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目前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描述宏观现状,探讨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动机和阻碍等,较少从学校角度出发对构建亲职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第一章理论基础
一、循证教育学理论
1996年,剑桥大学教授David.Hargreaves首次提出教育领域的实践也应该像医学一样严格遵循研究证据[1],“循证教育(Evidence-Based Education,简称EBE)”由牛津大学的戴维斯(Philip Davies)在1999年正式提出。戴维斯认为:正如循证医学指的是“将个体临床专业知识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中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相结合,循证教育指的是将个体教与学的专业知识与来自外部系统研究中可以获得的最佳证据相结合。循证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将个体的经验判断与可以获得的证据结合起来,从而拓展个体的经验和判断;研究与获得证据,探讨与验证教师、学生和学习共同体中其他人的专业经验”。
2002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Whitehurst)对循证教育从两个层面做了界定,他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有效的经验证据与专业智慧高效整合的一种决策。他将循证教育学划分为两个模块四个核心,即经验证据(科研成果、经验证据)和专业智慧(个人经验、大众观点)。在循证教育学中最重要的是专业智慧和实验证据。没有专业智慧,教育就不能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不能把握教育的目标,无法完成学习指导;缺乏研究证据,教育者就不能科学地进行教育决策,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荷兰循证教育研究所认为,循证教育是基于有效证据进行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的哲学[3],这就意味着进行教育干预的前提是对教育现象(事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根据有效的经验证据与专业智慧进行高效决策[4]。
........................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
1987年,霍普金斯大学的NNPS研究中心主任爱普斯坦(Joyce L.Epstein)整合并拓展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1]爱普斯坦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校与家庭、社区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必须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这可以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氛围,提高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的技能和领导力,使父母与学校及社区其他人的关系更密切,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2]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及其之间的状况和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即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单独或共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Epstein,2010)。在该模型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交叠影响域的理论模型包括外部模型(图1-1)和内部模型(图1-2)。
一是交叠影响域理论外部模型,外部模型主要诠释家校社三个行动主体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与作用。[3]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彼此交叠面积的大小,随着学生年级、学段及活动的适用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者既可相互分离对学生成长产生独特的和有限的价值,又可相互协作对学生发展产生综合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调查本着全面、系统、真实的态度了解家长、教师、学生、区域管理人员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和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首先是基于家长视角,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现状、参与学校亲职教育模式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亲职教育的需求。其次是基于教师视角,了解教师对亲职教育的认识、对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看法,以及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开展亲职教育的现状、教师对学校亲职教育的意见和期望。再次是基于学生视角,了解学生对家庭教育现状的直观感受,以及对家长接受亲职教育的看法。最后是基于管理人员视角,了解学校校长或区域相关管理人员对目前亲职教育现状以及构建亲职教育模式的看法。
(二)调查工具
为达成调查目的,依据调查需要和实际情况,一共编制了3份调查问卷(详见附录二)和5份访谈提纲(详见附录三)。
1.调查问卷
《初中学校亲职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家长问卷主要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教育现状、对亲职教育的认识、学校亲职教育现状以及亲职教育需求几个部分,共计36题;教师问卷共分个人基本信息、亲职教育认知情况、学校亲职教育现状以及亲职教育需求四个部分,共计45题;学生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教育现状、学生主观感受以及对家长参加亲职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四个部分,共计9题。
2.访谈调查
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据实际客观条件,笔者选择初中生、初中生家长、学校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妇联负责人开展访谈工作。笔者根据此次调查研究的目的设计了五份针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提纲(详见附录三),为保证访谈数据的真实性,本研究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根据预先编写的访谈提纲,和被访谈者进行半开放式的沟通。为保障访谈信息的完整性,通过录音结合现场笔录的方式搜集资料。
...........................
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通过SPSS26.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与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1.教师群体从表2-7可以看出,教师在年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
第一,教师群体的性别主要为女教师,男教师占比24.9%,远低于女教师的占比,男女教师比例极不平衡。这与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情况是一致的。
第二,教师群体的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此年龄段的教师在知识储备上都有一定的基础,班级管理经验丰富,与大部分学生父母年龄相仿,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的教师也比较容易被家长所接受。
第三,教师的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近97.0%的教师都获得了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知识储备相对充足。
第四,教师的职称以中学一级教师以上为主,其比例达到了71.8%。这些教师基本上工作都在5年以上,是整个群体中精力最旺盛,斗志最强的中坚力量。
...........................
第三章 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5
一、存在的问题 ........................................ 65
(一)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与行为不一致 ........................ 65
(二) 学校亲职教育专业人才不足 ............................ 66
第四章 初中学校循证型亲职教育模式构建 ............................... 77
一、基于循证教育学构建学校亲职教育模式的逻辑分析 ............... 77
(一) 循证教育学与学校亲职教育的适切性 ............................ 77
(二) 循证教育学的实践适用性 ......................... 78
结论 ................................ 89
第四章初中学校循证型亲职教育模式构建
一、基于循证教育学构建学校亲职教育模式的逻辑分析
将亲职教育和循证教育学进行对比,二者的价值取向和逻辑体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切性,参与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的基本特性一致,从而使依托循证教育学来构建亲职教育模式成为可能。
(一)循证教育学与学校亲职教育的适切性
首先,循证教育学与亲职教育都属于实践活动,循证教育学倡导遵循科学的证据及提高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性,教育者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最佳研究证据、教育者的专业智慧,以及实践对象的价值观念,做出实践决策或干预实践,进而在干预过程中搜集多元数据,同步进行实证研究,评估其有效性,并不断形成新证据、新知识甚至更新问题领域的理论的实践样态[1]。学校亲职教育正是为了解决学校亲职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需要查证亲职教育问题中呈现的证据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结合证据、教育者的专业智慧、家长的价值观念对家长进行指导,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其次,亲职教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比如家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而循证教育学理念除了强化教育体系内部融合,还关注跨学科的各方力量合作,其跨学科性直接引领了各学科多主体的协作,使得各方一起组建利益共同体。[2]再次,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特性存在相似性。循证教育学的参与主体包括教育者、研究者、学习者和决策者,且循证教育学中的知识转化是一个系统的互动过程,要求多方主体参与。循证教育学的过程是多元主体通过综合专业经验和最佳研究证据,结合学习者的价值观等,最终确立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评估和优化,逐步形成新证据的一种教育实践过程,其根本特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1];亲职教育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包括教育者、家长(学习者)、学校领导(决策者)及专家(研究者)。最后,如何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亲职教育模式需要在科学证据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循证教育学可以提供完整有效的实践步骤。因此,本研究试图将亲职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循证教育学进行有机结合。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
结论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H市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黑龙江省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H市初中学校亲职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问卷调查涉及H市七个区21所学校的教师、四个年级的家长和学生,访谈涉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妇联人员。在研究现状、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循证教育学与亲职教育的适切性、循证教育学的实践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循证型初中学校亲职教育模式中的角色进行分析,结合交叠影响域理论、成人学习理论,构建出具有一定教育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校亲职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架构是: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或家长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校长及专家由此结合学校及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家政策性文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思想制定本校亲职教育目标;由教育者围绕亲职教育目标收集相关的研究证据,并进行整合、评价与筛选,得出最佳证据;由教育者依据最佳证据结合自身教育经验,确定指导内容与组织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亲职教育;最后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各个主体及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各个主体,不断地进行优化与调整,使其形成一个完善且持续发展的亲职教育模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目前亲职教育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描述宏观现状,探讨家长参与亲职教育的动机和阻碍等,较少从学校角度出发对构建亲职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以初中学校为主体,对学校亲职教育模式进行专门性的研究。二是本研究以循证教育学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初中学校亲职教育的现状及家长需求,加上问卷调查和访谈,构建出循证型初中学校亲职教育模式。当然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即使在问卷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力求严谨,但受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限制,仍未能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问题的各个层面;二是循证教育学的研究比较新,为选题带来一定理论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研究难度,尤其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三是本研究主要将黑龙江省H市的初中学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和适用范围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