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世界贸易组织因其自身缺陷,在多哈回合后陷入困境,区域贸易安排成为世界各国 开展经贸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截至 2019 年初,我国已签协议的自贸区有 17 个,正在 谈判的自贸区有 13 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 8 个,涉及 32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面广。 2002 年 11 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进行 自由贸易区建设。2004 年,中国与东盟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作为自贸区框架下最 先实施的降税计划,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我国与东盟已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2017 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314.34 亿美元,占我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5.61%,双边贸易体量巨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2017 年 5 月,我国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东盟是我国的重点合作对象,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打造优势技术、重点产品农业合作大通道,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农业国 际合作关系。同时,2018 年 11 月 14 日发布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 年愿景》中提到,双方将会全面执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行动计划(2016—2020)》,促进双方贸易平衡,力争贸易额在 2020 年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世界贸易组织因其自身缺陷,在多哈回合后陷入困境,区域贸易安排成为世界各国 开展经贸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截至 2019 年初,我国已签协议的自贸区有 17 个,正在 谈判的自贸区有 13 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 8 个,涉及 32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面广。 2002 年 11 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进行 自由贸易区建设。2004 年,中国与东盟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作为自贸区框架下最 先实施的降税计划,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我国与东盟已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2017 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314.34 亿美元,占我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5.61%,双边贸易体量巨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2017 年 5 月,我国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东盟是我国的重点合作对象,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打造优势技术、重点产品农业合作大通道,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农业国 际合作关系。同时,2018 年 11 月 14 日发布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2030 年愿景》中提到,双方将会全面执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行动计划(2016—2020)》,促进双方贸易平衡,力争贸易额在 2020 年突破 1 万亿美元大关。
............................
1.2 文献综述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市场,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市场。有学者认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存在相似的需求偏好,并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林德,1966;郭海平,2014;冯中朝,2015;丁存振、肖海峰,2018),“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由初级农产品向加工类农产品转变(刘名多,201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为双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双方的进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孙康,2010;许庆、范英、吴方卫,2011;杨重玉、高岚,2018)。然而,关税减让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推动贸易便利化是双方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周跃雪,2018)。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市场,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市场。有学者认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存在相似的需求偏好,并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林德,1966;郭海平,2014;冯中朝,2015;丁存振、肖海峰,2018),“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由初级农产品向加工类农产品转变(刘名多,201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政策的实施,为双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双方的进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孙康,2010;许庆、范英、吴方卫,2011;杨重玉、高岚,2018)。然而,关税减让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推动贸易便利化是双方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周跃雪,2018)。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
1.2.1 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的相关研究
国内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问题。杨军、仇焕广、黄季焜(2007)指出,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水平大于其总体出口增长水平,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水平与总体出口增长水平几乎保持一致。谢思娜、杨军、刘合光等(2013)、郭楠(2016)和谭亮(2017)均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均衡,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没有贴合东盟市场需求,深加工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魏格坤(2015)通过对比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发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数量有限,种类比较分散,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种类集中,且多为优势产品。朱烈夫、陈伟(2015)认为要想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应转变思维,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的单一化贸易对象结构进行调整,将东盟国家分为四个梯队,开展针对性的合作。王纪元、肖海峰(2018)分别计算了中国和东盟的出口集中度指数,发现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农产品呈现聚集化特征,而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则呈现多元化特征。
国内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问题。杨军、仇焕广、黄季焜(2007)指出,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水平大于其总体出口增长水平,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水平与总体出口增长水平几乎保持一致。谢思娜、杨军、刘合光等(2013)、郭楠(2016)和谭亮(2017)均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不均衡,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没有贴合东盟市场需求,深加工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魏格坤(2015)通过对比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发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数量有限,种类比较分散,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种类集中,且多为优势产品。朱烈夫、陈伟(2015)认为要想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应转变思维,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的单一化贸易对象结构进行调整,将东盟国家分为四个梯队,开展针对性的合作。王纪元、肖海峰(2018)分别计算了中国和东盟的出口集中度指数,发现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农产品呈现聚集化特征,而东盟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则呈现多元化特征。
........................
第 2 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2.1 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及统计口径
目前,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贸易商品进行统计时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包括 HS编码、SITC 分类标准和 BEC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数值存在偏差。HS 编码更加系统、科学,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和统计机构都以 HS 编码为标准对贸易商品进行分类。为了减少数据搜集、统计过程中的误差,本文采用 HS 编码作为分类标准,农产品包含 01 章至 24 章,共四个大类,具体的统计口径如表 2.1 所示。

.............................
第 2 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2.1 农产品的分类标准及统计口径
目前,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贸易商品进行统计时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包括 HS编码、SITC 分类标准和 BEC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数值存在偏差。HS 编码更加系统、科学,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和统计机构都以 HS 编码为标准对贸易商品进行分类。为了减少数据搜集、统计过程中的误差,本文采用 HS 编码作为分类标准,农产品包含 01 章至 24 章,共四个大类,具体的统计口径如表 2.1 所示。

.............................
2.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合作基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起源较早,且发展延续至今。近几年,农产品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农产品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最初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个国家组建,随着不断发展,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陆续加入。目前,东盟已成为一个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 5 亿的一体化合作组织,影响力几乎辐射了整个东南亚地区。除了新加坡和文莱以外,其余的东盟国家都是传统的农业国,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我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然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
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饮食习惯相近,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类似。同时,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间农业生产禀赋迥异,农业发展情况既存在差异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为双方开展农业经贸合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通过进出口农产品,双方能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起源较早,且发展延续至今。近几年,农产品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农产品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最初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个国家组建,随着不断发展,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陆续加入。目前,东盟已成为一个面积超过 400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超过 5 亿的一体化合作组织,影响力几乎辐射了整个东南亚地区。除了新加坡和文莱以外,其余的东盟国家都是传统的农业国,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我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然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
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饮食习惯相近,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类似。同时,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间农业生产禀赋迥异,农业发展情况既存在差异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为双方开展农业经贸合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通过进出口农产品,双方能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
3.1 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
3.2 基于贸易互补性指数 ..................................... 25
第 4 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0
4.1 模型设定 ................................... 30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31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38
5.1 本文结论 .................................. 38
5.2 政策建议 ........................... 38
第 4 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因部分数据尚未更新,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 2003年至 2016 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额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拟合,样本容量为 140。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如下:
(一)国内生产总值乘积(C AGDP ?GDP )
选取中国与东盟各国 GDP 的乘积作为解释变量,代表我国与东盟十国的经济规模。通常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人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倘若国内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该国将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将会增加,当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将会增加。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乘积反映了潜在的贸易流量,因此认为该变量对进、出口额具有促进作用。该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二)地理距离(CAD )
地理距离越远,贸易成本越高,因此认为距离对出口与进口均具有抑制作用。考虑到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农产品以海运为主,而防城港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大港,也是我国连接东盟最大的物流平台,超过 70%的货物经由防城港进出口,因此本文的距离为中国广西防城港到东盟各国最大港口所处城市的直线距离。由于老挝为内陆国,所以选择了交通较发达的首都万象作为目的地。地理距离的测算通过网站https://map.baidu.com 的距离计算器功能实现。
............................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总体上看,我国与东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需求偏好相似度高,农业发展状况异中有同,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密切。(一)从贸易伙伴国看,农产品贸易多集中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别差异显著,主要的进口市场与出口市场高度重合。(二)从产品结构看,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东盟主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三)从贸易关系看,双方在大部分农产品上存在互补,在少部分农产品上存在竞争,贸易依存度高。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我国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均得到发挥,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双方通过调整贸易结构,互补性有所提升,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四)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小,进、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逆差逐渐缩小。
同时,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促进作用,距离和收入差距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抑制作用。汇率水平对我国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对进口具有抑制作用。我国农业用地占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具有抑制作用;东盟各国农业用地占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抑制作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具有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应提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
此外,我国在贸易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贸易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二是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三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参考文献(略)
5.1 本文结论
总体上看,我国与东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需求偏好相似度高,农业发展状况异中有同,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密切。(一)从贸易伙伴国看,农产品贸易多集中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别差异显著,主要的进口市场与出口市场高度重合。(二)从产品结构看,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东盟主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三)从贸易关系看,双方在大部分农产品上存在互补,在少部分农产品上存在竞争,贸易依存度高。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我国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均得到发挥,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双方通过调整贸易结构,互补性有所提升,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有待继续提升。(四)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小,进、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逆差逐渐缩小。
同时,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促进作用,距离和收入差距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抑制作用。汇率水平对我国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对进口具有抑制作用。我国农业用地占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具有抑制作用;东盟各国农业用地占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抑制作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具有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应提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
此外,我国在贸易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贸易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二是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三是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