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8 年,中国和东盟占亚洲对外贸易总额的 51.77%,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9.18%。作为亚洲重要的发展经济体,中国和东盟已深入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国与东盟毗邻,是东盟主要对话伙伴国,也是其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10+1 协定)签署,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2015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达成。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自建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投资与贸易发展。中国已连续 10 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连续 8 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8 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 6084.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04%,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13.16%,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 21.19%;其中中间品双边贸易额为 3782.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31%,占双边贸易总额的 62.16%。2018 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为 1028.58亿美元,占对世界投资存量的 5.19%,占对亚洲投资存量的 8.06%。1中国在东盟外商投资来源国中排第四位,东盟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中排第一位。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产品内贸易和分工不断深化,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8 年,中国和东盟占亚洲对外贸易总额的 51.77%,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9.18%。作为亚洲重要的发展经济体,中国和东盟已深入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国与东盟毗邻,是东盟主要对话伙伴国,也是其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10+1 协定)签署,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2015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达成。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自建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投资与贸易发展。中国已连续 10 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连续 8 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8 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 6084.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04%,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13.16%,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 21.19%;其中中间品双边贸易额为 3782.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31%,占双边贸易总额的 62.16%。2018 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为 1028.58亿美元,占对世界投资存量的 5.19%,占对亚洲投资存量的 8.06%。1中国在东盟外商投资来源国中排第四位,东盟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中排第一位。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产品内贸易和分工不断深化,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那么,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与贸易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呢?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包括贸易替代和贸易创造。对外直接投资即可能因在东道国直接生产满足国外市场需求而替代母国原有消费品的出口从而产生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也可能因在国外投资设厂增加对母国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需求或因消费品生产增加对母国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的需求产生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除此之外,投资方式、动机等因素也对贸易效应产生影响。2投资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改变着两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也改变着两国的贸易性质。二战后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推动着国际贸易从产业间、产业内过度到产品内。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被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并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这使中间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同时,这也进一步改变了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突出了投资对贸易性质的影响。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投资与贸易的因果关系
投资与贸易的因果关系复杂,与研究对象、研究时期的选择有关。Mundell(1957)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通过假定要素可以跨国自由流动,得出“贸易受阻产生投资,投资受阻产生贸易”的投资与贸易相互替代结论。除了理论论证,很多学者还运用实证分析对投资和贸易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如:Pfaffermayr(1994)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得出 1969.01—1991.01 奥地利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Abidin、Haseeb、Azam和Islam(2015)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Aizenman 和 Noy(2006)通过对 1982-1998 年的 83个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贸易数据分析得出:FDI 和国际贸易具有双向正反馈关系。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将选择在产量与工资比率最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生产,而跨国公司垂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会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更多的国际贸易会增加对东道国熟练工人的需求,从而增加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回报和投入;人力资本的回报和投入增加会增加熟练工人的供应,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形成投资与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FDI 与贸易不仅呈现正向因果关系,也可能表现出反向因果关系。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量收缩,与美国相比,日本贸易收缩更为严重。Tanaka(2009)认为,与美国相比,日本跨国公司的 FDI 更倾向于垂直型是造成日美贸易收缩差距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学者的研究得出投资与贸易不具有因果关系。Kiran(2011)利用 1992 年 1 月至 2008 年 4 月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土耳其贸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它们都是在假定要素不可跨国流动、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对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动机进行的探讨。古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新古典理论是对古典理论的补充,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批判重商主义的“零和博弈”观点,他认为国际贸易是能带来双赢结果的,并且一国的社会财富取决于该国的劳动产品量而非金银。因此,他提出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通过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而增加社会劳动产品量是积累国家财富的有效方法。因此,国家间应该通过分工生产其绝对优势产品以交换其绝对劣势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积累国家财富,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共赢。
绝对优势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引入,推翻了重商主义观点,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为新的贸易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对在所有商品生产上均具有劣势的国家的国际贸易进行解释,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相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打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对国际贸易的形成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是依据国家间的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均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交换其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实现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
相对优势理论更强的解释力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但是,相对优势理论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对优势理论的形成建立在太多的假设前提下,脱离实际。例如,假设一国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该理论也没有明确指出贸易条件如何确定。
............................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投资与贸易的因果关系
投资与贸易的因果关系复杂,与研究对象、研究时期的选择有关。Mundell(1957)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通过假定要素可以跨国自由流动,得出“贸易受阻产生投资,投资受阻产生贸易”的投资与贸易相互替代结论。除了理论论证,很多学者还运用实证分析对投资和贸易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如:Pfaffermayr(1994)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得出 1969.01—1991.01 奥地利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具有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Abidin、Haseeb、Azam和Islam(2015)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Aizenman 和 Noy(2006)通过对 1982-1998 年的 83个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和贸易数据分析得出:FDI 和国际贸易具有双向正反馈关系。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将选择在产量与工资比率最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生产,而跨国公司垂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会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更多的国际贸易会增加对东道国熟练工人的需求,从而增加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回报和投入;人力资本的回报和投入增加会增加熟练工人的供应,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形成投资与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FDI 与贸易不仅呈现正向因果关系,也可能表现出反向因果关系。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量收缩,与美国相比,日本贸易收缩更为严重。Tanaka(2009)认为,与美国相比,日本跨国公司的 FDI 更倾向于垂直型是造成日美贸易收缩差距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学者的研究得出投资与贸易不具有因果关系。Kiran(2011)利用 1992 年 1 月至 2008 年 4 月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土耳其贸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它们都是在假定要素不可跨国流动、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对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动机进行的探讨。古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新古典理论是对古典理论的补充,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批判重商主义的“零和博弈”观点,他认为国际贸易是能带来双赢结果的,并且一国的社会财富取决于该国的劳动产品量而非金银。因此,他提出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通过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而增加社会劳动产品量是积累国家财富的有效方法。因此,国家间应该通过分工生产其绝对优势产品以交换其绝对劣势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积累国家财富,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共赢。
绝对优势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引入,推翻了重商主义观点,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为新的贸易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对在所有商品生产上均具有劣势的国家的国际贸易进行解释,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相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打破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对国际贸易的形成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是依据国家间的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均具有绝对劣势,只要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其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交换其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实现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
相对优势理论更强的解释力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但是,相对优势理论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对优势理论的形成建立在太多的假设前提下,脱离实际。例如,假设一国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该理论也没有明确指出贸易条件如何确定。
............................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投资因素的吸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包含太多的假设条件,通常与实际情况相悖。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例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要素不可跨国流动。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土地等无法转移的自然资源,像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实现国家间转移的。尤其是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更是助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而跨国公司正是实现这种转移最好的载体。资本的跨国流动通常表现为对外投资,因此传统贸易理论需要吸纳投资因素。同时,市场也并非完全竞争的,生产也不是保持规模报酬不变的,也可能在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出现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现象。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生产规模报酬递减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实现知识产权垄断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保证了垄断利润,不断助推了跨国公司入驻东道国市场。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不成立不仅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投资因素的吸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包含太多的假设条件,通常与实际情况相悖。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例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要素不可跨国流动。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土地等无法转移的自然资源,像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实现国家间转移的。尤其是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更是助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而跨国公司正是实现这种转移最好的载体。资本的跨国流动通常表现为对外投资,因此传统贸易理论需要吸纳投资因素。同时,市场也并非完全竞争的,生产也不是保持规模报酬不变的,也可能在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出现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现象。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生产规模报酬递减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实现知识产权垄断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保证了垄断利润,不断助推了跨国公司入驻东道国市场。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的不成立不仅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
通过对比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状况发现,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均出现了大量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均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间,并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均涨幅明显;国际商品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国际投资也主要流向制造业和工业部门。除此之外,随着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由产业间过度到产业内、企业内。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变化一致性说明国际投资与贸易的联系紧密,并可能存在相互关系。
..............................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状况.....................................23
第一节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23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状况..................................... 29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45
第一节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45
一、模型设定...........................................45
二、数据来源......................................46
第五章 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58
第一节 本文结论...................................... 58
第二节 政策建议.................................. 58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自 CAFTA 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和贸易的规模和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回答本文第三章提出的问题,进而明确中国对东盟投资对双边贸易规模和贸易性质的影响。本章将从中间品贸易和最终品贸易视角出发对中国对东盟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帮助我们利用中国对东盟投资解决双边贸易问题,改善双边贸易状况。
由于当期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本文选取 2003-2018 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数据作为投资的贸易效应模型的自变量。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单位为百万美元。中国与东盟的中间品和最终品进、出贸易数据来源于 UN comtrade database,单位为百万美元。UN comtrade database 的 BEC 分类法下的贸易数据包括 19 个基本类。初级产品贸易额包括 111*、21*和 31*,半成品贸易额包括 121*、22*和 322*,零部件贸易额包括 42*和 53*,中间品贸易额则包括上诉三项;资本品贸易额包括 41*和 521*,消费品贸易额包括 112*、122*、522*、61*、62*和 63*,最终品贸易额则包括上诉两项。由于 BEC19 个基本类型中的 321*、51*和 7*这 3 类因具有多种用途,可兼属若干国民核算体系 SNA 货物类别而未有明确分组,并且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中 321*、51*和 7*这 3 类贸易量占比非常小,忽略这 3项并不影响本文分析,所以本文在按照货物基本类别对中国与东盟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数据进行整理时并不包含此 3 项。

................................

................................
第五章 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中国对东盟投资虽起步晚,但增量大、增速快,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东盟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投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趋于减少。中国对东盟投资流向分布不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性质不断改变。
中国的净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但中间品贸易长期逆差、最终品贸易长期顺差。其中,中国的零部件贸易逆差呈缩小趋势,初级产品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资本品和消费品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长期来看中国对东盟投资具有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并且,对最终品贸易的影响大于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对零部件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零部件进口贸易的影响。增加中国对东盟投资将扩大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改善中国的贸易状况,改变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性质。
鉴于中国与东盟在投资和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并结合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匮乏、零部件生产缺乏竞争力以及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等现状。本文认为中国应继续增加对东盟投资并扩大投资范围、提高中间品竞争力。同时,中国与东盟应努力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为中国与东盟的投资与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略)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中国对东盟投资虽起步晚,但增量大、增速快,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东盟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投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趋于减少。中国对东盟投资流向分布不均。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性质不断改变。
中国的净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但中间品贸易长期逆差、最终品贸易长期顺差。其中,中国的零部件贸易逆差呈缩小趋势,初级产品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资本品和消费品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长期来看中国对东盟投资具有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并且,对最终品贸易的影响大于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对零部件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零部件进口贸易的影响。增加中国对东盟投资将扩大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改善中国的贸易状况,改变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性质。
鉴于中国与东盟在投资和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并结合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匮乏、零部件生产缺乏竞争力以及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等现状。本文认为中国应继续增加对东盟投资并扩大投资范围、提高中间品竞争力。同时,中国与东盟应努力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为中国与东盟的投资与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