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8年9月,为了应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漏洞和弊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率先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相关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极度萎缩,使得企业很难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准确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更多地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制定严密的假设条件,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股价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月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美国的第二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获得了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的权利。紧接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放幵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的自主权,也于2009年的4月宣布逐步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与美国同步,欧洲议会以及欧盟成员国政府面对这一问题也展开了紧急礎商,对欧盟现梓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期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地处亚洲的日本也宣布逐步放宽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敏感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维护,坚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金融机构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上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耐性。金融机构纷纷指责公允价值严重影响了金融资产的正常计量,加剧了市场经济波动,导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迫于金融机构不断对其施加的压力,不得不重新修订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意采用摊余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交易的活跃程度受到影响,在全世界对公允价值的一片指责声中,公允价值在价值相关性上的优势是否真的变得荡然无存,公允价值还能否真实的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投资者提供价值相关的决策信息呢?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是否能够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巧妙融合,而避免出现之前的由于公允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遭到回避的反复呢?本文希望通过对公允价值理论的学习以及对价格模型的应用和研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实际数据,肯定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具有高度的价值相关性。另外,通过研究也可以丰富我国有关公允价值在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获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规范性研究范围内基本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赞同,但是在实证方面,对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情况方面进行的研究,却无法在结论上取得一致,甚至是出现了互相矛盾的情况。我国在公允价值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规范性方面,但是伴随着近几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全面拓展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之后,我国学者在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希望可以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详实数据,丰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实证研究与探索。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资产,如现金、股票、债券等,相对于实物资产而言,是一种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CAS22号准则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金融资产的定义,而仅仅是简单的给出了金融资产的涵盖范围,根据CAS22号准则,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以及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根据这一范围,我们可以比较笼统的认为金融资产即是在资产负债表中,除了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外的其他资产。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机构都在进行不断的理论完善,以求给金融资产做出更为严格的定义,帮助人们提高对金融资产更深层面的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3年修订的IAS32.中,将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实体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实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我国财政部在CAS22号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于金融工具的定义在大体上一致。以金融工具为载体,我们可以把金融资产理解成为那些运用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资产。
……………
2.2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是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含量。有效市场假说是由Fama首次提出并经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市场的有效性是源于资本市场中大量理性的投资者追逐利润最大化产生的结果。如果投资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总是能够轻易的掌握当前重要信息,即股票价格能够及时地、充分地、准确地反映其包含的所有过去的信息和将来发生的能够被市场预期的信息,我们就说此时的资本市场是有效的。Fama又在随后的研究探索中将市场有效性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他根据市场对信息集合反映程度的不一致,将有效市场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市场弱势有效,所谓“弱势有效性市场”是指市场价格仅仅反映了所有过去的历史数据,例如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等等。这些信息在弱势有效性市场中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没有任何帮助,投资者对于这些数据的技术性分析也不存在任何实际意义;第二类是指市场半强势有效,所谓“半强势有效性市场”是指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幵有用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了所有与现在和过去证券价格相关的信息。例如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及报纸、杂志、电台的一些新闻报道和出版物;第三类是指市场强势有效,所谓“强势有效性市场”是指市场价格除了充分反映所有公幵有用的信息外,还包含了尚未公幵的内部信息。即企业内部人士在信息内容公幵前所掌握的私下信息。如果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反映这种信息,就证明这个市场是强势有效的。
…………
3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设计......... 21
3.1假设的提出 .........21
3.2变量的选取......... 23
3.3模型的设计......... 24
3.4样本的筛选......... 26
3.5本章小结......... 26
4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 27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27
4.2相关性分析......... 28
4.3回归分析......... 29
4.3.1针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回归分析......... 30
4.3.2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回归分析......... 31
4.4实证研究结论......... 32
4.5本章小结......... 33
5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甩的相关建议 .........34
5.1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体系......... 34
5.2推进我国公允价值独立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35
5.3维护市场稳定谨慎应用公允价值 .........35
5.4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36
5.5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36
5.6本章小结......... 36
5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建议
资本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任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出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中掌握的会计信息,因此上会计信息停留在数据表面是远远无法帮助投资者完成其投资决策的,投资者迫切的需要了解这些会计数据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会为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希望通过解读这些信息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水平有一个相当程度上的了解,以增加投资者决策的破码。所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提高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就成为了越来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会计目标也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着决策有用观方向转变。公允价值的诞生和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创立是会计理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会计改革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通过实证结果分析我们看到,我国在全面放幵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上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公允价值的运用确实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需要。并不是盲目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其中包含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更深层次的考虑,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严格限制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在保证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实证检验结果较为乐观,但是考虑到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出现过反复,而此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公允价值在计量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漏洞,本文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应用现状,对其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
结论
本文在研究的大方向上,对于我国全面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持乐观态度。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应用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关键符号,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满足决策有用观理论对会汁信息相关性的客观要求,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针对现在和未来的相关决策信总,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不可否认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其自身在应对金融危机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环境时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因此我们应当在遵循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以及披露要求,建立有效机制,降低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获取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在确保价值相关性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