起的有形成本以及客户满意度、开发组织信誉度降低的无形成本,按其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阶段可分为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失效成本。
预防成本包括:(1)计划和协调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管理活动的成本;(2)为开发完整的需求模型和设计模型所增加的技术活动的成本;(3)测试规划的成本;(4)与上述活动有关的培训成本。
评估成本包括为深入了解产品”第一次通过”每个过程的条件而进行的活动。如:对软件工程阶段产品进行技术审查的成本,数据收集和度量估算的成本,测试和调试的成本。
3.3 VV模型的本地化..........48-54
3.3.1 依据.......... 49
3.3.2 模型本地化 ..........49-54
第4章 VV模型工程实践(in).......... 54-92
4.1 需求--设计前的.......... 54-66
4.1.1 需求挖掘.......... 55-60
4.1.2 需求验证.......... 60-61
4.1.3 需求确认.......... 61-65
4.1.4 分析.......... 65-66
4.2 设计--从历史中学习.......... 66-74
4.2.1 逆向工程.......... 67-69
4.2.2 设计验证.......... 69-70
4.2.3 设计确认.......... 70-74
4.2.4 分析.......... 74
4.3 编码--最后一英里.......... 74-84
4.3.1 版本控制.......... 74-77
4.3.2 编码验证.......... 77-79
4.3.3 编码确认.......... 79-84
4.3.4 分析.......... 84
4.4 维护--被遗忘的角落.......... 84-92
4.4.1 维护的层次.......... 85-87
4.4.2 维护验证.......... 87-88
4.4.3 维护确认.......... 88-90
4.4.4 分析.......... 90-92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92-97
5.1 总结.......... 92-95
5.2 展望.......... 95-97
结论:
1)软件质量问题的根源是机构文化,但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有所作为,通过进行开发过程改进以提高软件质量;
2) V模型具有局限性,VV模型刁‘能达到更好的评估效果;
3)有效的过程管理、适当的方法与工具能大大提高软件过程、阶段性软件产品的可见性,可见性的改善提高了阶段性评审和各层次测试的质量,进而提高了交付给用户的软件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
[1]王晓毅.结构化和敏捷方法及过程修炼[J].程序员(精华本).2006 131一133
[2]徐峰.需求管理的思辩[J].程序员(合订本).2004 142-146
[3] Grady Booch.软件的未来[J].程序员(精华本).2008 257
[4]刘开阳.软件工程与管理思想[J].程序员(精华本).2008 259
[5]吴弯.软件工程未来发展趋势[J].程序员(精华本).2008 259
[6] Brian Marick.软件测试V模型之不足[J].程序员(精华本).2005 227
[7] Brian Marick.改进V模型的建议[J].程序员(精华本).2005 229-231
[8]朱华宇.需求的”沙漏”[J].程序员(精华本).2006 197-199
[9]潘加宇.从涉众利益改善需求质量[J].程序员(精华本).2006 224-226
[10]王晓毅.单元测试修炼[J].程序员(精华本).2006 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