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意蕴探源
(一)非遗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非遗校本化
1.非遗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校本化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75]非遗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以教师为主要开发主体,学校为主要实施场域,以非遗为主要课程内容,利用学校的优势,以育人目标和文化传承为旨归,开发适合学校的的课程。而非遗是一种文化样态,其凸显的是文化价值,若非遗以课程的形式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则需要同时凸显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学校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传承和消费来实现人的形成、发展和提升的场域,学校的教育活动不但要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更要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提升。
非遗以知识的样态进入课程,一方面要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凸显其育人价值。非遗内容丰富,民间智慧的结晶,是经历长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筛选留存下来的民间精华,蕴含丰富的德育、美育和体育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判断和思辨能力,是融合真善美的集合体。真指向理智和知识,善指向伦理和道德,美指向审美和艺术。非遗校本课程利用其蕴含真善美的特点促进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非遗校本课程要传承其文化基因,凸显其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文化基因序列出现断链的可能。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非遗走进学校、进入课程,通过学校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功能,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最后,非遗校本课程为学校办学特色服务。在国家课程的指引下,学校与学校之前的差异性不明显,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利用地方资源和学校优势自主开发的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指导下学校差异性不明显的缺陷。同时非遗是地方特色的文化,代表一个特定区域的族群心理,非遗校本课程体现不同学校的差异性,为学校办学特色服务。
.............................
(二)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多元交互
1.课程实施是课程与学生生活情境交互的过程
约翰•杜威认为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儿童的需要及其兴趣是课程内容遴选的逻辑起点,从儿童的生活中,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和培育儿童发展的材料,编制成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使使儿童更加深刻的理解当下的生活。[78]理解和认同社会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是使儿童实践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最典型活动。非遗是源于民间日常生活的文化,它融入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从这些经验中筛选满足和培育儿童发展的优秀成分来编制成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审思当下的生活、理解当下的生活环境,进而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
非遗源于民间乡土空间,只有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殊的文化空间才能体现出其本真的生命魅力,仅仅唱一个曲、画一幅画并不能诠释非遗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置身于非遗特定人文环境、特定的文化空间,以行动者的身份参与非遗的运作,并以非遗的运作机制推动行动者的实践,才能具身感知非遗的来龙去脉,才能生成对非遗的认知和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以活态的形式楔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才具有持续和稳固的生命力,才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79]非遗的教学若疏离非遗的生境,离开学生的生活情境,非遗将变成物化的遗产符号,失去其生命力,非遗的教学也就变成重其表而轻其里的形式化过场游戏。因此,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生活情境交融,通过学生的具身体验,非遗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才能实现非遗课程的育人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工具性个案研究方法,“工具性个案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一个特殊事件,同时作为解释或理解其他事件的工具;或使比较模糊的命题精细化、系统化;或作为检验一种假设的工具;或从解释中形成理论,这类个案研究理论性概括的倾向比较明显,具有走出个案的意图”[87]。针对非遗校本课程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其目的不仅要了解个案本身的基本情况,而且要通过个案的优秀经验和基本问题,做出一般性的解释,从而提炼出概括性的结论。因此工具性个案研究方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策略。针对研究的具体问题,具体采用文献法梳理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前人研究,探讨非遗校本课程的意蕴;具体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件分析法,深入个案学校非遗教学情境,考察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探讨学校实施非遗校本课程过程积累的优秀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总结一般性结论和建议路径,以提高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
(二)研究对象的说明
桂林市 H 小学始建于 1946 年,原名为桂林市第六中心国民学校,桂林市国民十一小学,1978 年更为现名。学校服务于 5 个行政村,占地面积约 6671.5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671.5 平方米,教学及教辅用房面积 5109.56 平方米。学校现有 17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2 名,专任教师 49 人,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 2 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21 人。桂林市 H 小学位于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是桂林市公办学校之一,在教学质量、学校常规管理、学生生源等方面虽不是拔尖的,但也获得了诸多荣誉(见表 3),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
三、H 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素描.........................................32
(一)H 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概述...........................................32
(二)课程实施准备的解读............................................ 34
四、H 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分析..................................................58
(一)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优秀经验透视.................................... 58
1.邀请非遗专家,弥补师资力量之短板..................................... 58
2.建校本教研团队,沉淀课程之牵引力....................................... 58
五、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优秀经验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8
(一)对象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客体条件............................... 68
1.课程方案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68
2.课程材料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68
五、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优秀经验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象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客体条件
课程对象包括课程方案和课程材料。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材料是教师实施课程过程中直接使用的文本文件。课程方案和课程材料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1.课程方案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称为课程纲要,内容大概包括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背景包括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和课程资源等内容。其为课程目标的界定提供参考方向,为课程内容选择提供范围和原则。课程方案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其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经过调研发现,个案学校非遗校本课程方案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文本性的课程方案作为指引。
T4:我们没有接触过课程方案,平时上课也没那么多限制,基本上我们想教什么就自己准备什么的。
T3:没有课程方案啊,戏剧社团平时都练习唱和跳,领导和周老师选好曲目,然后周老师教学生唱和跳,我们也跟着学,同时管理社团纪律,周老师有事没来,我们就带学生一起练习。
F:我们现在暂时没有课程方案,其实我们也想做这个,但是由于老师们都太忙了,在一个就是专业性不够,这个事情就一直没动。
X: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我们在做这个非遗文化,刚好又这个契机,我们把学校特色给做起来了。我们戏剧社团去年出《梨园小花》,今年桂剧的折子戏《小放牛》,每一年都有精品节目出现吧,从点到面,最后我们是要求人人会唱戏曲人人会跳操,这种是比较全面的展开。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六、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主体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同度高
课程实施的主体分别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非遗传承或艺人。要考察课程实施的主体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同情况,分别考察了对非遗的认同情况、对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的认可情况、非遗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可程度、非遗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的认可程度。校长、教师、非遗艺人的态度通过访谈活动,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小部分教师考虑到语数英等考试学科,顾忌到应试分数,对非遗校本课程的态度是中立或负向的以外,校长、教师、非遗艺人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可度极高。学生和家长的态度通过学生问卷、访谈并辅以教师、校长的访谈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非遗的认可程度普遍比较高。而家长囿于孩子考试分数的考虑,对非遗的态度从不支持到慢慢接受。由此可见,校长、教师、学生、非遗传承人或艺人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可程度普遍比较高,家长的态度也逐渐变高。
2.主体的行为能力与认同不匹配
课程实施主体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很高,但是课程实施的效果却不理想,在访谈过程中,校长直接言明“课程实施的效果还是一般”,究其原因是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不足,导致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从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员结构来开,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是校长和教师,由于校长和教师在课程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非遗校本课程开发没有具体的规划,基本上呈现领导拍板子,教师执行的状态。在课程目标上,恰逢建设“一校一特色”的契机,学校特色的建设成为非遗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戏剧社团的曲目由校长和桂剧艺人定夺以外,其他社团的课程内容是“老师想教什么就准备什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非遗教师基本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缺乏非遗的专业性,在一个是学校特色的目标导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实质。在课程评价上,学校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尚未有质性的评价,量化评价是作为学生期末德育分的组成部分,但基本上由教师凭借影响予以评分,另外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参加市级比赛的学生,德育分均获得满分”。另外,教材的编制随意性比较大,由校级层面开会定框架,教师搜集资料,副校长筛选排版完成,并且教材的适用性低、使用率低。由此可见,教育者的行为能力与其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同程度不相匹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