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层面的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455 论文编号:sb2024031511235452010 日期:2024-03-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并分别梳理依赖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国内、国际循环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协调”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1世纪初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及中部崛起“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到如今,“四大板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2。截至2020年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等取得了不同进展,为进一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物质、财富、技术、资金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基础,而过去一直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弊端逐渐显露,人口红利消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频发,这使得我国开始将目光转向拥有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黑天鹅”事件等的突发更加要求我国将重点向国内市场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复苏状态,中国也深受其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面临断裂的风险,进一步加重了世界经济的疲软状态。面对这些困境,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相关研究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应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都将围绕“新发展格局”展开。因此,自提出以来,“双循环”就迅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大致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类,且以理论研究为主。理论研究包括科学内涵、历史逻辑、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等,实证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国际循环的定量测度。
(1)科学内涵
对“双循环”内涵进行剖析的学者较多,且均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时强调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重要性,朱鸿鸣(2020)[1]指出“双循环”不是单纯的总需求管理意义上的扩大内需,而是统筹供给和需求、以需求提升供给能力的扩大内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技术—产业自立性的扩大内需;不是脱钩而是反脱钩,不是减少而是强化与世界的联系;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钱学锋等(2021)[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范围,也涉及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维度,主要包含四方面的核心要义,分别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联系与互动、主动双循环及动态双循环。沈国兵(2021)[3]认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高伟等(2021)[4]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要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2)历史逻辑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者们将发展格局的发展进程分为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郭晴(2020)[5]将新发展格局分为五个阶段,即建国之初的内循环工业化模式——中美建交后的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内循环良性互动模式——入世后以经济外循环为主与以内循环为辅的发展战略——2020年以来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师应来、周丽敏(2021)[6]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2000年的国际循环格局初现并稳定的阶段;二是2001-2008年的逐步以国际循环战略为主的阶段;三是2008年之后的以国内循环为主导地位的阶段。
..............................
第2章 中国省域层面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及区域差异
2.1 中国省域层面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测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概念于2020年5月份提出,因此学术界对双循环直接测算的文献较少,在此之前学术界更多是对国内、国际价值链的测度,而有关价值链的测算最早能追溯到2001年,Hummels等(2001)[49]提出的垂直化分工为价值链的测算提供了可能,Koopman等(2014)[50]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的会计框架,将一国总出口按照来源地进行细致分解,即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增加值出口、返回国内的国内增加值、国外增加值和重复项四部分,Wang等(2014)[51]进一步从国家/双边、双边/部门等层面对总出口进行分解,完善了Koopman等(2014)[50]的研究;李跟强等(2016)[52]基于Koopman等(2014)[50]与Wang等(2014)[51]的分解思路,首次将内外价值链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各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张少军等(2013)[53]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角度对产品内分工的对外开放(GVC)和对内开放(NVC)水平进行了测度,其中,将对内开放分为本区域对国内其他区域的开放(NVC1)以及本区域的对内开放(NVC2)。
对国内、国际循环直接测算的学者多从最终产品着手,黎峰(2021)[12]从最终产出角度出发,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托国内循环实现的总产出和依托国际循环实现的总产出在该国或地区的总产出中的占比来衡量国内循环强度和国际循环强度;陆江源等(2022)[15]基于201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1 个省份参与国际、国内(省外)、省内循环创造 GDP 的比例。也有学者测算了中间产品的国内、国际循环依赖程度,但这部分文献较少,如黄群慧等(2021)[13]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分别计算了我国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对国内外经济循环依的依赖程度。
.............................
2.2中省域层面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区域差异
以上分析有助于辨析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地区内部的差异大小及波动变化,但并未反映出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差异的区域构成及来源,因此,本文将借助泰尔指数进一步探讨我国各地区国内外循环依赖度差异的来源。泰尔指数最早是用来衡量各地区间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后来逐渐被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能够将总体差异按照不同空间分解为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泰尔指数越大,表示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差异越大。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由表2.2,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整体差距基本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我国国内循环依赖度的总泰尔指数一直保持在0.10%-0.20%之间,2012年总差距开始缩小,2017年较2015年略微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是在逐年缩小的,这意味着2012、2015及2017年我国各省份中间产品对国内循环依赖程度的差异在逐年缩小。就国际循环依赖度来说,整体差异较大,2012年的泰尔指数高达23.875%,2017年的总泰尔指数为14.570%,较2012年减少了约40%,这说明我国国际循环依赖度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且变化显著。
............................
第3章 中国省域层面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程度........................24
3.1 中国省域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分析............................24
3.2 中国省域层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27
3.3 小结..................................30
第4章 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31
4.1 国内循环依赖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31
4.1.1 劳动力流动效应............................31
4.1.2 成本降低效应....................................32
第5章 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0
5.1 实证模型构建.........................40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41
第6章 国内、国际循环联动促进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铸就国内市场动力,夯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基础
坚实的国内基础是各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国内基础不扎实就无法通过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来缩小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更不必说通过国际循环或者通过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来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铸就国内市场动力。首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产业为支撑,优化生产环节,强化国内循环的生产环节可以巩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位及韧性,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其次,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打通分配环节的堵点,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目标,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多渠道为低收入群体适当增收,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接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资,加快建立现代流通体系,通过降低交通运输等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等,使各企业能够有更多精力和财力去研发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后,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最终环节,生产、消费和分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消费,而消费能够带动生产进一步对其余环节产生推动作用,国内循环要求扩大内需,内需扩大会推动三次产业稳步发展,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从而加速构建国内循环。通过畅通国内循环的四个环节,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内市场动力,夯实国内循环的重要基石,为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已有文献多从国内或国际的某一具体层面(如市场一体化、FDI等)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但直接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文献较少,且缺乏从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角度研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相关文献。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国际循环及二者相互促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置于统一框架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去分别探究依赖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国内循环依赖度远高于国际循环依赖度,在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省域层面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差异进行测算分解后发现:我国省域层面国际循环依赖度的整体差异比国际循环依赖度的整体差异小,造成我国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区域间差异在逐年扩大;此外,我国各地区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尚未实现有效联动,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度的相互作用程度整体偏弱。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存在显著省域差异。通过分析人均GDP的现状并测算其变异系数,可以发现:中国各省份间的差距与三区域间的差距均在逐年缩小,而三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虽然也在逐年缩小但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特色。接着,基于已有文献的做法测算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只有北京、上海等部分东部地区省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每年都在0.50以上,其余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数值整体偏低。
第三,各地区依赖国内循环能够通过劳动力流动、成本降低、内需扩大等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赖国际循环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及示范效应对我国国内企业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赖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能够强化依赖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国际贸易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