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目前为止,中国烟叶的产量和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并且在中国国内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系统。从财政上来说,烟草企业的税收一直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大来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传统的烟草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用现代化的理念管理烟草行业已成为整体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烟草行业现状来说,发展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已经成为国家烟草总局的未来发展规划,因此,不仅对卷烟企业、商业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更是对烟叶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国民基础的农业,我国虽然农业生产总量大,但是农业生产化水平低,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在诸多方面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国家大力发展科教兴农和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计划经济的历史产物,烟叶生产虽然未完全走向市场经济,正因如此,烟叶生产在实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便利条件。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黑龙江省烟叶主产区之一,牡丹江烟区地跨牡丹江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鸡西市。本文中“牡丹江地区”主要指“牡丹江烟区”。烟草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提高企业的利润以及创造税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牡丹江地区烟草农业存在着农户规模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如何发挥区域内部行业、生产、人力资源优势,使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是摆在牡丹江烟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可以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场经济结构与生产状态的改革。不仅是对生产观念的改变,更是对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它将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现代烟草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让烟草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烟草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受到技术水平、初烤技术等多方面制约。因此,增加烟农收入,不能仅仅从价格入手,必须抓住根本的东西,着手于“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形成烟叶原料的“批量化、优质化、特色化和稳定性”,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以烟带农,以烟促农的新局面。第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让烟草行业保持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受国际控烟趋势日益增大的今天,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实现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烟叶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促使大量劳动力流失,特别是有种植经验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及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烟农对烟草种植依赖性下降;随着物价总体水平的提高,农用物资及人力成本的增加,导致烟叶生产不稳定因素增大,因此,只有用现代化的管理来推动烟草农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长期发展。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慢慢去向现代农业的现象称之为农业现代化,在转化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渐渐将自身的“优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输给传统农业,把传统农业变得日益强大,因此新式的传统农业不再是以前那样的站不住脚,反而让传统农业在当今的世界有一席之地,取得瞩目的地位。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效果和成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只有把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需要相互结合,才会迸发出新的成效。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发展,通过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现代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等,将科学技术进一步与农业相结合,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
2.2 现代烟草
农业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延伸,现代烟草农业的概念主要是鼓励农民实行大规模的种植,在增加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烟草农业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提升烟草农业的产出水平和产出价值。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也要加大农业基本配套设施的投入,比如烟水配套设施、统育配套设施等,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大力发展烟草农业的试验田、扩大新品种培育,以及扩大烟草的种植面积,调整烟草种植产业结构,也是实现烟草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条件,而这一改变不仅仅是烟草的种植方式与种植模式的改变,而是从理念指导出发,运用现代生产管理的先进理念指导烟叶种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以上所有的工作的中心都是紧紧抓住提高单产、改进质量、促进烟农增收、满足工业企业需求的实际的本质,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大对农业尤其是烟草农业保护的政策研究,加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可靠保障。现代烟草农业具有下面的几个特点:首先,烟叶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现代化。烟叶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耕种到烟叶苗期的管理,再到烟叶的烘烤保存等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这样不但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辛苦程度;其次,烟叶耕地的管理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现代化的生产环境,在提高烟叶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烟叶生产的环境,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再次,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在烟叶生产的过程中,从烟叶品种的培育,到新技术的管理到后期的销售信息化管理,新技术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第四,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化的管理,适当的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烟叶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管理手段更加科学;第五,市场针对性更强。市场成为烟叶生产的指向标。生产管理开始朝着企业化、品牌化发展;第六,提高了对农民的保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发生时的损失;最后,农民的科学素质大幅度提升。增加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农民可以更加高效的接受新技术,眼光更加灵活。
……………
第 3 章 牡丹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9
3.1 牡丹江地区基本情况 ...... 9
3.2 牡丹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 10
第 4 章 牡丹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14
4.1 优势(STRENGTH) .... 14
4.2 劣势(WEAKNESS) .... 19
4.3 机遇(OPPORTUNITY) ..... 21
4.3.1 良好的政策氛围 .... 21
4.3.2 新的发展前景 ........ 22
4.3.3 潜在的市场需求 .... 22
4.4 威胁(THREAT) ........ 22
4.5 牡丹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 24
第 5 章 牡丹江地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对策与建议......26
5.1 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基地单元化 ...... 26
5.2 强化烟叶专业技术合作社职能化 ........ 27
5.3 探索“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创新建设 ...... 30
5.4 强化基础保障机制建设 ...... 33
第 5 章 牡丹江地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对策与建议
5.1 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基地单元化
牡丹江烟叶公司多年来,一直对烟草产业发展认真负责,在此基础上确认产业信息,实行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只有做好种植产业的调整布局工作,规划和构思好烟田建设,才能推进整片规模化得种植产业向着生态发展。打造好基础的设施环境,烟草农产业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同时水利资源更趋于更丰富的地域迈进和转移。牡丹江烟叶公司 2008 年,顺利圆满完成了政府部门下发的计划任务,并且对于国家指令性的烟草种植计划已经进一步完善,从而充分使得烟草行业种植规模得到扩大和发展。首先,规模化种植继续大规模实行。烟叶对于烟草行业的人来说是生存基本。牡丹江烟叶公司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烟叶的发展趋势有着明显优势。2008 年,牡丹江烟叶公司按计划部署整村推进,整个开发模式化种植专业村有 325 个,是牡丹江烟区种植烟叶数额的51.6%;原定计划施行千亩以上规范化种植烟叶的乡和镇达 50 个,是牡丹江烟区种植业总数的 61%。其次,要针对连片种植业。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百亩连片种植面积达 16.2 万亩,占总面积额的 64.8%。对于千亩以上的连片种植烟田有 15 块,而五百到千亩之间烟田则为 50 块,一百到五百亩之间的烟田为 400 多块。
…………
结论
通过 SWOT 分析法,综合分析牡丹江烟区实际生产运营情形,从自然环境、基础设备、烟草特点、人才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牡丹江烟区烟叶生产的优势条件;从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牡丹江烟区烟叶生产的劣势条件;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国家局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省局对牡丹江烟区烟叶生产的扶植等方面分析牡丹江烟区烟叶生产的机会条件;从全球控烟运动兴起、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牡丹江烟区市场被分化等方面分析牡丹江烟区烟叶生产的威胁条件。综合以上论述,发展牡丹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重点是要突出牡丹江地区烟叶产业地区资源优势,强化牡丹江地区烟叶种植特色,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巩固并发展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叶种植劳动力的培养,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与人才交流机制,逐步改善牡丹江地区烟草种植规模化小、发展不平衡与后劲不足等问题。现代烟草农业主要是鼓励农民实行大规模的种植,在增加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烟草农业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烟草农业的产出价值。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也要加大农业基本配套设备的投入,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发展烟草农业的试验田、扩大烟草的种植面积,实现烟草农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改变的不单单是烟草的种植方式,还是一个从理念指导方向出发,运用现代生产管理理念指导烟叶种植全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单产、改进质量、促进烟农增收、满足工业企业需求来操作,同时,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大对农业保护政策的研究,降低农业种植烟叶的风险。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