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1930年代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7855 论文编号:sb2020102222412833469 日期:2020-1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文学的发展演变贡献力量。可以说,左翼时期对于工人形象的建构,不仅为今后有关工人的创作提供了人物原型,还在思想主题,创作手法,人物故事情节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人形象塑造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将工业战线瞩目的建设成就放置在突出位置,作家笔下的工人们以极大的喜悦和创作热情歌赞劳动,作品中普遍出现了青年工人与老工人在观念,思想觉悟等方面的矛盾,这一时期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陆俊超,万国儒等熟悉的工厂生活的作家们为工人文学创作带来清新而朴实的特色。80 年代改革文学描摹的是以工业为核心,以改革为主题的宏大画卷中的普通工人与领导,努力塑造出时代改革者的形象,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始终直面现实人生,揭示各种矛盾与冲突。

第一章 1930 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工人形象的产生

第一节 “左联”前夕的历史政治语境
上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与挑战,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刺激改变了作家们的创作观念与实践。其中现代化思想的传入对于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形象的出现。同时作为舶来品的工人形象在中国的本土化创作实验还受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国外先进的理念尤其是“苏联因素”在思想、文学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工人形象在 1930年代左翼文人笔下逐渐成为了苦难与革命的代名词。
一、工业现代化起步与“工人”群体出现
(一)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萌动
中国的近代工业在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外资本的共同运作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工业化的向往使得此时的沿海通商口岸,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对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这也使得追求现代化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正如王一川所言:20 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并不断走向现代性的文学。这一表述中体现出的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不仅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实践在思想、语言、艺术、审美等方面都追求并呈现出现代性的文学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时期的文学实践能够明显看出作家们不断追求文学实验性的努力,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社会对于现代化的自觉追求。
以鸦片战争作为明显开端的“现代性工程”,在政治上代表了中国封建帝制的衰败,并由此激发起社会各阶层不断迈进现代化。由此观之,现代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是在文化、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都彰显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取得新成果,明显特点是中国开始“从事现代化、获得现代性”[1]。
.............................

第二节 以左翼文化思潮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语境
在带有个人主义锋芒的五四文学落潮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此时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人物、题材的选取,还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深远度上都逐渐脱离五四时期个人与浪漫的文学风尚。同时伴随着长篇作品的接连登场,中国文学在 1930年代处于关键的转折期。此时,席卷全球的左翼文化思潮在中国的粉墨登场,不仅影响了革命文学的走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左翼文学工人形象的建构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中国左翼文学发生与全球范围内的左翼文学热潮
(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左翼文学的诞生
进入 30 年代,一些继承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从文学革命进入到革命文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此时有关文学的讨论充斥着大量空洞的口号,有关革命的论述更是被大肆宣扬,以邓中夏、恽代英和萧楚女。为例首先他们认为“文学无目的”是错误的,并进一步主张文学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应该更为自觉的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而对文学运动的方向问题,他们认为全体工农大众是革命的主体与力量,在这当中尤其是工人更是革命的而主力军,而作为文学工作者应该更为广泛的接触工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从实际出发,创造出真正反映广大工人群体生产生活的作品来,提出“作家必须亲身参加斗争。”的要求[1]
同一时期,蒋光慈也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的现实进行了一番探讨,以及在郁达夫和郭沫若的一些文章中也出现过有关革命、无产阶级等类似的论断。而这种革命的泛滥到了将文学视为“革命的先锋”[2]——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的出现而达到了极致。《革命与文学》是一篇具有文学运动煽动性质的文章,文中饱作家自我感情的抒发,从而使得文中的论断缺少理论实践的支撑,可以看作是类似革命宣言式的作品。文中提到:“革命就是合乎人类的要求。”[3]等相关论断太过武断而有失偏驳,但同时也标志着对于革命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进行了一个新的阶段(“极端”)。
............................

第二章 政治文化导引下左翼工人形象生产

第一节 形象建构与历史意识形态的应和
一、模糊的“工人”身份:左翼文学之前
(一)五四文学时期对“工人”的表现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加之一直以来闭关锁国政策所导致的思想上的闭塞,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 20 世纪初的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大片的乡村不仅在题材上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视野,更在文学修养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不断滋养着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这也使得乡土文学长期占据中国文学的主流,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而对于城市工人群体的关注以及表现则稍显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农业国家传统,以及知识分子对反映自身处境的作品类型与资源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工人形象的复杂性。从工人的产生来看,反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在 1840 年,英国率先以船舰利炮的方式将工业文明带入了中国这个沉睡的古国之中,使得由此迈进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与“闭关锁国”时期完全不同的景象。从文化上,惊醒的中国人开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养分,并随之掀起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理论著述的热潮。在经济上,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以及外国资本入侵所带来的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中国的工业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迅速成长,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中小手工业者们也由于外国资本以及货物的不断入侵,而面临破产的危机。同时随着清政府赋税的不断上涨,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的破产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大批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和手工业者一起成为了游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的一部分便进入城市谋求生路。但是由于此时中国工业发展的薄弱以及经济上的受限,新生的工人群体遭遇到了比农村更为恶劣的生存困境,大多数工人们都长时间做着极为繁复沉重的工作,不仅每月的工资十分微薄而且在身体与心灵上都遭受着更为沉重的压力。
..............................

第二节 形象建构的政治诉求与新的话语方式生成
统观中国在现代文学时期有关工人的作品,此时的工人形象大多以忙于生计的群像方式出现。在 1930 年代的左翼文学创作中,工人作为受压迫者的代言人,描写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成为作家们关注现实的表现。但由于作家与工人生活的隔阂,此时的工人形象大多缺少真实感与艺术张力。同时出于文学服从于政治的需要,这一时期由于革命文学创作目标的现实要求,工人更多的被塑造为时代革命意识觉醒的代表。
一、苦难与觉醒:工人形象建构的典型范例
第一类是遭受苦难的工人:此类形象普遍存在在有关工人的作品中,同时带有着脸谱化的倾向,将工人简单的视作为苦难的象征,模糊工人作为个体的性格特征,使用群像式的人物建构方式,存在着以下的特点:
首先是作品普遍采取的是题材大于形象的写作方式,将主要人物复杂的生活以及心理活动简单化,取而代之的是严肃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工人们的生活被简化,多种诱因所导致的社会矛盾被集中在工人与工厂主之间,使得小说的情节单一,故事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优秀的小说文本失去了应有的文化深度和艺术价值。其次,是作家在人物、情节的各方面出现思维定势,相同类型的作品在人物设定等方面的雷同过于明显。此时的作家们用彼此借鉴甚至相互模仿的方式来构建人物以及情节,并将主要人物简单的按照先进与落后进行区分,并竭力塑造苦难的工人以及在革命中觉醒,不仅自身积极的参与到革命当中,还鼓动工人参与革命的工人运动先锋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挖掘工人作为革命主体的无限潜力成为当时作家们努力的方向和核心,但是作家们普遍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参与到工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进入到工人们的内心深处去仔细体验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而是直接将把他们想象成阶级苦难和革命暴力的载体,作为激发文学政治功用的有效工具进行利用。基于这一点,就不难解释此时作品中大量的遭受苦难的工人形象的存在。
.........................
 
第三章 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功效........................50
第一节 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意蕴.............................50
一、激发民众及其对 1930 年代革命历史景况的直击............................. 50
二、审美政治与左翼工人小说的写作困境..........................56
第二节 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精神价值反思..............................61
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精神范式价值...................................61
二、“工人形象家族”浓烈悲怆的永恒纪念碑...........................65

第三章 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功效

第一节 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意蕴
一、激发民众及其对 1930 年代革命历史景况的直击
进入 30 年代,革命者们高举着:“感伤主义、自我表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革命时代,我们的文艺运动当有新的目标和新的旗帜。”[1]对新目标新旗帜的追求,在创作实践上集中体现在左翼小说家们的身上,他们逐渐走出了“五四”时期的个人的感伤主义鸿沟,更加积极的融入社会生活,将笔触放置到了社会现实和普通大众的身上。放眼整个小说领域,在 1930 年代的不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创作的题材,主题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创作视野的不断开拓,小说开始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图景,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场景,还更致力于对心理、爱情、家庭、战争、运动等复杂问题的深度刻画,可以说,1930年代的文学景象正以一种“迥然不同于从前”[2]的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从数量上看,此时的“工人”更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且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在当时活跃的期刊,诸如《太阳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北斗》《萌芽月刊》《南国月刊》《巴尔底山》等中都有着许多描写工人的作品。在《太阳月刊》发表的 50 篇作品中,描写工人的有 20 篇。《新流月报》共发表文章 19 篇,其中与工人相关的有 5 篇。《拓荒者》发表的 59 篇作品中,描写工人生活的有 37 篇。[3]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报道罢工、工人运动的新闻,有的是描写工人生活的纪实性的文章,包括小说,随笔、诗歌等文体。不仅工人题材创作在数量上有效增长,此时一些以工人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作品在“质量”——艺术表现力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
 
结语
诞生于 1930 年代的左翼文学,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波及全球的“红色浪潮”中,它的创作实践以及文学形态表达出中国社会对自身发展以及国际理想的关注。左翼作家们对作为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不仅表现在用文学的方式书写了一时代的历史,同时还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方面左翼文学继承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试图用文学接近大众的意志,并以规模生产的方式不断将理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关注工人们的生活,并努力尝试通过文字表现工人在现实境遇下生命所迸发出的姹紫嫣红的靓丽色彩。另一方面,左翼知识分子们普遍具有的“不满足于现状”的本质特征,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为明显的批判性、先锋性、鼓动性,还有艺术上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的实验性质。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左翼作家们引领了一时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潮流。
从单纯描写工人生活的苦难到自觉表现工人的觉醒与反抗;从对工人进行“群像化”的集体表现到关注工人个体的生存与思想进化;从彻底全面的政治批评到注重形式转向人生的社会批评。虽然此时的工人形象难掩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但工人身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先锋性以及时代性都将文学的价值指向了社会与现实,与同时期的创作流派相比,左翼文学中的工人形象更加贴近现实,更多的代表着一时代青年的社会理想与追求。
同时,1930 年代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不仅在同时期的文学中更能彰显先锋性,体现出革命的现实感。对于今后有关工人形象的塑造实践有着更为突出的贡献,这种指导价值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之后以及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并对如何建构新的工人形象方面产生了范式性的价值。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继承左翼文学传统的基础,承接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基本模式,创造出新的工人形象,是进一步研究 1930 年代工人形象建构价值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