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森·奥尔科特的教育思想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22 论文编号:sb2023080816174850817 日期:2023-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基于奥尔科特的教育实践,力图梳理奥尔科特的教育思想。经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腾飞,文化追求独立,社会纷争不断。奥尔科特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下接触到超验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哲学思想。
第一章奥尔科特的生平与教育践履
第一节萌发:乡村童年和小贩之旅(1799-1825)
一简短的正规教育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布朗森·奥尔科特于1799年11月29日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沃尔科特镇纺锤山(Spindle Hill),1888年3月4日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沃尔科特是一个贫穷的小乡村,但是景色清幽静谧,环境安逸朴实。奥尔科特正是在这片宁静的乡村度过的童年时期。在20岁之前他一直被称为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克(Amos Bronson Alcock),后来他为了名字更加悦耳和文雅,改名为A·布朗森·奥尔科特(A Bronson Alcott)。
他成长于一个幸福安定的大家庭里,这个家庭有八个孩子,奥尔科特是最年长的,他与四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在这个家庭里健康成长。奥尔科特认为自己继承了父亲的正义感和母亲开朗平和的气质,并且母亲对信仰的坚定和虔诚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慈爱的父母给奥尔科特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当他后来组建家庭时,他对四个女儿的家庭教育方式深受其父母的影响。
奥尔科特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从来没有后悔在这片小山村长大,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他保持纯洁的性情大有裨益。虽然年幼的奥尔科特生活并不轻松,有很多事情都比上学重要,比如承担家庭的农活,但毫无约束的自然环境,友好的同龄伙伴,收割稻谷、剥玉米皮、拼字比赛等娱乐活动都给奥尔科特留下童年欢乐的印记。奥尔科特从小对书籍非常迷恋,然而贫穷的家庭环境和落后的小镇并不能满足他读书的需求。家里没有钱买纸、笔和墨水,他就会在雪地上画出字母,在母亲精心擦洗过的地板上用粉笔写字。威廉·安德鲁斯·奥尔科特博士(William Andrus Alcott)②是奥尔科特的堂兄,比奥尔科特大两岁,两人志趣相投,总是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分享彼此读过的书籍,两人甚至共建过一个小型的私人图书馆。
...............................
第二节激荡:参与教育改革实践(1825-1836)
一柴郡学校新尝试
南方商贩旅行结束以后,奥尔科特回到自己的家乡尝试探索新思想,他坚定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即行善事。奥尔科特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出发旅行的初衷上——教育,他希望借助教学帮助整个人类心智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奥尔科特从卡罗来纳州回来之后就参加教师考试。1823年到1824年的冬天,他在布里斯托尔的福尔山区教了四个月书。1824年秋,他在沃尔科特学校教学生笔画。1825年,他成为康涅狄格州柴郡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在这里连续任教4个学期,正是这段稳定的教育经历点燃他教育热情的火花。他在日记中记录:“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处于一种消沉忧郁的状态,直到我在柴郡开办了一所学校,我才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在柴郡学校任教期间,奥尔科特除了教育实践外还接触到一些思想家的理念。比如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英国空想主义罗伯特·欧文。奥尔科特并没有直接阅读裴斯泰洛齐的著作,而是通过间接了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裴斯泰洛齐拒绝监控课堂纪律的教育方法深得其心。1826年7月,奥尔科特将他的学校称为“柴郡裴斯泰洛齐学校”(Cheshire Pestalozzian School)。1824年欧文开始社会改革实验,后来在印第安纳州的新哈莫尼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社区,他在《新社会观》(New View of Society)里发表了自己对教育改革想法。教育是一种恰当地将环境与人的自然发展联系起来的手段。他对教育的定义很广泛,认为教育是世界上所有善与恶,幸福与痛苦的主要来源。欧文的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的观念无疑影响到奥尔科特的思想。
柴郡学校与康涅狄格州其他的学校没什么区别,也很像奥尔科特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教室环境非常恶劣,学生的学习生活既枯燥又严格。当奥尔科特满怀热情、秉持奉献精神来到这里后,他把柴郡学校当做自己的实验室,开始探索和实验自己的教育想法。首先奥尔科特精心设计教室的环境。学生的座位从原来粗糙的长板凳和桌子改成独立的课桌和座位,座位的靠背与课桌相连。考虑到学生们经常在教室里跳舞和运动,奥尔科特把这些课桌沿着教室的墙壁和窗户排列,以便在教室中心留出空间进行游戏和体育活动。
..................................
第二章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社会背景
一西进运动大力推进西进运动是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之间进行的轰轰烈烈、群众性的开发运动和社会迁移运动,源源不断的美国人民越过密西西比河,由东部向西部不断进取。通过向西部大量移民,美国国土版图得到迅速扩展,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版图已经从大西洋沿岸拓展到太平洋沿岸,国土面积由1790年的88.9万平方英里扩张到1870年的302.2万平方英里。随着国土的扩展,美国获得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条件。东部人口大迁移导致人口分布的中心点也不断向西移动,劳动人口结构重新整合,各地区形成鲜明的经济特色,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场,一代又一代的开拓者,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在不断改变美国的面貌。”①在西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不断探索的拓荒者们深深影响了美国民族精神。在这里,土地辽阔空旷,资源充足,社会等级结构尚未建立完善,拓荒者们不再被原来的等级观念束缚,而是持平等、民主的原则,享受到的是一段自由奋斗的旅程,因而民主平等思想逐渐生根发芽。机会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平等的,人们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不断奋斗,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因此,“俄亥俄热”“俄勒冈热”“加利福尼亚热”等一场场冒险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他们艰苦奋斗、乐观自信、披荆斩棘,在大片荒原上开垦、繁衍生息,在西部广阔天地中个人主义宣扬的自由和自立得到充分发挥,西部拓荒者们摆脱原有世界的桎梏,大胆地开创自己的世界,创造新的秩序。西部运动中展现的美国人民勇敢冒险、坚强意志、吃苦耐劳、坚持探索、开拓革新的精神渲染整个美洲大陆,给美国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精神文化环境。
............................
第二节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宗教思想渊源
(一)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诞生于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国教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清教徒们要求以加尔文教学说为主要依据改革英国国教,反对天主教的腐败制度和繁琐礼节,要求清除天主教的专制,简化仪式。但后来随着国内天主教信仰复辟,清教徒们遭到严重的迫害。16世纪末17世纪初一部分清教徒不堪受辱从英国逃亡到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建立殖民地。清教徒们将加尔文主义带到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同时建立他们的理想宗教和自由信仰。“清教主义是持续影响美国生活和思想的基本因素,任何形成所谓的‘美国思想’的成分都肇事于清教主义。”②因此,美国思想和文化深深烙上了清教主义的印记。清教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山巅之城、因信称义、预定论、上帝选民论、信仰契约等,这些思想在英格兰地区延续了两百多年。
清教徒们觉得自己之所以会来到这片新的大陆,是因为他们肩负神圣的使命,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山巅之城”。这座城市能够获得上帝的称赞,并且是一座标准的、受人敬仰的、井然有序的基督教社会。克雷明在《美国教育史》中表示“清教徒作为一个团体,为寻求宗教和文化的纯正而来到美洲的……却确立了主导的价值规范……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寻求向整个世界展现神圣有序的基督徒社会的本质和可行性。”③美国的社会价值都源于这一理念,他们奉行勤勉、努力、节约等德性,这种禁欲性、功利性和世俗性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加尔文教秉持“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有罪的、堕落的、无法自救的,必须要在上帝的恩泽下才能获得救赎。清教徒不再把教会和牧师传达的思想当作是唯一的宗教思想,而是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标准,信徒们可以通过自行阅读,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和阐释《圣经》,人人都可以做传教士,不需要专门的神职人员来传达上帝的思想。《圣经》是最高的权威,人能够从《圣经》当中找到救赎之路,直接和上帝进行沟通,获得神恩拯救自己的灵魂。正是因为人们需要读懂《圣经》的含义,所以识文断字的能力受到了清教徒的重视,因此,清教主义在北美扎根后,他们就开始重视教育的作用,热衷于发展教育。他们认为“接受宗教教诲、实现救赎和自我独立、履行公民职责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必经之路。”
................................
第三章奥尔科特的教育思想........................................40
第一节教育目的:完善人的精神.................................40
一善性和神性兼具..........................................40
二教育指向人的精神.............................................41
第四章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价值...............................60
第一节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特点..........................60
一教育哲学来源多样化.....................................60
二教育目的指向精神发展.....................................61
结语........................................67
第四章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节奥尔科特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教育哲学来源多样化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奥尔科特一生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影响,他在学习、消化这些哲学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主张。当奥尔科特刚开始教育改革活动时,他尚未广泛阅读哲学著作,他的哲学理念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其中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哲学思想给初出茅庐的奥尔科特以启迪,他接受了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天性乐观和富有潜力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推进了一系列儿童教育改革举措,撰写了58条教师教学格言,这一时期他更多关注到儿童的直观感受。
随着奥尔科特阅读面越来越广泛,他受到了唯心主义、欧洲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等的熏陶,他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心灵拥有着一个丰富而重要的知识源泉,这些知识不是依赖于感官而获得的。对于超验主义者们来说,神秘的直觉独立于感官之外,奥尔科特主张,“当我们认识到直觉是智力的主要假定时,大多数现在令人困惑和模糊的问题都将消失……本能和直觉包含并促使人格完整。”①以柯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使得奥尔科特关注人的内在情感,重视精神元素。此后,奥尔科特把教育观察的目光转向了人的精神世界,注重人的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总的来说,奥尔科特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其教育哲学来源多样化,他在融合多种哲学背景下,依托超验主义哲学开展教育改革实验。
...............................
结语
客观地说,奥尔科特的一些教育主张在今日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在19世纪,奥尔科特的教育主张特别新颖,甚至过于超前。他把压迫儿童的加尔文主义赶出了教室,打破了一直压抑人性的教育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和热爱儿童。奥尔科特关注到学生个人,他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识,形成独立思想;他认为教育指向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精神的丰富与完善。
无论是从奥尔科特的教育思想主张,还是从他的教育改革实践经历中,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富有激情和毅力的改革家,他怀揣理想,大胆激进地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这些均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教育改革家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奥尔科特对教育事业的这份虔诚信念,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纯粹赤诚,仍然鼓舞着新时代众多的教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