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由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脚步开始放缓。UNCTAD 数据显示,2012 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率大幅下滑,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亦出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全球贸易和直接投资疲软已成事实,世界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困难期。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由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化脚步开始放缓。UNCTAD 数据显示,2012 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率大幅下滑,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亦出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全球贸易和直接投资疲软已成事实,世界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困难期。
与此同时,区域、次区域背景下的多边经济合作持续蓬勃发展,尤其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除了原有的合作机制外,近年来还新增了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机制)等重要的次区域合作。其中,澜湄合作由于进展顺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合作机制始于 2014 年11 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并在 2016 年 3 月中、泰、柬、老、缅、越六国领导人共同参加的三亚会议中正式启动。截至目前,中国与湄公河地区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8 年,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总额达 2701.8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5.5%,贸易额同比增长 20%。投资方面,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对湄公河五国投资流量达 37.11 亿美元,投资存量达 305.16 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亚洲投资的 3.52%和 2.39%。与此同时,截至 2017 年底,中国企业在湄公河五国累计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额 1379.9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964.7 亿美元。2020 年 2 月 20 日,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在老挝举行,各国均对澜湄合作当前取得的成效予以积极评价,一致认为澜湄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六国政治互信不断提升,共同利益持续扩大,睦邻友好更加巩固。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国内外研究中,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至今未形成一致观点,目前的主流观点聚焦于三类效应,即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拥有不确定性的贸易权变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的的贸易替代效应是指,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时,该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直接满足了东道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东道国会相应减少对母国原有产品的进口,即替代了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这时就认为母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
第三章 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和贸易合作的动态发展...................18...............................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国内外研究中,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至今未形成一致观点,目前的主流观点聚焦于三类效应,即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拥有不确定性的贸易权变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的的贸易替代效应是指,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时,该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直接满足了东道国市场的需求,从而东道国会相应减少对母国原有产品的进口,即替代了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这时就认为母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Mundell,1957)是较早提出此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他通过利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 H-O 理论,提出投资与贸易互为替代关系的理论,即贸易壁垒会导致资本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国家,使得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国际贸易。继蒙代尔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 G. Vernon,1966)则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投资与贸易的关系问题,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分析不同阶段产品生产的技术特点、所需投入要素状况与各国要素禀赋等,最终得出结论,即母国的出口会被国外生产所替代。。Hirsch(1976)基于成本视角认为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根据成本选择参与国际经营的不同方式,其通过建立企业对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模型,得出贸易和投资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Buckley 和 Casson 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表明,当外部交易成本足够高时,对外直接投资会替代出口。Dunning(1977)把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作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当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那么出口就会成为企业的优先选择。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包含众多理论分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等。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直接投资与贸易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将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简要概括介绍。
垄断优势理论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率先提出,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企业只有在东道国投资攫取的利润高于在本国生产的利润时,该企业才有动力进行海外投资。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必须具备某种特有优势以化解对外投资可能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这种特有优势即通常所说的垄断优势,具体而言,垄断优势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市场不完全优势以及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对垄断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进行解释。当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上升时,此时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将中间产品不完全的外部市场转移至企业内部,且内部化行为在国家间进行时,就会形成跨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但企业完成市场内部化是需要条件的,即企业内部化获得的利润应高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者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综合与概括。邓宁是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大优势对跨国企业进行投资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该理论基于对结构性和自然性市场的不完全因素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兼具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国际协议安排相统一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
蒙代尔较早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该理论建立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 2*2*2 基础上,模型中包含两个国家、两个产品以及两种生产要素。传统的 H-O 模型中,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流通,那么投资行为将无法产生,于是蒙代尔首先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放宽,也就意味着,此时商品和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接着便开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假定两国间生产要素不可流通,但贸易可以进行。此时若要达到贸易均衡状态,母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东道国反之,使得要素和商品价格最终趋于均等化水平。接着,假定两国间生产要素可自由流通但无法进行自由贸易;若东道国对从母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使得东道国该类产品价格上升,此时东道国国内企业会加大对该类产品的生产,从而替代了对母国原产品的进口,即产生了贸易替代效应。
关税引致投资是指,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一国可通过设置关税促使资本的流入,对东道国进口替代产品生产部门进行投资,从而替代该类产品的进口,母国与东道国贸易规模也因此减小。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理论
小岛清的投资与贸易互补理论是以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来确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H-O-S 模型包含两个自变量因素,即劳动 L,资本 K,其生产函数为 Q=f(L、K)。而小岛清认为该模型假设太过简单,于是在原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两条假设: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新的生产要素,技术 T 和管理 M,即生产函数应设为 Q=f(L、K、T、M),该函数是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小岛清把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融为一体进行宏观框架下的分析;其次,小岛清认为母国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时,母国先进的生产函数会被东道国所接受,两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包含众多理论分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垄断优势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等。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直接投资与贸易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将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简要概括介绍。
垄断优势理论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率先提出,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企业只有在东道国投资攫取的利润高于在本国生产的利润时,该企业才有动力进行海外投资。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必须具备某种特有优势以化解对外投资可能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这种特有优势即通常所说的垄断优势,具体而言,垄断优势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市场不完全优势以及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对垄断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进行解释。当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上升时,此时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会将中间产品不完全的外部市场转移至企业内部,且内部化行为在国家间进行时,就会形成跨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但企业完成市场内部化是需要条件的,即企业内部化获得的利润应高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者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综合与概括。邓宁是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大优势对跨国企业进行投资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该理论基于对结构性和自然性市场的不完全因素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兼具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国际协议安排相统一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
蒙代尔较早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理论,该理论建立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 2*2*2 基础上,模型中包含两个国家、两个产品以及两种生产要素。传统的 H-O 模型中,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流通,那么投资行为将无法产生,于是蒙代尔首先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放宽,也就意味着,此时商品和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接着便开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假定两国间生产要素不可流通,但贸易可以进行。此时若要达到贸易均衡状态,母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东道国反之,使得要素和商品价格最终趋于均等化水平。接着,假定两国间生产要素可自由流通但无法进行自由贸易;若东道国对从母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使得东道国该类产品价格上升,此时东道国国内企业会加大对该类产品的生产,从而替代了对母国原产品的进口,即产生了贸易替代效应。
关税引致投资是指,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一国可通过设置关税促使资本的流入,对东道国进口替代产品生产部门进行投资,从而替代该类产品的进口,母国与东道国贸易规模也因此减小。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理论
小岛清的投资与贸易互补理论是以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来确定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H-O-S 模型包含两个自变量因素,即劳动 L,资本 K,其生产函数为 Q=f(L、K)。而小岛清认为该模型假设太过简单,于是在原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两条假设: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新的生产要素,技术 T 和管理 M,即生产函数应设为 Q=f(L、K、T、M),该函数是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小岛清把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融为一体进行宏观框架下的分析;其次,小岛清认为母国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时,母国先进的生产函数会被东道国所接受,两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
第一节 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态发展.............................. 18
一、总体直接投资分析.........................................18
二、大型直接投资分析..........................................23
第四章 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43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43
第二节 实证模型..................................44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55
第一节 主要结论....................................55
第二节 政策建议..........................56
第四章 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择了自 2004 年至 2018 年共十五年的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数据,其中湄公河流域五国具体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变量设置上,以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出口额 EX、进口额 IM 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流量 OFDI、直接投资存量 SOFDI、湄公河流域各国人均 GDP 以及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OPEN 为解释变量。
具体的数据来源如下: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数据来自商务部各年度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委(UNCTAD)数据库,湄公河五国各国人均 GDP 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湄公河五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由联合国贸发委数据库进出口数据除以该国 GDP 所得。详见表 4.1 所示。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投资方面,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呈上升之势,但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仍较低,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涉及水电开发、交通、地产、能源资源开发等行业,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则以国有企业为主。贸易方面,近年来,中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域内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工业制成品方面,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亦在增强,中湄贸易的未来前景值得期待。但同时也应看到,湄公河流域国家对华贸易逆差规模仍较大,双边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一节 主要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投资方面,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呈上升之势,但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仍较低,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存量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主要涉及水电开发、交通、地产、能源资源开发等行业,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则以国有企业为主。贸易方面,近年来,中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域内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工业制成品方面,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亦在增强,中湄贸易的未来前景值得期待。但同时也应看到,湄公河流域国家对华贸易逆差规模仍较大,双边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在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建立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别分析了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对出口、进口贸易的影响,经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最终得出投资对贸易的影响系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贸易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就短期而言,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流量对出口和进口均产生了创造效应,即随着中国每年对该地区的投资,将促进中国对该地区的贸易进出口额。就长期而言,中国湄公河地区直接投资存量无论是贸易出口额还是进口额均产生了创造效应,直接投资与贸易呈互补关系。同时中国对该地区投资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即随着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持续进行,双边的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通过研究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与中湄贸易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对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双边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机制的机遇,通过调整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与贸易政策,推动中国与湄公河各国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略)
通过研究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与中湄贸易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对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双边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应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机制的机遇,通过调整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直接投资与贸易政策,推动中国与湄公河各国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