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制度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1522 论文编号:sb2020120720552933804 日期:2020-12-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政治制度距离和文化制度距离合成了一个综合制度距离指标,研究了我国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制度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我国与东道国的政治制度距离与我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我国倾向于向与我国政治制度距离大的国家进行投资。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受经济因素驱动,也受制度的驱动,东道国可能存在着优于我国的政治制度环境,这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保证,其带来的更低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原材料价格、仲裁费用和履约成本等都会显著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促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制造业的出口,然而受限于我国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产品技术水平较落后,增加值较低,但我国有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一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技术水平上的缺陷,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具备和其他国家竞争的强大实力。可以看出,制造业出口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今天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国情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越来越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重视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投资,即在调节我国净出口的前提下,扩大国内消费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部分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速度有着很明显的下降,而我国对外国进行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投资进而带动所投资产业的相关产品的出口。同时,我国对工业发达或者有着先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学习东道国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进而对我国产业进行一定的正向反馈,而投资我国国内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能源型产业,也可以对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  
在这种理论的支撑下,我国提出了“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走出去”国家战略,一方面鼓励我国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外国建立跨国公司,进而跨国经营利用外国的资源和外国的市场;另一方面要求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的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领域,增加我国获取经济及技术的途径和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国力较弱,所以吸引外资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经济战略之一,而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有了高速的发展,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国也由一个主要以吸收外资作为经济战略的国家,转变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投资国之一。我国在国际投资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国际投资市场上的中流砥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制度距离的研究
要研究制度距离首先要对制度进行研究。制度指的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可以归纳后称为广义的制度,正式制度应包括政治、司法、经济规则和经济契约,如一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正式制度也被称为正式约束,它是受由一国政府监督并且该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将会受到该国政府强制性约束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一国制度变迁的表现形式,正式制度会表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同时一种正式制度的形成会伴随着制度刚性,这意味着正式制度对一国的经济活动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式制度同样可以详细分为两大类,如果正式制度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约,那么称这种正式制度为诱导性变迁型正式制度;如果是根据特殊要求和思想而提出的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则可以被称为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也被称为非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和惯例,是一国在国家长年发展中形成的被该国人民广泛接受和认同、代表该国人民价值观念的一种行为约束。非正式制度的这种特点使得非正式制度相较与正式制度而言更容易被一国人民所接受和理解。这是因为非正式制度往往很符合一国文化,同时又会和该国人民的日常行为习惯相吻合,一国人民接受起来不会有正式制度的那种强制性。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另一点的不同则是非正式制度的遵守和延续依靠一国人民自发的继承,另一方面,由于非正式制度带有一定的民族性,与该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使得非正式制度可以表现在一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影响的辐射范围也会比正式制度要大。但也由于这种原因,使得非正式制度表现为一种长期的稳定性,因为一国的价值观念不会随着时间有着很明显的改变,因此正式制度的变迁速度会强于非正式制度。
North(1990)对制度进行了分类并说明了各大类包含的内容。他认为制度是具体表现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限制不同国家的人相互交往的框架。他认为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应包括政治、司法、经济规则和经济契约。非正式制度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和惯例。 
研究框架
............................

2  制度距离对 OFDI 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制度的含义及分类
制度指的是一系列特殊的规则,指的是可以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正式制度也被称为正式约束,它是受由一国政府监督并且该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将会受到该国政府强制性约束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一国制度变迁的表现形式,正式制度会表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制度可以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又可以分为诱导性变迁型正式制度和强制性变迁性正式制度,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约。非政治制度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和惯例。非正式制度同样是一种约束,但其与一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相较于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制度也可以划分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其中管制制度指的的是可以限制一国人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法律、规则、制裁等构成;规范制度是由一国整体的价值观念、社会上国民的意识形态以及一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传统的社会习俗等构成;认知制度指的是一国传统思想所带来的对某一问题的思考逻辑。制度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而构建的。由于制度的构建总是出于某种目的,所以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其必然会附带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价值关键来获得人们的认同,以所获得的认同来限制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而达到其创造的目的。
2.1.2  制度距离的含义及分类
一个国家存在着其特定的制度,这就导致了不存在两个国家存在着相同的制度。国家的这种唯一的制度形式取决于一国的国情和其历史文化背景,而这种国情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国家间制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各个国家拥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质量,而国与国在这些制度上的差距就是制度距离。Kostova(1996)把国家间的差距理解为国与国之间制度环境的差距,并明确提出“制度距离”这一概念。她把制度距离定义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环境差异。由于制度距离指的是两国在制度上的差异,其本身还是要从制度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制度距离的分类可以参考制度的分离。根据制度的分类,制度距离也可以分为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并且 Kostova(1996)根据 Scott(1995)提出的制度三维度(规制、规范和认知)理论框架,进一步把制度距离界定为国家之间在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

2.2  相关理论
2.2.1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最早是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科斯提出的,而后 2009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做了更加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威廉姆森对资本主义的工作组织、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组织、政府监管、垄断与反垄断等经济制度进行了研究,并让这些经济制度接受交易成本的检验和分析,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交易成本又可以称为交易费用,它可以分为狭义的交易成本和广义的交易成本,其中,狭义的交易成本指的是履行合同的各方为了契约的顺利履行而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各种努力。广义的交易成本指的是为了洽谈契约、执行合同内容以及搜索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更具体的,根据合同履行阶段的不同又进一步的可以将交易成本划分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在一项协议合同没有就各方达成一致之前,要对这份协议进行的工作有起草和谈判,在这个阶段交易的各方为了规避交易未来的不确定性,要在协议中规定签署协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这一过程中会包含起草协议的费用,谈判地点支出的费用、工作人员薪资以及交通费用支出等一系列的代价,这些都可以称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在协议达成以后,如果合同签署的一方想要解除合同给予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或是签署合同的各方想要保证交易的持续性和连续性,那么都需要当事人付出一定的资源的消耗,这种资源的消耗称为事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解释了为什么拟定协议和履行合同会产生障碍,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易成本的存在于人有关,因为在交易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交易中的人都是有限理性的,这意味着,人们在交易的时候不能够事前考虑到所有不利于协议正常进行的不利因素,而这种没有考虑到的不利因素会对整个交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会增加整个交易的成本。
图 2.1  政治制度距离对 OFDI 影响机理图
.............................
 
3  中国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及制度距离现状 ............................ 31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
3.1.1 投资规模 ................................. 31
3.1.2 投资的区域分布 .................... 32 
4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制度距离对我国 OFDI 影响的实证分析 ........... 49
4.1  模型的构建 .................................. 49
4.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9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5.1  结论 .......................... 61
5.2  建议 .................... 61

4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制度距离对我国 OFDI 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本文主要研究东道国制度距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 26 个“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上文已经构建了制度距离的综合指标,本文将首先研究综合指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接着为了更好的分析三种制度距离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将分别将三种制度距离带入模型,以此来详细的分析各个指标的作用。
1.被解释变量(lnOFDI)
本文用 2008 年-2017 年内我国对 26 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是美元,其数值取对数。部分国家某些年份出现我国对其投资数值为负数,本文将其赋值为 1,取自然对数后数值为 0。
2.被解释变量
对于我国与沿线 26 个国家的制度距离的衡量本文从正式制度距离和非正式制度距离两个角度出发,将制度距离分为政治制度距离(pidis)、经济制度距离(eidis)和文化制度距离(cidis),同时考虑到单独考察每一种指标所存在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本文进一步的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确定了三种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idis),以此来代表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相关制度距离的构建方法已经在第三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利用 2008-2017 年十年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经济制度距离、政治制度距离和文化制度距离合成了一个综合制度距离指标,研究了我国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制度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1.我国与东道国的政治制度距离与我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我国倾向于向与我国政治制度距离大的国家进行投资。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受经济因素驱动,也受制度的驱动,东道国可能存在着优于我国的政治制度环境,这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保证,其带来的更低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原材料价格、仲裁费用和履约成本等都会显著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促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我国与东道国的经济制度距离与我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我国更倾向与我国经济制度大的国家投资。其可能的原因有,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发达国家有着我国现阶段所不具备的更加完善合理的经济制度环境,这种制度水平上的差异使得企业在发达国家发展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更加完善的经济制度环境造成了低成本的现实状况,企业在寻求更低的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制度距离所带来的优势相同,经济制度距离也会具体表现在企业经营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成本的降低。较小的成本将会给企业带来高于在国内生产经营的收益
3.我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制度距离与我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文化制度距离对我国对东道国的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与传统思考角度文化会阻碍一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更倾向于向与我国文化差异大的国家进行投资,展现了差异加大的文化制度距离的偏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