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完善社会资金总量统计口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82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05091731119670 日期:2014-05-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发生的变化,融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在这样的经济金融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使用的广义货币供给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己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国实际的融资总量,由于融资渠道的增多,再加上随着金融脱媒的影响,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日趋增大,而新增人民币贷款则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实体经济通过间接融资渠道所获得的融资,对于直接融资的融资量却难以体现,也无法体现整个金融对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可事实是,目前新增人民币贷款仍然是我国货币当局更加关注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面临着我国金融业日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与挑战。在新形势下,若要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确定一个更为全面、合理、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和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是一个必然之举。面临.金融发展的新环境,新增人民币贷款有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于是,“社会融资总量”概念顺势而生,因为它的内涵广阔,统计口径宽泛,能全面的体现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所获取的全部资金,也能体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


1.2相关文献综述


1.2.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是从2010年底幵始提出,最近几年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各界类注,因此,对于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是相对较少。对于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其概念、统计口径、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能否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与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这些问题上。盛松成(2011)首次提出了关于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内涵和统计口径,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金融机构资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的支持;三是其他方面的融资。通过搜集2002-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社会融资总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是在我国面临金融调控新环境的情况下,最适合的监测、分析和调控的中间目标。而且也依据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提出了可以根据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来推算所需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方法。张茉楠(2011)、薛白(2011)均认为,鉴于社会融资总量的出现,我国将逐步向“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转变。这一转变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新型的金融货币调控体系会促使中央银行更多的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动以及市场利率的走势,但同时也指出了由于中央银行对直接融资的调控手段有限,使得短期内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不会发生改变,而仍然是银行的贷款规模。
……………


2.社会融资总量的概述


2.1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
从2010年12月底首次提出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到2011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再次提到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至此,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呼之欲出,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随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开始提到了对社会融资总量进行统计监测。从这一概念的提出到当前将其作为一个监测的指标,可以看出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社会融资总量,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实体经济主体之间资金融通的总量。实体经济的融资有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这也就有了实体经济内部之间的融资和从外部如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当前,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靠监测、分析和调控新增人民贷款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指标来把控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目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之下更受青睐,目前担任着货币政策制定的中间目标的角色,因为贷款增量很直观的体现了实体经济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的深化,实体经济通过债券、股票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比重越来越大,融资结构不断变付;而贷款增量明显不能全面体现实体经济的全部融资额,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概念就体现了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银行或非银行正规金融体系所获得的融资总量。
……………


2.2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理论基础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也有坚持旳理论基础,那就是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些不同于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货币系统运行研究委员会”在英国当时的金融发展背景下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这一报告,该报告提出了 “整体流动性”的概念,认为是包含了传统货币供给的整个社会流动性对经济有真正影响,而决定“整体流动性”的是包含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个金融系统,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才是“整体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因此,货币当局控制和调节的不应该仅仅是货币供给,而是包含了货币供给的“整体流动性"。格利和肖的金融中介机构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提出,分析了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两者都发挥信用创造的作用,在信用创造过程中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货币当局如果单纯的控制货市供给,对于一个包含了多种金融资产的金融结构来说,效率低下。而应该像控制商业银行和货币一样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货币金融资产。
………


3.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 14
3.1民间融资发展的概述...........14
3.1.1民间融资的概念及界定........... 14
3.1.2民间融资的发展现状、形式和特征........... 15
3.1.3民间融资的测算方法........... 17
3.2为什么将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   21
3.2.1民间融资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3.2.2民间融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29
4.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的重要性分析........... 35
4.1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的理论意义........... 35
4.2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的现实意义........... 36
5.结论与建议........... 43
5.1 结论........... 43
5.2政策建议........... 45


4.民间融资纳人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的重要性分析


4.1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的理论意义
“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中提到的金融体系,在笔者认为,应该包括整体金融,既应包括正规的金融体系,即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同时也应包括非正规金融体系,即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所获得融资。而根据当前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计算公式所涵盖的统计口径是不完整的,并没有将非正规金融体系融资如民间融资纳入到统计范畴,事实上目前争论激烈的还包括应该将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融资、外债、热钱等应该纳入融资总量。根据前面对于民间融资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民间融资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加上它对于宏观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以及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奠定了它在社会融资总量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笔者重点分析将民间融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性。虽然民间融资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但它只是社会融资总量不完整的一个方面,即便将民间融资纳入到其统计口径,也不能说这样的社会融资总量是完善的,只能说是相对完善,因此本文提到的“完善”意指加入民间融资后的“相对完善”。诸如目前的争论中也有将政府融资、外债等统计指标纳入到社会融资总量,而本文只是从民间融资这一个角度来分析和阐述,将民间融资纳入统计口径后的相对完善的社会融资总量与当前的社会融资总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对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以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若将纳入民间融资的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会更加合理和可行。
……………


结论


通过文章以上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社会融资总量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对当前提出的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口径及其内涵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适合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也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由于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加深,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融资渠道的不断增加,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也逐渐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作为中央银行监管、调控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全面的反映实体经济的整体融资规模,也不能全面的反映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更不能充分体现整个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而社会融资总量内涵更广阔,口径更全面,因此它的提出,适合金融调控面临新环境的要求,而且它的提出也是为了成为更加适合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