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论文,从发展的势头看,工程硕士教育充满着活力。在当今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规划。(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1.1谐波的产生及其危害
谐波存在于电力系统己经很多年了,近年来,电力系统中谐波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大工业用电中非线性负荷的大量使用;另一方面工业界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广泛使用电力电子变流器。导致电力系统中谐波问题越来越严重。供电企业为了减少对电压调节设备的需求,通常在电网中加入无功补偿设备使系统运行于高功率因数状态。与此同时,工业界大量使用变速传动和电力电子设备。变速传动和电力电子设备是电力系统谐波问题的根源,这些设备与无功补偿电容器相互作用还会导致电压和电流的放大效应。半导体电子工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一批精密设备的诞生,这些精密设备对电力公司供给的电能质量更加敏感,但同时这些设备又导致电压和电流稳态波形的畸变。所有以上的这些现象导致电网中谐波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
电网中的谐波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力电子设备,特别是各种相控装置,如相控整流器、相控交流调压电路及交一交变频器等。
(2)工业用电弧炉,由于工作时电极处于短路状态,不但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且由于电弧不稳定,会产生大量的谐波电流,其谐波频谱不规则,几乎是连续频谱。
(3)电气化铁道,电力机车为单相整流负荷,因此产生谐波,同时由于牵引变压器三相电流不平衡,故基波负序大,而牵引负荷具有波动性大和沿线分布广的特点,所以其谐波干扰的影响面较大。
(4)电力变压器,变压器的谐波电流是由于其励磁回路的非线性引起的,对于常用的三相变压器来说,其励磁电流中谐波的大小和铁芯结构、饱和程度、变压器联结方式都密切相关。
(5)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这主要包括彩电、个人计算机、荧光灯等,虽然这些设备单台功率很小,但数量却非常巨大,其日益普及所造成的谐波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的出现,污染了公用电网,恶化了用电设备的工作环境,其危害性大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谐波使公用电网中的设备产生了附加的谐波损耗,降低了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效率,大量的3次谐波流过中性线时会使线路过热甚至发生火灾。
(2)谐波影响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谐波对电机的影响除引起附加损耗外,还会产生机械振动、噪声和过电压,使变压器局部严重过热。谐波使电容器、电缆等设备过热、绝缘老化、寿命缩短,以至损坏。
(3)谐波会引起公用电网中局部的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从而使谐波放大,会造成的很高过电压和过电流,这就使上述(1)和(2)的危害大大增加,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4)谐波会导致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误动作,并会使电气测量仪表计量不准确,我国就曾多次发生因谐波和负序引发的电网停电事故,造成国民经济严重损失。
(5)谐波会对邻近的通信系统产生干扰,轻者产生噪声,降低通信质量;重者导致信息丢失,使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1.2限制谐波的标准和措施
由于公用电网中的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对用电设备和电网本身都会造成很大危害,世界许多国家都发布了限制电网谐波的国家标准,或由权威机构制订了限制谐波的规定。国际上关于谐波的较有影响的标准有: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rEEES-9-1992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IEe555-2标准,国内则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12326-90《电能质量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GB/T15543-1995《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等标准。这些标准和规定的基本原则是限制谐波源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把电网谐波电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接入电网中的电气设备能够免受谐波干扰而能正常工作,从而使之处于电磁兼容状态。例如在我国的《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中,对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的限制分别如表1-1、表1-2所示。
第二章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与拓扑结构
在上一章中提到在电力系统中处理谐波的措施中最常用的是加装无源滤波器,但是由于无源滤波器本身固有的一些缺点使得人们把研究的方向转变到了有源电力滤波器上来。本章将对APF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进行介绍,分析不同拓扑结构的APF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
2.1APF的基本原理
APF种类繁多,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为按其接入电网的方式分类。从接入电网的连接方式看,APF可分为并联型、串联型和串一并联混合型三大类,其具体种类划分如图2-2所示。并联型APF如图2-1所示,是有源电力滤波装置中最基本的构成方式。并联型APF与系统并联等效为一个受控电流源,向系统注入与谐波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从而达到滤波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电流源型感性负载的谐波补偿。并联型APF通过祸合变压器或直接并入系统,不会对系统运行造成影响,具有投切方便、灵活以及保护简单的优点;另外,并联型APF还可以并联使用以提供大的电流,可以应用于多种容量的场合。目前工业上已投入运行的APF多采用此方案。
并联型APF与LC滤波器并联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方案如图2-3(a)所示。这种方案主要有两种补偿方式:一种是LC滤波器主要补偿较高次谐波,而大部分谐波由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这对降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容量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但因对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中器件的开关频率要求不高,实现大容量相对容易一些;另一种方式是LC滤波器分担大部分谐波补偿的任务,而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为了改善整个系统的性能,那么所需容量与单独使用方式相比可大幅度降低,在这两种方式中,有源电力滤波器都相当于受控电流源。这种方案的缺点是:电网与有源电力滤波器及有源电力滤波器与LC滤波器之间存在谐波通道,特别是有源电力滤波器和LC滤波器之间的谐波通道,可能使有源电力滤波器注入的谐波又流入LC滤波器中。
第三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建模................ 22-34
3.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建模方法................ 22-23
3.2 开关函数及其建模 ................23-26
3.3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26-33
3.4 小结 ................33-34
第四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34-47
4.1 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综述................ 34-37
4.2 ip-iq法理论分析 ................37-40
4.3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40-42
4.4 派克变换法理论分析................ 42-45
4.5 ip-iq法与派克变换法检测谐................系 45
4.6 小结 ................45-47
第五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47-56
5.1 APF电流控制技术 ................47-49
5.2 APF控制系统的建立 ................49-55
5.2.1 外环电压控制 ................50-51
5.2.2 内环电流解耦控制................ 51-54
5.2.3 底层控制方式................ 54-55
5.3 小结 ................55-56
结论
近几年来,由于大功率工GBT开关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电力电子装置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导致谐波问题成为困扰配电网电能质量的突出问题。并联型APF作为配电网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源滤波装置,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长期以来,基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电力电子装置技术都在国内没有较大的突破。因此,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基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电力电子设备的国产化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对有源滤波技术进行研究。
通过装置的建模,控制系统的研究,制定了并联型APF的控制策略。并应用该控制策略在实验室建立了APF的实验样机。试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l)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谐波的产生及其危害。对谐波的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给出了有源滤波技术对谐波治理的作用。对有源滤波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有源滤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分析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并对现有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各种不同拓扑结构的有源滤波器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给出了每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3)利用开关函数法建立了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平均开关模型,并推导出装置的小信号数学模型,为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4)对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谐波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着重针对APF谐波检测中最常用的ip相法和派克变化法,理论推导了两种方法的原理,并分析了两种检测算法的优缺点。并对检测算法中必须的低通滤波器和三相锁相环进行了设计和研究。最后确定本文中APF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采用派克变换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Jerry Markham.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ume I&II&III[M],M.E.Sharp Press, 2002.
[2] Eugene Nelson White. The Regulation and Reform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M], 1900-192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David Leinsdorf and Donald. CITIBAN [M], Grossman Publishers, 1973.
[4] John Fayerweather. The Mercantile Bank Affair [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5] 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9th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2010
[6] Thomas F﹒Huertas. The Rise of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Case ofCitibank [J].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1985.
[7] Ross Levine. An Autopsy of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ccident, Suicide, orNegligent Homicid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 Volume 2, 2010.
[8] Charles Calomiris. Financial Innovation, Regulation, and Reform[J]. Cato Journal.Volume 29, 2009.
[9] Franklin Allen and Hiroko Oura.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inancialSystem[J]. IM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04.
[10] Jan Kregel. Changes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ubprime Cri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 530, 2008.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前言
管理中心计算机与论文代写数据采集终端进行通信,将各种指令传达给集中器和采集终端,终端对管理中心计算机发出的命令做出反应,返回数据给管理中心电脑,由管理中心电脑系统进行汇总、计算、保存和分析的远程控制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电力电量的远程抄表系统。展望国内外现阶段对远程电力抄表系统的研究,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集中、信息的传输是大家研究的三个重点。目前,电力电量远程自动抄表的主要方式有:GPRS(GSM)无线、红外线、485 总线、普通电力载波、扩频电力载波等方式。
1.1 研究意义
目前,就全国而言,包括水、电、气、暖等计量表数据的抄录和计费统计,绝大多数仍然是由抄表员上门抄录数据,在将查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在通过微机或人工进行汇总,根据费率进行收费的计算,然后送交上级主管部门登记存档。这个过程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存在几大难题:
其一,难入户。对于居民用户而言,社会治安带来的不信任以及隐私意识带来的封闭观念,导致了抄表员很难进入居民家中进行抄表。有的则是因为上班时间家中无人,抄表员必须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进行抄表,有时为了一户需多次上门才能完成。无形之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力。
其二,成本高。对于一个 5000 用户的小区,抄表员至少要配 20~40 人,人工工资成本就得 40~50 万,随着小区的分散扩张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抄表员人数和薪金也将进一步提高。
而自动抄表系统研究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1)与传统的人工抄表工作相比,劳动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2)抄表工作的效率有显著的提高,方便快捷,精确度高;
(3)更有利于各种数据的有效存储,方便对历史数据进行快速查询和汇总统计;
(4)通过电脑系统对用电用电用气等数据的自动统计于分析,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水、电、气等网络状况以及运行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查找故障和网络管道的更新改进;
(5)有利于全国、全地区的水电气暖管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
(6)对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而言,可以实现对用水、电、气、暖的收费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错峰定价,提高各种收费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7)满足国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行业与部门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远程智能自动抄录用户表信息数据、自动进行计费报价是国民经济管理中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水、电、气、暖等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强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为不同的用户群设计开发一套可靠的、经济的、适用的远程智能自动抄表系统,同时,可以利用远程抄表系统的数据记录功能、数据自动传输功能、数据存储功能,实现各种数据的实时查验和历史数据查询,及时解决分歧和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我们知道,在 20 世纪的 30 年代前后,国外许多国家就已经开始着手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了,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外载波通讯技术已趋于成熟,特别是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成熟,为远程自动抄表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远程电力抄表系统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了,而且已经在向利用电力线载波通信实现家庭自动化的方向上发展了。DLMS/COSEM(DeviceLanguageMessage Specification/Companion Specification forEnergy Metering)作为电力线载波通讯的统一的 IEC62056 国际标准。这样无疑使得远程电力抄表系统的发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远程电力抄表系统的发展已经有了统一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远程电力电量智能抄表系统研究相对国外而言,要晚了许多年。国外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直到 1960 前后才传到我国。虽然我国于 80 年代就可以生产高压载波机,但对于低压载波信道数据通信,却一直没有多大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技术上还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是研究资金的缺乏阻碍了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招商引资的发展,大批国内外资金的注入,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处于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时期。鉴于低压电网载波通信的复杂性与市场的广泛性,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组织国家标准的制定,到 2003 年,由电力部门用户与相当数量厂家,共同努力,有一个初稿问世,但未获通过。2006 年,新一轮的国家标准讨论又在积极的讨论与制定中。这必将为我国低压电网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统一的方向和标准,加速指导其研究,为远程集抄系统的设计开发创造理论与技术条件。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胜利油田用电管理现状
电力管理总公司做为胜利油田电力专业化公司,设电力客户服务中心作为对外服务的主窗口。电力客户服务中心下设用电监察部、营业部、客户信息部、综合部和电力标准计量站。主要负责对九个综合性供电公司业务指导、监督考核;负责总公司购进销售电量的抄表、核算、电费收缴、用电监察、业务办理、客户服务、电能计量装置的检定、安装和维护等任务。同时按照对整个电网区域的划分,形成集用电管理、线路维护、变电运行为一体的综合性供电公司,即孤岛、滨海、滨南、纯梁、河口、中区、南区、东区、北区九个区域供电公司。九个区域供电公司下设 26 个用电服务队,负责区域内用电客户的抄表、核算、收费、统计上报、维修服务和计量管理等工作。
2.1.2 电力客户管理
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和综合性供电公司的用电服务队作为公司对外的用电管理基层单位,负责用电客户的抄表、核算、收费、维修服务工作。按照客户性质不同可分为油田生产、油田生活和地方客户。
2.1.2.1 大工业客户用电管理现状
胜利石油管理局电网电量,主要来自胜利电厂的自发电,不足部分从山东电网购进。胜利油田所属 11 个采油厂(包含清河采油厂、不含临盘采油厂)电量、电费分别由电力总公司的 9 个供电公司进行抄表、核算、收费工作。每月末与各采油厂进行电量核对签认后将发票送财务科汇总,统一参加局结算会进行电费的结算,整个抄表、核算、收费过程历时整一个月。目前采油厂等大工业电力客户总计 7207 户。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30
3.1 设计原则及目标 ...................21-23
3.1.1 设计原则 ...................21-22
3.1.2 设计目标................... 22-23
3.2 设计思想................... 23-27
3.3 安全与环保设计 ...................27-28
3.4 本章小结 ...................28-30
第四章 系统硬件构成................... 30-38
4.1 系统结构及说明 ...................30-31
4.2 系统特点及实现功能 ...................31-32
4.3 前端表具 ...................32-35
4.4 GSM Modem 无线远程抄表终端................... 35-36
4.5 管理中心(主站)................... 36
4.6 本章小结................... 36-38
第五章 主站软件开发................... 38-66
5.1 开发工具................... 38-41
5.2 构架平台................... 41-44
5.2.1 J2EE 构架平台................... 42-43
5.2.2 业务构架平台................... 43-44
5.3 业务功能结构................... 44-45
5.4 数据库设计 ...................45-51
5.5 窗体设计................... 51-56
5.5.1 启动界面设计 ...................51-52
5.5.2 登录对话框设计................... 52-55
5.5.3 菜单设计................... 55-56
5.6 功能模块设计................... 56-65
5.7 本章小结 ...................65-66
结论
1、加快前端表具的研发。其实,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先进的采集表具,即无源智能直读表具,可以直接读取、采集并发送表盘数据信息,无需通过脉冲转换、累计换算。直接将采集器与电度表合二为一,就可以解决问题。
2、对于自动收费问题,可以将 IC 卡售电引入到载波电能表中,在载波表中增加 IC 卡售电接口,抄表有低压载波完成,而用户所购电量的传输,由 IC 卡来完成,同时,远程售电作为补充的售电形式存在。这就引入了新的前端采集终端——载波 IC 电能表。
3、对于 GPRS 信号问题,我们只能从台区总表、集中器的选定和安装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选择三相载波表作为台区总表,将集中器安放在温度较低的楼道电箱之中等等,提高其接收 GPRS 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军. 远程电力抄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23
[2]李川.智能化远程抄表系统的研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16)
[3]李晋,严小文.构建新一代电能量计量系统主站平台.电力设备.2004.5(8)
[4]周长虹,刘敬彪.智能抄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现代电子技术.2004(5)
[5]王晓兰,赵忠彪,刘伟平.基于 CAN/RS485 双层网络的远程抄表系统设计.微计算机信息.2006(17)
[6]徐静进.基于“SG186”的网省公司总体数据规划探讨.华中电力.2007.20(3)
[7]崔秀玉,王志勇.GPRS 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电力系统通信.2004(8)
[8]王艳,刘素英,李玉忠.低压电力载波抄表系统.继电器.2002.30(7)
[9] 栗玉霞,徐建政,刘爱兵.GPRS 技术在自动抄表系统中的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12)
[10]姚鲁,殷玉鹏.济南电网大用户远方抄表分析.电测与仪表.2000 (7) : 25 -27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从2001年西方市场上会计造假丑闻被披露以来,整个市场和经济环境形成了对企业规范和遵规程度的压力。在国际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企业不断变更战略和规划应对外部市场竞争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层也已经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持续有效作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企业自身的控制产体系和风险应对措施被日益重视,一个持续有效并可动态再造的内控体系正在理论界逐步形成。我们看到国际先进跨国公司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内部控制的作用,使其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并使管理日趋完善。但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刚起步或待完善阶段,内部控制理论的新发展给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在2010年4月26日,国家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它对杜绝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舞弊,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企业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就成了当下最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之一。
1.2研究内容
本文以电力物资公司为例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在研究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造成该企业此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关键控制点和相应的完善措施。文章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在绪论中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简要阐释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及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第三部分,介绍电力物资公司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等基本情况:针对该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确定其关键控制点,并分析存在这些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现状,对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深刻思考,提出较为可行的完善措施。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2.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国外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它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结构体系优化等问题(吴水澎,2001)。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内部控制牵制阶段:1921年美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创始人之一R.H.蒙哥马利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及通过对企业收集和处理会计数据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确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范围,形成了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形。
2.内部控制阶段:第一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性定义的是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JN)在发表的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指出的,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3.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阶段:1958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简称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审计准则委员会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又于1972年12月公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重新解释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工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并规定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1号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了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5.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会计学会(简称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工CPA)、内部审计协会(简称HA)、财务经理协会(简称FEI)和管理会计学会(简称IMA)等多个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nunitteefSponSringOrganiZation简称COSO)发布了题为《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nternalContrntegratedFramework)的报告(简称COSO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详尽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的、分类及五项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澄清了当时的一些错误观点并提出了一套各行业均可适用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以帮助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内部控制评估。
6.内部控制风险框架阶段:2001年以来,以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公司,因财务信息造假等行为而相继倒闭破产,震撼了美国的资本市场,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反响。在国际社会对改善公司治理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2004年9月,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该框架将《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的五个要素扩展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凸显了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新理念。
3. 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9-25
3.1 电力物资公司背景介绍................ 19-20
3.2 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20-24
3.2.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21
3.2.2 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21-22
3.2.3 货币资金的管理需要改进 ................22
3.2.4 成本费用的管理有待加强................ 22-23
3.2.5 公司的物资管理体系不完善................ 23
3.2.6 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 23-24
3.2.7 内部审计体制较薄弱................ 24
3.3 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24-25
4. 完善电力物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25-48
4.1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5-27
4.2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27-30
4.3 改进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 30-34
4.4 建立全方位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34-36
4.5 全面推行物资管理体系建设................ 36-42
4.6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 42-44
4.7 加强内部审计体制工作................ 44-48
结论
本文在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电力物资公司为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作为国有企业的电力物资公司,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国企特性,造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管理需要改进、成本费用管理有待加强、物资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控机制以及内部审计体制较薄弱等。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要完善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再造业务流程等一系列手段,提升公司管控能力;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公司的项目统筹、资金的管理、成本的控制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找到了依据;通过加强货币资金、应收账款、成本费用、物资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了公司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运行;通过健全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从而优化了内部控制环境,为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相关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管理日趋规范,电力物资公司可以逐渐形成以制度管人,以流程管事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可为健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丽兰,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诌议,中国农业会计,2008,(04)。
2丁卫,谈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2009年,第171期。
3金向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成因及其对策,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2期。
4李家缓、蒋晓凤,内部控制会计控制岗位实用技能与技巧,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8。
5李艳,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保山师专学报,2008,27(2)。
6栗军,浅谈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与内部控制,财经视点,2009年,第5期。
7《内部会计控制概论》编写组编,内部会计控制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
8内部控制课题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解读与案例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8。
9《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编写组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8。
10《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编委会编,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电力系统在高速发展中进入了以高电压、大机组、跨区域、交直流混合为特点的大电网时代,输电系统日趋庞大和复杂。输电系统是电力系统输送与分配电能的中间环节,包括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所处环境相对恶劣,容易受到各种自然条件和设备异常状况的影响,如雷击、输电线路短路或设备老化等,故障更是不可避免。尽管电力系统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但事故仍是难以预测和控制。对电力系统故障,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判断,或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失误,将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进而引起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发生故障时,所配置的保护应该动作跳开相关的断路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可能的小,以维持系统健全部分的正常运行。然而,如果保护和/或断路器发生误动或拒动,则一般会使停电区域扩大。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对电力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减轻运行人员枯燥繁重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量的剧增,特别是当电网异常或发生故障时,海量的信息如保护动作、断路器跳闸、安全稳定装置动作、广域保护动作、保护自检、网络通讯、故障录波装置的录波信息等将不加选择的直接上传到调度中心。信息量的剧增也增加了由于通信信道的拥塞而使警报信息产生畸变的概率。在上述背景下,调度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众多孤立的保护和测量信息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根源是极其困难的,如何快速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消除,从而恢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已成为摆在电力系统调度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电力系统警报处理(Alarm Processing of Power System,AP-PS)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大量警报信息进行处理,找出变电站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存在异常或丢失的警报信息,辅助调度员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判断和事故处理。电力系统故障诊断(Fault Diagnosis of PowerSystem, FD-PS)从诊断电网全局的角度,依据故障综合信息来确定故障设备、故障类型和故障发展顺序,作为电网故障后辅助决策系统的重要部分,向运行人员提供故障简报,为快速、准确的实施故障后操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根据确定的故障诊断结果,对故障综合信息进行检测,为运行及检修人员对保护装置、录波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等设备的动作行为做评价提供参考。研究准确高效的电力系统警报处理和故障诊断方法,快速实现电力系统的故障定位和分析故障根源,这对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增强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力系统警报处理和故障诊断问题由于受系统规模、复杂程度和不确定因素等的限制,难于建立常规的数学模型。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从现有文献看,已实际应用或具有应用潜力的警报处理和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基于专家系统的方法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缩写为 ES)是最早应用于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专家的经验知识和推理方法转化为相应的计算机所能了解的知识,利用其对故障过程中装置和设备出现的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并将推理过程和结果向用户描述解释。由于故障诊断问题需要调度员的运行经验和逻辑推理,ES 在原理上很适合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也有一些实际应用。例如,文献[1]发展的警报处理 ES 已经成功地集成到意大利 ENEL 电力公司调度中心的能量管理系统(Energy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 EMS)。文献[2]所提出的配电系统故障诊断 ES,已成功应用于韩国的一个地区电网调度中心。文献[3]将神经网络和 ES 方法相结合,以期在多重故障或保护和断路器异常动作的情况下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文献[4]提出一种利用多智能体技术和协同式 ES 进行电网故障诊断的方法。该协同式 ES 克服了单一专家系统的局限性,利用区域协同可以对跨区域故障进行诊断,利用功能协同增强了对复杂故障实时诊断的推理能力。文献[5]提出了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 ES 中快速诊断及新知识获取的方法,该 ES 通过神经网络处理在线监测装置传送的故障数据,得到故障类型编码,利用该编码通过正向推理从知识库中找出对应的故障类型,并给出合理的故障解决方法。
第二章 基于时序约束网络的电力系统在线警报处理解析模型
2.1 引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对变电站内的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减轻运行人员枯燥繁重的工作。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警报信号数量的剧增。在紧急状态下,调度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众多的警报信号并分析决策是极其困难的,在设备异常或因通讯信道拥塞而造成的信号误传或丢失的情况下难度就更大。变电站警报处理系统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大量警报信息进行处理,找出变电站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存在异常或丢失的警报信息,辅助调度员进行故障判断和事故处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经提出了多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警报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和基 于解析模型的方法。
由于警报处理问题需要调度员的运行经验和逻辑推理,专家系统在原理上很适合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也有一些实际应用。例如,文献[29]和文献[4]发展的警报处理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集成到意大利 ENEL 电力公司调度中心的能量管理系统(EMS)。文献[31]采用了“事件 事件的期望警报”的思想,对实时接收到的警报与期望发生的警报进行匹配,从而推理出所发生的具体事件。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警报处理和故障诊断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对电网配置和保护动作逻辑进行精确的定义。文献[33]将决策树映射到人工神经元网络,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树推理使得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方法更加实用化。
第三章 计及警报信息时序特性................ 43-57
3.1 引言............... 43-44
3.2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解析模型............... 44-45
3.3 警报信息的时序特性 ...............45-46
3.4 基于时序信息的故障假说............... 46-47
3.5 关联路径............... 47-49
3.6 计及警报时序信息的故障诊断解析............... 49-52
3.7 模型求解............... 52
3.8 算例 ...............52-56
3.9 本章小结............... 56-57
第四章 计及保护和断路器误动与拒动............... 57-72
4.1 引言............... 57-58
4.2 所发展的故障诊断解析模型............... 58-59
4.3 故障假说............... 59
4.4 目标函数............... 59-66
4.5 漏报和误报的警报识别............... 66
4.6 软件实现与仿真结............... 66-71
4.7 本章小结 ...............71-72
第五章 基于波形匹配的高压输电线故障............... 72-85
5.1 引言 ...............72-73
5.2 基于波形匹配的高压输............... 73-76
5.3 和声搜索算法及其在FDHVTL............... 76-81
5.4 软件实现 ...............81-83
5.5 算例............... 83-84
5.6 本章小结 ...............84-85
结论
本论文以现有的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为基本思路,结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对警报时序信息和故障录波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充分利用,并综合考虑了级联故障、保护和断路器误动或拒动、警报信息畸变(误报或漏报)的影响等情况,发展了更加精确合理的警报处理和故障诊断数学模型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基于时序约束网络,构建了能够充分利用警报信息时序特性的在线警报处理解析模型。通过时序约束网络描述了电力系统中各种事件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避免了现有的计及时序信息的警报处理模型必须对时间精确定义的缺点,可以提高警报处理模型的适应性和容错性。该模型不仅能够分析导致警报产生的具体事件以及该事件所在的时间区间,而且可以识别异常或遗漏的警报。
2) 提出了计及警报信息时序特性的电网故障诊断解析模型。分析了警报信息的时序特性,建立了基于时序信息的故障假说。提出了包括时间特征的动态关联路径的概念,可以清晰地表示保护装置与被保护设备在故障动作时序上的逻辑关系,使得保护状态期望状态的计算公式更加合理。根据保护和断路器的动作逻辑和动作时序特性,构建了计及警报信息时序特性的保护和断路器期望值计算公式。该诊断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现代电力系统多种保护配置下的保护和断路器动作的时序关系,进而在复杂或多重故障情况下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诊断结果。
3) 以现有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解析模型为基础,通过系统的计及保护和断路器发生误动和拒动的可能性,在故障假说中加入了“保护和断路器误动或拒动”的信息,并构造了计及保护和断路器误动和拒动情况下的故障诊断问题的新的数学模型,重点推导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断路器的期望状态计算公式。该模型不仅能够诊断出故障设备,还可以识别出误动或拒动的保护和/或断路器以及漏报或误报的警报。
4) 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匹配的高压输电线故障诊断的优化算法,将高压输电线故障诊断问题描述为包括离散和连续优化变量的混合优化模型,即将故障诊断问题中待求解的量如故障距离、故障类型、故障距离,和有待估计的量如过渡电阻(或相间电阻)作为故障假说里面的未知参数,以故障后的实际波形和期望波形的差异度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启发式优化算法——和声搜索算法来求解这一优化问题。该种方法可以同时确定故障类型、故障距离和故障时间,并获得一些相关参数如过渡电阻的估计值。
参考文献
[1] Jung J. W., Liu C. C., Hong M. G., et al. Multiple hypotheses and their credibility inon-line fault diagnosis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01, 16(2): 225-230.
[2] Lee H. J., Ahn, B. S., Park Y. M.. A fault diagnosis expert system for distributionsubstations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00, 15(1): 92-97.
[3] Cardoso G., Rolim J. G., Zurn H. H.. Identifying the primary fault section aftercontingencies in bulk power systems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08, 23(3):1335-1342.
[4] 赵伟, 白晓民, 丁剑, 等. 基于协同式专家系统及多智能体技术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20): 1-8.
[5] 王小华, 荣命哲, 吴翊, 等. 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快速诊断及新知识获取方法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7(3): 95-99.
[6] Huang Y. C.. Fault section estimation in power systems using a novel decision supportsystem [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2002, 17(2): 439-444.
[7] Chen W. H., Liu C. W., Tsai M. S.. On-line fault diagnosis of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using hybrid cause-effect network and fuzzy rule-based method [J]. IEEE Trans onPower Delivery, 2000, 15(2): 710-717.
[8] 潘翀, 陈伟根, 云玉新, 等. 基于遗传算法进化小波神经网络的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13): 88-92.
[9] Cardoso G., Rolim J. G., Zurn H. H.. Application of neural-network modules to electricpower system fault section estimation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2004, 19(3):1034-1041.
[10] Mahanty R. N., Gupta P. B. D.. Application of RBF neural network to faultclassification and location in transmission lines [J]. IET Proceedings of Generation,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04, 151(2): 201-212.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等原因,能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负荷重而能源少,西北、西南地区能源多但用电量少。此外,负荷中心受环境、生态、公众等因素的影响,电厂和电网的建设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能源中心建立大型火电、水电基地,大容量、远距离将电能输送到负荷中心是解决矛盾的较好途径。这就需要建立能源传输通道,进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能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现代电力系统正在向着大型互联电力系统发展。目前,我国华北和山东电网、华中和川渝电网都已实现了交流同步互联,而华中和西北电网、华中和华东电网以及华中与南方电网已通过高压直流输电实现非同步互联。预计到“十一五”期末,除西藏、新疆外,基本实现全国联网。
电力系统互联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负荷需求的逐年增加和电力企业对效益的追求,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不断增大,电力系统的运行条件变得日益紧张,小干扰稳定低频振荡问题频繁出现,并且已经成为制约联络线功率传输和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最重要的因素。比如:2000 年 5 月 30日新疆主电网发生振荡,振荡持续 4 分钟,后通过独山子热电厂 3 号机减负荷使振荡平息;2001 年安徽“5.16”功率振荡 3 分钟,通过增加平圩电厂发电机无功功率使振荡消失;2003 年,南方电网-香港的交直流输电系统、南方电网罗马线、甘肃陇南碧成系统也发生了多次低频振荡。2005 年 9 月 1 日,内蒙古西部电网的机组 3 次对华北主网振荡,前两次振荡分别持续约 6 分钟和 2 分钟,随着蒙西电网机组的减出力而使振荡平息,第 3 次振荡造成了万家寨水电厂的两台机组相继跳闸。
为防止并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可以采取两方面对策,即一次系统对策(输电侧)和二次系统对策(发电侧。其中,一次系统对策主要有:增强网架、减少重负荷输电线、减少送受端间的电气距离、减小联络线传输功率、改善运行方式、采用直流输电方案以及在输电线中部装设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等;二次系统对策主要是:采用附加控制装置(如电力系统稳定器 PSS、静止无功补偿器的附加控制器及直流输电附加控制等),并通过整定参数增加对低频振荡的阻尼,达到抑制振荡的目的。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阻尼控制器并非总能解决低频振荡问题。这是因为:①阻尼控制器的实施通常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投运过程,不能解决近期运行研究中所发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②联络线功率交换受小干扰稳定限制的可能性常常只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加新的控制器并不是减轻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③即使配置了合适的阻尼控制器,但总有一些运行条件会超出控制器设计范围,需要附加一些补救措施以保证运行。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节点注入功率和电压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的运行方式从而影响了系统的振荡模式。因此,研究系统运行参数与低频振荡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价值:不但可以判断运行方式变化时会对系统的关键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避免振荡的产生;还可以在系统发生弱阻尼振荡时,通过调整发电机出力或切除负荷等措施来提高振荡模式的阻尼,快速抑制或改善系统的低频振荡,增强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
1.2 低频振荡产生的机理及分析、抑制方法
小干扰稳定(又称小信号稳定)是电力系统运行于某一稳态运行方式时,经受小扰动后,能够保持同步的能力。这里所谓的小干扰是指干扰强度足够小的系统扰动,可以不考虑干扰的具体形式和干扰源的具体位置。实际电力系统中,小扰动稳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振荡阻尼。频率范围 0.1~2.0Hz,与变量 Δω、Δδ 强相关的振荡,通称为低频振荡(又称为功率振荡,机电振荡)。下面就从低频振荡产生的机理、分析方法和抑制措施三方面进行简单的综述。
第二章 运行参数的灵敏度计算
2.1 引言
在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往往需要分析某些参数对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以便于适当选择或者调整这类参数,使系统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或者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度。对此,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应用特征值灵敏度分析法,求出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参数之间的关系。电力系统小干扰分析中,特征值对参数的灵敏度定量地提供了参数影响的程度和趋势,可以用来指导参数的选择或调整。特征值对控制器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的灵敏度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控制元件的选址和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而一般系统参数(诸如运行参数)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与系统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电机有功出力、机端电压和负荷侧的有功、无功需求等都是重要的运行参数,它们的变化将改变系统的潮流分布,从而影响小干扰稳定分析的状态矩阵,改变系统的振荡模式。当考虑运行参数(包括 PQ 节点功率、PV 节点电压等)时,利用特征值对运行参数的灵敏度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参数影响分析,得到参数发生变化时模式阻尼的变化趋势。
文献[99]研究了特征值及阻尼比对运行参数的灵敏度的解析表达。K. W.Wang 等在文献[100]-[102]中基于插入式建模技术(PMT),推导了特征值对运行参数的灵敏度,但是 PMT 建模技术较适用于含复杂元件的小型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研究,或将其作为辅助的模型连接算法实现用户自定义建模[103]。目前在国内外小干扰稳定领域实际应用的软件包大多是基于元件连接建模法(CCM)或者改进的统一元件连接建模法(UCM,因此推导可用于实用软件包的特征值对运行参数的灵敏度是很有必要的。文献[104],[105]研究了特征值对 PQ 节点功率注入和发电机电压的灵敏度,但是没有给出系统的公式推导,也没有解释推导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此外,规律分析不够深入,没有提出改善系统小干扰稳定的指导措施。因此,完整推导特征值对运行参数的灵敏度公式和算例验证仍不失为一件很有必要和意义的工作。
第三章 负荷功率区间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65-85
3.1 引言................ 65-66
3.2 负荷功率区间特征值阻尼比的分布................ 66
3.3 负荷的阻尼比灵敏度................ 66-69
3.4 区间阻尼比的计算方法................ 69-72
3.5 算例分析 ................72-83
3.6 本章小结................ 83-85
第四章 带区间不确定信息的小干扰稳定分析................ 85-103
4.1 引言................ 85-86
4.2 区间不确定信息下小干扰稳定优化模型 ................86-87
4.3 连续线性规划法的基本原理................ 87-88
4.4 区间阻尼比优化模型的求解................ 88-91
4.5 算例分析 ................91-98
4.5.1 4 机系统................ 91-96
4.5.2 New England 系统................ 96-98
4.6 大区电网的弱阻尼振荡模式改善措施................ 98-101
4.7 本章小结 ................101-103
第五章 考虑小干扰稳定约束的有功优化调度................ 103-123
5.1 引言................ 103-104
5.2 考虑小干扰稳定的有功优化调度模型................ 104-106
5.2.1 传统的有功优化调度模型................................ 104-105
5.2.2 小干扰稳定约束的处理 105-106
5.3 求解考虑小干扰稳定约................ 106-110
5.4 算例分析................ 110-121
5.4.1 4 机系统 ................110-118
5.4.2 New England 系统................ 118-121
5.5 本章小结................ 121-123
结论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是目前影响我国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多发问题。虽然传统的阻尼控制器的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改善系统某些振荡模式,但是并不能全面解决互联系统及其运行方式变化所引起的低频振荡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低频振荡研究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重点对小干扰稳定领域内运行参数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传统的运行方式变化调节、有功优化调度同低频振荡模式的阻尼分析结合起来,为小干扰稳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运行参数的灵敏度可以定量反应运行变化对振荡模式的影响,提供从系统调度的角度研究和抑制低频振荡的可能性。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 SSAP小干扰稳定分析软件包为平台,根据软件包的 UCM 统一元件连接建模法,推导了可以用于分析系统低频振荡模式的阻尼比对运行参数(如节点注入功率和 PV节点电压)的灵敏度。以 IEEE 标准系统为算例,将公式推导的结果同扰动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用本文推导的公式得到的运行参数灵敏度与不同扰动形式下得到的结果吻合程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可以准确的反映运行参数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的程度和趋势,验证了公式推导的正确性。
2、负荷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系统的特征值计算和稳定性分析。本文第三章研究负荷不确定性对系统低频振荡模式阻尼的影响,应用区间分析的学术成果,以区间模型描述负荷信息的不确定性。根据优化原理,得到最优解的必要条件,提出以负荷灵敏度作为寻优方向的迭代搜索算法。综合典型负荷状态下的阻尼比极值的搜索结果,得到负荷表示为区间变量时低频振荡模式阻尼比区间分布以及其区间上、下限值所对应的系统运行状态,通过与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对比证明所得到结果的正确性。分析区间阻尼比上下限值处对应的负荷状态,可以推断系统阻尼比随负荷变化的规律,研究负荷波动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
3、电力系统运行时,发电机有功出力、机端电压和负荷侧的功率需求决定电力系统潮流分布。以上运行变量的不确定性对局部和区间振荡模式的阻尼都有重要影响。论文第四章建立电力系统区间不确定信息下低频振荡阻尼比的优化模型,研究在发电机和负荷变化的不确定区间内,电力系统潮流分布对系统小干扰稳定的影响。提出采用连续线性规划法作为该非线性模型的算法,可求得负荷有功、无功需求和发电机有功出力、机端电压各变量在区间不确定性下系统振荡模式阻尼比的区间分布及其区间上、下限值对应的系统运行状态。算例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4、适当的拓展和简化区间不确定信息下的低频振荡阻尼比优化模型,可提高算法效率,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大规模电网,得到改善网络振荡模式阻尼的发电机出力调度策略,并以广东电网的数据进行了验证。
5、传统的有功优化调度研究仅考虑系统的常规安全约束,对系统的小干扰稳定约束较少考虑,这直接关系到调度方案的实际可行性。论文研究了考虑小干扰稳定约束的有功优化调度问题。建立了考虑小干扰稳定约束的有功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以发电出力成本最小为目标,同时包含了网络常规安全约束和小干扰稳定约束。通过求解该模型可以得到满足不同小干扰稳定水平的有功优化调度方案,在提高系统经济性的同时兼顾了系统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周小谦.我国“西电东送”的发展历史、规划和实施.电网技术,2003,27(5):1-5,36.
[2] 曾德文.全国联网安全稳定及其相互影响研究.中国电力,2001,34(11):28-33.
[3] 郑美特.全国联网和大区形成主干网架的研究.电网技术,1999,23(1):63-67.
[4] 周双喜,苏小林.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2):6-15.
[5] 周孝信.研究开发面向 21 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电网技术,1997,21(11):11-15.
[6] 李渝.新疆主电网低频功率振荡分析.电网技术,2001,25(5):46-48.
[7] 陆明智,王安.安徽 500kV 系统“5.16”振荡分析.华东电力,2002,10:37-39.
[8] 况华,沈龙,李文云,赵书强.500kV 罗马线低频振荡分析与探讨.四川电力技术,2003,6:17-19,42.
[9] 刘峻,行舟,何世恩,郑伟.甘肃陇南碧成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与治理.电力设备,2006,7(8):32-35.
[10] 李丹,苏为民,张晶.“9.1”内蒙古西部电网振荡的仿真研究.电网技术,2006,30(6):41-47.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概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互连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提供了数字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并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力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供电企业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保障供电系统安全运行转变为提供优质客户服务和加强电力营销管理,以企业整体效益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电力营销体系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向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为电力营销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化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信息系统,是供电企业必须拥有的手段,也是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建设先进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以加强对于日常营销工作和辅助决策的技术支持,通过电子化手段保证营销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意义至关重大。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能够为电力营销作业、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决策支持的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系统。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是面向内蒙古电力销售企业,为内蒙古电力销售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的工具,系统以公司目前的管理模式和改革管理方向为框架设计依据,以电力销售过程中的企业管理和客户业务处理为功能设计依据,为电力销售企业提供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服务为宗旨,以客户需求为龙头的的流程化闭环自动化业务处理功能和扁平化销售管理决策功能。系统功能囊括了客户用电前的用电申请受理、客户用电接入方案的分析和制定、客户用电协议的制定、客户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的工程管理和设备管理,客户计量设备的安装管理和设备管理等的管理功能和业务处理功能,以及客户用电中的设备异常服务、用电计量数据采集、电量电费核算、电费收缴 、电费企业内部结算和上缴、客户的用电咨询、客户的用电变更的管理和业务处理,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中的客户用电监督、检查功能和企业供电服务的内部稽查、绩效考核管理功能,并提供了经营分析决策功能。通过系统的建设实施,可以使用户所有用电营销业务数据均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规范各项用电营销业务,强化用电营销管理,杜绝了各种不规范的手工处理情况,使内蒙电力公司用电营销业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更上了一个台阶。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电力行业改革必将打破垄断,这是也是电力行业发展的要求。电力行业体制的深化改革有利于打破垄断,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有利于节约投资,降低成本和电价,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电力行业已经开始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慢慢转变,即正在由以安全运行为中心转变为以面向客户、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客户地位的提升,使电力企业由电力生产和使用的管理者转变为电力经营者和客户的服务者。电力企业逐步由“管理客户”向“服务客户”转变,初步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思想。上述变化使得供电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真正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不断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利润,从而为电力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力营销作为一种开拓电力市场的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电力市场的变化,电力营销对市场的细分日趋精细,信息水平的高低成为电力企业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平台。
第二章 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营销综合管理系统以营销相关业务数据为基础,依托营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对电力营销业务的综合查询、指标监管、分析。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各供电单位营销与服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业务发展情况,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营销综合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上包括营销报表、营销与服务监管、营销与服务分析、综合查询四大部分。营销报表管理:营销报表是按特定条件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生成格式化的文档,让管理者阶段性了解主要营销状况和工作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营销与服务监管:对营销与服务当前日常工作质量、工作业绩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解决。营销与服务分析:对电力企业的运营情况、营销能力、市场发展趋势及客户服务能力等进行多维分析,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综合查询:提供营销数据实时查询、统计和汇总功能,实现各级管理层对经营、服务、市场和管理等营销综合信息的快速、透明访问。查询结果可以表格、饼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
2.1 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一般结构
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特点有:
1. 具有基于 GIS 平台的配电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可以作为电力企业综合生产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这个系统与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数字语音信息系统相配合,组成“营配合一”的系统,辅助营业部门制定供电方案,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用电服务。
2. 灵活的电子化工作票管理模式实现灵活的辐射式电子票流程管理。为了提高营业业务办理的工作效率,采用灵活的电子票管理方式,加速电子票的传递时效,电子票可以同时分发给多个岗位,只要这些岗位的办理条件已经成熟,电子票管理专职不需要集中分派每个电子票,电子票按照定制的传递条件自动传递,直到营业业务结束。电子票管理专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指定的电子票进行加急催办。该电子传票所在的岗位都能时实收到加急催办信息,并得到加急催办的日期期限及原因。
第三章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设计................... 16-45
3.1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6-19
3.1.1 企业概况(以包头供电局为例)................. 16
3.1.2 系统功能需求................. 16-19
3.2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 19-28
3.2.1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 19-20
3.2.2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20-23
3.2.3 内蒙古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 23-28
3.3 主要模块的功能及应用................. 28-45
3.3.1 业扩报装管理子系统................. 28-30
3.3.2 电能计量管理子系统 .................30-37
3.3.3 电量电费管理子系统 .................37-40
3.3.4 收费帐务管理子系统................. 40-43
3.3.5 线损管理子系统................. 43-45
第四章 内蒙古电力公司营销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45-48
4.1 系统应用情况及效果................. 45-46
4.1.1 营销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45
4.1.2 实施成果................. 45-46
4.2 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 46-48
4.2.1 存在的问题 .................46
4.2.2 改进措施及建议................. 46-47
4.2.3 系统今后的应用和后续发展趋势................. 47-48
结论
随着 “十二五”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电力营销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内蒙古电力公司电力营销经营管理水平将在不断地摸索中更加完善,将为全面建设智能电网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从内蒙古电力公司营销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至今,公司上下紧紧围绕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这一主线,努力把各种流程优化集成,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有效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并形成了一套企业资产管理模式与营销文化理念高度融合的信息体系,使日常工作和业务更加畅通,更加高效,客户更加满意。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内蒙古电力公司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业务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蔚河,高云,内蒙古电力公司营销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与推广应用.内蒙古电力技术[J].2006 年第 24 卷.
[2] 于崇伟,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 傅景伟,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 “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施意见及建设规范[S].中国电力出版社.
[5] 董绍华,郭顺喜.基于 Intranet 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冶金设备[J].2000, (3) ,43-46.
[6] 叶碧云,刘青.基于 web 技术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J].洪都科技,2003,(2),34-39.
[7] 王秀亭,电网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J].电力信息化,2004,2(3).
[8] 刁柏青,步万峰,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电力信息化.2004,(2),27-29.
[9] 王磊,从传统 MIS 向资产管理发展.电力信息化.2005,(3),35-38.
[10] 朱洪骏,重庆电力营销技术支持 IT 服务管理项目设计资料.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电力系统有功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电机组出力计划,以满足呈一定概率规律且周期性变化的负荷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调度机构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机组的差异性,根据机组的发电成本、发电煤耗和环境污染等特点,在机组的最小、最大技术出力范围内按一定调度目标制定发电计划,而且需要考虑电力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等安全、可靠性准则,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此外,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必须是连续、无时段间隔的,因此调度机构在制定发电计划时还需考虑各时段之间的联系,例如:为保证发电机组的正常使用寿命,相邻时段机组出力存在的调整速度限制;一定时期内水电机组的水库水量限制等,这种不仅需要考虑电力传输安全的空间约束,同时还要顾及调度祸合时段的时间约束的有功经济调度通常被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电能的输送需要通过结构复杂的输电网进行,输电线路受其热容量限制,存在有功功率传输极限,长期过载会造成线路机械强度下降,接触电阻增加,绝缘性能降低,严重时可能造成电力系统故障。随着输电网开放和跨区域电能交易的日益增多,特别是我国大区互联、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实施,在经济调度中考虑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协调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和电网安全性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理论上讲,负荷变化是完全随机的,但是同一地区的负荷特性曲线通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受季节(冬、夏)、企业工作制(一班或倒班)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相应的峰谷用电特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负荷曲线的峰谷特性逐步凸显。峰谷差异的日渐增大,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同时也对时段之间的机组调整速率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调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电力系统的调度模式主要包括了传统经济调度模式、计划电量调度模式、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和电力市场交易模式。调度模式转变后,调度机构制定发电计划的目标发生转变,经济调度更注重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计划电量调度更加注重调度的公平性,节能调度则侧重于节能减排的效果,而兼具经济、公平、节能的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则更加关注市场的竞争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市场交易模式下,由于电力交易的多样性,调度机构不仅应当考虑时段之间的爬坡速率限制,而且应当考虑各种双边合同、电量合同以及期货合同等在各个调度时段之间的合理分配,同时,电网潮流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得安全经济调度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明显。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安全经济调度作为电力系统有功调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系统运行中主要用于基于超短期负荷预测的有功优化调度、与AGC和AVC协调配合,以及独立的或者作为机组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短期发电计划制定工作。安全经济调度对于电力系统的意义主要有:
(l)跟踪负荷实时变化,保证峰谷时段及负荷陡升、陡降时段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变革,我国电力系统规模日益扩大,发电与用电地域、时域的差异、不确定程度的增加等因素,使系统日负荷曲线峰谷差别日益悬殊,系统中陡峭的负荷变化情况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负荷分配仅为单一时段内的经济调度,不具备追逐负荷变化和向前看的能力,各电厂在负荷峰谷时段和陡峭变化时段之前不能做好爬峰和降谷的准备,由于受机组出力调整速度的限制,可能会造成电力系统发电成本(煤耗)的增加,甚至造成系统功率不平衡,影响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安全经济调度同时优化多个时段的机组有功出力,约束条件中考虑了相邻时段间机组的有功功率调整速度限制,因此可以有效前瞻峰谷时段和陡峭变化时段的负荷需求,保证电力供需平衡。
(2)协调电力系统经济性与安全性传统经济调度按照等耗量微增率准则安排机组出力,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考虑欠缺,只能通过对机组出力结果进行线路有功功率传输限制的安全性校核,改变机组出力计划以满足电网安全的要求。安全经济调度在优化机组出力时,同时考虑了输电线路有功功率传输极限,实现了在保证电网安全的条件下,电力系统运行最经济的目标,有效协调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3)与自动发电控制(AGC)关联,保证优化调度与负荷频率控制(LFC)的协调统一传统的静态经济调度研究的是电力系统的静态特性,而负荷频率控制主要针对系统的动态特性。静态优化调度与负荷频率控制各自独立研究,常常会造成两种控制行为发生矛盾,使系统输出功率振荡或者功率传输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约束。安全经济调度研究的是多时段间的整体特性,而用于LFC的自动发电控制(AGC)问题一般被分为:估计、最优化和控制三个阶段,因此安全经济调度结果常被作为AGC机组功率的初值,用以改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负荷频率控制的协调统一。
(4)最优配置各种发电资源大多数电力系统中并存多种能源结构,如:火电、水电、核电和风电等。经济调度只能将各种资源总量分配至调度周期内的不同时段,并对各个时段分别进行优化调度,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安全经济调度可以包括火电燃料约束、水电可用水量约束等各种资源指标,可将资源分配方案与各时段调度方案协调,达到最优资源配置。
第二章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与算法综述
2.1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自1919年提出电力系统中机组间发电量最优分配的概念以来,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取得了不断的发展。最早采用的“基本负荷法”是指效率高的机组满发,其余机组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分配负荷,显然,这种调度模式不能实现有功功率的最优经济分配。1934年steinberg和simth首次应用古典变分法导出了等耗量微增率公式,得到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著名的等耗量微增率准则,即:按相等的耗量微增率在发电设备或发电厂之间分配负荷,系统的总耗量最小。1952年,rchmayer和stagg提出了著名的经典协调方程,在经济调度中成功考虑了系统网损的影响,用网损微增率对耗量微增率进行修正,一从而调度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等耗量微增率准则的运用并不困难,具体的计算最优分配方案的步骤有些类似迭代解网络方程,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一调度模型中考虑了机组功率平衡等式约束条件,但目前为止,仍未能计及机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上下限约束、电压上下限约束等不等式约束条件,一在实际运用中需要进行校验和处理。
第三章 不同调度模式下的安全经济调度.................... 33-44
3.1 引言................... 33
3.2 电力系统不同调度模式分析................... 33-37
3.3 不同调度模式下的安全经济调度模型................... 37-41
3.4 算例分析................... 41-42
3.5 小结................... 42-44
第四章 计及阀点效应的安全经济调度................... 44-52
4.1 引言................... 44
4.2 计及阀点效应的安全经济调度................... 44-45
4.3 模型求解................... 45-49
4.3.1 时段解耦原理 ...................45-46
4.3.2 主从迭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46-47
4.3.3 乘子更新策略................... 47-48
4.3.4 收敛准则与计算流程................... 48-49
4.4 算例分析................... 49-50
4.5 小结 ...................50-52
第五章 安全经济调度中的网损修正方法................... 52-58
5.1 引言................... 52
5.2 交直流迭代算法................... 52-53
5.3 基于动态网损修正的改进交直流迭................... 53-55
5.4 算例分析................... 55-57
5.5 小结................... 57-58
结论
本文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调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对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和算法的发展进行总结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计算中安全经济调度模型的简化策略,分别采用原对偶内点算法整体求解和DW算法分解求解,为本文后续工作奠定算法基础。随后,依据不同调度模式的特点,研究不同调度模式下的安全经济调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对不同调度模式进行比对分析。针对发电机的阀点效应,提出时间解藕策略与分步乘子更新策略配合的求解方法。研究安全经济调度中网损处理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网损修正的方法。
1.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由最初的按等耗量微增率调度的简单模型,逐步完善至:考虑线路有功功率传输限制、考虑系统网损影响以及目标函数发生改变、计及阀点效应的复杂模型,经济调度的算法也不断进步。安全经济调度作为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一个重要分支,模型中考虑了不同调度时段之间的联系,其求解算法可分为整体求解算法和分解求解算法。安全经济调度是在机组启停状态己经确定的情况下安排机组出力,根据这一特点在计算中停机机组可以不参与优化,减小模型求解维度。分别采用原对偶内点算法整体求解和DW算法分解求解,算例表明整体求解算法适用于小规模系统安全经济调度的计算,而分解求解算法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安全经济调度的计算。
2.电力系统所采用的调度模式,将对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可靠性等产生影响。本文对不同调度模式下的安全经济调度模型进行比对,通过IEEE3O节点算例分析表明:计划电量调度模式的经济性和节能性最差;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经济性居中,节能性最好;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经济性最好,节能性居中。因此,节能发电调度可以作为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到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过渡阶段。节能发电调度模式的可调备用容量小于计划电量调度模式,可能会造成系统事故时备用容量不足,影响可靠性。
3.计及阀点效应的安全经济调度目标函数具有非凸特点,本文结合DW算法与PSO算法对其求解。DW算法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单一时段的计及阀点效应的经济负荷分配问题,缩小了问题的规模,减小了求解的复杂度;PSO算法在小规模非凸问题的求解上适用性好,用于求解DW分解后的小规模问题。并将DW算法与次梯度算法结合,提出拉格朗日乘子的分阶段更新策略,加快了算法的收敛性和计算速度。
4.针对安全经济调度中的网损问题,本文借鉴经典经济调度的网损修正理论,在直流最优潮流求解不考虑网损的机组功率分配基础上,利用交流潮流模型精确计算网损及网损微增率,并提出一种动态的网损修正策略,对机组的边际成本参数进行网损修正,在保证算法收敛的前提下,充分逼近交流最优潮流算法的优化结果。
本文对安全经济调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不同调度模式下安全经济调度模型的比对研究,有助于对电力系统不同调度模式的深入理解;计及阀点效应的安全经济调度真实的反映了机组的实际发电成本(煤耗)特性,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动态网损修正方法将网损这一电力系统独特的经济因素引入安全经济调度中,使结果更符合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体现了电力系统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rket underRisk[J], Econometrica,1979/03:263-291.
[2] Kahneman D.,Slovic Paul,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Bias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De Bondt, Werner F.M.,Richard H.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Journalof Finance,1985/40:793-805.
[4] Shiller,R.J.,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verstor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0/80(2):58-62.
[5] Odean Terrance, Volume,Volatility,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06:1887-1934.
[6]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4/03:129-157.
[7]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06:127-151.
[8] 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07(1):77-91.
[9] Markowitz H.M., The Utility of W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2/60(2):151-158.
[10] Sharpe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9):425-442.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将在代写论文深入分析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主要探讨节能减排背景下电力需求中长期预测方法,拟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建立干预分析模型,利用相关分析法,索罗模型,面板数据及协整误差分析等理论,研究并提出在节能减排背景下适用性较强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1.2 电力负荷预测的概念及预测方法简介
1.2.1 电力负荷预测的概念及特点
按照电力行业的定义,负荷指电力负荷量或者用电量,而需求量是指能量的时间变化率,即功率。也可以说,负荷指发电厂、供电地区或电网在某一瞬间所承担的工作负荷。对用户来说,用电负荷是指连接在电网的用户所有用电设备在某一瞬间所消耗的功率之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根据电力负荷、经济、社会、气象等历史数据,探索电力负荷历史数据变化规律对未来负荷的影响,寻求电力负荷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未来的电力负荷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商业化运行体制下,做好负荷预测工作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成本和供电公司的切身利益。因此,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实际上是对电力市场需求的预测,核心是如何得出电力负荷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决定其变化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得到合理的预测结果奠定基础,为电力系统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和保证。
在电力系统规划过程中,准确的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对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如在规划阶段,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偏高,则导致投入使用的电力设备运行效率低下,引起资源的浪费;如果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偏低,则导致投入设备容量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用电需求,进而导致缺电。文献[3]通过对电力负荷预测误差对电力系统运行的量化分析,指出,不大于 5%的电力负荷预测误差对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是足够的将误差降低到 5%以下,电力系统的获益不是非常显著。这样的分析结果表明,电力负荷预测对预测结果的精度是有较高要求的,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的运行提供着有力的保证。由于电力负荷预测研究的是未来的不确定事件,因此具有不准确性、条件性、时间性和多方案性的特点,而延续性、类推、相关性、概率推断及反馈等原则则是预测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结合本论文的研究主题,由于节能减排政策在未来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能减排背景下的进行电力需求预测模型建模较为困难的特点;而节能减排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必将对对电力需求产生长久的影响,这是在进行节能减排背景下负荷预测模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2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按照电力负荷预测的内容分类,负荷预测可以分为电力预测及电量1预测,电力预测是指能量的时间变化率,即功率的预测,主要包括最大负荷预测以及负荷曲线预测等,而电量预测是指用户一段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总和的预测;从时间角度可以分为超短期负荷预测、扩展短期负荷预测、短期负荷预测、连续多日负荷曲线预测、中期负荷预测及长期负荷预测。如图 1-1 所示。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预测时间跨度为 5 至 10 年的电量预测方法,,因此下文将着重对中长期电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按照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将目前常用预测方法分为三大类,即:经典负荷预测方法、传统负荷预测方法及现代负荷预测方法。其中经典负荷预测方法与传统负荷预测方法又可以被称为基于参数模型的负荷预测方法,此方法通过分析负荷和影响负荷因素之间定性的关系,可以建立负荷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而现代负荷预测方法又被称为基于非参数模型的负荷预测方法。下文将对各类负荷预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评述。
第二章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及电力需求变化新特点
由于我国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时间较短,因此为了对华东地区在节能减排背景下可能会出现的电力需求的新特点,本章在介绍国家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节能减排先行国家;日本的经济结构、电力消费结构以及电耗的历史变化情况,并结合工业化进程的概念将日本与华东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以期获得未来华东地区经济结构以及电力消费结构变化的前瞻性启示,为下文华东地区;十二五期间电力需求预测打下基础。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华东地区的差异,其经济数据、电力消费结构等数据的历史变化情况未必能直接为本文所用,但其发展趋势仍然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参考。
2.1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实施现状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 2000 年的 13.86 亿吨标煤,增加到 2007 年的 26.6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总量的 15%,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国,2006 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15.5 亿吨油当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 14.7%,低于第一位的美国(能耗总量为 23.4 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22.2%),而远高于第三位的日本(5.2 亿吨油当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 5%)。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者和消费者,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和消费国,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者和第三大石油进口者。
第三章 电力需求预测的索洛模型研究...................... 33-45
3.1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简介 ...................... 33-35
3.1.1 索洛模型的基本原理...................... 33
3.1.2 索洛模型的基本实现...................... 33-35
3.2 相关分析法 ...................... 35-42
3.2.1 干预分析模型 ...................... 36
3.2.2 协整以及误差修正模型(ECM) ...................... 36-42
3.3 利用索洛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 42-44
3.4 本章小结...................... 44-45
第四章 基于面板数据理论的电力需求...................... 45-54
4.1 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 45-47
4.2 面板数据模型分类与识别...................... 47-51
4.2.1 面板数据模型的分类...................... 47-48
4.2.2 面板数据模型的识别 ...................... 48-51
4.3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 51-54
第五章 节能减排背景下华东地区电力需求...................... 54-75
5.1 华东地区电力需求现状...................... 54-55
5.2 不计及节能减排政策影响的华东...................... 55-66
5.3 计及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华东电力电量预测...................... 66-71
5.4 节能减排对华东地区电力需求预测影响...................... 71-73
5.5 预测模型准确度比较...................... 73
5.6 本章小结 ...................... 73-75
结论
节能减排措施在现今的中国是势在必行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目前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供应侧,对需求侧的影响显然也是巨大的,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节能减排先行国家日本的经济结构、电力消费结构以及电耗变化的发展历史,从中总结出对华东地区在节能减排背景下电力消费特性变化的启示。
本文主要研究节能减排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分析了节能减排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电耗下降的特点,创造性的应用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的原理建立了用于电力需求预测的索洛模型,模型能够直接反映出节能减排背景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电耗下降带来的用电量的变化;同时本文详细考虑了华东四省一市在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措施实施力度上的差异性,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有效地考虑了节能减排背景下的华东地区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了用于电力需求预测的面板数据模型。最后本文利用所构建索洛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对华东地区“十二五”期间电力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事实证明该两种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主要结论有:
(1)不考虑节能减排措施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相关分析法、模糊预测法以及递阶综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差,而考虑节能减排措施的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表明节能减排措施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是在做电力需求预测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2)在考虑节能减排措施的预测模型理,索洛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都有着令人满意的预测精度,且面板数据模型由于能够综合考虑了华东各省市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其预测精度较之于索洛模型更高。
(3)无论是考虑节能减排措施的还是不考虑节能减排措施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均显示全社会用电量保持着与经济增长相近的增长率,且华东地区的二产用电量在未来仍然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最大比重,这些特点根本上是由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牛东晓.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 康重庆,夏清,刘梅.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钷,李敏,刘涤尘. 基于改进回归法的电力负荷预测. 电网技术. 2006(!): 99-104.
[4] 李艳芳.电力负荷预测[D].南昌大学,2007
[5] 蒋惠凤,何有世,杨伟雄.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19(5):110-113.
[6]孙辉,姜梅,陈继侠.灰色理论在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17(2):18-23.
[7] 徐杰.应用变差模型对广西电网月负荷预测的研究.广西电力, 2003(l): 12-17.
[8] 焦建林,芦晶晶.基于改进时间序列法的配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模型. 电工技术杂志,2002(5):25-28.
[9] 张林,罗晓初,徐瑞林,赵理. 基于时间序列的电力负荷预测新算法研究 . 2006 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
[10] 虞瑄,程浩忠,王旭,杨宗麟. 基于相关分析的中长期电力负荷综合预测方法. 继电器.2005(15): 49-52.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九
1 绪论
伴随着全球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空前地加剧。电力系统的“环境”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公用电网中的谐波电流及谐波电压是对电网“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因素之一。关于电能质量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电力系统中的大量谐波和无功主要源自电网中的非线性负载,如电弧炉、变压器、电力电子装置等。随着这类设备日益广泛地应用和单机容量地不断增大,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电气工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不少国家和国际学术组织都制定了限制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设备谐波的标准和规定,这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和工程界对谐波抑制技术的研究。同时如何改善交-直流变换器输入端的电流波形,减少谐波成分,提高电网功率因数等问题,已经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电力谐波问题还可以上升到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绿色环境的角度来认识。对电力系统这个大环境来说,无谐波是“绿色”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要求实施“绿色电力电子”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目前,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对电力系统谐波污染的抑制已成为电工学科技术界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1.1 谐波及谐波含量
1.1.1 谐波的定义
国际上公认的谐波含义为:“谐波是一个周期电气量的正弦波分量,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谐波在国际电工标准(IEC555-2,1982)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中的定义为:谐波分量为周期量的傅立叶级数中大于 1 的 h 次分量。IEEE标准中定义为:谐波为一周期波或量的正弦波分量,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
1.2 谐波标准
随着现代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制定谐波标准是治理谐波污染的重要举措之一,一些国家和国际学术机构都相继制定了相关标准,包含针对公共电网接点电压的谐波标准,针对用电设备的电流谐波标准,针对用户系统的电流谐波标准等,从而提高电能质量,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较长时间对谐波的测试和运行实践,各国相继制定了限制电力系统谐波的标准或规定,19 世纪 70 年代美国军方认识到舰船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污染问题,美国于 1980 年出台了军方的谐波标准 US MIL-STD-461B;1982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第一个国际组织标准 IEC-555。1992 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出台了 IEEE 519-1992。1995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针对每相电流 ≤ 16A 的用电设备制定了 IEC61000-3-2 标准,同时针对每相电流>16A 的用电设备制定了IEC61000-3-4 标准。
在我国,原水利电力部于 1984 年根据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了《全国供用电规则》的规定,制定并发布了 SD126-84《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1988 年,我国又颁布了《电网电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规定》,提出了“谁干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针对电能质量的不断恶化,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六个电能质量标准:GB12325-1990《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14549-1993《共享电网谐波》;GB/T15543-1995《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15545-1995《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12326-2000《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8481-2001《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2005 年及 2006 年修订的《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论》,对我国电网规划中的电压波动等多项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双开关 Buck-boost 变换器及改进型 DC 侧 APF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和变换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电力电子装置已开始广泛应用在工业、交通、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电力电子装置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电网注入大量的谐波和无功电流,产生比较严重的电磁干扰,造成电网的谐波污染。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源有很多,尤其是大量非线性负载的广泛使用(如可控硅负载、二极管不可控整流桥及电机调速逆变器等负载)和电容滤波型整流负载(如电压型变频装置、开关电源、不间断电源、个人电脑、彩色电视机等电压型谐波源)应用的迅速普及。APF 是一种用于动态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它能对大小和频率都变化的谐波以及无功进行补偿。由于这些非线性负载应用的广泛和特殊性,因此,研究和探讨针对整流桥侧负载进行谐波抑制的 DC 侧 APF及其控制策略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同时如何优化实现低开关应力、低电感耗损及输出电压可调的 DC 侧 APF 拓扑模型是本节的重点。
3 改进型 DC 侧 APF PI 调节器设计..................36-48
3.1 PI 调节器设计 ..................36-38
3.2 改进型DC 侧APF 控制策略.................. 38-41
3.2.1 恒频滞环控制.................. 38-39
3.2.2 平均电流控制.................. 39-41
3.3 仿真验证.................. 41-46
3.4 本章小结.................. 46-48
4 整机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分析.................. 48-62
4.1 主电路参数选择.................. 48-51
4.1.1 储能电容的选取.................. 48-50
4.1.2 电感的选取 ..................50-51
4.2 模块电路设计.................. 51-58
4.3 整机实验.................. 58-61
4.4 本章小结.................. 61-62
5 改进型 DC 侧 APF 在三相系统中应用.................. 62-74
5.1 三相改进型DC 侧APF 拓扑及仿真.................. 62-69
5.2 谐波注入式三相DC 侧APF 拓扑.................. 69-72
5.3 本章小结.................. 72-74
结论
谐波的危害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谐波含量也已经成为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源电力滤波技术作为抑制电力谐波,改善供电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无源滤波器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在许多发达国家,APF 已经成功应用于谐波污染的治理,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还是比较大,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本文针对整流器类负载(尤其是容性负载)的广泛应用,在现有 DC 侧串联性APF 拓扑基础上,提出一种输出可调压 DC 侧 APF 拓扑。针对以上拓扑存在的问题,对输出可调压 DC 侧 APF 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型 DC 侧 APF。文章着重讨论了改进型 DC 侧 APF 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滤波性能、能量流向、主电路参数设计及样机综合设计与调试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电路的启动、存在故障(例如短路、负载的突变或输入电压突变)等情况,引入多矢量误差放大器来解决系统的动态及实时性。最后将单相改进型 DC 侧 APF 拓扑应用到三相改进型 DC侧 APF 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谐波注入式结构的三相改进型 DC 侧 APF。仿真及样机实验验证了所提拓扑在治理多种非线性负载谐波、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综合本文的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① 针对 DC 侧串联型 APF 拓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输出可调压 DC 侧 APF拓扑,在简化控制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实现输出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可调,且能够实现相应的谐波抑制功能。② 在输出可调压 DC 侧 APF 拓扑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型 DC 侧 APF,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和整机实验验证。③ 对于电路的启动、存在故障(例如短路、负载突变或输入电压突变)等情况,引入多矢量误差放大器来提高改进型 DC 侧 APF 动态性和实时性。④ 将单相改进型 DC 侧 APF 应用到三相改进型 DC 侧 APF,并提出了谐波注入式结构的三相改进型 DC 侧 APF,从而减少有源开关的数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 陈仲.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实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 Toshihiko Tanaka,Hirofumi Akagi.A new combined system of series active and shunt passivefilters aiming at harmonic compensation for large capacity thyristor converters [J]. IEEEIECON'91.1991,l:723-728.
[3] 吴竞昌,孙树勤,宋文南等.电力系统谐波[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4]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王兆安,杨君,刘进军等.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 周雒维.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和控制新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7] 李红雨,吴隆辉,卓放. 多重化大容量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结构研究[J].电网技术.2004,28(23):12-16.
[8] 张直平,李芬辰.城市电网谐波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9] 夏道止,沈赞埙.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分析及滤波[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10] 杜雄.电力谐波有源补偿新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专业硕士工程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企业实践角度讲,供应商管理可能会成为企业追求成本最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途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良好的供应商管理战略则不仅仅是企业挖潜增效、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尤其是物资采购成本的决定因素,更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探索出有助于企业高效运作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商管理模式,才能逐一实现上述诸多管理效益。2005 年前后,GPGC 公司创立了“物资管理十大体系”,构建完成较为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为规范高效完成物资供应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尚不普遍,管理信息化尚未全面展开,相关的流程制度尚未适应公司系统化发展的要求,以及高学历人才缺乏等历史制约因素,GPGC 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仍待进一步完善。2009 年,GPGC 公司确定了“到 2011 年底成为国内领先的省级电网企业,力争 2013年底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成为国际先进的省级电网企业”(以下简称“创先”)的发展目标,拉开了公司全方位变革的序幕。
2010 年,南方电网公司在 GPGC 公司创先的基础上,在全网七个分子公司范围内全面启动一体化工作注 1,物资管理领域要实现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作业标准、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七个方面的统一(简称“七个一体化”)。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背景,致力于寻求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以当前的供应商管理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建立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重点探讨优化模式的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以及保证优化模式落地的实施方案。本研究所提出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能对 GPGC 公司物资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同时能提高供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降低公司成本、实现企业整体流程最优。此外,本文是对供应商管理理论在电力行业的拓展应用,特别是在电力物资管理理论方面,以切合实际的管理现状对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发展,为未来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研究视角逐步展开,重点研究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理论基础拟定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与企业管理实践进行系统回顾,夯实供应商管理优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历程回顾拟定对 GPGC 公司的供应商管理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归纳进行供应商管理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拟定构建以供应商现场考评和供应商后评价为核心,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评价应用机制、宣贯机制为支撑,贯穿“采购、设计制造、到货安装、运行维护、退役”装备全生命周期,分“潜在供应商、登记供应商、候选供应商、合格供应商、供货供应商”五级管理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
1.3 研究意义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论意义
本文根据相关的供应商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不仅借鉴前人研究传统意义上供应商管理所未涵盖的内容,是对传统意义上供应商管理理论的有效补充。同时,本研究还结合电力企业的特性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尤其是 “基于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是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电力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战略,是对供应商管理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对相关学术研究及后续推广应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实践意义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尤其是电力企业),构建了 GPGC 公司的电力物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特别是,本研究所提出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对GPGC 公司物资供应链系统进行了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有利于提高供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降低公司成本、实现企业整体流程最优。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南方电网公司物资一体化管理进程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并将为国内其它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指导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上述对于供应链的定义明显经历由深及浅的变化历程,从单纯的以研究对象来定义供应链,演化成研究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成员,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向下延伸至终端消费者;而供应链的结构则由“单链”演变为“多链”;最近的研究成果更表明,供应链更多地体现在价值增值方面。结合供电企业,当前形势下的供应链更多地是供电企业与上下游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在外部,与上游,供电企业是发电厂的顾客;与下游,供电企业是生产用电和居民用电的供应商。在内部,物资供应部门可被定义为电力企业的成本中心,承担着节约采购成本,降低配送总成本,保障工程单位的顾客满意度等职责。最近几年电力企业的改革,基本上明确了电网公司在电力供应链中的地位和职能。同时,电网公司内部供应链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电力物资供应在内部供应链中地位的凸显,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等。这些新趋势和特点较大程度地促使了内部供应链的变革和重塑,并逐步形成更适合于信息化要求的供应链格局。
供应链管理以“竞争-合作-协调”为基础,通过协商机制、信任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协商机制是指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获得相互信息资源,实现同步运作、有效的沟通、解决合作问题。信任机制有赖于供应链双方长期的互动,具有防止欺诈,减少收集信息过程带来的浪费,从而节省交易成本的功能,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激励-约束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合作中出现的道德危机,充分调动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协作积极性,使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显其快速、高效、敏捷的优势。风险防范机制是为了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创新风险、利益分配的不确定等风险。在凝聚供应链企业上下游企业力量、形成供应链整体效益的过程中,这四大机制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结合供电企业,这四大机制对于解决供应链双方矛盾,缓解彼此利益冲突,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供电企业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供电安全的社会重任,在诸如防风防汛、亚运供电等关键领域,需要与供应商保持密切配合。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GPGC 公司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如何将四大机制有机地融入工作实际,如何将供应商管理纳入信息管理范畴,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章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24-31
3.1 GPGC 公司概述................. 24
3.2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24-30
3.3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 30
3.4 本章小结................. 30-31
第四章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 31-39
4.1 SWOT 分析 .................31-35
4.2 优化模式制定 .................35-38
4.2.1 指导原则................. 35
4.2.2 总体思路................. 35
4.2.3 优化模式设计................. 35-38
4.3 本章小结 .................38-39
第五章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 39-50
5.1 优化模式实施组织保障................. 39
5.2 优化模式实施制度保障 .................39-46
5.2.1 供应商奖励制度................. 39-40
5.2.2 供应商处罚制度................. 40-46
5.3 优化模式实施内容................. 46-49
5.4 本章小结................. 49-50
结论
本研究旨在制定 GPGC 公司电力物资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全文始终围绕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商管理理论、电力物资管理理论以及装备全生命周期理论等国内外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 GPGC 公司的管理现实来撰写本论文。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确实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然后,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对供应商管理理论和装备全生命周期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系统的归纳,从而夯实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文献分析,为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再次,运用 SWOT 分析 GPGC 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的指导原则、总体思路、总体优化模式框架、管理策略及评价模型。最后,围绕 GPGC 公司供应商管理优化模式实施,对多个部门或单位进行了工作界面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管理流程及相应的供应商奖励惩罚制度,并具体阐述了优化模式实施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2-23
[2] Chen, L.J.and Paul,R.M. Understand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ritical research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4c:131-163
[3] 方娜, 黄磊. 供应链管理概念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 2008(9): 146-147
[4] 黄 小 原 , 李 宝 家 . 供 应 链 集 成 化 动 态 模 型 与 控 制 [J]. 系 统 工 程 学 报 ,2001(4):254-260
[5] 陈志祥, 马士华, 陈荣秋等. 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 1999(5):32-36
[6] 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review [J].European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0(6):67-83
[7] 陈国权. 供应链管理[J]. 中国软科学, 1999(3):101-104
[8] 蓝伯雄 , 郑小娜 , 徐心 . 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0,8(3):1-7
[9] 陈功玉. 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10]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