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9051511502426224 日期:2019-05-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背景、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人类逼到不得不面对生态问题的时刻,人类开始了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与艰难探索,转换发展方式,治理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变革,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型社会、倡导循环经济、倡导适度消费,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由传统的经济、技术等领域逐步延伸到环境领域,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新焦点,而绿色发展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绿色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与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我国,绿色发展的思想是从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绿色发展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10年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战略,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强调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协调与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思想。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加快了发展观的变革,促使着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撑,人类的绿色发展进程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型。
(二)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对生态文明的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进行探索与研究。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张首先在《增强生态责任、促进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增强和明确生态责任、并且养成良好的公民生态行为,同时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加强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周生贤在《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中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走出两难境地》中指出:为了实现“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监督科学技术,从而使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强大手段与有益工具。 何福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重经济建设轻生态环境保护转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关于绿色发展。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发展观问题。国内对绿色发展思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胡鞍钢,此后,我国学者分别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发展道路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一文中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赵建军、杨发庭在《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中分析了国外绿色发展的经验以及绿色发展的内涵,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刘思华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中研究了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结论。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比我国起步的要早,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针对全球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众多学者在探索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巴里•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一文中指出: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变革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需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小约翰•柯布在《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需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与最深层的敏感性。大卫•雷•格里芬在《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中指出:只要创建全球民主,那么发展生态文明就是有可能的。唐奈勒•H•梅多斯等人在《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一文中认为:要从系统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上寻找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的突破口。
第二,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思想从国外开始兴起,并逐渐被中国所吸收,通过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经验来指导中国的绿色发展,对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中认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正在被人类无节制的使用化学农药所摧毁。这也是人类首次站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克莱夫•W•J•格兰杰在《经济学中的经验建模:设定与评价》一文中认为: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兴绿色产业势必优于原有的资源耗费型产业,完成“绿色革命”、“绿色发展”吸引了人类更大的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实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绿色化”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俄等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绿色产业政策与规划。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绿色发展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绿色经济、绿色GDP理论在国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学术研究不足。而就国内而言,绿色发展是一个新词,虽然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对其内涵理解还存在分歧,绿色发展的概念体系构建尚不完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模糊不清。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研究意义
只有绿色发展道路才符合生态文明的需要,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所以,在未来社会里,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能源的困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环境领域的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绿色消费者的崛起等等,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
第一,本文力求以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绿色发展,对于绿色发展理论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研究以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能够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行。同时,对于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情况下,从现实角度对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方向,通过走绿色发展道路解决一些当前面对的生态问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参考文献
[1]杨卫军.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底蕴[J].学术论坛,2016,09:20-24.
[2]赵国锋,段禄峰.绿色理念下生态文明发展的多维思考——以陕西省为例[J].学术论坛,2016,09:132-136.
[3]郇庆治.生态文明创建的绿色发展路径:以江西为例[J].鄱阳湖学刊,2017,01:29-41.
[4]张瑞虹.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
[5]朱冬琦.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当代实践探究[J].南方农业,2017,05:1-2.
[6]郑文灏,黄安楠.绿色金融支持雄安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1-8.
[7]皮坤乾,陈开敏,梁正海,冉光仙,李锦伟,石维,李建新,田华,杨秀琴.对铜仁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解读(下)[J].铜仁学院学报,,:1-9.
[8]林慧岳,何雨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诠释与重建——评《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反思》[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50-152.
[9]潘建瑞.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逻辑演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1-14+40.
[10]崔爱鹏.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生态文明立法问题研究[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6,302:51-56.
[11]薛宗保.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四川达州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9:7-9+109.
[12]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8:7-11.
[13]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0:12-14.
[14]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
[15]范星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3.
[16]宋瑞恒.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17]贺宁.论绿色发展[D].延安大学,2016.
[18]杨晓亮.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19]王娅.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0]李珉婷.新常态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1]赵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发展观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2]于妍.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3]王杰.云南大理州绿色山地经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4]张子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5]胡凌艳.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华侨大学,2016.
[26]黄志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第1章 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1.1 绿色发展理念的概念
1.2 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1.3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1.3.1 为生态理念的转变树立榜样
1.3.2 为我国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1.3.3 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
1.4 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1.4.1 规范生态科技观念
1.4.2 推广生态保护理念
1.4.3 树立绿色生活方式
第2章 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2.2 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2.2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2.2.3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2.4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3 绿色发展理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第3章 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理念面临的问题
3.1 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3.1.1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3.1.2 改善资源能源困境
3.1.3 解决现存生态问题
3.2 当前绿色发展面临的障碍
3.2.1 法规政策不够完善
3.2.2 政府缺乏重视力度
3.2.3 企业绿色意识淡薄
3.2.4 绿色市场缺乏管理
3.2.5 公众绿色意识不足
3.2.6 绿色技术缺乏创新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理念的开展对策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4.1.2 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4.1.3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基本原则
4.2 绿色发展理念的开展对策
4.2.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4.2.2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4.2.3 提高企业绿色意识
4.2.4 加强绿色市场管理
4.2.5 提高公民绿色意识
4.2.6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第5章 结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