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02 论文编号:sb2022070122554448876 日期:2022-07-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认为稳步推进跨越国境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主动降低跨越国境的服务贸易项下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三种模式的准入限制,推动放宽医疗、教育、法律、科技服务、金融以及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对境外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限制,积极引进外部竞争者、激起企业创新的潜力,全力推进有关领域的跨境服务贸易的迅速成长。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贸易全球化逐渐从以商品或服务贸易为主要形式转向以价值链贸易为主要形式,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正在重新塑造着全球经济格局。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中间产品多次往返国境的问题,这给准确衡量一国出口收益带来了新挑战,即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总值贸易核算法不能反映一国的出口利得,因为出口产品包含来自其它国家的增加值,也就是说,按照属地原则度量出口增加值必需扣除出口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所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有必要用贸易增加值核算法重新衡量一国出口的真实收益。
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全球经济从工业经济逐步转向服务型经济是大势所趋,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 80%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显著经济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是从制造业内部服务部门独立出来的产业,具有低能耗、高科技、高增长、高就业、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实质上是一种中间投入,将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成本降低和技术溢出效应,会极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改善粗放型低端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最终提高产业增加值。
在 2017 年,中国服务进口规模为 4675.9 亿美元,在全球服务进口规模排名中仅次于美国的 5381.1 亿美元。传统服务(运输、旅行、建筑和加工服务)进口占中国服务进口总值的比例大约为 76%,其中,旅行服务进口值占中国服务进口总值的比例大约为 55%,是中国服务进口的第一大领域;新兴服务进口占中国服务进口总值的比例大约为 24%。由此看出,中国服务进口偏向生活性服务的进口。为此,早在 2016 年 11 月,中国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积极扩大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环境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进口。国务院在 2018年 7 月转发的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调整《鼓励进口服务目录》,促进建筑设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研究
本部分把有关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研究划分为有关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测度方法的研究以及有关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经济效应的研究。
1.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测度方法
进口技术含量与出口技术含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出口技术含量的构建以及测度要先于进口技术含量。Michaely(1984)首先定义了出口技术含量(又被称作出口技术复杂度),即在比较优势假定成立的条件下,度量一种商品技术含量的最优指标就是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1],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相对较高的工资相匹配,结果是较高工资水平的国家提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或服务。于是,可以用出口该商品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加权平均数来体现一种商品的技术含量,其权重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值占全球出口总值的比重。但是这一方法造成小国的影响几乎消失,Rodrik 和 Hausmann et al 把权重替换为某种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建立了度量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的新指标[2, 3]。Hausmann et al.(2007)拓展了上述测度方法,创建了衡量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两步法(下文提到的两步法均指该两步法),第一步对某一种商品全部出口国的人均收入进行加权平均,权重是该种出口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第二步将第一步的数值和该种商品出口值与该国总出口值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3]。
祝树金等(2011)认为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出口和进口是相对的,所以两步法中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是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把第二步的权重修改为某产品进口额占该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便可得进口技术复杂度[4]。戴翔等(2013)首次测算了中国服务贸易部门的进口技术含量,第一步计算某服务贸易分项出口国的人均 GDP 的加权平均值,以该服务贸易分项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权重,而且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中总出口额用一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来代替,第二步把第一步的数值与该服务贸易分项进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5]。此后,戴翔(2014)、杨校美等(2014,2015)、杨玲等(2015)、莫莎等(2015)、刁莉等(2018)、冯正强等(2018)、李娜娜等(2020)采用与戴翔等(2013)相同的方法测算了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6-13]。
...............................
2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概念界定
在对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做理论分析之前,本文界定了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概念。
2.1.1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概念界定
1.生产性服务的概念
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率先由经济学家 H.Greenfield 在 1966年定义,主要囊括保险、银行、金融以及为其它公司生产提供的服务,比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会计、法律服务和研究与开发等,与生产者服务相对应的是消费者服务,后者是指由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服务。Markusen 在 1989 年指出许多生产性服务都是知识密集型的,需要在学习上进行大量的初期投资,才能以低成本将知识产品提供给客户,并构建了垄断竞争市场模型来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认为以最终产品进行的贸易不能替代生产性服务贸易。顾国达等(2010)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是指为了满足全球价值链的中间需要,为进一步的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物质形态的跨越边境的服务活动。在价值形态上生产性服务贸易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的各个中间环节中对价值链的价值进行增值的服务性的跨国境投入[64]。它以两种方式存在:第一,国际生产性服务外包,以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为主要方式存在;第二,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跨越国境的生产性服务,以商业存在为主要方式交易。
已有学者对生产性服务概念的探讨表明,生产性服务是指在商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具备知识或资本密集型的特点。生产性服务进口是为了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其他服务而从国外进口的“中间产品”,并不是进口国用于最终消费的服务,它可以贯穿于生产某种商品和供给某类服务过程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中。生产性服务进口的供应模式为跨境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存在,而本文的生产性服务进口是指通过跨境供应、境外消费和自然人存在的方式进口国外的生产性服务。
..........................
2.2 相关理论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五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第一个是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与生产性服务的作用关联密切,因为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能够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损耗,降低企业的总成本;第二个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阐述了技术先进的产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隐含的技术知识具有国际扩散的经济规律,所以购买并使用进口生产性服务可能会推动技术落后国的技术进步;第三个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证明了国际贸易使欠发达国家通过“干中学”来提高创新率,但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为欠发达国家实施补贴政策或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第四个是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理论,该理论论证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减少研究与开发活动中的重复工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第五个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该理论在企业异质性的假设条件下,证明了企业的生产率是影响企业是否出口的关键因素,高生产率企业出口越多,进而使该行业获取更多的利润;第六个是全球价值链理论,该理论表明经济全球化逐渐从以商品或服务贸易为核心转向以价值链贸易为核心,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中间产品多次往返国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使用贸易增加值核算法衡量一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下面,将对上述六个相关理论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2.2.1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出现在罗纳德科斯在 1937 年撰写的《企业的性质》一书之中,该理论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市场,都只不过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和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但是信息不对称会使交易成本上升,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企业应运而生。奥利弗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在罗纳德科斯的基础上,完善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认为交易成本是产品或服务从一方移动到另一方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具体划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费用是由于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而明确这些权利、责任和义务的过程就要支付相当的费用和付出相应的代价;事后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的费用,例如合同的监督以及实施费用。
..........................
3 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现状................... 29
3.1 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现状 ............................... 29
3.1.1 测算方法 .............................. 29
3.1.2 数据说明 ......................... 30
4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4.1 模型的构建 ................................. 41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42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49
5.1 结论 ............................. 49
5.2 政策建议 ............................... 50
4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依据相关理论中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可知企业生产率是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关键因素;又根据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理论,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也可能通过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间接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因此,本文使用部分中介效应对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显著性进行验证。部分中介效应是指解释变量不仅会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而且这两种影响在统计意义上都是显著的。
所有计量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两个:投入的劳动力数量(EMP)和实际资本存量(Kreal)。首先,根据(15)式可知:一个企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等同于利润、工资、资本租金的成本以及直接采购国内原材料的支出。工资取决于投入的劳动力数量的多寡,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就会导致出口国内增加值越高;同理,企业的实际资本存量越多,需要支付的资本租金就会越多,出口国内增加值也就越多,因此方程(21)和方程(23)中控制变量前的系数符号预期为正。其次,由于研发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的技术进步,所以在方程(22)中,如果用实际资本存量作为研发资本存量的代理变量,那么实际资本存量的系数符号预期为正,但是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与全要素生产率无关,预期系数不显著。最后将变量(取自然对数)的描述性统计列于表格 4.1。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在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下,借鉴了 Kee & Tang(2016)模型和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采用数学推导的方式,在理论上证明了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然后构建了测算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新指标,利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指标体系、世界投入产出表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社会经济账户,使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中介效应分析法,测算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分析了其规模、行业结构和来源地结构,同时从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并且做了稳健性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样本期内,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在总体上实现了增长。大约有 5%的行业,其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占中国总规模的年均值大于 5%,有57%的行业,其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占中国总规模的年均值不足 2%,行业分布不均衡。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是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含量的重要来源地,来源地分布较为集中,首位来源地与其它来源差距较大并且呈现扩大的总趋势。
第二,在 2000-2014 年,中国大约有 53%的行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总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比重在总体上实现了增长,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实现了增长的行业数量相同。中国大约有 89%的行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总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比重低于 5%,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规模主要分布在 5 个行业:作物和动物生产以及狩猎和相关服务业、采矿和采石业、纺织品,服装和皮革行业、电脑,电子和光学行业、批发贸易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