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294 论文编号:sb2016081517032315861 日期:2016-08-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大学学生评价既是教育评价的核心环节,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真实客观的学生评价可以为高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管理。由于学生评价的结果往往直接对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以及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当前大学内部的各学生评价主体对学生评价的关注更多是出于管理、甄别、实用的考虑,导致实际操作中产生工具理性膨胀、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评价过程、过分依赖量化评价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发生偏差外,还有大学内部各学生评价主体的问题。大学内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指高校、教师及学生本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教师、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办学压力大、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就业难等问题摆在眼前,在生存与发展、追求利益与坚守真理之间进行选择时,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不能按照本真目的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导致评价目的发生异化。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主体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虽然学生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已毋庸置疑,但此种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现象正在大学里生根发芽,仍未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有必要在其成为主流之前加以讨论,及时疏导。本文将尝试对此论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对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规避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有所帮助。 
........
 
1.2  相关研究现状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这一问题研究得比较少,较少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一方面跟大学学生评价还远没有像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评价那样在学术界引起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大学学生评价自身的复杂性有关。有关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这一问题的文献比较分散。大多隐藏在研究大学学生评价,探究大学学生评价多元化,以及研究高校办学目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大学生自主性评价的文献中。从大量文献中识别出少量与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相关的文献是本篇文章写作的一个难点。 对“评价”一词,《辞海》的解释是“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被誉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是最早对评价进行概念界定的人,他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这一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广泛使用。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克龙巴赫(Cronbach,L.J.)在对评价成就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批判评价不应只偏爱判断某一教程的有效性,而是收集和反馈信息、以此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他将评价界定为:“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收集和使用信息”,然而此种界定又似乎将评价的判断性忽略了。比贝(Beeby,C.E.)首次提出“价值判断”问题,把评价概括为“系统地收集和解释证据,并以此作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进而以行动为取向进行价值判断”。比贝“价值判断”的观点广受关注,他主张评价是对教育活动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1971 年,格朗兰德(Gronlund,N.E.)用下面的式子表达评价的概念: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4  20 世纪 70年代后,研究者们对评价的概念基本取得一致:或者把评价定义为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或者把评价定义为一种既有描述又有判断的活动。
............
 
第 2 章   大学学生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2.1  学生评价的目的 
学生评价按其评价对象人数的多少可分为总体学生评价和个体学生评价。总体学生评价往往是以一个地区、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群体进行宏观分析。个体学生评价则是指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给予高度关注,以每位学生为最小单位,针对个体内部差异做出的微观评价。本篇论文所讨论的就是微观的个体学生评价。下面就从个体学生评价的角度分析学生评价的目的所在。首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及所处的学习环境都各不相同,不可能采用通用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评价可以让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程度、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发现每位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找到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价和测量后,就会确定适合每位学生的起点和目标,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因此,学生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不仅是学生评价的目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
 
2.2  学生评价的原则 
学生评价原则能够指导整个学生评价工作得以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也是学生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笔者主要从客观公正性、动态发展性、多元灵活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客观公正性,即评价主体在全面、深入、客观、公正地获取充足、真实、可靠的评价信息的基础上,依照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作出准确、合理的评判,不掺入评价主体个人任何的好恶和偏见。1  为了保证学生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某种利益、荣誉的刺激下或为了避免遭受某种损害时,可能会产生掩饰行为,这种行为一般都是暂时的,不具有全面性和持久性。此外,人的言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内在素质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素质的体现可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想获取学生的真实表现,首先必须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大量长期的观察,同时还需深入分析其产生此种行为的动机、情绪、环境背景和特点。其次,还要判断此种行为受到现实社会及所处环境的制约程度,剔除学生各种行为中的掩饰成分,以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  
 
第 3 章   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表现形式 ...... 14 
3.1  高校方面的异化表现 ......... 14 
3.2  教师方面的异化表现 ......... 16 
3.2.1  评价目的向完成教学任务偏移 ........ 16 
3.2.2  评价目的向树立个人威信偏移 ........ 18 
3.3  学生方面的异化表现 ......... 19 
3.3.1  自我评价的功利色彩浓重 ........ 19 
3.3.2  群体评价的“竞比”心理过重 ..... 20 
第 4 章   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诱因分析 ...... 22
4.1  外部原因 ..... 22 
4.2  内部原因 ..... 24 
4.2.1  大学世俗化日益加深 ........ 24 
4.2.2  教师职业追求的偏误 ........ 25 
4.2.3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 26 
第 5 章   规避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对策 ...... 28 
5.1  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评价目的观 ......... 28 
5.2  制度层面: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 31 
5.3 实践层面:全面深化学生评价改革 .......... 32 
 
第 5 章   规避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对策 
 
在改革高校学生评价诸多问题的进程中,仅仅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入手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评价目的的重要性,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服务社会、服务学校为辅的学生评价观,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宗旨。与此同时,广大学者也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目的的研究,将其在学生评价中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高度,对当前评价目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厘清未来的规避措施和改进思路,加强我国大学学生评价目的的纠偏和完善。本章将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等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5.1  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评价目的观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对大学学生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是顺利开展高校学生评价的前提基础,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学生都应明确学生评价的用意,准确把握自身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的目的取向,树立符合新时期人才发展要求的学生评价目的观高校作为大学生评价的主体之一,既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广大师生进行学生评价的指导者,同时也是社会组织所需人才的提供者,在整个学生评价的系统中发挥着上下衔接的纽带作用。因此,大学应深化“以学生为中心”评价理念,明确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宗旨,摆脱管理主义阴影下对学生发展的忽视,重拾大学的理念和人文关怀,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师生及用人单位之间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
 
结论
 
要恢复学生评价的本真目的和应有追求,必须扭转高等教育不遗余力地为社会输送符合各种明确规格的标准人才的首要功能,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广泛的舆论支持和温润的评价文化。而这种支持和文化的营造不可能靠广大民众的自觉,更多地还要依赖国家权威、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导向,以及媒体的引导。比如,如果国家培养目标的话语文本能将最终落脚点从“建设者、接班人”更多地转向“会生活的人、幸福的人、自我完善的人”等词语,社会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选聘时能将择优标准从院校层次、英语级别、成绩高低和荣誉获奖情况更多地转向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真正反映个体素质的本领上,那么大学和教师的急功近利以及学生的盲目追求必定被淡化,学生评价的空间也会更大,评价目的将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如果媒体能够将焦点从“一夜成名的暴发户”、“投机取巧的成功者”更多地转向“勤工俭学”或“寒窗苦读”上来,那么社会上持功利性、实用性价值观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各评价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遵循学生评价的本真目的,认真对待并互相监督了。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提升民族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途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