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体系的资源调度算法仿真与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henhuixia 点击次数:171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4083111580110351 日期:2014-08-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 LTE概述
LTE的设计着重考虑提升通信系统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与用户的数据速率、降低端到端时延等。3GPP的提案中,对LTE系统的需求指标[1]做了具体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大大提高峰值数据速率:在20MHz的系统带宽下,上行瞬时峰值速率为50Mbps,下行瞬时峰值速率为100Mbps;2.提高用户平均吞吐量和系统频谱利用率:下行每MHz平均用户吞吐量达到HSPDA的3-4倍,频谱效率达到5bps/Hz;上行每MHz平均用户吞吐量达到HSUPA的2?3倍,频谱效率达到2.5bps/Hz;3.降低端到端时延:其一,用户面在零负载、小IP分组的条件下单向时延小于5ms,其二,控制面从驻留状态转换到激活状态的时延小于100ms;4.移动性需求指标:a.提高移动速率在15km/h以下的通信质量;b.实现15120km/h高速移动下高性能通信;C.在120~350km/h速率下能够保持蜂窝网络的移动性;d.终端在以高至350km/h或500km/h的移动速率下能使用网络服务;5. 以分组业务为主要目标:LTE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1.2 LTE的无线资源调度概述
LTE中,eNodeB对无线资源的调度一般分为资源分配和MCS的选择两个部分完成;eNodeB根据信道条件和业务要求对UE进行资源分配后,还需根据UE占用的资源的位置及CQI信息,继续完成对MCS的选择,确定UE数据传输时使用的编码速率和调制方式。
负责对用户进行资源调度的调度器,在LTE系统中处于媒体介入控制层(MediaAccess Control, MAC),其主要工作包括确定传输数据块的大小,选择调制编码方式,以及分配系统的频谱资源。调度器可以分为两个功能模块:上行链路调度器和下行链路调度器,分别为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DSCH)分配物理层资源。调度器的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
………

第2章LTE系统资源调度的关键技术

2.1 LTE下行资源调度
所谓资源调度过程,就是指通信系统中无线资源的分配过程,即决定何时将哪些资源用于为用户服务传输数据,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频域和时域两个方面,资源被划分成N (与系统带宽相关)个物理资源块。LTE系统的下行资源调度,包括信道质量测量与反馈,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选择与PRB分配算法的实现。

2.2资源调度算法的评价标准
尽管LTE系统的频谱效率较高,但是频谱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为了能最大化的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及系统吞吐量,研究LTE系统的无线资源调度技术是尤为的关键和重要的。系统吞吐量和用户公平性是在进行调度算法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主要指标[191[2?1。这两个指标是相互矛盾的,在实际通信系统中,需要根据系统与用户的需求来设计合理的调度算法,尽可能的在吞吐量和公平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除此之外,由于用户分组数据业务类型的不同,对于具体的时延要求也不同,因此调度算法有时还需考虑分组时延的要求。
用户公平性反映了一个通信系统内用户获得调度服务机会的大小,用户总是期望尽量能以最大的机会获得服务。公平性指数(FairnessIndex,FI)是衡量用广公平性的常用标准。公平性指数F/计算公式如式(2-2)所示。


第3章资源调度关键技术仿真分析.......... 19
3.1调度算法性能分析 .........19
第4章资源调度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 ..........39
总结与展望 ................55
本文工作总结........ 55
未来工作展望 .............55

第4章资源调度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

本章主要完成在软件无线电平台的DSP模块上实现资源调度关键技术,首先对现有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做了简单的介绍,本章的重点是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实现AMC系统,包括设计平台终端反馈CQI的方案和在基站端获取CQI信息的方案,以及在基站端自适应的选择对应的MCS等级。另外,针对上一章仿真的资源调度算法,将其移植到DSP芯片TMS320C6474环境下实现,并将各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4.1软件无线电平台
目前该软件无线电平台系统配置为一个基站端和一个接收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模块:MCU、DSP 和 FPGA。各模块采用的处理器为:MCU Cavium 2-4核MIPS64网络协议处理器;DSP;TMS320C6474DSP 处理器;FPGA: Virtex-6 LX240T。平台上基站(BS)和终端(RN)共有四个DSP,基站和终端分别有DSPO和DSP1;硬件平台框图如图4.1所示。
MCU主要负责通信网络中物理层之外的上层工作;DSP负责物理层的工作,主要包括发送端的编码、加扰、调制、组巾贞,以及接收端的信道佔计、频域均衡、解调、解扰、解码等;FPGA主要工作包括_/载波映射与解映射(IFFT和FFT),以及Turbo译码等。图4.1仅为BS端框图,RN端框图与BS端类似,差别仅在于RN端的所有工作均在DSPO内完成。

4.2 DSP模块
平台DSP模块采用TI公司的TMS320C6474多核芯片,每个芯片均有3个核(CoreO、Corel、Core2)。同一端的DSP通过天线接口(Antenna Interface, AIF)进行数据通信,通过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 GPIO)接口进行硬件中断触发,每个核最高主频为IGHz,即指令周期为1ns,DSP的缓存大小为3MB两级缓存,支持3核拥有独立内存以及共享内存的方式进行数据缓存,同一 DSP内的3个核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

总结与展望

资源调度是现代通信系统中一个及其关键的技术,对系统的频谱效率与系统吞吐量的提升有起到很大作用,因此资源调度相关技术的研究对现代通信领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仿真并设计实现了资源调度的各个关键模块,包括资源调度算法、资源块分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与反馈以及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选择等;其中,首先就调度算法进行了仿真及DSP实现结果分析;其次,结合平台作了系统级仿真,并根据仿真模型在平台上实现了 AMC系统的各个环节。
本文根据设计方案,在DSP环境下与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分别实现了资源调度算法及AMC系统。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与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本文虽然将资源调度的各个模块一一仿真并实现了,但是由于目前软件无线电平台的配置是SISO系统,并不能将资源调度算法应用于现有平台,所以单独对资源调度算法进行了仿真与DSP实现,另外对除调度算法外的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在平台上实现了 CQI反馈与MCS的自适应选择。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