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会计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有关会计计量理论以及方法的发展史。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关键,而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又成为了会计计量的关键。作为全新的且多种计量属性集合的公允价值,自诞生开始就成为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以及难点问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公允价值的推行都非常困难且极富争议。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在国际会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我国,自从 1997 年公允价值首次在会计准则中出现以来,它也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会计问题,公允价值是否适合在我国应用以及发展受到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对于公允价值是否适合在我国继续运用以及怎样运用进行了广泛的争论。
1.1.2 研究意义研究
公允价值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公允价值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的主要课题之一,因为对其研究不仅能够完善会计理论,更好的探索会计界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会计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而且最重要的是对解决知识经济时代下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领域中出现的会计计量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认真研究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其精华部分予以吸收,分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段时间应用公允价值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使我国在以后期间应用公允价值时能够灵活自如的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其中包括金融危机是否再次发生这两种情况。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对公允价值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公允价值问题研究的文章比较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对公允价值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公允价值问题的规范研究。1970 年在 AICPA 的 APB 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 4 辑(APB Statement No.4)中,第一次出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银行咨询家 Gates(1997)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应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在实际中银行虽然把市场作为其业务管理的基础,但其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却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其计量基础的,因此与企业财务报表应该披露实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一会计目标严重不符。Herranmann,Saudagaran and Thomas(2006)认为“公允价值可以提高固定资产、金融资产等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和一致性”。WilliamR.Scott 在其著作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对目前美国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会计准则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指出,在财务报告中应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模式的项目在不断地增加,而剩余的其他传统项目只是部分地应用了“计量观”,例如最高价值测试、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负债等等。减值的资产在最高价值测试以及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如价格上涨则不允许再转回。即使如此,适当的引用公允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公司财务状况以及前景的重大变化,它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有益的。
2 公允价值理论概述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1970 年,APB 第 4 号意见书《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外币财务报表》中第一次出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这也是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有关公允价值定义的文献。FASB 成立之后,在 1976 年发布了有关租赁会计财务会计准则,准则中重新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当时,把负债排除在公允价值应用之外,而其界定范围主要是资产。之后在 1980 年,FAS33《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中不确定因素被加入到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到 1991 年,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的发布,第一次在定义中把市场报价看成是公允价值的指示牌,并规定如果在市场报价不可取得时应该引入现值,并把其作为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1996 年 FAS125《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清偿的会计处理》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时规定其不仅包括资产,也包括负债,并对交易时间、参加交易的各方以及交易市场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讨论和酝酿,2000 年 2 月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第 7 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站在概念框架的高度规定公允价值应该是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并严格限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公允价值之所以需要更为准确的定义是因为,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需要对一系列的条件进行假设,这就导致了其估计结果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在 FASB 对公允价值计量立项后,就公允价值定义反复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并进行多次修改。最终,2006 年 FAS157 号将公允价值定义修订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3 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 20-26
3.1 公允价值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0-25
3.1.1 金融危机前国外公允价值.......................... 20-22
3.1.2 金融危机后国外公允价值..........................22-25
3.1.3 评述.......................... 25
3.2 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 25-26
3.2.1 支持的观点.......................... 25
3.2.2 反对的观点.......................... 25-26
3.2.3 评述.......................... 26
4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 26-33
4.1 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 26-30
4.1.1 公允价值对我国上市.......................... 26-29
4.1.2 公允价值对我国上市公司盈..........................29-30
4.2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 ..........................30-33
5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33-39
5.1 非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公允价值.......................... 33-36
5.1.1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33-34
5.1.2 优化外部环境 ..........................34
5.1.3 积极促进公允价值内部建设.......................... 34-36
5.2 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36-39
结论
总之,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既为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了方法及其保障,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公允价值理论分析了公允价值在国外和我国各自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对其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我国应该与国际接轨,克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时碰到的种种困难,规范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虽然我们在实施公允价值时会碰到很多困难,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企业也可能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操纵利润,但我们只要做到尽快完善相关准则,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培育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在政府干预的一定程度上适当谨慎的引用公允价值,从而提高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和可操作性,就有可能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及条件下,本文最后提出的以是否再次发生金融危机两种假设来对我国合理应用公允价值提出改善建议,为公允价值在我国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更好地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