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1999年颁布《土地管理法》以来,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已走过了16个年头,从最初的土地整理,发展到土地开发整理,到现在的土地综合整治。这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更深刻体现了这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土地管理工作内涵及外延的发展[2] [3]。在内容层面,从单个零星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展到综合连片的土地综合开发整治;在目标层面,从单纯扩大耕地面积转变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在范围层面,从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乡统筹发展;在技术层面,从以单个项目为载体发展到项目工程与土地整治规划结合的综合发展阶段。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土地整治分区作为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土地整治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也是综合集中连片提升土地质量、指导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计算土地整治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劣势和战略导向度的土地整治分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临汾市尧都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为项目依托,进行土地整治潜力与整治分区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区域的经济、自然、区位、人口、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等多项影响因素[6]。这对土地整治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构建科学有序的土地整治分区,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地整治规划。
本文旨在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土地整治潜力,在分析各单元经济、环境、人口、土地利用情况等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为县域整治分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研究意义
土地综合整治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土地整治分区作为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对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意义重大。以往的土地整治分区,大多以补充耕数量作为切入点,将整治区域分为农用地整治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土地复垦区和土地开发区,这种分区方式只显示了土地整治的类型区域,而非根据各整治单元特点进行分区。
国内部分学者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工作时,多采用土地整治潜力和整治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价单元内部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 SPSS 等聚类软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评价单元进行分区研究[7]。以往学者对整治分区的研究往往都局限于土地整治工作内部,而土地整治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研究区域所在地理位置、所处环境、适用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土地整治分区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土地整治单元内部,还应分析单元外部因素。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地整治战略导向度的分析,结合整治单元内部与外部的相关因素,进行整治分区研究,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土地整治分区可保障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分区整治是全面协调推进整治实施的有力推手,有效落实各项土地整治制度;第二,基于整治战略分析的土地整治分区工作较以往传统的土地整治分区更具科学性,有利于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指导土地发展方向,实现土地利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 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系统学理论
系统学理论认为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是客观存在的,对事物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事物内部本身,应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具体的系统中,在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作出合理分析。土地整治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治规划内部各要素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区域经济发展会促进区域土地整治,相反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也能推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的划定需要将整治区域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统筹考虑区域内各因素对整治分区的影响,综合分析最后得出分区结果。
2.2 环境科学理论
环境科学理论是一门设计物理、生物、化学和地质学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领域生态环境的演化,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作用。土地整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与生态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因此,环境科学研究是整治分区评价指标选取的重要因素,是分区结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的是,对资源的利用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 1993 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理论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障土地的农业生产力、保持土壤肥力、预防水土流失、经济供给得到满足、与社会发展相适宜。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土地不可过度开垦,应保持水源涵养、保障农业生产力的稳定增长,同时防止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保障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社会平稳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资源利用的大正指导方针,是宏观层面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应毫不动摇坚守。土地整治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发展,因此在土地整治分区工作中也应顺应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科学完成土地分区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2.2.2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从人类生命存在于地球上开始人地关系一刻不停的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利用和改造土地,改变地形地貌,土地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对土地整治而言,整治工作本身就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土地对整治分区工作的影响体现在地形地貌、坡度、土壤性质、水源涵养、土壤肥力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对整治难以程度的影响;土地整治对土地的影响体现在整治过程对地貌、土地所处生态环境、耕地质量等的影响。因此,人地关系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改善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破除人地关系矛盾的重要举措。
第 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11
3.1 地理位置 ................. 11
3.2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 11
3.2.1 自然资源概况........................... 11
第 4章 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分区方法研究 ........................ 19
4.1 土地整治潜力评价 ........................... 19
4.1.1 整治潜力评价原则......................... 19
4.1.2 农用地整治潜力................. 20
4.1.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20
第 5章 实证研究 ........................ 27
5.1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测算 ............................ 27
5.1.1 农用地整治潜力.................. 27
第 5章 实证研究
5.1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测算
本次研究按照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要求,依据临汾市尧都区 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结合前章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对研究区各整治区域进行潜力测算。
5.1.1 农用地整治潜力
农用地整治主要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集中连片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将田坎、农村道路、沟渠和零星地物归并起来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区域土地利用率。结合临汾市尧都区的实际,本轮土地整治规划中农用地整治主要涉及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整治,确定耕地图斑毛面积之和为农用地待整治区面积,从而进行整治潜力的分析。
根据临汾市尧都区 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结合典型调查和分析统计的补充调查,汇总出全区农用地待整治区面积为 33774.12 公顷,其中现有耕地面积合计为29770.29公顷,占农用地待整治区面积的88.14%。
线状地物包括田坎、农村道路和沟渠等农用地,面积合计为 6059.93 公顷。纳入整治范围的田坎包括整治区内宽度≥2m 的田肩和地坎;农村道路包括整治区内宽度≥2m的田间道路;沟渠包括整治区内宽度≥2m人工修建用于排灌的沟渠。经过整治统计,在农用地待整治区内:田坎面积为4020.27公顷,占待整治区面积的7.64%,全区各镇(办)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枕头乡、大阳镇、土门镇、一平垣乡和县底镇等;农村道路面积为 1797.21 公顷,占待整治区面积的3.41%,全区各镇(办)均有分布;沟渠面积为 236.88 公顷,占待整治区面积的0.45%,全区除贺家庄乡、一平垣乡、枕头乡和河底乡均有分布。本次农用地整治中含零星地类面积为0。
根据上述原则和测算方法,全区农用地待整治区面积为32327.66公顷,通过整治可增加耕地 1854.44 公顷,占待农用地整治区面积的 5.74%。整治潜力主要来源于田坎,全区各镇(办)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枕头乡、大阳镇、土门镇、一平垣乡和县底镇等。
第 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影响因素,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常用的土地整治分区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类进行归类分析。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外部效应对整治区域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包括土地整治潜力指数、土地利用指数、社会生活水平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4个方面的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研究区域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从研究区域土地整治战略发展导向入手,依据系统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等基础性理论,以乡镇为评价单元,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整治分区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运用聚类分析划分研究区域,并根据各分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区整治的具体措施。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区域土地整治战略导向的整治分区方法可以将土地整治工作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顺应发展,提升分区结果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因此,可将区域土地整治战略导向度作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划定工作的重要依据。
(2)在明确县域土地整治分区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分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探索了县域土地整治分区方法,完善了土地整治相关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对切实指导整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3)与传统以土地整治潜力为依据的单因素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相比,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研究将研究区域放在一个系统中,整体研究各单元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划分整治区域,分区结果科学性更强。
6.2 不足
本文针对县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建立了包括土地整治潜力指数、土地利用指数、社会生活水平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4个方面的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分区方案提出了分区整治的建设方案,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和作者本身知识储备量的限制,论文还应在以下两方面做出改进:
(1)由于资料不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乡镇为评价单元,对微观尺度研究不足,对研究结果或造成一定的影响。
(2)本文在分区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由于本人知识量的限制,在选取评价指标时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选取略有不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