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近期历史建筑变迁和再使用策略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119
论文字数:11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301428256358 日期:2013-01-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几乎变成了所有城市的特征。当站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街道上,人们越来越容易产生熟悉感。城市如此迅速的发展,使得历史性建筑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而开发商见缝插针式的开发,给城市带来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历史记忆的毁灭。历史性建筑就好比一个城市的记忆碎片的载体,也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化石。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建筑,能比文字图片和传说故事更加能够触发我们神经的,也更加实在。就目前现存的历史性建筑来说,历史性建筑更多地倾于被简单粗暴的破坏,而代之以气派高科技的现代建筑。当越来越多的历史性建筑被破坏的时候,历史性建筑生存前景日益被人们关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性建筑呢?随着人们对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拆还是保护的争论已大体上不复存在,人们意识逐渐开始从破旧立新转为旧为新用,也就是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
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的新天地都成为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发展成就的佐证。在昆明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性建筑这些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变成了城市发展洋脚石,正是这些绅脚石,是城市特色化所需要的。伴随着昆明新城的开发和旧城的改造,昆明老城区迅速“脱胎换骨”也逐渐变得“千城一面”,高楼大厦替代了传统建筑,武成路、长春路等传统街区也被现代化的商业街区取代,城市特色逐渐消失。昆明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城,它在198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昆明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人拆大建,许多承载者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建筑消失在了一个时代的变更背后。事隔30多年,许多经历过这个城市发展的人对老昆明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在城市发展屮幸存的历史性建筑,有的点缀了昆明这个城市,有的却在扮演着个哀怨的老者,破坏了昆明的整体协调发展,但这不是人拆大建能解决的根木问题。
老城区历史性建筑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方面代表了昆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告时建造年代的技术、经济等发展水平。但是由于昆明老城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和经历时间的连续性,昆明老城区的历史性建筑的变迁是城市历史变迁的细节,以及它的未来生存状态是历史延续的表现。我们虽然无从盘点昆明到底消失了多少有价值、有记忆的建筑,但能对现存的改造过或基本原样的历史性建筑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为昆明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如今在对历史性建筑的存在状况,再利用在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间建立了相融并存的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在面临多种争议的建设实践巾,再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途径之一,也是维护城市特色和保护城市记忆的有效方法。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拟通过大量实例的个案分析,开结合已有的资料查阅,总结再利用实践的经验,找出昆明近代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昆明老城区经济发展状况、政治文化特点、地域特点,采用相对定量的方法研究其本体价值评估体系,从而探寻针对昆明老城区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策略、具体修复改造技术,并结合实例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以探求再利用策略及技术的造应性,为昆明其他地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甚至是旧建筑的再利用提供借鉴。本课题针对近代历史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摒弃过去的对其静态地进行保护的方式,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近代历史性建筑本身的特性,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选择确定最为适宜的保护利用和修复改造,使之既能满足保护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原真性”的需要,也能满足円益增长的商业开发或城市建设的需要。
1.2.1研究的意义
追踪昆明老城区变迁的足迹,记录昆明近代历史性建筑所经历的风雨,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和再利用情况,其意义在于:第一,给昆明老城区历史性建筑乃至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这一研究课题增添鲜活范例。至今针对老城区内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对历史街区尤其是文明街历史街区和历史性建筑特征的研究和调查较多。本文将以一些的实例分析来对这一类型的研究做一个补充。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 ...................13-18
    1.4 研究内容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8-20
    1.5 研究方法 ...................20-21
    1.6 研究框架 ...................21-23
第二章 20世纪以来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状况 ...................23-37
    2.1 20世纪以来国外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状况 ...................23-27
    2.2 20世纪以来国内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状况 ...................27-31
    2.3 我国历史性建筑再利用设计的模式 ...................31-34 
    2.4 本章小结 ...................34-37
第三章 昆明近代历史性建筑变迁及再利用策略 ...................37-61
    3.1 昆明老城区近代历史性建筑变迁及特点 ...................37-47
    3.2 近代历史性建筑面临的矛盾与存在的问题 ...................47-51
    3.3 近代历史性建筑中保护利用发展历程 ...................51-54
    3.4 近代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策略 ...................54-60
    3.5 本章小结 ...................60-61
第四章 昆明老城区近代群体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 ...................61-77
    4.1 近代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前的综合评价 ...................61-68
    4.2 群体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模式及途径 ...................68-73
    4.3 再利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73-75
    4.4 本章小结 ...................75-77
第五章 昆明老城区近代单体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 ...................77-103
    5.1 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途径 ...................77-78
    5.2 历史性建筑的残损检测与鉴定 ...................78-81
    5.3 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技术策略 ...................81-92
    5.4 确立正确的再利用技术观 ...................92
    5.5 再利用技术策略后评估 ...................92-95
    5.6 再利用技术应用实践——以南屏街68号为例 ...................95-100 
    5.7 本章小结 ...................100-103

结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旧城改造和商业性开发不断升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一些近代历史性建筑被推翻重建或大部分直接拆除,多年形成的城市肌理被瞬间抹平。同时,已有半个世纪以上历史的近代建筑大多修缮过多次,有的还残损严重,建筑空间局促,周围配套设施落后,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相称。这种矛盾与人们急于短时问内改变城市环境的观念相结合,导致了诸多历史价值较高的近代建筑被相继拆除。近年来,开展的旧城改造中房地产幵发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些历史久远的“老房子”在上述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Q大的压力与挑战。综上所述,近代历史性建筑面临着生存危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近代历史性建筑的重要意义,城区内相继幵展了若干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工作。然而,部分近代历史性建筑修复后或者面目全非,或者干脆以假古董代替真古董,从而造成大量的建设性破坏。综上所述,对于昆明老城区近代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昆明老城区近代历史建筑的多次调研,针对性的分析了近代历史性建筑面临的主要矛质,即旧城改造4遗产保护之间的矛后、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本文以大量案例的经验为依据,分析了昆明老城区近代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无视历史建筑本体信息而造成建筑风貌的改变;过分强调使用功能而造成结构体系及空间格局的破坏;大量使用不可逆材料而造成的破坏等。

参考文献

[1]昆明市规划局,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编.昆明是挂牌保护历史建筑[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19
[2]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人学出版社[M],2004
[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中国建设出版社[M].2000
[6]陈迪汶著.新世纪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1
[7]杨昌鸣主编.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冉利用[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8]刘学主编.春城昆明一历史现代未来[M].云南美氺出版社,2002
[9]布正伟.结构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M].
[10]南省档案馆编.清末民初的A南社会沄南人民出版社[M],2005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