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博士论文怎么写[优选范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写作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05 论文编号:sb2022010923213042582 日期:2023-11-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
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1]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9(03)
[2]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三个样本[J]. 张玉梅. 决策探索(上). 2019(05)
[3]公共文化视角下梁平木版年画整体性保护研究[J]. 高扬元,梁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4]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8(01)
[5]传统川剧的现代转化:创新性继承与多元化传播[J]. 潘乃奇. 民族艺术研究. 2017(04)
[6]梁平木版年画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 谭宏,谭超. 四川戏剧. 2017(08)
[7]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J]. 方李莉. 民族艺术. 2017(03)
[8]三峡民间艺术在动漫衍生品中的运用研究[J]. 唐愚程.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7(06)
[9]集体记忆的建构动力及其传承——以土家摆手舞为例[J]. 朱兴涛,张传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10]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 邓小南,渠敬东,渠岩,王南溟,郑振满,张圣琳,赵世瑜,王铭铭,李人庆,周飞舟,王长百,马琳,梁钦东,李华东,吴飞,毛丹,江湄,张志强,陈进国,任强. 学术研究. 2016(10)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怎么写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怎么写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刘媛媛. 艺术科技. 2019(11)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发展简史研究[J]. 贾若,王文浩,龙安靖. 艺术品鉴. 2019(08)
[3]东北地区锡伯族音乐文化认同及其音乐文化建构[J]. 刘江峡,尹爱青. 中国音乐. 2019(02)
[4]传承地域音乐文化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谈东北民歌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沈德鹏,姜楠. 音乐创作. 2018(11)
[5]东北锡伯族音乐文化认同变迁:阶段、成因及其影响[J]. 尹爱青,刘江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6]高校音乐教学中满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J]. 孙作东,徐敦广.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6)
[7]跨文化视野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实践路径研究[J]. 徐鑫,齐海英. 大众文艺. 2018(04)
[8]东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J]. 刘颖,潘长瑜. 戏剧之家. 2017(21)
[9]试论东北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J]. 于华阳. 当代音乐. 2017(08)
[10]东北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模式解析[J]. 宋洋. 当代音乐. 2016(19)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汉军旗香艺术研究
旗香,是一种由驻守和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汉军旗人及其后裔举行的民间祭祀活动。它兼有萨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元素。存在于这种文化形态中的诗歌、音乐、舞蹈、服饰、剪纸、面具、绘画等艺术形式,可统称为汉军旗香艺术。有清一代直至民国时期,旗香曾普遍存在于辽、吉、黑三省。从遗留至今的祭祀活动看,旗香程序复杂,事项细繁,神灵众多。不同地区和不同家族间的旗香祭祀虽然存在一些细节差异,但在祖先神灵、单鼓乐舞、祭祀仪礼、精神信仰等方面基本一致。民国时期,旗香祭祀及其艺术形式被记录于各地的“县志”或“旧闻”中。建国后,旗香祭祀文化得到了学者的关注。今天,旗香及其艺术已经被列为文化遗产,被更多学者所研究。整体看,旗香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五十至六十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讨论了单鼓乐舞问题;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为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了汉军萨满文化问题;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学者从多个视角探讨了汉军旗香文化和艺术问题。汉军旗香祭祀仪式必须演唱“神歌”。神歌由“神匠”演唱,内容为迎送祖先神灵,祈福吉祥平安,劝诫子孙行善和睦,讲述历史传说故事等等;演唱语言为汉语,不同于满语演唱的萨满跳神神歌;神歌可分为“祭神辞”、“侍人辞”和“神职辞”三大类型,是一种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和集体性特征。旗香祭祀仪式中包含有旗香音乐,由单鼓、腰铃等器物演奏,以配合演唱和舞蹈。它包括乐器、鼓套和曲调三大部分;乐器以单鼓为主,配合以腰铃;鼓套是鼓点的组合,有多种节奏和击打方法;曲调指神歌的旋律节奏,有十余种。旗香祭祀中包含有多个舞蹈表演,目的在于娱乐人和神,并且祈祷祖先神灵佑助。由于旗香祭祀吸收了满族的萨满文化元素,因此,旗香舞蹈在很多方面类似萨满跳神。旗香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八字步、扭腰、鼓技、鼓礼和鼓位等。旗香舞蹈可分为四类:动物舞、神鬼舞、中介舞、生命通过舞。动物舞是一个既有矛盾又有融合,既有痛苦又有快乐,既有野性又有文明的完整的经验的“艺术”;神鬼舞是汉军旗人展示自身情感,描绘自身生活,讲述自身历史的“自我表演”;中介舞是神匠以神职人员的形象在仪式中表演神技和武功的舞蹈,既有神秘性也有娱乐性;生命通过舞是普通人向神职人转换的舞蹈,可以使人获得“重生”,进入“生命”的新阶段。旗香服饰包括帽、衣、裙、鞋。帽有两种,一是礼帽,即毛呢礼帽;二是神帽,可分为羽毛式和莲瓣冠式两种。衣分为常服和祭服。常服指神匠和香主平日所穿服装,祭服指祭祀中神匠所穿的带有神性的服饰。裙与满族萨满跳神的神裙基本一致,包括筒式裙和开式裙。鞋,是黑色布鞋,也称为“皂鞋”,神匠在祭祀活动中必须穿皂鞋。旗香服饰以白、蓝、黑三色为主色,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正、真诚、无私,也象征生育和死亡;黑色与死亡相关,包含了汉族人传统的色彩观;蓝色与满族人“尚青”的色彩观念有关。旗香祭祀中有剪纸、面具和绘画艺术。剪纸主要有两种,一是旗像,二是五路捻子。旗像是由纸、桔杆、枪头或葫芦等共同扎制而成的重要祭器,具有标志性作用,其形制和观念主要源于古代军中的“大纛”。五路捻子,是旗香“打五路”仪式的祭器,由白色草纸捻制而成,上部为酒盅形,下部为三个足。旗香面具是由神匠配戴祭器,共有五个,代表五个厉鬼,它的作用是统合神圣与世俗,呈现交融世界。旗香绘画被称为“案”或“神案”,其所绘内容是人物神和动物神,具有实用性特点。旗香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因素有三:第一,东北地区汉人的流入;第二,清八旗制度的建立;第三,汉军旗人自身精神需要。旗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康雍以前的传入阶段、乾隆至清末的发展阶段和民国迄今的消退阶段。今天,汉军旗香及其艺术仅在吉林九台、乌拉街、永吉县等地稍有保存;其祭祀活动已经由家族生活转向商业演出,原本的精神信仰大大淡化;有必要对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使之有所传承。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概况
1.3 理论方法
1.4 内容框架
第2章 汉军旗香概述
2.1 东北汉军旗人
2.2 旗香名称、传说与组织
2.2.1 旗香名称
2.2.2 起源传说
2.2.3 旗香组织
2.3 汉军旗香历史
第3章 汉军旗香遗存
3.1 吉林省乌拉街镇陈汉军旗张氏家族祭祀
3.2 辽宁省新宾县汉军旗冷氏家族祭祀
第4章 汉军旗香神歌
4.1 祭祀中的神歌
4.1.1 神歌与仪式
4.1.2 神歌的功能
4.2 神歌的分类
4.2.1 祭神辞
4.2.2 侍人辞
4.2.3 神职辞
4.3 神歌作为民间文学
4.3.1 神歌的口头性特征
4.3.2 神歌的集体性特征
4.4 神歌的美学风格
4.4.1 一首怨歌
4.4.2 沉郁之美
第5章 汉军旗香音乐
5.1 乐器的形制、象征与使用
5.1.1 单鼓
5.1.2 腰铃
5.1.3 单鼓和腰铃的使用
5.2 鼓乐
5.2.1 动作
5.2.2 姿势
5.2.3 鼓套
5.2.4 乌拉街镇陈汉军张氏旗香鼓套
5.3 演唱曲调
5.3.1 起神调
5.3.2 接亡魂调
5.3.3 领案子
5.3.4 安座起神调
5.3.5 大天神神调
5.3.6 讨马窝
5.3.7 要刀令
5.3.8 请刀令
5.3.9 二郎劈山救母
5.3.10 十重恩
5.3.11 道白
5.3.12 拦门调
5.3.13 放鹰神
5.3.14 关爷
5.3.15 开猪头
第6章 汉军旗香舞蹈
6.1 旗香舞蹈及基本动作
6.1.1 旗香舞蹈
6.1.2 基本动作
6.1.3 舞蹈分类
6.2 动物舞
6.2.1 放太尉
6.2.2 放鹰神
6.2.3 跳虎神
6.2.4 动物舞:完整的“经验”
6.3 神鬼舞
6.3.1 打五路
6.3.2 先锋
6.3.3 王子
6.3.4 丰都
6.3.5 放五道
6.3.6 金花火神
6.3.7 神鬼舞:自我表演
6.4 中介舞和生命通过舞
6.4.1 中介舞
6.4.2 生命通过舞
第7章 汉军旗香服饰
7.1 帽
7.1.1 毛呢礼帽
7.1.2 羽毛式神帽
7.1.3 莲瓣式神帽
7.1.4 两种神帽的比较
7.2 衣和裙
7.2.1 衣
7.2.2 裙
7.3 鞋
7.4 服饰的色彩象征
7.4.1 蓝色
7.4.2 黑色
7.4.3 白色
第8章 汉军旗香剪纸、面具和绘画
8.1 剪纸
8.1.1 旗像
8.1.2 五路捻子
8.2 面具
8.2.1 面具的形制
8.2.2 面具的功能
8.3 绘画
8.3.1 神案的类型
8.3.2 “纸糊木框”式神案
8.3.3 神案的绘画特点
第9章 汉军旗香的文化比较与传承
9.1 旗香与萨满跳神、民香比较
9.1.1 五家学说
9.1.2 旗香的独特性
9.2 文化传承
9.2.1 开放转变
9.2.2 保护措施
9.2.3 续存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1.辽宁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
2.吉林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
3.黑龙江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1]从“归附汉人”转到“汉军旗人”——以“盛京出生”者为中心[J]. 绵贯哲郎. 清史研究. 2015(04)
[2]吉林乌拉陈汉军萨满祭祀神器概说[J]. 吕萍,丁宁. 满语研究. 2013(02)
[3]明代的旗纛之祭:中国古代军事性祭祀的高峰[J]. 郭红. 民俗研究. 2013(05)
[4]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民俗礼仪比较研究[J]. 赵维和,苗润田. 满族研究. 2013(02)
[5]汉军旗萨满神辞内容探析[J]. 李忠芝. 长春大学学报. 2012(11)
[6]已成绝响的黑龙江单鼓艺术——黑龙江单鼓艺术述略[J]. 靳蕾,薛成荣. 黑龙江史志. 2012(08)
[7]“清”出于蓝——清代满族服饰的蓝色情结及染蓝方法[J]. 王业宏,刘剑,童永纪. 清史研究. 2011(04)
[8]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J]. 王建民. 思想战线. 2011(01)
[9]传承与嬗变之间——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纛”[J]. 陈晓伟. 寻根. 2009(01)
[10]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的特点及唱词的主要内容[J]. 兰婷,王成名. 长春大学学报. 2008(11)
以上是民间艺术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