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在统编本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推广思考 ——以大同地域文化资源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966 论文编号:sb2024032215093752038 日期:2024-03-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笔者首先从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性开发入手,明确了地域文化资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及其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结合“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设计特点找到了将地域文化资源作用于该单元教学的可能性。
第一章 相关理念阐释及利用依据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找到地域文化资源与该单元的契合点,从而作用于教学的过程。所以要想利用这种方式做好该单元的教学,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域文化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这两个核心概念,并对教材中该单元的设计有深刻透彻的认识。
一、地域文化资源
首先,关于“文化”一词,其内涵和外延中西方都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看法。早在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定义就进行过一次统计,当时的统计结果已有160余种。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学界对于“文化”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事实上要想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语言系统中,“文”为象形字,根据其甲骨文字形,“文”的本义为纹身。后由此义引申出花纹、纹理的意思,《说文解字》18解释“文”为“错画也,象交文”正是此义。汉字最初就是按照事物的基本形态描画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花纹,所以“文”又引申出文字文章等义。“化”为会意字,本义为变化。通过教育等方式使人、风俗改变也是一种“化”,故而引申有教化、教育的含义,《说文解字》19“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即此义。“文”“化”关联使用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20中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如下解释: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此法教而“化成天下”也。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利用依据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并不是想当然而为之。这一思路的背后有诸多的政策与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条件的支持。
一、政策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我国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6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且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发展语文能力。教学建议部分也倡导教师“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见语文学习与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区域文化正是学生从小便身处其中的语言情境,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顺势而为。
此外,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还提到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求加强课程资源意识,广泛挖掘地区所蕴含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多年来,我们大多把语文学习放在课本和习题中,却忽略了生活中真实的语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让语文回到生活。
2、国家及地方教育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说,2018年8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建议》27(下文简称《纲要》),用以指导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纲要》在强调认真做好课程实施、开设好国家规定课程时,明确提出学校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基于课改以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下发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28,其中也提到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
...........................
第二章 大同地域文化下的“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教学实践举隅
第一节 地域文化资源的选择
一、选择原则
既然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该单元的教学,那么第一步必然是对地域文化进行筛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基本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种类繁多,灿若星辰。但我们在过往的经验中得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适合做课程开发,同样,也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同等程度地适用于家乡文化生活教学。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文化资源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息息相关。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借助多种资源,解决系列问题。其中实地调查是获取资料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材中的单元学习要求也建议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的方式进行单元学习,因此文化资源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时间、精力、安全、交通等问题,选择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可实施性的文化资源。
2、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师在选择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挑选那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并善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兴趣加以放大。这项工作可以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产生兴趣。
3、全面性原则
当然,如果让学生仅凭兴趣进行选择,很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选择的结果会比较集中。虽然不同的学习小组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会有一些出入,但是整体的雷同是难以避免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家乡的文化,在文化资源的选择阶段还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但要注意的是,全面性要以兴趣为前提,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所在强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要注意挖掘那些看似不显眼的文化现象,从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之进行提炼与放大,让尽量多的文化资源进入学生的视线,并鼓励他们独辟蹊径,敢为人先。
...........................
第二节 利用大同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思路
利用地域文化进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的实践可以借鉴项目学习相关内容。项目学习根植于约翰·杜威等教育家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源于建构主义强调的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其定义为“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38”就起源与定义来说,项目学习的方式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路径从理论上来说基本是吻合的。
项目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实际的情境问题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由学生自主实施项目,并通过多种手段协作解决项目问题,完成项目评价,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中对情境的强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和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的核心基本是相符的。且项目的实施往往不会局限于课堂,而是拓展到了学生生活的社区,这与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也是吻合的。因此,笔者选择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在《项目学习教师指南》39一书中将项目学习的设计与计划分为以终为始、设计驱动问题、规划项目评价、规划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过程五个部分。参照项目学习的模式,笔者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同样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确定项目驱动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完成项目准备、管理项目实施、指导v项目展示评价。这与巴克教育研究所所分的五部分有些出入。
........................
第三章 地域文化资源在“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应用经验总结 .. 32
第一节 教学原则 ....................................... 32
一、坚持课程“语文性” ................................ 32
二、坚持课程“实践性” ................................. 33
结语 .............................................. 39
第三章 地域文化资源在“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 应用经验总结

第一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从始至终都要遵守的根本准则,必须在教学实施之前就明确下来。
一、坚持课程“语文性”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本身是一个同时涉及到课内与课外,甚至以课外为主的单元,这样的单元性质无疑是非常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42中有关语文学习综合性要求的一个单元。而家乡文化所涉及的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这就容易导致师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忽视课程的语文性,造成语文学习不像语文学习,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坚持其“语文性”为根本准则。
所谓坚持课程“语文性”,就是尊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将学习的核心目标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此,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三篇学习资源和其他相关文字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好人物志、风物志、调查报告、访谈记录、建议书的撰写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访谈和调查部分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认识、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也可以引导他们将调查所得结果与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提醒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考察,要留意家乡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浸入其中,提升审美能力。在回顾家乡过去、考察家乡现在、展望家乡未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情感,完成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
结语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显著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上,也体现在文化的一体化上。近些年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大。比起中国文化,很多中学生对韩流、日漫、嘻哈等外来文化更感兴趣,这种现象与教育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缺失是有一定关系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有责任将中华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但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抓手,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新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设定将家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带到了语文课的台前。在这种背景之下,该单元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与其重要性相悖的是一线教师对实践活动类课程经验的不足。基于此,笔者试图探索一条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路径,为今后实施这一单元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恰好与家乡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性开发经过学界多年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故而笔者以地域文化资源下的“家乡文化生活”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性开发利用融入到该单元的教学之中,试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希望能对今后开展“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的同行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进而让各地的学生都能亲身探究、亲自参与家乡文化,以此唤起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