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偏远农牧区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问题及管理调适策略思考——以昌都市L乡小学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522 论文编号:sb2023103017143451300 日期:2023-11-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主要是聚焦西藏偏远农牧区年龄在六至七岁的学生所进行的在校适应研究,了解他们在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维度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问题,分析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反思做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调适策略,为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开展有针对性地入学适应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义务教育发展强调低年级学校适应
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46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重点加强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农牧区和偏远地区实际,科学编制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改扩建、新建标准化寄宿制中小学校。1国家非常重视加强偏远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全面建设,为发展民族教育作出了科学的安排部署,建设各项设施完善的农牧区寄宿制学校。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2素质教育关注儿童的发展基础,强调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对接,注重乡村寄宿制学校发展。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附属文件《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
1.3研究目的
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或入学适应较集中,而西藏低龄寄宿生是西藏特殊中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研究该群体缺少必要条件,学界未关注这一群体,因而鲜少有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西藏农牧区低龄寄宿生,特别是对低龄寄宿生持续的观察与访谈,试图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4个维度对低龄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全面认识,促使外界关注该群体。本研究的具体目的如下:
第一,根据西藏偏远农牧区低龄寄宿群体学校适应中的影响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对学校适应进行清晰界定,对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哈克的断层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西藏偏远农牧区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学校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通过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调适建议,为实现西藏农牧区低龄寄宿生成功适应与良好发展提供指导。
..........................
2学校适应现状与问题
2.1低龄寄宿生基本情况
(1)L乡小学基本情况。L乡小学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海拔3700米,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L乡,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干燥。主要以种植、放牧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属于半农半牧区。
自国家“三包”政策实施以来,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牧区孩子“有学上”得到了保障,基础教育寄宿制学校数量增多,L乡所在的县目前有28所公办小学、2所公办中学、2所县直幼儿园(县直学校6所,南部片区5所,中部片区12所,北部片区9所)除4所城镇小学,24所全为乡小学,寄宿生5460人,一年级共有1334人,二年级共有1275人,学生人数多,形成了学前、小学、中学在内的教育体系。L乡小学属于中部片区,建于1975年,位于A县中南部,距A县52公里,共设一至六年级和下辖两个村幼儿园,小学6个教学班,幼儿园3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331人,均享受国家三包政策;其中L乡双语幼儿园60人,L乡某村教学点幼儿园26人,小学一年级42人,二年级40人,三年级45人,四年级37人,五年级41人,六年级38人。专任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5人,二级教师8人,三级教师3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4人,藏族教师14人,其他少数民族教师1人,汉族教师3人,幼儿教师包含合同工和四类基层人员4人(如表2)。幼儿教师近几年流动性较强,师资不稳定。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生住宿楼男女各1栋、教职工住宿楼2栋、学生食堂1栋、教学楼1栋、综合楼1栋,操场是塑胶跑道,标准的篮球场、图书馆、体育室、德育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同比较本县其他区域学校来说L乡小学学生的活动场地宽敞,有的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操场只有一个教室那么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小。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2.2低龄寄宿生身心适应的现状
2.2.1身心适应的现状
身心适应包含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适应水平,主要涉及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情绪调适状况及相关生理表现,通常由身心症状(负面情绪及其生理表现)来表征,即身心症状水平越高则身心适应状况越差,反之亦然47。身心适应主要包含4方面的内容,一是喜欢上学,包含是否喜欢上学?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有哭的表现;二是快乐向上,是否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有没有入学焦虑的现象;三是积极锻炼,是否喜欢参与体育活动?有坚持锻炼的习惯?四是动作灵活,精细动作是否协调灵活?基于观察和访谈记录结果,笔者对照教育部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身心适应的具体表现和发展目标,分析农牧区低龄寄宿生入学时身心准备和刚进入校园的学校适应状况。
(1)儿童喜欢上学,快速熟悉校园环境。通过观察发现,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是比较喜欢上学,能够按时返校学习,出勤率能达到90%以上,只有2、3个学生因为生病要请假,没能按时在学校学习,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请假。由于2022年下半年西藏疫情影响,农牧区一年级的学生也在家里上了两个月的网课,平时只有十几位同学能够按时在微信群听课和写作业,其余同学因为网络不好原因或家里几个孩子用一部手机等客观原因无法按时上课,不能和老师教学互动,教学效果比较差。在这期间,学生会经常问老师什么时候到校学习,表现出来的是愿意到学校学习。10月13日学校开学过后,通过观察发现,2周内一年级的学生有3、4个表现出来特别想念家人,想要回家见家人,会有哭的状态,有1位学生因为太想家而偷偷溜回家,原因只是很想家,被家长送回学校的时候,不愿意在学校宿舍睡觉,班主任老师和生活老师陪着他聊天,听听不想住在学校的原因。第3周时这位学生就没有哭了,能独立在学校上学,喜欢积极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90%以上的儿童知道自己所在小学的校名和班级,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熟悉学校校园环境,知道学校有教学楼、宿舍、操场、教师办公室、厕所、楼梯、草地、图书馆、体育室、德育室等场所,以及自己和好朋友游戏的地方。一年级整体学生是比较喜欢上学的,每天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喜欢和同学玩耍,是积极向上的,只有个别同学表现出身心不太适应。
..............................
3 学校适应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52
3.1 过早离开家庭不利于低龄寄宿生身心发展 ................................ 52
3.2 农牧区低龄寄宿生的生活适应能力难以应对低龄寄宿生活 .... 55
3.3 低龄寄宿生的社会能力难以适应低龄寄宿学校小型社会 ........ 57
4 学校适应问题管理调适策略 ................................. 64
4.1 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衔接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 64
4.2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65
4.3 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66
5 结语 ................................ 74
4学校适应问题管理调适策略

4.1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衔接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

一是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新生年龄小,身体还处在发育阶段,性格活泼好动,被父母宠爱,心智尚未成熟,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L乡小学的本部幼儿园是和L乡在一所校园里,幼儿园和小学共用教学楼、综合楼、餐厅、操场等公共设施,学校管理者鼓励低龄寄宿生班级的教师要担任学前大班的课程教学,提前熟悉一年级的新生,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情况;鼓励教学点的幼儿园要加强与小学和本部幼儿园的沟通交流,师生互动,让他们熟悉小学学校环境,帮助低龄寄宿生更快适应一年级学校生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有效衔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把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儿童入学的适应期,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儿童搭建入学适应的阶梯,需要幼儿园、家长、小学共同配合,做好学生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低龄寄宿生更好更快适应学校生活。
三是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水平和原有经验不同,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学习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儿童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逆境,要主动寻求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学会向身边的朋友倾诉,有些内向的同学遇到事情会经常憋在心里,不喜欢与人交流。倾诉不仅能化解心中的不解之处,还能让人快速走出不良心境。
...............................
5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西藏农牧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更多的关注乡村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和教育优惠政策,加强了偏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交通、师资力量等影响,西藏偏远农牧区的教育发展还相对缓慢,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暴露出来教育质量提不高、课程改革适应性不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还存在差距等问题。偏远农牧区学校低龄寄宿是普遍的教育现象,低龄寄宿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尤其突出,尤其是入学初期的不适应令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头疼。
小学对低龄寄宿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父母给予儿童更高的教育期望,社会对农牧区教育寄予发展进步厚望,寄宿生活对儿童的自理能力赋予了更大的挑战性,各适应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部分学生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能力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前期的不适应会对高一年级的消极影响,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
虽然农牧区学校也试图采取方法来帮助低龄寄宿生更快更好适应校园整体生活,比如:一年级教师担任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让儿童尽早和教师建立紧密地联系,能够相互适应,有良好的情感基础;由于幼儿园就在小学本部校园里面,幼儿大班的孩子与小学一起做课间操,参与活动,能够较快地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小学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幼儿是在教学点读的幼儿园,师资力量不均,教师流动性较强,基本上由代课教师教授,教师数量不够,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成效,这一部分学生来到新小学就会面对不一样的适应问题,相比本部幼儿园的儿童,他们的适应速度要低很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