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海都市新空间的形成与科学小说的发生
第一节 租界:未来上海的都市景观想象之源
一般说来,人们对时代的变化感知是从具体的空间变化开始的。上海租界是西方诸国侵入中国的产物,但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它使上海与国际靠齐。1845 年至 1849 年期间,西方各国在上海县城北门外划定租界时,那里还是一片偏僻荒凉之地。开埠不到十年,英国就凭借他们的资本主义文明,将上海由一个普通的海滨县城打造成了一个现代都市。租界内新奇、摩登的西方现代化、科技化景观与租界外混乱、落后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来沪涨见识,寻新梦。
上海租界的发展有很多复杂的原因。首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依靠不平等条约在上海建立“国中之国”的局面,外国租界与中国政府相抗衡,这是上海租界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其次,在地理位置上,上海取代了广州,成为国内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从国际上说,它是航运的枢纽,从广州、天津和日本循海路到这里都很方面。它即使巨大的长江流域和华中区贸易的集中地,又是整个东亚的分配要地。从地方说,上海之所以能够兴起,是由于肥沃的粮仓长江爱那个三角洲产生了过剩的粮食,是全国最富饶的地域有能力供养一个大都会”。①再次,因租界本身较为特殊体制与管理模式,在战乱爆发之际,它吸引了大量各地百姓聚此逃难谋生,这也是租界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日趋现代化的上海与西方租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科学小说的开篇,在向上海租界靠近。在近现代科学小说中,几乎只要涉及“现代”、“科学”、“维新”等词就会提及“上海租界”这一个频繁出现的空间场域。租界中的街道、建筑、交通打破了中国旧式空间结构,让生活于其中的上海市民对都市空间有了进一步想象。《新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穿越到了上海租界;《新中国》里租界已经土崩瓦解;无咎的《未来之上海》里租界已经由中国和各国共同管理……日趋现代化的租界与西方现代模式相依存,决定了清末民初科学小说的开篇,在向上海靠近。同时,租界的诞生,触发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反思,他们阅读新书、学习新知,并逐渐实现了对市民大众的科学性启蒙。
......................
第二节 传教士:从“器用”到“体道”科学精神的输入者
特殊的租界环境吸引了大批传教士来沪,他们在布道讲习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精神。中国早期的各类报刊也在传教士的带领下最先创办于上海。报刊媒介通过文字与图画开启了国人西学东渐大门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域外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包天笑、陈景韩、李伯元、吴趼人等沪上知识分子正是基于新式科学观念与意识形态,结合自身经历,构建了晚清科学小说中的上海想象。可以说,正是上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帮助聚集于此的传教士和知识分子共同支撑起了中国科学小说中的知识图景。
1860 年以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快速提升,逐渐成为了中国西学传播阵地。当时最重要的三个西学出版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和益智书会都设立在上海。除了士大夫以外,上海也云集了一批精通西学的传教士。传教士们怀着基督教义征服世界的信念来到这片闭关已久的东方大地,却在不经意间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经济的发展。他们在上海办学校、办书馆、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刊。自 1843 年上海开埠以来,科学器物、科学书籍与科学思想经由传教士的介绍源源不断传入大陆。林乐知、傅兰雅、李提摩太等著名传教士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上海除了向国人引介科学器物之外,还将科学法则、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带到了中国,赋予了科学器物以方法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实现了从“器”、“用”到“体”、“道”的认知。《万国公报》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的带领与推广下成为了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是国人了解时事新闻、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林乐知认为宣传科学有利于破除迷信,而中国落后衰败的一大原因就是国人太过迷信。因此,他在《万国公报》中对诸如电灯、电话、电视、电铃、照相机、显微镜、自行车、火车、轮船、温度计等科学器物,以及逻辑推理、数量分析等科学方法做了详细介绍。这些不仅使国人初步意识到注重实验、崇实弃虚道路的重要性,也为后来作家创作科学小说提供了理论基石。与之类似,傅兰雅创办了晚清最早的专门性科学刊物——《格致汇编》。每期的绝大部分稿件由傅兰雅亲自翻译编写,经费也由其个人承担筹集。从出版的内容来看,主要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西方科学人物传记、工艺技术以及和读者间的科学互动。其中每期一问一答的互动,深受读者欢迎。传教士们身体力行地向晚清中国读者展现了自我对科学更本质的认识:皮毛的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习得西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认真筛选读者的每一份来信、回答读者问题、敢于承认刊登过失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好真、谦逊、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们思辨的看问题,不盲目崇拜科学权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智对待科学,试图用科学精神改造国人的人生观,建立合乎逻辑的价值观。遗憾的是,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国人并不能真正体会传教士的用心。尽管,当时少数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科学精神的模糊意识,但就绝大多数国人而言,他们对科学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工具层面上。“科学即真理”的观念必然导致国人对科学的“神圣”崇拜,进一步成为“唯科学主义”的心理基础,从而导致国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宽容精神,他们过于突出科学的工具理性,甚至把科学视为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崇拜。国人拘囿于以科学技术实现教育、政治、军事用途,最大范围培养实用性人才,满足科学思想传播的需要,这显然偏离的传教士的初衷,而表现在科学小说中则为窄化了内容主旨所能施展的空间。
........................
第二章 近现代科学小说中的未来上海想象
第一节 科技带来的“幸福日常”
一 便捷的交通工具
随着上海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空间活动区域不断扩大,电车、汽车等近现代上海街头的现代公共交通也具有了重要意义,他们代替了传统的人力交通工具,以快速、便捷、舒适、廉价等优势在城市区域中逐渐发展壮大。在 1905年《绣像小说》第五十期中,有一幅李伯元小说《文明小史》的配图。插画家在给读者带来西方透视画法惊奇感受的同时,也在插图的左上角画出了当时上海街道边随处可见的电线。电线和电线杆是构成上海电车这类机械交通设备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们象征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电器朋克时代,加快了市民都市生活的节奏与速度。而科学小说家们则在上海原有交通工具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幻想。
晚清作家对于未来上海的交通设想是以西方交通为蓝本的。国人对速度带有本能的崇拜,从而在科学小说中会有意识的建立一种与西方现代性相吻合的中国形象,企图让中国速度赶超西方,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民族意识,重现天朝大国的繁华局面。在科学小说中,铁路航路已经全部废除,市民日常出行依靠飞空电艇或是飞机;干事员乘坐新研制的自然电车,最多二十分钟就从西藏到达上海;“上海电汽车公司”里根据重力学原理制造的电汽车行驶速度极快;飞机不需要下降可以永远停泊在空中……天空电艇、飞机、电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大多是作家在当时原有交通工具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是在二十世纪初期对百年后中国的美好期许与展望。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不仅满足了叙事者腾云驾雾式的快感体验,还缩小了两地之间的时间往来。从徐汇、城隍庙跨越到浦东所要花费的时间大大缩短,市区与郊区的界限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模糊。市民可以随时乘坐空中电车游历各国风光,感受自然风情。同时,都市上层空间的充分利用,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率,给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体验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在增强未来上海眩晕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拔高了上海都市的纵向空间距离。
.......................
第二节 统领世界的“强国梦”
一 万国博览会
都市不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休憩的空间这么简单,它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的符号。列斐伏尔提出:对于都市空间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学的层面,都市的发展同样充满了政治性。①在上海的非日常性都市想象中,万国博览会、军事场域、新式学堂的描写,体现了都市的近现代国家意义与现代化意义,同时它们也支撑起了文学中未来上海的形象。
2010 年,上海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这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博览会将上海的现代性展现在世人眼前。而巧合的是早在 1902 年的《新小说》中,梁启超就在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小说中,设想了未来上海召开世界博览会的场景。在第一回中他写道:西历两千零六十二年正月初一,在上海召开了大国博览会。这场博览会不仅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等中国特色器物,还汇集了各种学问、宗教的专家博士来此演讲论说。博览会规模宏大,将浦西、浦东相连,整个上海都成为了博览会场。在上海博览会上,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孔宏道受邀演讲,吸引了数万中国听众以及全球数百个地区的留学生一同来华听讲。夏志清教授甚至将《新中国未来记》中的这场授法与《法华经》开篇佛祖说法的场景规模相对比。彼时作家想象中的上海,既承载着正式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被文学想象所建构出来的新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小说中的上海是被各种文本意义所不断堆积的上海,它被赋予了现代性的意义。它作为近现代中国极为特殊的都市,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致使作家对其现代性进行了夸大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中,未来上海充当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主体性建构的依托载体。而万国博览会召开地点为上海的选择,实为作家对于上海现代性的认同。
.............................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科学启蒙与大众批判 .............................. 29
第二节 大众市民文化下的消闲趣味 ................................... 35
第四章 近现代科学小说中上海想象的叙事策略 ............................. 39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多重并置 ................................... 39
第二节 近现代上海的国族寓言 .................................... 42
第三节 直观可感的图像思维模式 ............................. 44
第四章 近现代科学小说中上海想象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多重并置
传教士与新式知识分子在晚清中国引入西方物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新式科学的同时,也间接向读者传递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并通过小说这一模式更为直观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空间观念。不过,“世界”、“地球”、“星系”等宏观的空间概念并非大众读者关心的重点,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脚下的一方土地。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城市的代表,在这些重置的时空中,自然成为了作家最爱想象与读者最爱阅读的地理空间,关于上海空间细节上的直观变化成为作家与读者所关注的重心。上海和中国的传统农村相区别,是重塑中国的最佳空间。特别是上海的租界拥有“胜于任何其他地方,理想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的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主义的”①元素。作家将小说发生的背景设定在未来上海,重在展现科技进步对于上海市民都市生活的改造与创新。未来上海通过比较、想象、参照等形式在历史时空观念中得以扩大和飞跃,文本中的上海形象也开始变得立体与生动。
一个时代的变化首先由具体的地理空间变化开始,作家通过空间变化的科学想象,描绘出一个全球空间的世界性缩影。其中,关于新式交通工具的描写是上海都市空间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近现代科学小说家们对域外科学小说加以模仿,设定了主人公乘坐新式交通工具遨游广阔时空的桥段。他们用文学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人类借助科学工具突破自身生理局限,逐渐摆脱空间的束缚,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极大改变了自己的生存镜像和原始的时空意识,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革新局面。以电车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工具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带给了国人一种新的时空体验。这种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有利于上海的工商业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小说中,作家通过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展现了符合物理学原理的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提速向前的时间轴上的历史,即“线性时间中的垂直空间”。这是近代中国才具有的一种西式空间意识形态,它同时区别于中国传统小说中“循环时间中的平行空间”。
.............................
结语
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唯一具备都市性的地理空间,出现在彼时众多科学小说的叙事视野中。它是科学小说空间叙事的载体,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魔幻之都,是所有都市想象中作家最偏爱书写的城市,即便是那些不以上海为背景的科学小说,也会在叙述中出现关于上海的“只言片语”,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国家意义与现代意义。
特殊的租界吸引了大量外国传教士来沪,他们在布道讲习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器物。中国早期的各类报刊也在传教士的带领下最先创办于上海,通过文字开启了国人西学东渐的大门,带动中国域外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事业。包天笑、陈景韩、李伯元、吴趼人等沪上知识分子正是基于现代科学时间与意识形态观念,构建了晚清科学小说中的上海想象。可以说,正是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聚集于此传教士和知识分子支撑起了近现代科学小说中的世界性知识描绘。
城市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最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因此,研究清末民国科学小说中上海都市想象,离不开对于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从日常性空间叙事入手,也将有利于恢复人们历史经验的感受与记忆。科学小说家将时限落脚于市民日常出行、居住与娱乐等方面,呈现出科技进步对市民幸福日常的改造;与之对应的是科学小说中关于上海的非日常性想象,作家通过对上海军用设备厂、海陆空战舰以及万国博览会的描绘,展开了统领世界的强国梦。在西方文化制度映照下,作家常常将科技元素与政治想象相结合,期望以冒险进取、民主共和、自由与权利等公德来启蒙国民,实现“去中国化”背景下的民族解放的愿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