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选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政府统计数据屡遭质疑的案例:近年来屡次曝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增速及CPI和社会公众的主观感受错位,发布数据中平均数的普遍使用催生了 “被增长”这一词汇的产生;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仅111元,在房价节节攀升、住房对于大多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的现状下,显得非常不合理,在当年受到严重质疑;近年来对于房价的统计,商业机构的统计和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时常存在差异,且幅度不小,社会公众感觉政府统计数据严重低估房价水平;绝大部分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的增速;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与财政部发布的全年税收数据54219.62亿元,其差距竟多达3600多亿元,不同的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相互打架;统计部门对于统计数据遭受质疑时给予的解释大多为:"翘尾因素”,“统计制度因素”、“统计汇总权数分配影响”、“统计指标口径因素”,这种官方解释已经越来越不被接受,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
1.2研究的主要目标与意义
本文希望可以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各种类型的普通公众(本次调研中的公务员类调查对象,也尽量要求他们站在一个统计数据使用者的立场上来填写问卷)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认知和感受,通过对这些人的认知和感受进行汇总,得出一个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现状。针对调研中的各类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最终提出一些改善和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对政府统计的发展、增强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提髙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有借鉴意义。
1.3选题的公共管理实践现状分析
在查阅了百余篇关于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文章之后,总结起来国内关于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研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由各级统计部门工作人员发表在统计学期刊上的见解,主要是从理论上对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出的一些意见:夯实统计基础、完善统计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工作透明化、加大数据解读、宣传力度、强化统计执法等,这些方法建立在对统计工作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出发点是政府统计部门本身,归结点也是政府统计部门本身,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认知来自工作经历和近几年来媒体、公众、专家、学者对统计数据的质疑,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真实现状并未涉足研究,此类文章的代表有郭俊的《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之我见》。第二类是在对其他各国的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影响.各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各种因素:公众对政府统计的知晓度、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媒体的影响等,这类文章对研究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提供了参考和比较,同样也未说明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状况,此类文章的代表有张宏性的《对美国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观察与思考》和余芳东的《统计公信力哪国更强大——各国政府统计公信力调查结果大披露》。第三类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学者撰写的关于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学术论文,系统的论述了政府统计公信力的现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但是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实证分析稍有欠缺,此类文章有山东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韩晶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统计公信力问题研究》。第四类是在2010年,面对近年来政府统计突然面对的严峻挑战,国家统计局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统计部门内部、政府其他部门和企业、高校,从一个层面了解了政府统计公信力的现状,但是该问卷的调查对象相对来说属于政府统计生产者和数据专业用户,没有涉及普通公众。
2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
本次调研问卷调查共发放260份问卷,最终收集的有效问卷为222份。其中,100份是通过电子版问卷的方式发放,另外160份是通过街头访问和定点访问的方式使用纸质问卷发放。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对各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尽量做到分散,避免调查问卷集中于某个年龄段、某种职业、某种文化程度,影响数据的客观性。同时,面对一些文化程度不高,问卷指标理解较差的调查对象,将各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客观的帮助其理解问卷。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在25-34岁与35-44岁两个年龄段比较集中,其次是45-54岁年龄段和24岁以下年龄段,55岁以上的调査对象比重最小。这种比重分布,一是24岁以下的人群一般尚未就业,这次调查24岁以下人群集中在高校的本科在读学生,二是5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身体状况、理解能力或受教育程度所限而拒访率较高。对比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10年人口普查中,河南25-34岁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89%,35-4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为16.7%,45-5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为11.52%,相对来说,本次调研的35-44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略偏少,25-34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略偏多。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来看: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详见表2-2。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是参与或配合过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的,222个调查对象中,76.6%的人(170人)表示参与或配合过政府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调查工作。在170个参与或配合过政府统计部门幵展的统计调查工作的调查对象中,表示自己参与或配合过人口普查的有98.8%,参与或配合过住户调查、CPI等抽样调查的占10%,参与或配合过网络问卷的占16.5%,参与或配合过街头访问的占10%,参与过其他形式的统计调查工作的占3,5%。
3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16
3.1影响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社会性因素.......... 16
3.1.1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 16
3.1.2公众对参与和配合政府统计的重视程度 ..........17
3.1.3 媒体因素 ..........18
3.2影响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政府因素.......... 18
3.2.1 统计机构设置方面的因素.......... 18
3.2.2行政干预 ..........19
3.3影响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统计系统.......... 19
4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21
4.1改革政府统计体制,提高统计独立性.......... 21
4.2完善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实用性.......... 21
4.3建立政府统计的法律体系.......... 21
4.4加大统计宣传力度.......... 21
4.5加强基层统计机构的力量.......... 22
4.6政府统计适当市场化.......... 22
5 问题讨论.......... 23
5.1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 23
5.2研究的创新之处 ..........23
5.3研究的不足之处.......... 23
5.4今后还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3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各种类型的普通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认知和感受,通过对这些人的认知和感受进行汇总,得出一个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现状,针对调研中的各类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最终提出一些改善和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对政府统计的发展、增强政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有借鉴意义。本次调研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来研究问题,撰写调研报告,但是由于在问卷设计初期,对于论文写作需要调查的问题考虑不周,没有设计关于“公众了解统计数据途径”的问题;没有设计关于“是否相信统计机构对调查对象信息保密”的问题;没有同时列举出其他政府部门与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做一个横向调查比较;另外出于调查难度和消除调查对象顾虑的考虑,没有设计有关调查对象收入状况的问题。其次,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也有精力不够的地方,本次调研农民没有把农民包含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区分普通公众和专业统计数据用户,对专业统计数据用户的调研不够。
参考文献
[1]袁佐军、杜庆,《刍议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第6期,(浙江省上虞市统计局),56-57页
[2]马建堂,《提高统计公信力是工作主线》[J],《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Z1期,11页
[3]张宏性,《对美国政府统计公信力的观察与思考》[J],《统计教育》2010年第2 期,11-14 页
[4]魏丽虹,《对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咨询》2011年第3 期,29-30 页
[5]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年第1期,76-78页
[6]余芳东,《国际上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涵义和测评》卬,《中国统计》2012年第I 期,17-19 页
[7]张倍蓓,《会计数据质量与统计公信力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02期,249、251页
[8]张宏性,《美国统计公信力保障有方》[J],《解码世界》,2010年第3期,38-39页
[9]陈晓蔽、倪建春,《浅析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第3期,59页
[10]涂宏基,《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探讨》[J],《中国统计》,2010年第8期,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