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文主要以高校内部制度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突显高校内部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以往重视宏观管理制度的研究是一种矫正和补充,从而拓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视野,丰富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研究,对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现代大学制度
“制度”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若要下个科学的定义,却又不是那么容易。最早把“制度”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学术领域的是现代社会学先驱涂尔干,但制度概念的成熟和发展却非在社会学领域而是在经济学领域。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仑(Thorstein B Veblen),作为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制度的本质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由生产方式所构成,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美国另一位旧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康芒斯(Commons,John Rogers)虽然没有给制度下确切的定义,但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制度被界定为是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二是组织本身和组织制度也都当作了制度。而新经济制度学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一套游戏规则,或者更确切地说,为处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些制约规则,包括正规约束和非正规约束,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性。显然,通过新旧制度经济学者对制度概念的理解。我们发现,他们分析制度主要是希望通过制度来约束个体或组织的行为,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虽然把制度限于经济学领域有一定的局限,但某些观点却对我们把握制度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之后,关于制度的定义和研究在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度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制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任何概念无论基于何种分析视角,都离不开其本质特点。那么通过对制度概念的一般理解,归纳总结认为,学者们普遍把“规则、规范”及其运行看作是制度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汉语中的“制”有“节制、制衡”之意,而“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辞海》将制度定义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综合中外各方观点,虽然我们仍不能给制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一是制度的本质是规则和规范,但是制度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则和规范,它指的是有组织的、系统的规范体系;二是制度既包括组织认可的、法律规范的等具有强制意义的正式制度体系,也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组织文化等非正式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度不单单是已形成的法律、规范的静态化呈现,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等动态性设计也是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二、理论基础
(一)作为理论依据的治理理论
1.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一场旨在质疑行政官僚体制的政府改革运动逐渐蔓延开来,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定位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平衡成为各国推进改革的主流发展趋势。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民主化以及社会分层化的发展态势改变着政府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推动着政府与市场、社会以及市民关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从产生的社会背景看,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促成了治理理论的兴起,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促成了治理理论的兴起,第三部门力量的强大和公民社会促成了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理论正是社会客观发展需要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当然,治理理论的兴起也体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西方国家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治理赋予新的含义,并用治理理念发展和完善各自学科,慢慢地治理从概念逐渐演变为治理理论,且是极具丰富内涵和解释力的理论,并成为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
治理一词并非一个新兴词汇,早在 16 世纪古希腊语中就曾出现。英语中的治理原是控制、操纵之意,主要用于政府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1989 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从此治理一词在学术界很快流行起来。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J.N.Rosenau)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系列活动领域的运行机制,这些活动由共同的目标来引导,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靠强制力来实现。同时,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括非政府、非正式的机制。罗伯特·罗茨(Robert Rhoads)认为,治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具有 6 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作为最小国家管理活动的治理(Governance as minimal state);其二,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Governance as Corporate Governance);其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Governance as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其四,作为善治的治理(Governance as good Governance);其五,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Governance as a socio-cybernetic system);其六,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Governance as self-organizing Networks)。作为治理理论研究的权威之一,威格里斯·托克对目前有关治理理论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提出了 5 点主张:其一,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的行为,但又不限于政府;其二,治理意味着管理存在界限和责任的模糊性;其三,治理肯定了各种组织之间存在权力依赖;其四,治理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将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其五,治理意味解决问题的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或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指引,政府的责任也在于此。
..........................
第二章 治理视阈下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的历史形成
一、萌芽期:成立早期公立大学内部制度雏形初现
(一)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1895-1911 年)
中国古代书院源远流长几千年,但书院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制度更无从谈起。中国近代大学诞生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可见,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现代大学的建立并非基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产生的而是学习西方的产物。1895 年北洋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我国现代大学的先河;1896 年南洋公学成立;1898 年京师大学堂建立;这些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不仅是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时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京师大学堂章程既是学校的大学章程,也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从那时起我国的大学制度就体现出了国治原则。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当时成立的大学堂的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办学规模与管理制度等,可以看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
(二)近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规定
清末的中国传统教育随着政权的摇摇欲坠逐渐走上了终结,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一些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在兴起。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政府治下的重大政治事件。清政府于 1901 年颁布的壬寅学制和 1902 年颁布的葵卯学制,被统称为壬寅-葵卯学制,标志着我国大学制度的萌芽发展。1904 年,晚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制定并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内容十分全面、详细,涉及大学堂管理各方面内容,尤其对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规定非常明确,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颁布并付诸于实施的大学章程,该章程结束了我国传统封建学堂无章程、教育运行无制度的混乱状态。同时,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较为系统、完整的现代大学学制。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学制正式建立,中国大学制度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起来。
.........................
二、探索期:民国时期公立大学内部制度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荡不定的时期,社会发展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终结阶段。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了独特的历史面貌。民国早期,国民政府强调下放大学办学自主权,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主张将大学的管理权限交给大学,在大学内部突出教授治校的思想,一定意义上推进了大学制度的发展。民国后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党化教育和对大学的严格控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的发展。
(一)评议会与董事会:民国初期大学内部制度的确立(1912-1927 年)
民国元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他的主导下,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施行了《大学令》、《大学规程》、《私立大学章程》等,积极推进教授治校的大学治理模式,1917 年修订后的《大学令》成为民国时期大学的主要法令。《大学令》试图借鉴德国大学的治理模式,建立以教授主导的大学治理结构,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和权威,标志着中国大学教授制度的开端。《大学令》提出了“设置全校的评议会和教授会,这是我国“教授治校”制度的起源”。《大学令》集中体现了蔡元培办高等教育的理念。但是,《大学令》在当时仅为一纸空文而已,当时的大学理念难以随其颁布而制度化,只停留于文本层面。可见,尽管《大学令》体现了较为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但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但是,这一时期有个重要事件对后来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影响深远。那就是蔡元培主政下的北京大学改革。1917 年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校务,开始将其大学理念转化为制度现实,他成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立者。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进了北京大学变革,提出了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与培养人才,促进了北大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建立了先进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明确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设立教务会议、行政会议和总务处分别负责管理教学、行政及其他事务。尤其是第二次回校后,蔡元培在北大迅速推进了教授治校制度。所谓全面实行教授治校制度,就是要让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大学,彻底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官僚作风和衙门风气。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铸造了影响北京大学至今的办学理念,而且对当时我国其他大学的改革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即使现在来看,仍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
第三章 治理视阈下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的现实审视 ........ 57
一、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之结构体系 .................... 57
(一)大学内部的权力构成 ............................. 57
(二)大学内部的组织机构 ............................. 67
第四章 治理视域下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 .... 105
一、治理主体因素:政府、大学与社会 ................... 105
(一)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单一性 ...................... 105
(二)大学自身治理能力较为弱化 ...................... 109
第五章 治理视阈下国外大学内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120
一、国外大学内部权力运行与治理结构特征 ............... 120
(一)美国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 120
(二)英国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 123
第六章 治理视阈下优化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大学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
结论与展望
影响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因素很多,从宏观环境看有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从中观层面看有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外部关系;从微观层面看有大学的办学目标、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显然现代大学制度无疑是这个超越时空、地域及统合大学内部众多要素的连接点,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本质在大学,因为无论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下放,还是大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其背后的理念无不指向大学内部制度建设。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大学内部制度建设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成为一项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亟待探索的任务。
治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为实现从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的转变提供了理论遵循。然而治理理论必然适用于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的一切吗?显然是否定的。因此,研究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问题,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下,选择合适的视角来探讨现代大学内部治理问题。本文选择了“权力——结构——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结构作为分析我国公立大学内部制度的主体框架。在我国公立大学中,权力是一个敏感词汇,但也是大学内部制度的关键要素。与西方不同,我国公立大学存在着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种关键权力,当然其他权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构建的是以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为核心的多元权力运行结构,而且治理理念强调分权、制衡、互动、共治的思想,对于传统管理思想依然浓厚的我国公立大学,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国公立大学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层化、泛行政化一直是人们诟病的问题,事实上,管理机构的多寡、管理人员的数量不是最棘手的问题,而如何提升管理服务效率,行政让位于学术,树立服务教学科研的治理理念才是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