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探讨——基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9566 论文编号:sb2024032510423352058 日期:2024-04-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研究主要分析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产生的影响效果,探求通过技术进步促使GVC升级的道路。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以来,全球形成了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国际贸易逐渐转化为产品内贸易,在GVC生产活动中,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事产品生产中的某一环节。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所形成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融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代工等生产环节,在此过程中,我国通过主动引进、吸引外商投资等方式吸收了外国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但是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依然大而不强,只在数量上具有优势,从事的还是位于GVC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甚至存在被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掣肘于“低端”的风险(吕越等,2018)。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和路径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过去利用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式向参与和引领全球创新链的方式转变(张其仔,2020)。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到世界各国丰富、先进的科技创新资源。如我国企业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来加工生产,学习和吸收这些中间品带来的创新知识与核心技术,还可以直接通过技术引进,购买国外相对先进的技术,最终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这些方面看,嵌入全球价值链后,我国似乎可以自然而然地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然而,在实际嵌入位置攀升的过程中,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从事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就可以带来本土产业自动升级的美好愿景并未成为现实,反而越来越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刘志彪,2021)。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重点考察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生产链长度的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技术引进以及自主创新。本研究拟研究以上两种技术进步方式对全球价值链生产链长度的影响机制,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建立理论模型,提出假说,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变量测度与实证检验以验证假说。本研究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有关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包括国内政策和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形势,通过当前形势的分析引出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从而说明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章节从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一是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定义、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回顾了学界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全球价值链各种指标的测度;二是重点梳理创新行为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和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首先阐述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然后根据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链长度分析了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前向的位置变化情况。同时利用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为理论机制分析,首先建立了一个两国的生产模型,通过模型推导,求出均衡时的情况,以此分析不同科技创新方式会对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链长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分析了对影响程度起到调节作用的因素,根据分析提出本课题的理论假说。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依据前一章节的理论分析构建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制造业行业2001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全样本回归检验,然后进行稳健性检验,接着进行分行业样本回归,探讨不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异质性,最后对自主创新能力调节自主创新投入的效果进行检验。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理论最早起源于20实际80年代的价值链理论,Poter(1985)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在分析企业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流程,支持性活动包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生产流程,这些流程在公司的价值过程中相互联系,形成一条生产链条,这一链条就被称之为价值链。考虑到多个企业分别承担一条价值链上的若干个生产流程,纵向联合共同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活动日益频繁,Poter(1985)将价值链拓展到了企业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使跨国和跨区域的分工生产活动成为可能,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特别是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Kogut(1985)认为一条价值链的各个生产环节会根据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进行空间配置,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哪个环节发力,以便保持竞争优势。这一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生产在全球间分配的关系。一些学者基于这种情况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Gereffi和Korzeniewicz,1994)。这一概念强调了价值链生产的参与者从国家内部扩展至全球,使资源实现了全球的优化配置。为了突出价值在全球网络之间的产生和传递。Gereffi等(2005)采用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强调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创造过程。
Baldwin(2006)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过程称为全球化进程的第二次解绑(the second unbundling),同时提出了“生产分解”概念。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8)则提出了“任务贸易”概念,将全球价值链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附加值创造的环节看作一项“任务”,“任务贸易”使附加值在不同的经济体被创造并通过贸易在全球间进行传递,这又形成了“增加值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技术进步研究综述
一、技术进步的定义
技术进步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相同数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而生产更多的产出。生产更多产出并不是起因于资本、劳动力或其他资源数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换句话说,是指不是由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而导致的生产的增加。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有深刻认识,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还要多。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机器、轮船、铁路和化学手段,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一样,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要杠杆,人的发展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深层次原因,二者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二、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西方经济学界,技术被看成是劳动和资本两个变量之外的“剩余变量”。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技术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经济学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经济学家很早就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古典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数量这两个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分工,分工使某些生产工具被发明创造出来,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从定性分析转入到定量分析,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数量上的增长,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由于资本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当要素投入到一定数量后,边际收益为零,这时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特征性事实 ................................... 14
第一节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性事实 .............................. 14
一、全球价值链的本质 ................................. 14
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 ........................... 14
第四章 理论分析 .................................. 25
第一节 技术进步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模型 ......................... 25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3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34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说明 ............................. 34
一、模型构建 ..................................... 34
二、变量选择 ........................ 34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变量选择
(二)核心解释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有2个解释变量,分别为自主创新投入(Indep_inn)和技术引进投入(Tec_in)。
自主创新投入(Indep_inn):本文选取R&D内部经费支出占行业实收资本的比例表示自主创新投入强度。R&D研发是一个自主创新的行为,一个行业的实收资本中用于R&D内部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可以反映出行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
技术引进投入(Tec_in):本文选取行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占行业实收资本的比例作为自主创新投入强度。行业引进技术经费占行业实收资本的比例反映了该行业对技术引进的重视程度。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三)调节变量
本研究选择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的销售收入中的占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自主创新投入的调节变量衡量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Self_cap)。因为当企业开发出了一个新产品,市场对这个新产品的欢迎程度最能体现这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如果一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则该行业生产的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的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就会大,故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来衡量一个行业本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贸易成本的不断降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不断深化,各国都在努力采取措施,希望把握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获取更多的贸易利得。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全球价值链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全球价值链和科技创新投入情况的特征性事实,之后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对自主创新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影响全球价值链生产端位置的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2001年至2018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的GVC前向生产链长度,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全样本回归。然后为了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进行稳健性检验,还对变量进行了内生性检验,接着将样本分为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别进行回归,以分析不同技术含量行业的异质性。最后对自主创新能力对自主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得出以下三点主要结论:
第一,根据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单纯加强自主创新经费投入不能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升级,这是由于投入自主创新经费会导致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也会加强自己的科技投入,而中国本身平均资本就不富裕,而且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所以单纯加强自主创新经费投入可能不能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升级。调节效应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自主创新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交互项显著为正,表明自主创新能力对自主创新投入促进行业向价值链上游升级的效果有正向影响,这一点恰恰可以说明,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促进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升级。实证结果还说明,技术引进可以促进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升级。
第二,技术引进可以促使GVC生产链向上游升级,但是要注意到技术引进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国外技术转让的意愿,所以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技术引进。
第三,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非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引进投入符号与基准回归一致,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回归情况,可以看到自主创新投入难以影响GVC位置,而技术引进可以促使技术密集型行业的GVC向前延伸。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