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优质课英语教师的话语标记语在帮助教师设计课堂语言,促进师生言语交际,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教学论文怎么写
根据外语教学相关研究,外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除了作为语言性知识传输的媒介之外,还作为外语学习者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对其外语学习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于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标记语(Teacher Discourse Markers)的研究近年来愈发成为各领域研究者的聚焦点。对于英语课堂尤其是优质课上教师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使用英语话语标记语的意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进而为学生提供自然地道的英语表达示范,以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培养学生实用的英语交际能力
现阶段国内对于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缩称DM)的研究呈现出视角越来越广泛,研究愈发深入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课堂交际互动领域的关注度不高,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契合性。近年来,国外开始运用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缩称CA)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其关注真实会话情境、重视会话的交互特性及会话背后社会行为的特点为探究话语标记语如何促进师生交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基于上述分析,一方面对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有着与时俱进的意义,另一方面关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亟待横向地拓展和纵向地深挖,以拓宽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视野,挖掘话语标记语在二语课堂中的实用价值。由此,在本章中,作者将详细阐述本研究的发起背景及相关意义,客观性地体现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2 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提倡英文课堂教学。此外,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语言素养。而英语教师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上。教师话语标记语是教师课堂话语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手法,为成功实现师生言语交际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对于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越发值得被关注的热点。
英语教师的话语标记语在英语课堂中可以发挥重要意义。首先,话语标记语作为英语口头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听者理解话语提供路标,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话语标记语的准确性、恰当性及丰富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话语,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减少师生交际的困难。其次,吴宗杰(1994)认为话轮替换能力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一个外语学习者如果不能掌握话轮替换技能,即使熟练地掌握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也难以运用目标语进行自然的言语交际,难以收到有效的沟通效果。而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利用的话语标记语便能够起到进行会话管理,保持言语双方的交际合作,推动交际顺利开展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模仿优秀教师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技巧,可以正确掌握在英语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语,了解话轮转换的特点和技巧,建立连贯的观念,从而使会话交互自然流畅地进行,以实现交际目的。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语法、句法等机械知识,更要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交互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自然恰当的英语表达,培养与时俱进的英语交际者。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缩称DM)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如下面例句中的斜体部分:
(1)T: Okay now I’m a huge fan of watching movies. Actually I’m addicted to watching movies. So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be addicted to? S: Yes.
(2)T: Okay so what does it mean. S:上瘾.
话语标记语包括部分连词(如and, therefore, because等)、副词(如actually, incidentally等)、感叹词(如well, oh等)以及某些短语或小句(如as a consequence of…, you know, I mean, if I’m not wrong 等),DM没有命题意义亦无语义意义,其作用不在于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为听者理解话语提供信息指导,发挥引导对话理解的程序性意义(procedural meaning)。DM在结构上的组成不仅限于单词,还包括短语或结构组合,不仅体现形式上的特点与功能,还作为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DM并不只是在局部发挥作用,更多的是从整体上影响着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
基于其重要的语言价值,话语标记语已成为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研究中一个新的探讨课题。由于研究的视角和重点不同,出现了各种名称,如:语义联加语(semantic conjuncts)(Quirk, et al. 1985)、提示语(cue phrases)(Hovy 1994;Knott & Dale 1994)、话语标记手段(discourse signalling devices)、话语策略语(gambits)(Keller 1981)、等等。本研究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涉及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多种角度,总体而言动态研究多于静态研究。对于何为话语标记语,目前虽无严格的统一界定,但于对话语标记语的特征、功能和意义国外的学者们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认识:1.无命题上的意义,但在程序上有意义;2.不对句子本身构造产生影响;3.具有独立的句法;4.在多个层面发挥多样功能。
.............................
2.3 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
针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八十年代,国外便有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展开研究,并随之持续受到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仍处于前沿位置。国内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21世纪以后才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九十年代仅有两篇关注话语标记语的论文,而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的数量迅速增长,这表明我国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呈现出持续升温,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整体而言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较为传统。本研究对现阶段有关话语标记语的文献进行梳理,首先从不同视角对国内外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对现阶段话语标记语研究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最后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可行之处。
2.3.1 不同视角下的国内外话语标记语研究
2.3.1.1 语用学视角
针对DM的研究,最早并且研究最多的即DM的语用功能,这是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从国外来看,八十年代以后,DM的研究意义和语用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得益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学科研究的强势发展。DM已不再是传统认知中可有可无的表达成分,而是在推动语言理解和建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Östman(1981, 1982, 1986)较早对you know进行研究,将其称为“语用小品词”,并将其作用归纳为三种,分别为话语标记和组织、相互应对性标记、以及态度标记。Östman主张,话语组织过程中语用小品词是一项重要手段。而八十年代对DM的语用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学者,当属Schiffrin(1987),她主张话语标记语有加强话语连贯性的重要作用。Schiffrin(1987)最早在其文章Discourse markers中对话语标记语做了细致研究。在论文中,Schiffrin详细分析了11个常用的英语话语标记,分别为oh,well,and,but,or,so,because,now,then,you know,mean,并讨论了这11种话语标记语在会话中的意义以及在会话各个层面所发挥的连贯作用。随后,Redeker(1991)在进一步研究后,修正了Schiffrin的部分观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越发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针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Fraser(1997)与Lenk(1998)以连贯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句法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展现了对DM的语用功能研究成果。随着研究深入,针对DM语用功能的研究越来越细致,不同于以往对DM在语义和语法方面的连贯性研究,研究者更加关注其在引导理解过程,帮助语言交际时发挥的语用推理功能。BIakemore(1987, 1992)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对DM的认知——语用功能探究结果便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代表,并且Biakemore(2002)之后在其著书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中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分类。由此,学者们开始对英语口语的DM的形式特点、语用功能及语境特征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并且肯定了DM所持有的语用地位和研究价值,如Fung和Carter(2007)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社会敏感性和实用性,并基于语料库构建了话语标记语的多功能框架。Zuloaga(2017)基于语料库探究话语标记语在管理会话方面的元语言功能,并指出了话语标记语功能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3
3.1 引言 ........................................... 13
3.2 研究问题 ................................ 13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9
4.1 引言 ................................. 19
4.2 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序列位置特点 ................. 19
第五章 结论 ........................ 42
5.1 引言 ................................. 42
5.2 研究的主要发现 ................................... 42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序列位置特点
根据Heritage(1984)的研究结果,具有组织性的模式体现在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交际的各个方面,而且这种模式具有稳定的、可重复出现的结构性特征。课堂言语互动作为机构性谈话的经典代表之一,有着自身的特点与通用模式,例如课堂中最常出现的“教师启动——学生响应——教师评估(IRE)”的经典序列。然而,课堂互动的有迹可循并不代表可以生搬硬套,真实的课堂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往往具有多变性,学生的自主性不可忽视,而过于简单的相邻对拼接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因此,在本节中从会话分析的研究框架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英语优质课教师是如何利用话语标记语okay、so自然地发起多种相邻对扩展,来丰富师生互动的序列,完善整个互动过程,避免传统师生互动的机械性,提高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互动中,由于教师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因此往往担任互动的发起者,而学生往往担任信息的接收者与响应者,这与师生互动的授受特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并不承担中扩展的发起者,只能由学生发起。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语言,因此只讨论有教师语言出现的前扩展与后扩展。
本研究所收集的语料中,okay在序列的扩展中共出现36次,其中在前扩展中出现12次,后扩展中出现24次(最小后扩展中16次、非最小后扩展中8次),直观数据可参考图4.1。so在序列的扩展中出现34次,在前扩展中出现6次,后扩展中出现28次(最小后扩展中14次、非最小后扩展中14次)直观数据可参考图4.2。
教学论文参考
...............................
第五章 结论
5.2 研究的主要发现 从宏观来看,okay和so可以被设置在多种序列位置中,如前扩展和后扩展,使扩展的发起更为自然,并配合各种扩展的特点,从整体上为原本单调的师生对话框架增添丰富的血肉,使得师生交际过程更为真实和完善。首先:教师利用恰当的前扩展可以初步试探,为相根邻对前件出现做铺垫,暗示前件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借助话语标记语okay、so发起前扩展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避免前扩展出现时不被注意的情况;其次:后扩展可使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加完整或深入,避免了话题的仓促结束或讨论过于浅显的情况,同时okay和so可以保持后扩展与前面话轮的联系,避免了后扩展出现的突兀性。
从微观来看,okay和so又可以在不同的话轮设计形式中执行复杂的交际行为。首先,当okay或so以单独话轮设计形式贡献出来时,虽然二者在师生言语互动中的具体程序意义不同,但本质上都执行了教师“放弃当前话轮,邀请学生作出进一步贡献”的交际行为,另外,该话轮设计形式实现了以最小的努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话语,提高交际效率,促进师生言语交际自然流畅推进;其次,当okay或so以非单独话轮设计形式贡献出来时,优质课教师通过巧妙利用okay和so与不同DM及命题意义表达的搭配,构建起承转合的语境、执行多种言语交际行为,如回应、推断、阐述、修正、发布教师指令、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启与结束话题、引导话题进展、转移话题等。
总之本研究从会话分析的角度证实,okay和so作为重要的教师话语标记语能够在师生言语互动的各个层次作出重要贡献,是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实现良好师生互动效果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