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ONE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获取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要素,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英语课程标准 (2017 版) 指出,相较于过去碎片化的,相对重视词汇、语法、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当中,我们更强调以下主题语境、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要素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其中,第一个要素主题语境,要求语言教学具有主题意义,而这个主题意义通过语篇来呈现;语篇,也称为语篇类型,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载体;第三和四个要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主题意义的引领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一个探究意义的过程,而不再是孤立的传授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过程。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就必须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理解、涵义的分析进行比较、评价和批判等。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需要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因而第五要素语言技能和第六要素学习策略就成为了课程的内容。总而言之,这六大要素都是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对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技能和策略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的目的。那么我们在调整了课程内容之后,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传统的那种表层化、模式化或者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思考走向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体系,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就提出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而在此基础上,语篇分析法正是要求读者超越词句层面,通过分析文本的语篇模式、体裁等推断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这一更具效率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阅读文献与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语篇分析法在理论上将有助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与提升,并对学生阅读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旨在结合目前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阅读习惯,分析并证明假设,即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语篇分析法转变语篇阅读模式,并对学生阅读能力产生正向的显著的影响。除理论意义外,本研究可为如何将语篇分析法相关知识融入英语阅读课堂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并对语篇分析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达到帮助学生将篇章模式应用到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笔者关注语篇分析法应用中宏观与微观语篇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在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一方面对学生客观阅读成绩变化与主观阅读态度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在分析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以班级为单位,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实证研究。
............................
CHAPTER TWO 文献综述
2.1 阅读理解教学
2.1.1 阅读理解的定义
进行阅读教学与相关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阅读与阅读理解本身产生一定理解。阅读,可以说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四种技巧(即听,说,读,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Carrel, 1989)。阅读是语言的学习与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使用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一种普遍方式,在现代世界中起着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自 1984 年 Sanuel &Kamil 发表的一篇关于阅读时眼球运动的论文开始,关于阅读的研究便层出不穷。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多种含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的定义进行了描述,其中有两种定义取得公认并被广泛引用:一种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文本中构建意义的过程,是一项要求读者协调若干相互关联的资料来源能力的复杂技能 (Krashen,S.D., 2004);另一种指出,阅读是通过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互动来建构意义的过程,要素包括:读者已有知识,所读文本所暗示的信息,和阅读情境 (Richards, J. C., 1998)。总之,阅读是读者通过已有信息和阅读技巧的使用对作者的想法进行解构,最终获取书面材料中的可理解信息的过程。
第三章 实证研究...................................... 251.1.1 时代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获取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要素,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英语课程标准 (2017 版) 指出,相较于过去碎片化的,相对重视词汇、语法、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当中,我们更强调以下主题语境、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要素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其中,第一个要素主题语境,要求语言教学具有主题意义,而这个主题意义通过语篇来呈现;语篇,也称为语篇类型,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载体;第三和四个要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主题意义的引领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一个探究意义的过程,而不再是孤立的传授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过程。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就必须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理解、涵义的分析进行比较、评价和批判等。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需要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因而第五要素语言技能和第六要素学习策略就成为了课程的内容。总而言之,这六大要素都是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对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技能和策略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的目的。那么我们在调整了课程内容之后,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传统的那种表层化、模式化或者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思考走向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体系,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就提出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而在此基础上,语篇分析法正是要求读者超越词句层面,通过分析文本的语篇模式、体裁等推断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这一更具效率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阅读文献与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语篇分析法在理论上将有助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与提升,并对学生阅读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旨在结合目前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阅读习惯,分析并证明假设,即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语篇分析法转变语篇阅读模式,并对学生阅读能力产生正向的显著的影响。除理论意义外,本研究可为如何将语篇分析法相关知识融入英语阅读课堂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并对语篇分析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达到帮助学生将篇章模式应用到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笔者关注语篇分析法应用中宏观与微观语篇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在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一方面对学生客观阅读成绩变化与主观阅读态度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在分析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以班级为单位,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实证研究。
............................
CHAPTER TWO 文献综述
2.1 阅读理解教学
2.1.1 阅读理解的定义
进行阅读教学与相关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阅读与阅读理解本身产生一定理解。阅读,可以说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四种技巧(即听,说,读,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Carrel, 1989)。阅读是语言的学习与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使用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一种普遍方式,在现代世界中起着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自 1984 年 Sanuel &Kamil 发表的一篇关于阅读时眼球运动的论文开始,关于阅读的研究便层出不穷。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多种含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的定义进行了描述,其中有两种定义取得公认并被广泛引用:一种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文本中构建意义的过程,是一项要求读者协调若干相互关联的资料来源能力的复杂技能 (Krashen,S.D., 2004);另一种指出,阅读是通过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互动来建构意义的过程,要素包括:读者已有知识,所读文本所暗示的信息,和阅读情境 (Richards, J. C., 1998)。总之,阅读是读者通过已有信息和阅读技巧的使用对作者的想法进行解构,最终获取书面材料中的可理解信息的过程。
2.1.2 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
关于阅读传递信息的过程,有四种常见的阅读理解理论,而这四种理论又将在教学中衍生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第一种是解码编码理论,也叫信息加工理论,该模式产生于 60 年代,代表人物有 S.T.Samuel, Gough 等。该理论提出:作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在想要分享自己拥有的信息时,需要先对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用语言来表达它。编码之后,信息将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发出者的脑海中,并通过文字传达。接受者,即读者则接收文本并解码。综上,Gough (1972)将阅读理解的过程当成逐字逐句的、相加的过程,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如词汇、短语的小单位上,最终通过小单位综合推导出全文的意义。这种理论具有强调低层次、微观阅读过程而忽略高层次、宏观语篇把握的特点。该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理解与教学模式也被称为“自下而上”模式,这种模式要求阅读者熟练掌握大量词汇,且效率受到多义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尽管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在现代阅读教学中并不受到欢迎。
关于阅读传递信息的过程,有四种常见的阅读理解理论,而这四种理论又将在教学中衍生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第一种是解码编码理论,也叫信息加工理论,该模式产生于 60 年代,代表人物有 S.T.Samuel, Gough 等。该理论提出:作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在想要分享自己拥有的信息时,需要先对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用语言来表达它。编码之后,信息将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发出者的脑海中,并通过文字传达。接受者,即读者则接收文本并解码。综上,Gough (1972)将阅读理解的过程当成逐字逐句的、相加的过程,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如词汇、短语的小单位上,最终通过小单位综合推导出全文的意义。这种理论具有强调低层次、微观阅读过程而忽略高层次、宏观语篇把握的特点。该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理解与教学模式也被称为“自下而上”模式,这种模式要求阅读者熟练掌握大量词汇,且效率受到多义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尽管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在现代阅读教学中并不受到欢迎。
..........................
2.2 语篇及语篇分析理论
2.2.1 语篇的概念
在最开始,语篇被简单定义为一种连接的言语 (Harris, 1952)。随着现代语篇分析研究的逐渐发展,语篇被用于指代所有的,不论长短的、形成统一整体的语段,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在这个定义下,语篇并非一种形式上的语法单位,而是具有意义的语言使用单位或语义单位,它并非由句子机械地组成,而是通过句子来编码,进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呈现 (Halliday and Hasan, 1976)。Widdowson认为,语篇是句子的组合使用,强调功能性 (1978),并将语篇定义为书面英语和口语中,为了获得语用意义而使用的语言 (Widdowson, 1979)。Van Dijk 认为语篇包含思想传播、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下的交际三个方面 (1997)。在我国,黄国文教授在早期使用了“文本”这个词来指代语篇 (1988),并认为语篇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即在交际过程中由几个连续的单词或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 (黄国文, 1998)。胡壮麟认为语篇就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基于一定的语境来表达完整的意义的任何自然语言,并认为语篇是广义的,既包含文本,也涵括语境 (1994)。刘辰诞教授则将“语篇”一词定义为指具有逻辑一致性、语言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有意义的表达完整信息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的语段 (刘辰诞, 1999)。在语篇理论的发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就是文本和语篇的定义与混用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也将对语篇的定义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这两者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两者的文学意义是相同的,文本即是语篇的表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篇是文本与情境语境的结合,因而两者存在动静之分。而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则将语篇的定义表述为能够表达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包括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是人们语言运用的常见形式,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 (2017)。根据以上文献,笔者认为,任何类型的文本都应当保持句子或段落内部语义及语法的连贯,还应当注意句与句、段落与段落的衔接与连贯。一个完整的语篇应当兼具合理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结构,必须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本文中所提的“语篇”指的是有意义的、能够表达完整的信息,在逻辑上相衔接、在意义上相连贯以及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和意义的段落或文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中英语教科书、英语期刊报纸等读物甚至阅读测试题都是各种语篇的集合体,其中的文本具有语篇的基本特征。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剖析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特征及语篇模式,并结合对文本衔接、连贯等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语篇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
2.2.1 语篇的概念
在最开始,语篇被简单定义为一种连接的言语 (Harris, 1952)。随着现代语篇分析研究的逐渐发展,语篇被用于指代所有的,不论长短的、形成统一整体的语段,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在这个定义下,语篇并非一种形式上的语法单位,而是具有意义的语言使用单位或语义单位,它并非由句子机械地组成,而是通过句子来编码,进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呈现 (Halliday and Hasan, 1976)。Widdowson认为,语篇是句子的组合使用,强调功能性 (1978),并将语篇定义为书面英语和口语中,为了获得语用意义而使用的语言 (Widdowson, 1979)。Van Dijk 认为语篇包含思想传播、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下的交际三个方面 (1997)。在我国,黄国文教授在早期使用了“文本”这个词来指代语篇 (1988),并认为语篇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即在交际过程中由几个连续的单词或句子组成的语言单位 (黄国文, 1998)。胡壮麟认为语篇就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基于一定的语境来表达完整的意义的任何自然语言,并认为语篇是广义的,既包含文本,也涵括语境 (1994)。刘辰诞教授则将“语篇”一词定义为指具有逻辑一致性、语言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有意义的表达完整信息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的语段 (刘辰诞, 1999)。在语篇理论的发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就是文本和语篇的定义与混用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也将对语篇的定义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这两者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两者的文学意义是相同的,文本即是语篇的表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篇是文本与情境语境的结合,因而两者存在动静之分。而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则将语篇的定义表述为能够表达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包括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是人们语言运用的常见形式,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 (2017)。根据以上文献,笔者认为,任何类型的文本都应当保持句子或段落内部语义及语法的连贯,还应当注意句与句、段落与段落的衔接与连贯。一个完整的语篇应当兼具合理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结构,必须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本文中所提的“语篇”指的是有意义的、能够表达完整的信息,在逻辑上相衔接、在意义上相连贯以及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和意义的段落或文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中英语教科书、英语期刊报纸等读物甚至阅读测试题都是各种语篇的集合体,其中的文本具有语篇的基本特征。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剖析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特征及语篇模式,并结合对文本衔接、连贯等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语篇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
..............................
3.1 研究设计...........................................25
3.1.1 研究问题...................................25
3.1.2 研究对象.......................................25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0
4.1 以班级为单位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40
4.1.1 学生阅读水平变化...................................40
4.1.2 控制班与试验班的前后测答案分布情况对比.......................43
第五章 结论................................54
5.1 主要发现........................................54
5.2 教学启示...........................................55
5.3 实验的不足...............................56
CHAPTER FOUR 结果分析
4.1 以班级为单位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
4.1.1 学生阅读水平变化
在探讨语篇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中,最为显著也最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效果的变量就是学生的阅读成绩。总体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两个班级的阅读成绩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平均成绩为25.41分,在试验后平均成绩为27.95分,分数同比增长9.996%;形成对比的是,在对照班的前测中,学生的平均分数为25.45分,而后测成绩为26.16,分数同比增长3.576%。详细分析如下:
(一)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前测结果比较分析
...........................
CHAPTER FIVE 结论
5.1 主要发现
语篇分析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本节中,笔者主要总结研究问题得出的结论如下:
根据对英语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中学英语教师对语篇分析的方法有所了解,但他们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实践这一方法,现阶段的英语教师还是倾向于向学生提供词汇、句子和语法等信息,而如:连贯、体裁、语篇模式等未有涉及。因此,很有必要将该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另外,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分析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从激活背景知识开始,分析体裁与语篇模式,再从微观方面分析文章的行文规律,并最终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该方法是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也回答了本文所提出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即: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法?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语篇分析法能否对学生阅读成绩产生较为显著正向影响,第四章中的数据足以证明。本文中所阐释的语篇分析法是将语篇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剖析相结合来对文本进行理解的。因为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有助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有助于对细节的理解。而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又可促进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深层理解,最后再“自下而上”,通过复述、写作等方式巩固对文本的理解。经过 4 个月系统的学习,实验班的阅读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尽管控制班的学生成绩同样有所提升,但实验班的学生产生了更加不可忽视的成绩提升。这种差异不仅反应在简单地平均值差异上,也体现在两班前后横向比较以及两班自身的纵向比较结果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基于语篇分析法确实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正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