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怎么写[写作必知]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写作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33 论文编号:sb2022010915432542540 日期:2024-10-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证研究
当代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而,货物、人员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严格对等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双边体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也出现了新发展。双边体制和区域安排下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层出不穷,世界贸易组织也开始涉足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但是目前在理论上缺乏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得益和收入分配进行比较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因此,亟需从理论上建立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框架,以完善航空运输经济理论,同时为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在现有国际服务贸易、航空运输经济学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工具的分析框架;并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方法,实证模拟检验了理论模型和政策工具的分析结论;最后在理论、政策和实证模拟的基础上为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在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理论研究部分,以Deardorff(1985,2001)、Francois和Ian Wooton (2000)、Burgess (1995)、Hoekman和Matto (2008), Baumol、Panzar和Willig等人(1981,1982)、Caves和Tretheway (1984)、Gillen和Oum以及Tretheway (1985)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以古诺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模型。首先,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发现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受到的限制小,社会总体福利都会得以增加,而且消费者、出口产品的生产者状况都得到改善。但是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部门得益却不一定增加,相反该部门的要素报酬反而会下降。其次,还分析了国际航空运输部门所服务的出口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变化以及对出口产品贸易实施限制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产品供给增加会提高国际航空运输服务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的得益水平,增进社会总体福利。对出口产品需求减少和对出口产品限制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也会导致出口部门和国际航空运输服务部门得益下降。对出口产品需求减少时,消费者剩余变化方向不能确定;而对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三种条件下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报酬都为减少,国际航空运输服务部门的特定要素报酬除了出口产品供给增加的情况外是增加。而两个部门的流动要素在出口产品供给增加的情况下,是减少的;在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出口产品部门的流动要素报酬变化不确定,而国际航空运输部门的流动要素报酬增加;在出口部门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出口部门流动要素报酬变化是不确定的,国际航空运输部门的流动要素报酬是增加的。在政策研究部分,第一,研究了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体制和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政策发展。通过对国际双边航空运输服务体制、区域性航空运输一体化和WTO多边体制下的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天空开放”、国际双边航空运输服务体制与区域性航空运输一体化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尽管传统的国际双边航空运输服务体制继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各种区域性航空运输一体化也发展迅速,在WTO多边体制下也尝试推进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双边体制下产生的“天空开放”,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渗透到了区域性一体化组织里面。特别是欧盟的“共同体方式”对传统的国际双边航空运输服务体制提出了挑战。第二,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工具进行了研究。重点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了有关航线、运力、运价和航空公司指定标准这四个政策工具。结论是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中的主要政策工具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也扭曲了消费和生产,但是国际航空运输部门会获得一定利益。还分析了WTO框架下重点关注的机场服务和地面服务领域的限制措施,从而为后面的政策实证模拟奠定基础。第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支持和反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立场和根据进行了剖析。在实证模拟部分,以WTO框架下《服务贸易总协定》“航空运输服务附件”范围扩大这一可能的政策变迁作为对象,来模拟其影响结果是否符合理论和政策分析。A、B两个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作为贸易性服务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进出口的发展,增进社会总体福利,但是同时引发收入分配的调整。由于国际航空运输服务业促进了进出口的增加,特别是制成品部门的进出口,从而增加了所有就业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但是航空运输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受到不利影响。这些结论与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相吻合。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结果显示所有国家或者地区航空运输业的产出都下降了。这一点也恰好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即以货币价值表示的航空运输业的产出下降,正好说明竞争增加后最终导致运输成本下降,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改善,增加了其他行业的进出口活动。此外,对宏观经济越有利的方案,对航空运输业的冲击也越大。这也证明前面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即利益集团会由于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遭受损失而反对自由化。论文最后,在理论、政策和实证模拟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要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层次、分区域在不同的体制下积极推进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据实证模拟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在WTO体制下“航空运输服务附件”范围扩大的选择方案,即确保国家利益和行业受损较小的方案。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和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2.1.1 服务业的分类
2.1.2 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回顾
2.2.1 概述
2.2.2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2.2.4 国际服务贸易的收益
第三节 航空运输市场竞争理论和航空运输业长期平均成本的理论
2.3.1 航空运输市场竞争理论
2.3.2 航空运输业长期平均成本理论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成果回顾
第三章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前提
3.1.1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的类别
3.1.2 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结构
第二节 理论模型
3.2.1 理论模型的基本目标
3.2.2 理论模型借鉴的基础
3.2.3 基本假设
3.2.4 古诺市场结构下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均衡分析
第三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理论模型不同条件下的均衡
3.3.1 不存在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封闭经济
3.3.2 部分允许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
3.3.3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市场中航空公司数量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货物贸易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影响的均衡分析
3.4.1 国内X产品生产供给变化的影响
3.4.2 X产品贸易受到限制的影响
3.4.3 国外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
第五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理论分析总结
第四章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研究
第一节 国际双边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体制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一体化政策
4.2.1 区域性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体制的特点
4.2.2 欧盟单一航空运输市场
第三节 WTO多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体制
4.3.1 WTO涉足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简单过程
4.3.2 "航空运输服务附件"的主要内容
4.3.3 "航空运输服务附件"的范围和定义讨论
4.3.4 WTO框架下对"航空运输服务附件"的两次审议
4.3.5 多哈回合中的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谈判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中的"天空开放"政策
4.4.1 "天空开放"的涵义
4.4.2 "天空开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 区域性与双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体制的冲突
4.5.1 "天空开放"协定与欧盟单一航空运输市场的冲突
4.5.2 共同体方式的主要内容
4.5.3 共同体方式运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工具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航线
5.1.1 航线与航空自由概述
5.1.2 航线限制影响分析
第二节 运力
5.2.1 运力限制的形式及其发展
5.2.2 运力限制影响分析
第三节 运价
5.3.1 运价含义及其限制形式
5.3.2 运价限制影响分析
第四节 航空公司指定
5.4.1 航空公司指定概述
5.4.2 航空公司指定领域的发展
5.4.3 航空公司指定限制影响分析
第五节 其他政策限制措施
5.5.1 地面服务
5.5.2 机场服务
第六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6.1 支持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依据
5.6.2 支持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依据
5.6.3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5.6.4 多边与双边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体制的选择
第六章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实证模拟研究
第一节 政策实证模拟研究方案的确定
6.1.1 政策实证模拟研究对象的确定
6.1.2 政策模拟的方法和工具
6.1.3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实证模拟方案设计
第二节 A方案政策实证模拟结果分析
6.2.1 A1-1方案结果分析
6.2.2 A1-2方案结果分析
6.2.3 A1-3方案结果分析
6.2.4 A2-1方案结果分析
6.2.5 A2-2方案结果分析
6.2.6 A2-3方案结果分析
6.2.7 A3-1方案结果分析
6.2.8 A3-2方案结果分析
6.2.9 A3-3方案结果分析
6.2.10 A方案实证模拟结果分析总结
第三节 B方案政策实证模拟结果分析
6.3.1 B1-1方案结果分析
6.3.2 B1-2方案结果分析
6.3.3 B1-3方案结果分析
6.3.4 B2-1方案结果分析
6.3.5 B2-2方案结果分析
6.3.6 B2-3方案结果分析
6.3.7 B3-1方案结果分析
6.3.8 B3-2方案结果分析
6.3.9 B3-3方案结果分析
6.3.10 B方案实证模拟结果分析总结
第七章 中国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的抉择
第一节 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7.1.1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
7.1.2 以兼顾各方利益为基本点
7.1.3 航空运输业的市场化是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节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选择
7.2.1 快车道和慢车道的选择
7.2.2 分层次、分区域推进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
7.2.3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对"航空运输服务附件"范围扩大的选择
7.3.1 中国对A方案的选择
7.3.2 中国对B方案的选择
7.3.3 "航空运输服务附件"范围扩大方案中中国有利益的部门
7.3.4 中国应对"航空运输服务附件"范围扩大方案的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1]Productivity? Of US Airlines after Deregulation[J] . R. F?re,S. Grosskopf,R. C. Sickles.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 2007 (1)
[2]Measuring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 Illustration[J] . Aaditya Mattoo,Randeep Rathindran,Arvind Subramanian.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 2006 (1)
[3]A Model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Services*[J] . Clement Yuk PangWong,JinhuiWu,AnmingZhang.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6 (1)
[4]Regulation,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volution in aviation[J] . David Gillen,William G. Morrison.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 2005 (3)
[5]Competition regimes and air transport costs: The effects of open skies agreements[J] . Alejandro Micco,Tomás Serebrisk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5 (1)
[6]Export of Services of Servicing Exports?[J] . P.W.Daniels.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 2003 (1)
[7]Transport cost functions, network expansion and economies of scope[J]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 2003 (4)
[8]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world’s major airports: summary report of the ATRS global airport benchmarking research report—2002[J] . Tae Hoon Oum,Chunyan Yu,Xiaowen Fu.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 2003 (5)
[9]Plurilat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air transport services: the US model[J] . Christopher Findlay.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 2003 (4)
[10]Trade in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Services: The Role of Competition[J] . Joseph F.Francois,IanWoot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2 (2)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怎么写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怎么写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升级,生产性服务贸易已上升为服务贸易的主体内容,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世界服务贸易格局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正确判断和把握世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现状作出积极的政策调整,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与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加强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第一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进行了总结。第二章首先探讨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说明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然后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出现有的对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关系几个方面。第三章描述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出口竞争力分析。首先从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增长速度、进出口结构四个方面描述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然后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四个指标,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现状。第四章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了VAR分析,得到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以及现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程度。第五章以美国、日本、印度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的研究对象,从整体和部门两个视角分析同一时期四个国家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并且比较了我国与其他三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的差距,总结了各国在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印度三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长期看,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需要完善我国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应加快生产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合理的开发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度;从短期看,应增加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FDI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升效应,发挥货物贸易的协同效益,并且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二)要素禀赋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综述
(一)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
(二)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三)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四)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
(五)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增长速度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贸易竞争力指数
(四)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 Michaely 竞争优势指数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指标的选取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二)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选取
二、VAR 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二)滞后长度选择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三、结论
第五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整体比较
(一)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二)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三)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二、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部门比较
(一)运输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二)通讯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三)建筑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四)保险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五)金融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七)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三、美国、日本、印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二)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三)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第六章 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长期策略和短期对策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长期策略
(一)完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三)合理开放生产性服务贸易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短期对策
(一)增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发挥 FDI 对服务贸易的提升效应
(四)发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效应
(五)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1 2011 年美日印服务贸易出口额
附表 5-1 2000-2012 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附表 5-2 2000-2012 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附表 5-3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附表 5-4 2000-2012 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附表 5-5 2000-2012 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附表 5-6 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附表 5-7 2000-2012 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附表 5-8 2000-2012 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附表 5-9 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附表 5-10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附表 5-11 2000~2012 年四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附表 5-12 中美日印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3 中美日印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4 中美日印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5 中美日印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6 中美日印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7 中美日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
附表 5-18 中美日印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服务贸易竞争力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1]危机影响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李为人,刘绍坚. 国际贸易. 2012(11)
[2]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 付晓丹. 统计与决策. 2012(18)
[3]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战略研究[J]. 李钢,张莉,李西林. 国际贸易. 2012(09)
[4]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模式与中国策略[J]. 杨玲,吴根宝. 改革. 2012(09)
[5]生产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竞争力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对比[J]. 杨杰,宋马林.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2(04)
[6]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评估与分析[J]. 邹春萌,林珊. 亚太经济. 2012(04)
[7]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孙攀,踪锋,林小芳.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8]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 樊秀峰,韩亚峰. 国际经贸探索. 2012(05)
[9]国外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J]. 熊凤琴. 经济论坛. 2012(04)
[10]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全球价值链提升研究综述[J]. 周蕾.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随着国际分工更加具体化和精细化,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正在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隶属于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点的高附加值产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目前仍以传统的运输、批发零售等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一直处于低端水平。因此,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在制定生产性服务发展政策、优化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两个方面。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自身发展水平越高,则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即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供给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基本要素,除此之外,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特征,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同样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需求侧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个方面,内部需求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外部需求则主要体现为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理论基础—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和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影响因素构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RCA、MS、TC等不同指数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并与金砖国家、G7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刻画和准确定位。再次,分别基于供给侧因素和需求侧因素,从整体和细部等层面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检验。最后,从政策法规、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外贸开放度等多个方面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对策。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状况明显好转;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其进口增长率,从而验证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发展现实。第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位居金砖国家首位,但贸易竞争力却处于一般水平,而且与G7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中国在加工维修、运输服务以及建设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力,但仍然高度依赖国外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第三,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水平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供给的影响效果最大,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第四,服务业的需求规模效应和自我增强效应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业拉动作用比制造业更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关系,制造业越发达的地区,外贸出口水平越高,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阻碍作用越明显;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有促进作用。第五,加工制造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阻碍作用,服务业的“自我增强”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贸易结构的实证结果同样支持此观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口产业关联较强,因此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受贸易结构影响更为显著。第六,贸易规模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因为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所以外贸规模的影响力有限。综上所述,中国生产性服务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以及与发达国家贸易竞争力差距较大,反映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有鉴于此,本文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进行全面刻画,并将其与金砖国家、G7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克服了既有研究将中国与特定某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国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最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不同的创新视角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优化路径。由于受到诸多限制,研究工作存在许多不足。结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综述
2.1.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2.1.2 生产性服务业外延
2.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述
2.2.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测算
2.2.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述
2.3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综述
2.3.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供给影响因素
2.3.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需求影响因素
2.4 文献述评及总结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新贸易理论
3.1.3 对外投资理论
3.1.4 新要素理论
3.1.5 “钻石模型”理论
3.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3.2.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供给视角
3.2.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需求视角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指数分析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4.1.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4.1.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情况
4.2 中国与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4.2.1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4.2.2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4.2.3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4.3 中国与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4.3.1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4.3.2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4.3.3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4.4 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4.4.1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4.4.2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4.4.3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供给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供给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分行业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分行业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需求影响因素
6.1 内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6.1.1 引言
6.1.2 内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1.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1.4 结论与启示
6.2 外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6.2.1 引言
6.2.2 外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6.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2.4 结论与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7.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
7.2 增加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7.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投入
7.4 协同发展货物贸易和生产性服务贸易
7.5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7.6 积极发挥FDI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升作用
7.7 提升贸易开放度,增进国际交流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的增长效应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分析[J]. 傅缨捷,单玉琢. 经济视角. 2018(04)
[2]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基于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角度[J]. 陈明,魏作磊. 经济评论. 2018(03)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发集聚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研究[J]. 王燕,王志强,刘伯凡. 软科学. 2018(03)
[4]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 唐晓华,张欣钰,李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3)
[5]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先动优势吗:基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艳莹,吴龙,董旭. 管理工程学报. 2018(01)
[6]国际竞争力视角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途径与对策[J]. 叶楚,许长新. 经济研究导刊. 2018(01)
[7]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研究——基于产业互动的视角[J]. 钱龙.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01)
[8]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基于省际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J]. 蒋荷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吗?——基于行业、地区和城市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 于斌斌. 南开经济研究. 2017(02)
[10]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十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J]. 王江,陶磊,黄雨婷. 商业研究. 2017(04)
以上是国际服务贸易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