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855 论文编号:sb2020082616190432981 日期:2020-09-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在此基础上使用数据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机制,然后第三章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现状进行定性分析,随后在第四章中构建计量回归模型进行检验。首先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系统 GMM 方法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论仍然成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制造业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走向工业化道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取得显著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还不成熟,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我国制造业明显的特征是大而不强、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全球生产分工环节,中国制造仍然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是以传统的廉价劳动力、本国资源和土地来获取成本优势和差异优势,依靠这种低级的发展模式难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和发达国家相竞争。目前各国对制造业产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和技术含量。但是,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逐步上升,人口红利的优势不在,亟须中国制造业做出转变,提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而且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也非常重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应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家之间传统的贸易模式和发展规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的研究报告,目前全球价值链己经成为全世界的发展潮流。全球价值链也在影响着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发展趋势,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在国际贸易新格局、新趋势下对本国经济贸易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时做出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变。
2016 年工信部发布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指南》,该研究报告指出制造业服务化能够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而且服务化战略能够提高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带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表现出专业化更好地分工,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形成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制造业服务化根据“生产+服务”的方式,将消费者关心的商品服务、技术含量、技术创新、知识积累等聚集在一起,提高商品的价值含量。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时,服务要素含量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采用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
............................

1.2 文献综述
1.2.1 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发展及测算
国外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内在探源以及障碍分析等内容;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服务化的影响因素、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测算等内容。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演进阶段、服务化水平测算、服务化的动力等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
(1)概念的解读。制造业服务化最早由 Vandermerwe 和 Rada(1988)提出,White等(1999)认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Szalaveta(2003)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服务效率对提高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是顾客对物品的附加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顾客对产品的外在包装、运输及技术含量有了更高的要求。Makower(2001)从产权归属方面定义了制造业服务化,王玉辉和原毅军(2016)归纳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新型的服务创造对传统制造业的溢出、关联和创新效应,并且对制造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特征进行总结。制造业服务化一般分两方面,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二是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全部产出中的比例。
(2)演进阶段的分析。最开始 Vandermerwe 和 Rada 等学者(1988)根据服务的内涵指出制造业从初始只向用户提供物品,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开始提供附加中间服务的产品,最后企业向着服务型制造发展,这就是最初的三阶段理论。随后 White等人(1999)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四阶段理论。在第四阶段,制造型企业将利用现有产品的营销渠道作为新的平台,为客户提供完全的服务。Fishbein 等(2000)从另一角度解释了服务化的演进过程。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方式向顾客提供需要,而是多元化的方式诸如:直接向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或者向客户提供更高端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来自于物品的附加服务、物品与物品交易中的中间服务。这一过程的转变就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微笑曲线”1的具体表现。
..........................

第 2 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机制

2.1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直接作用机制
2.1.1 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劳动分工思想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技术的使用度、熟练度,提高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市场规模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联系,具体表现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化分工应运而生,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制造业在生产加工运营方面和全球其他国家的联系愈发紧密,制造业的市场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全球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制造业将有限的自然资源聚集在有竞争优势的制造方面。通过产品的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其产业融合。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国内制造业通过中间品的生产加工、最终产品的进出口等方式能够直接拥有参与全球专业分工的机会。在分工生产环节,附加产品的服务要素含有较高知识技术和资本,这加剧了中国制造业间的竞争,有利于改善中国目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而且能够学习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在生产技术、生产环节方面的差距,中国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追求和扩大跨境贸易的目标,能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将带来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制造业的融资租赁成本,扩大中国制造业的跨国贸易往来,减少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以及地区间的地缘政治障碍,中国制造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根据自身服务要素的比较优势,更多地进行专业化生产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中的生产活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分工中,这帮助中国制造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

2.2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间接作用机制
2.2.1 技术创新
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后通过学习、模仿、吸收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接的加工贸易中体现的各种先进技术、研发创造能力,从而中国结合自身制造业的特点进行创新与技术的整合,改善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先进技术的方式,经济学界对此的看法是,技术的创新对于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型有促进作用。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加强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够带来中国制造业的服务意识,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一是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二是技术创新使中国制造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实行产品差异化优势;三是技术创新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全球价值链集各国优秀产业的组合,产品内含有高质量的附加服务,这也是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优势所在,对加强中国制造业对服务要素的依赖与转型有显著的学习促进作用,带动国内制造业重视技术创新,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当地厂商的重视,前向影响服务产品的质量水平。
全球价值链上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厂商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国家的企业,中国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时严格要求产品在生产质量、不同种类、营销安全、环保等方面,这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完善生产环节和制造流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体系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制度,提高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意识以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紧密联系,中国制造业将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附加到生产创造环节中,通过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要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图 2.1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机制
.........................
 
第 3 章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6
3.1 制造业服务化的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3.1.1 分析方法...............................16
3.1.2 数据来源..........................17
第 4 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证分析...........................25
4.1.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25
4.1.1 核心解释变量:全球价值链的测度指标...................................... 25
4.1.2 其他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26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35
5.1 基本结论......................................35
5.2 政策建议..................................35

第 4 章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1 核心解释变量:全球价值链的测算指标
本文借鉴 Koopman(2010)对一国总出口的分解方法,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的总出口进行分解,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国外附加值和中国的 GVC 参与程度以及国际分工地位。从而构建出衡量一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指标,能够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体系中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
本文研究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PSI),并且在模型中加入了研发投入强度(rd)、资产负债率(debt)、总资产贡献率(tassets)、资本强度(cap)、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变量,如下:
(1)研发投入强度(rd)。技术创新会提高制造业在生产流程中的效率及资源利用,同时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这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发达国家学习获得的经验。而且研发投入能帮助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介入力度,当技术实力给制造业带来强劲的优势时,也能为服务要素的投了提供更好的基础。本文使用大中型制造业的内部科研经费支出总额(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万元)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数值越大,代表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越多。
(2)资产负债率(debt)。它反映的是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可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和经营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本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来衡量,用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通常比例越小,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3)总资产贡献率(tassets)。它是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对资产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收益能力。计算方法是用企业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和税金总额的总和占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表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 5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本文使用 2000-2014 年的 WIOD 数据,测算了 13 个制造业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并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和地位指数两方面衡量了各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数据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首先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作用机制,然后第三章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现状进行定性分析,随后在第四章中构建计量回归模型进行检验。首先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系统 GMM 方法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论仍然成立。由于样本数据分为低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因此本文基于行业异质性分别讨论了低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比出口高附加值中间品的发达国家,虽然我国近几年不断加强在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但是制造业更多地但仍处于低端位置。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来看,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participation)和地位指数(position)能显著提高低技术行业和中国技术行业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但是对中高技术行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低技术行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应重视技术的学习和利用,认识到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完善生产制造链,提高产品的附加服务,向着微笑曲线的服务高端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