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2 论文编号:sb2023021611053350004 日期:2023-02-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关注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不能满足基层民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号,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创造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共建共治共享总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力抓手,是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从保障基本民生角度看,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共同繁荣富裕,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3月20号,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该文件的出台为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划定了底线,明确了责任,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实现未来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的阶段性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基层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供给水平。总之,不管是从促进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满足城乡基本民生需求的角度看,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满足基层民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都是当前的重要突破口和热点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对当前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进行现状分析、困境探析和成因剖析,然后综合运用全周期管理和协同治理等理念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经验,探索和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和协同实现路径,以期对当前困境有所启发。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作为现阶段公共服务方面甚至基层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关乎乡村振兴的目标完成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愿景实现。然而基层治理的现实情形是十分繁杂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存在问题也是复杂多元的。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激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活力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基于对现实的考察,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借助于全周期管理理念和协同治理理论等理论视角,引入“协同供给”的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并提出实施建议,这对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增大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2.2现实意义
碎片化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是阻碍我国基层经济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亟需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成为题中之义。在实践价值上,基于我国当前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本研究旨在建立健全我国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优化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基层民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
................................
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乡村振兴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定义,乡村振兴是指为子孙后代积极改造农村地区的方式、方法及过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以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党和政府许多政策和计划的关键焦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综合性文件《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突出推进农村发展进程。这份历史性的文件提出,要把重点放在转变农村治理结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上,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乡村振兴仍是是中国政府2020-2025年工作计划的核心内容。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得以实现;到2050年,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富裕发达的目标达成。本研究以此为背景,进而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基层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问题。
2.1.2公共服务供给
精准界定“公共服务”这一概念并且达成共识是展开本研究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公共服务内容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公共服务”的概念难以得到清晰界定。[40]目前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仍是模棱两可,尚无定论。[41]总体来看,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公共服务”。
一是以“公共产品”解释“公共服务”。西方传统理论中,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视同仁。西方经济学对于公共产品理论有着详尽论述。大卫·休谟率先对公共物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他认为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实现某些对每个人都有利的东西;亚当·斯密认为对于社会有益的、有价值的公共事业,就其产品性质来看,个体或少数人很难为之筹措到充足的经费,所以必须由政府来做;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就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能够影响任何其他人也消费该产品。
..............................
2.2全周期管理理念
“全周期管理”是一种以系统论和协同学为理论基石的先进管理思维。[52]“全周期管理”思想起源于“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理论。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首次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将其与生命的成长周期联系在一起,认为与人类的一生一样,产品也会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因而也会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信息化和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企业的产品资源与信息管理之中。[53]此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逐步演变和充实为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信息化管理产品概念设计到产品回收全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体系(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国际著名PLM研究公司CIMdata对此做出了一个权威的解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是为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以达到资源和信息、内部和外部的协调。[54]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全周期管理是一种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注重从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来整合研究对象,[55]优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资源分配,[56]使管理有序化、系统化和协同化。截至目前,全周期管理理念主要应用于产品制造和项目管理领域,通过对产品或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信息和过程进行管理、跟踪和控制,[57]促进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和利益协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21世纪以来,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因素影响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逐渐兴起壮大,“全周期管理”理念渐渐不只局限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而是延伸到公共管理领域,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试图将全周期管理思维引入其中,为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建言献策。
...........................
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耦合机理.............................16
3.1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内在关联.............................16
3.1.1乡村振兴战略为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提供引领和支撑.........................16
3.1.2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16
第四章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现状、困境及成因........................22
4.1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现状.........................................22
4.1.1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呼吁较为强烈..........................22
4.1.2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协同体系初步建立.................................23
第五章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国内外经验借鉴......................33
5.1国外的经验总结及启示........................................33
5.1.1美国的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经验....................33
5.1.2德国的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经验........................34
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6.1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对乡村振兴战略、全周期管理理念、协同治理理论和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梳理,我们认识到全周期管理是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理念创新,协同供给是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革新,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强力推手。全周期管理理念蕴含着系统性、协同性、有序性等特点,协同治理理论在供给主体、系统结构、供给流程、供需关系等方面对协同供给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是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协同的,因此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应当革新供给理念、协同主体参与、协调供给流程、精准供给决策、创新供给方式、完善供给格局,从而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创新。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6.1.1人民中心、城乡统筹的协同供给理念
以人为本、追求公义的理念是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根本。一方面,“人”作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要义,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理念的讨论离不开对人的关注,这就要求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必须基于基层民众的需求,以维护民众利益为目标,做到供需精准匹配。同时,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秩序维护需要公平与正义,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更需要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理念,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民众的权力公平和机会公平。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基础,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然后以此为中心开展一系列举措,以人为本亦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第一,探索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耦合机理,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振兴、全周期管理理念、协同治理理论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耦合关系;第二,从政策支持现状、供给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情况和亟待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叙述了当前我国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现实情况,从目标理念、参与主体、决策机制、内容流程四方面分析了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碎片化困境,从官僚体制、供给主体、制度变迁、服务递送四个视角总结了碎片化困境的成因;第三,以我国的现实需求为依据,系统研究了美国、德国和韩国三个发达国家的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举措和经验,以及国内三个分别选自东、中、西三区域的典型案例,总结共性,提炼普适性经验;第四,本研究从协同供给理念、协同供给主体、协同供给流程、协同供给决策、协同供给方式、协同供给格局入手,创新性构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并提出实现路径。
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关注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不能满足基层民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研究发现,乡村振兴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具有深层的内在关联,协同治理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亦有高度的理念契合,因此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问题有助于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