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1979-2011 年 GDP 年均增长率达 9.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而且 2010 年我国 GDP 总量达到39.4 万亿元,经济总量赶超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见,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大幅度攀升。《BP 世界能源统计回顾 2012》报告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26.13 亿吨油当量,自 2009 年以来连续三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伴随着高能源消耗和高速经济增长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和高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从中国资源总量来看,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相对较多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国土地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也较为缺乏,加上人口众多,使得相对资源并不特别丰富。而经济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日常的行为习惯都使得资源浪费现象非常普遍。此外,中国各省市的许多部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大,而利用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污染排放严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可见在能源的运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中国政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1.2 文献述评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决策者和学者们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诞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时至今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对于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早期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上,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经济、经济—环境二元系统为对象的研究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将能源、经济与环境纳入一个框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因此,逐渐形成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三元系统为对象的研究体系。基于此,对相关文献分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国际上对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与能源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经济与能源的关系研究却起步较晚,大体开始于 70 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的逐渐凸显,都迫使人们不得不格外重视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于其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展开,理论研究主要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研究能源投入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及机制,具体而言是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模型,考察能源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稳态路径。实证研究则侧重于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因果关系验证分析。
……………
第 2 章 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的概述
2.1 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
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多元素的复合体。该定义可以精确地表述为:如果一个集合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可以区分的对象,而且所有对象都按照可以辨认和区分的特有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则称该集合为系统[26]。同时,系统的精确化界定规定了系统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元性,系统是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二是相关性,系统中的元素及其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按照独特的、足以区分的方式关联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根据系统的定义,3E 系统可以定义为由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组成的一个多要素和多层次的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中经济系统是 3E 系统的核心,能源和环境系统都为这个核心服务;反过来,经济系统也为能源和环境系统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环境系统是 3E 系统的载体, 为经济和能源活动提供场所;能源系统是 3E 系统的物质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动力支持[25]。
……………
2.2 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驱动机制
驱动的本意是驱使行动,驱动机制是指对象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规律。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的驱动机制指的是能源、经济与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规律。根据上文 3E 系统的内涵及特征可知,组成 3E 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它们不仅是两两之间存在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同时三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具有交互效应。本文将能源、经济与环境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规律定义为局部驱动机制,将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规律定义为整体驱动机制。根据前文对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相互作用的描述可知,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两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驱动关系。其中对于能源和经济系统,它们之间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利用能源资源,能源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能源系统的发展会为经济系统带来更多的能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带来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会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系统为能源系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经济系统的发展同样会促进能源系统的发展。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的是正驱动作用。
……………
第 3 章 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3E).....17
3.1 面板单位根、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17
3.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驱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19
3.3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驱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23
3.4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驱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3.4.1 模型构建 ......31
3.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3.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2
第 4 章 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3E).....37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理论方法介绍 ......37
4.2 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整体驱动关系.........38
4.2.1 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39
4.2.2 VAR 模型的构建 ......40
4.2.3 脉冲响应函数 ....41
4.2.4 方差分析 ......43
第 5 章 基于 P-S-R 模型的中国能源、经济.........45
5.1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 .......45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5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6
5.2 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方法及模型 .......48
5.3 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51
5.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
5.4 政策建议 ....55
第 5 章 基于 P-S-R 模型的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
根据上文对对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局部驱动关系和整体驱动关系的计量检验结果,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确实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一个系统的变化不仅会驱动与其相关的另外一个系统发生变化,还会对 3E 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影响。此外,根据上文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机制的理论阐述可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能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来构建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 TOPSIS 法对其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可操作性强调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进行量化的难易程度。建立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地量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的公开资料,避免资料和数据的缺失。另外,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明确计算方法,计算过程不宜过于复杂。构建指标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指导、监督和推动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而,每项指标应该可测,且具有可比性。
………………
结 论
(1) 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利用相互作用模型对能源、经济与环境(3E)系统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两者之间同时存在起促进作用的正驱动作用和起阻碍作用的负驱动作用,而且一个系统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到与其联系的另一单一系统发展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另外两个系统之间驱动作用的影响。将能源、经济与环境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规律定义为局部驱动机制,将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规律定义为整体驱动机制。
(2)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来描述 3E 各子系统发展的动态均衡过程。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发展若不协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能源环境问题,而面对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政府、企业和个人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努力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政策、措施响应的结果则必然是促使 3E 各系统达到协调状态。可见,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可以用来形象的描述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机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