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沉浸式劳动与参与者视角
一、 沉浸式劳动的展示
人的身体有多种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的身体凝结着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波德里亚所批判的消费主义视域下,身体是被观看、被凝视的客体;在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政治权力视域下,身体是被改造、被规训的对象;在生物界看来,人的身体是各种物质的聚合体,本质上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肉体没有区别……李子柒在短视频中呈现的身体是劳动的身体,她将自己的劳作过程和烹调步骤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给广大观众。在接受《新浪会客厅》栏目采访时,面对记者“为什么选择这种风格呢?”的提问时,李子柒回答道:“我觉得可能还是跟我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吧。我小时候,我们农村吃的食物、用的、穿的,包括衣服都是自己买布,回家裁的褂子。农村这一切自给自足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它是耳濡目染的,知根知底的,甚至是怀着敬畏之心的。”[5]被问及有关动手能力的问题时,李子柒更是真诚地说:“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许只是别人的求生本能。”[6] 正是因为李子柒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使得她制作的视频文本十分真实,不矫揉造作。劳作时行云流水,做饭时手起刀落,她劳作的身体富有动感和韵律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她展示的劳动是沉浸式、参与式的劳动,田间劳作和厨房烹调的每一个步骤、工序都亲自完成。镜头跟随着李子柒,引导观众入场,这种沉浸式的劳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有着相似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观众来说这种真实感和由此产生的认同和共鸣会更加强烈。“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7] 这种“共鸣”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之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包含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或情感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广大读者为之痴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们有着与书中的主人公维特相同或者相似的失恋体验。《红楼梦》中,当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的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潸然泪下,正是因为林黛玉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之间有着相同的境遇,“爱而不得其爱”的情感体验使得林黛玉产生深深的共鸣。
人的身体有多种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的身体凝结着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波德里亚所批判的消费主义视域下,身体是被观看、被凝视的客体;在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政治权力视域下,身体是被改造、被规训的对象;在生物界看来,人的身体是各种物质的聚合体,本质上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肉体没有区别……李子柒在短视频中呈现的身体是劳动的身体,她将自己的劳作过程和烹调步骤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给广大观众。在接受《新浪会客厅》栏目采访时,面对记者“为什么选择这种风格呢?”的提问时,李子柒回答道:“我觉得可能还是跟我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吧。我小时候,我们农村吃的食物、用的、穿的,包括衣服都是自己买布,回家裁的褂子。农村这一切自给自足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它是耳濡目染的,知根知底的,甚至是怀着敬畏之心的。”[5]被问及有关动手能力的问题时,李子柒更是真诚地说:“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许只是别人的求生本能。”[6] 正是因为李子柒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使得她制作的视频文本十分真实,不矫揉造作。劳作时行云流水,做饭时手起刀落,她劳作的身体富有动感和韵律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她展示的劳动是沉浸式、参与式的劳动,田间劳作和厨房烹调的每一个步骤、工序都亲自完成。镜头跟随着李子柒,引导观众入场,这种沉浸式的劳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有着相似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观众来说这种真实感和由此产生的认同和共鸣会更加强烈。“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7] 这种“共鸣”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之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包含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或情感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广大读者为之痴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们有着与书中的主人公维特相同或者相似的失恋体验。《红楼梦》中,当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的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潸然泪下,正是因为林黛玉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之间有着相同的境遇,“爱而不得其爱”的情感体验使得林黛玉产生深深的共鸣。
..........................
二、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从文学理论上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9]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是传统的叙事作品中最常采用的手段,第一人称叙述在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逐渐多了起来,而第二人称是叙事作品中比较罕见的现象。不同的人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接受体验。第三人称叙述是从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可以称作“无焦点叙事”[10] ,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很普遍,然而正是因为叙述者承担着全知上帝的角色,对所有事件可以完全控制,使得接受者自主探索和解释的权力受到剥夺,这种带有说教色彩和压迫感的叙述视角挤压了接受者大部分的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空间。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我”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双重身份使这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人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事中的主人公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是一种并不常用的叙述视角。
从文学理论上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9]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是传统的叙事作品中最常采用的手段,第一人称叙述在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逐渐多了起来,而第二人称是叙事作品中比较罕见的现象。不同的人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接受体验。第三人称叙述是从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可以称作“无焦点叙事”[10] ,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很普遍,然而正是因为叙述者承担着全知上帝的角色,对所有事件可以完全控制,使得接受者自主探索和解释的权力受到剥夺,这种带有说教色彩和压迫感的叙述视角挤压了接受者大部分的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空间。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我”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双重身份使这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人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事中的主人公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是一种并不常用的叙述视角。
同样是作为讲故事的手段,视频文本的创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和方法具有相通之处,叙述视角也大致可做如上的划分。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这类传统的美食类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传统的纪录片主要运用从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制作者为展示传统烹饪技艺的原貌,并不过多介入或者并不介入制作过程,而是将镜头对准观察对象,并辅之以一定的解说词讲述影像内容并传达某种价值观,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比较适合这类带有教育色彩的影像。而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李子柒本人参与其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呈现她在田间劳作的具体过程和烹饪时的详细步骤,她既是故事内容的讲述者,又是故事内容的主体,这种自我言说的表达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加强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感,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观众对视频所承载的乡土中国和诗酒田园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
..........................
第二章 田园景观的建构
一、 人物的塑造
人物是影像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元素,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人物,或者其中的人物无法取得观众的信任,那么这个故事注定是单薄的、没有说服力的。在李子柒的短视频呈现的故事中,她本人在其中的人物角色是核心和灵魂,因此,首先分析李子柒对视频中的“李子柒”进行的身体改造,阐释李子柒是如何将自己成功塑造成一个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人物形象的。
(一) 身体传播与叙事
第二章 田园景观的建构
一、 人物的塑造
人物是影像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元素,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人物,或者其中的人物无法取得观众的信任,那么这个故事注定是单薄的、没有说服力的。在李子柒的短视频呈现的故事中,她本人在其中的人物角色是核心和灵魂,因此,首先分析李子柒对视频中的“李子柒”进行的身体改造,阐释李子柒是如何将自己成功塑造成一个符合观众心理预期的人物形象的。
(一) 身体传播与叙事
人的身体是多侧面、多维度的生物实体。长久以来,学术界从动物的身体、医学的身体、交往的身体、美学的身体、劳动的身体、消费的身体等不同视角审视和研究人类的身体。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最广为人知的两句话恐怕非“媒介是人的延伸”及“媒介即讯息”莫属了,相信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人对其都不会陌生。其中“媒介是人的延伸”涉及到了麦克卢汉的身体观。反向推之,人的身体也是一种媒介,也在无时无刻向外界传递着讯息,承担着传播和叙事的功能。身体不只是纯粹的生物性存在,而是作为叙事的媒介和传播的主体。学者赵建国就在文章中提出:“人体是最综合的传播媒体。”[11] 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也必然要求人的身体是传播和叙事的媒介。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组织起来,通力协作,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比个体单打独斗大得多的力量,以面对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风险、灾害与挑战,使人类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而人类的组织与协作离不开传播,传播是人类得以组织协作的必要条件,可以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相互传播的过程。身体具有天然的叙事能力,是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文化载体。
........................
二、 时间的建构
不同时代的人对时间有不同的认知,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中,时间是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是一盏茶、一炷香。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间是工作日与闲暇的循环往复,是指针有节律的转动。李子柒为了呈现一个未经工业文明改造的田园风光,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现代性,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前现代农耕文明的时间环境,与现实中喧嚣的城市拉开距离,创造了一个似乎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梦幻的田园乌托邦。
(一) 现代性的时间
不同时代的人对时间有不同的认知,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中,时间是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是一盏茶、一炷香。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间是工作日与闲暇的循环往复,是指针有节律的转动。李子柒为了呈现一个未经工业文明改造的田园风光,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现代性,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前现代农耕文明的时间环境,与现实中喧嚣的城市拉开距离,创造了一个似乎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梦幻的田园乌托邦。
(一) 现代性的时间
罗马帝国崩塌之后,欧洲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动荡、混乱和血腥的历史,后来是从修道院里,首先开始有了建立秩序和权威的远大志向。这里与世俗生命中常见的起伏消长、脉动节律生活特色不同,修道院的管理是铁一般的强硬的纪律。每日的固定仪式就是维护秩序的手段之一,到了公元 7 世纪,意大利籍的教皇萨宾尼亚努斯(Pope Sabinianus)就正式通过法令宣布修道院一天内鸣钟七次。这样,一天当中时间的这种均等划分方法,就被称为教规小时(canonical hours)。从此为了准确度量、记载和宣布这些时间划分,就不得不找到一种可行手段,否则日非一日重复播报时,很难保证准确无误,这必然会削弱仪式的严肃性和秩序的稳定性。为此,有传说第一架现代机械钟表是由一位僧侣在将近 10 世纪的时候发明的,该僧侣的名字叫做吉尔伯特(Gerbert),他就是后来的希尔维斯特教皇二世(Pope Sylvester 2)。
钟声在修道院的高墙之外回荡,钟表的意识形态弥漫于世俗的社会。对此,刘易斯·芒福德提到:“准时敲的钟声给工人和商人的生活注入新的规律。塔楼传出的钟声几乎就是城市生活的定义。记录时间的观念逐渐过渡为遵守时间、计算时间和分配时间的观念。” [19]修道院的这个发明“把有规律的集体节拍赋予人的行为,把节奏赋予机器。时钟不仅是计时的手段,而且是使人行为同步化的手段”[20] 。正是在此基础上,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不是蒸汽机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而是钟表,这个标准化节奏的计时技术,催生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单调、重复和标准化恰好与钟表规律、循环往复的转动相啮合,在这个意义上,钟表就不仅仅是计时手段,更是协调人类活动、整合人类行为,使之有节奏、同步化的工具。
..............................
..............................
第三章 寻找过去的人............................. 23
一、 自力更生......................... 23
二、 亲密关系................................... 25
三、 物尽其用........................ 26
第四章 李子柒短视频田园镜像引起的追忆与共鸣............................. 31
一、 文化寻根与原乡记忆............................ 31
(一) 人类文化寻根的传统.............................. 31
(二) 寻根文学的原乡记忆................................ 32
第四章 李子柒短视频田园镜像引起的追忆与共鸣
一、 文化寻根与原乡记忆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寻根的传统,不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出的“我从哪里来”,还是圣经《旧学》中对伊甸园的想象,亦或是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道出了人类对原始的、自然的和谐安宁状态的想象与憧憬。寻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发生在跨时代的过渡时期,这种跨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容易给人们带来紧张与不安,而寻根,这一回溯过往,向历史寻找答案的精神需求便成为人们缓解紧张焦虑的安慰剂。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寻根就表现为城市对乡村田园的回望与想象。
(一) 人类文化寻根的传统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寻根的传统,不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出的“我从哪里来”,还是圣经《旧学》中对伊甸园的想象,亦或是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道出了人类对原始的、自然的和谐安宁状态的想象与憧憬。寻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发生在跨时代的过渡时期,这种跨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容易给人们带来紧张与不安,而寻根,这一回溯过往,向历史寻找答案的精神需求便成为人们缓解紧张焦虑的安慰剂。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寻根就表现为城市对乡村田园的回望与想象。
(一) 人类文化寻根的传统
文化寻根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人类情感,伴随着社会意识与个人记忆不断发展演化。在西方社会,原始主义就是文化寻根的一种体现。“原始主义是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是人对生命历程在价值判断上向过去看、向后看的一种情感倾向……其次,原始主义是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以怀疑文明现状、要求返璞归真为其特征,以原始、自然状态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和理想。” [39]随着现代工业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强,涌现出一大批对现代性提出反思的思想家。西美尔提到乡村生活和现代大都市生活的差异时,认为“都市社会关系的特征是肤浅、淡薄和短暂”,在大都市中,主宰着乡村生活的血缘纽带、邻里关系和世袭生活等传统情感不复存在,“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感觉不到在大都市人群中感到的孤立和迷失”[40]。 本雅明诗意地描述道:现代性标榜的进步不过是向地狱的演进,它的内容无非是将“新的废墟堆到旧的废墟上”,它势不可挡地拔地而起的只是“断壁残垣”。[41] 传统的、整体的有机生活同碎片化的现代城市生活的差异,正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和社会的差异。乡村生活,属于滕尼斯意义上的共同体(Gemeinschaft),而城市则是一个社会(Gesellschaft)意义上的组织。乡村宁静、缓慢的、整体有机的生活,同流动的、变化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照。现代城市对乡村的挤压使得乡村那些固定的价值观、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都趋于消逝了。正如马克思感叹道“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乡村成为现代都市的一个象征性的乡愁之所,有着寻根返祖传统的人类在都市中感到紧张、焦虑时,就会幻想回到那个前现代的乡村田园。
..............................
..............................
结语
在追求速度、效率和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在一件事物上长时间停留,近年来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的流行也充分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在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接受线性、连贯、逻辑严密的表达形式,短视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集中受众的痛点或痒点,使人产生即刻的感官刺激和享受,这一属性恰恰是短视频风靡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年抖音 APP、快手 APP 等平台的流行便是最好的证明。快速、新鲜成了短视频能吸引受众的内在要求。因此,为博得受众眼球,短视频的制作者们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留住受众,并且如何生产大量的短视频文本以获得更大受众接触的可能,在这样的流量逻辑指挥下,短视频领域出现的无节操、无下限的现象就会必然出现了。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大量的主播趋之若鹜,向互联网输出者大量的低俗内容,形成景观的堆积。而李子柒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她的慢节奏。这种“慢”体现在各个方面:平均一个月才更新一集的效率,影像呈现的宁静、缓慢的生活状态,漫长的制作周期……她的“慢”恰恰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所追求的“快”背道而驰,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短视频有一种抚慰人心的效果。此外,李子柒的短视频能够吸引并沉淀大量粉丝的关键在于她的“真”。李子柒的农村姑娘身份和从小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她对农村生活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使得她制作的视频文本十分真实,不矫揉造作。在田间劳作、手工制作和食物烹饪的具体过程中,每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是由李子柒亲自完成,展现了她娴熟的劳作技艺,这种沉浸式的身体劳动展示给人强烈的代入感。并且,通过第一人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李子柒进一步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具有相似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共鸣。然而真实感不能与真实性划上等号,李子柒通过影像呈现的“真”是一种再现,是艺术的真实。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客观现实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像是剪辑、拼贴的蒙太奇艺术,本身就是被建构的产物,其中的人物、空间、色彩和画面等等必定是经过制作者精心的挑选、布置。影像也是一种叙事手段,具有传递信息、表达观念价值的作用。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改造、对周边环境的选择与建构,李子柒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异质的时空环境,指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唤起了观众心中的乡愁,观众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对过去前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一次集体想象。
参考文献(略)
在追求速度、效率和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在一件事物上长时间停留,近年来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的流行也充分体现了当下人们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在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接受线性、连贯、逻辑严密的表达形式,短视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集中受众的痛点或痒点,使人产生即刻的感官刺激和享受,这一属性恰恰是短视频风靡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年抖音 APP、快手 APP 等平台的流行便是最好的证明。快速、新鲜成了短视频能吸引受众的内在要求。因此,为博得受众眼球,短视频的制作者们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留住受众,并且如何生产大量的短视频文本以获得更大受众接触的可能,在这样的流量逻辑指挥下,短视频领域出现的无节操、无下限的现象就会必然出现了。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大量的主播趋之若鹜,向互联网输出者大量的低俗内容,形成景观的堆积。而李子柒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她的慢节奏。这种“慢”体现在各个方面:平均一个月才更新一集的效率,影像呈现的宁静、缓慢的生活状态,漫长的制作周期……她的“慢”恰恰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所追求的“快”背道而驰,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短视频有一种抚慰人心的效果。此外,李子柒的短视频能够吸引并沉淀大量粉丝的关键在于她的“真”。李子柒的农村姑娘身份和从小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她对农村生活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使得她制作的视频文本十分真实,不矫揉造作。在田间劳作、手工制作和食物烹饪的具体过程中,每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是由李子柒亲自完成,展现了她娴熟的劳作技艺,这种沉浸式的身体劳动展示给人强烈的代入感。并且,通过第一人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李子柒进一步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具有相似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共鸣。然而真实感不能与真实性划上等号,李子柒通过影像呈现的“真”是一种再现,是艺术的真实。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客观现实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像是剪辑、拼贴的蒙太奇艺术,本身就是被建构的产物,其中的人物、空间、色彩和画面等等必定是经过制作者精心的挑选、布置。影像也是一种叙事手段,具有传递信息、表达观念价值的作用。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改造、对周边环境的选择与建构,李子柒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异质的时空环境,指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唤起了观众心中的乡愁,观众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对过去前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一次集体想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