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能源论文,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新能源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一
第一章 绪 论
1.1 谐波概述
目前,在理想电力系统中,电网向终端用户提供恒频(50Hz 或 60Hz)的正弦交流电,其提供的电压、电流都以同频率同相位的正弦波存在。但在实际电网中并非如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非线性负载出现在用电终端,使电网电压、电流产生畸变,畸变后的电压、电流不仅包含了以理想正弦波存在的与电网同频率的基波成分,还包含了各种频率等于基波整数倍的其它正弦分量,也就是我们称为的谐波。谐波在 IEEE 标准 519-1981 中定义为:“谐波为一周期波的正弦波分量,其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电网谐波主要由输配电设备及用电设备产生。输配电过程中电力变压器由于饱和与磁化会产生奇数次谐波;用电设备中的非线性元件及非线性设备由于数量巨大,成为了最大的谐波源[6-8]。谐波会污染公用电网,恶化用电设备环境,干扰通信系统和其它设备。谐波危害巨大,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制定了限制谐波污染的相关的标准[11-13]。标准对用电设备的谐波污染程度做了强制性的规定,也对谐波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谐波治理既是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也是用电的强制要求。如今,治理谐波、减少谐波污染的措施主要有主动治理和被动治理。主动治理即以谐波源为治理对象,从用电设备本身出发,通过 PWM 整流技术或者 PFC 技术降低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和无功;被动治理即通过无源滤波或有源滤波装置来补偿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和无功,避免其流入电网。主动治理要求所有用电设备都具有谐波抑制功能,涉及面太广,大大增加了用电设备的成本和设计难度,性价比不高。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用电设备自身带有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功能外,大部分用电设备并不要求具有此功能,而是通过专用的谐波和无功补偿装置集中对多个非线性负载进行被动治理。
…………
1.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特点
有源电力滤波技术是近年来针对无源滤波技术无法克服的不足与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谐波治理新技术,通过实时检测电网中由非线性负载产生的电流波形,集动态滤波、动态电流补偿以及动态无功功率补偿(容性、感性可编程)于一体,性能优异,具有响应速度快、滤波效率高、不与系统发生谐振和体积小等优点,是当今最理想的滤波、补偿产品[16,17]之一。其具体特点如下:
1、响应速度快,可控性高。
2、能够对电网谐波进行动态补偿,自适应能力强;
3、可通过参数设计避免与电网发生谐振,不受电网阻抗影响;
4、可有选择性的对电网谐波、无功进行补偿;
5、负载超限时,通过控制可使装置工作在额定负载状态;
6、具有同步锁相功能,能够自动跟踪电网频率;
7、能够对电网三相不平衡进行补偿;
………..
第二章 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核心技术
2.1 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三相 SAPF 实际上可以等效为一个可控电流源,其输出电流大小由负载谐波源来决定。三相 SAPF 与单相 SAPF 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利用功率开关管向电网注入与电网谐波方向相反、幅值相同的谐波电流,使电网总谐波含量为零。三相 SAPF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三个单相 SAPF 的并联,因此单相 SAPF 中的许多拓扑结构、谐波检测方法、指令电流控制方法都可以在三相 SAPF 中应用[86-88]。三相 SAPF 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 2-1 所示。三相负载连接在三相电网中,它产生谐波并消耗无功,是电网中的谐波源。 三相 SAPF 通过输出滤波器与电网并联,向电网注入谐波与负载产生的谐波相互抵消,使电网电流为理想正弦波。三相 SAPF 由谐波电流检测电路、指令电流运算电路和补偿电流发生电路三部分组成,如图 2-2 所示。谐波电流检测模块通过电流互感器(CT)检测负载或电网电流,将大电流信号转换成小电流信号,再通过一级 CT 及模拟调理电路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送往 DSP AD 端口,AD 转换器将模拟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指令电流运算电路。指令电流运算模块通过dq0变换或傅立叶变换计算出电网谐波电流及无功电流,再经过电流控制器运算得出指令电流作为补偿输出电流模块的输入量。补偿电流发生模块将输入的指令电流通过三角波调制或空间矢量调制转换为 PWM 脉冲输出到功率器件的控制端,产生补偿电流注入电网。在三相 SAPF 中,三桥臂变流器在补偿谐波电流的同时还需要为直流侧电容充电,因此它既工作在 PWM 整流状态又工作在逆变状态。
…………
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有源电力滤波器作为改善电能质量的一项新技术,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研究类型以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为主,目前已经进入实用普及阶段,日本东芝公司、三菱电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梅兰日兰公司、瑞士 ABB 等都推出了成熟的产品。目前,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产品技术方面和应用方面。产品技术方面,主要向降低损耗和研发成本、提高补偿容量及装置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应用方面,主要研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磁兼容、最优配置、瞬间保护等问题。此外,谐波补偿次数逐渐提高(典型达到 25 次),单机容量逐步提高(最大容量达到 50MVA),其应用范围从补偿电网谐波向改善电网电能质量的方向发展。与日美相比,我国有源电力滤波技术起步晚,研究集中在并联型和混合型。20 世纪 90 年代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开始研究有源电力滤波器,理论上有了一定进展。但主要以理论和实验研究为主,大多数只是样机实验,容量小、造价高、可靠性差、补偿效果不好,这些缺点限制了有源电力滤波器产业化的进展。
……….
第三章 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设计........ 29
3.1 基于三次谐波注入及 LCL 滤波器的拓扑设计思路....29
3.2 有源电力滤波器三次谐波注入的无源实现方法........31
3.3 有源电力滤波器 LCL 滤波器的约束方程设计法........40
3.4 基于三次谐波注入及 LCL 滤波器的统一拓扑结构....50
3.5 本章小结......51
第四章 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 53
4.1 基于三次谐波注入及 LCL 滤波器的拓扑建模......53
4.2 基于三次谐波注入及 LCL 滤波器拓扑的电压空间矢量调制......56
4.3 基于误差预测算子的周期重复控制....62
4.4 基于正弦算子的半周重复控制......68
4.5 本章小结......80
第五章 消除系统测量误差的稳态校正法....... 82
5.1 系统测量误差及稳态误差分析......82
5.2 系统测量误差对控制精度的影响........83
5.3 稳态校正法........85
5.4 稳态校正法在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应用......88
5.5 本章小结......92
第七章 工业样机研制与仿真实验
以上述章节所研究的拓扑结构、系统控制策略、测量误差校正方法及保护措施为理论基础,考虑国内三相 SAPF 产业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 JB067 及相关标准对产业化装置环境条件、功能要求、电气性能、通信功能、温升限值、电磁兼容、绝缘耐压、保护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研制了一台功率为 60K VA 的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工业样机,该样机最大补偿峰值电流为 150A,最大单相补偿电流有效值为 100A,该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与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本章首先介绍了装置研制的依据标准及正常工作环境、装置功能要求及主要电气性能,为样机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性能验证提供了参数依据。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样机的硬件平台构建、软件框架设计,并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上述章节主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及样机的整体性能。仿真与厂测结果证明,该样机的整体性能符合 JB067 标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平,可以在 863 示范项目中试运行,为下一步装置的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工程化的基础。
…………
总结
本文从三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出发,对三相 SAPF 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拓扑结构、电流控制策略、误差校正方法及保护系统的改进与完善,研制了一种稳定、实用、高性价比的三相并联型有源滤波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
1)提出一种基于三次谐波注入的 LCL 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拓扑结构,利用空间矢量法对 PWM 波进行调制而产生的三次谐波电压作为三次谐波电压源,通过并联电容器组注入电网,构建了三次谐波电压及零序电流注入回路,使输出三相电压由传统的正弦波变为马鞍波,提高了直流侧电压利用率,减少了功率模块发热,改进了装置的 EMC 及绝缘耐压性能。
2)研究了基于误差预测算子的周期重复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正弦算子的半周重复控制,使重复内模的延时减少到 1/2 个电网周期,提高了系统动态性能。本文还探讨了利用电网谐波 1/4 周期对称性,使重复内模延时减少到 1/4个电网周期的快速重复控制方法,但由于容性或感性负载的影响,导致电网谐波不具备1/4 电网周期对称性的特点,而使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
3)提出一种消除系统测量误差的稳态校正法,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增加了稳态校正环节,从而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消除了测量误差,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
4)系统地研究了三相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的保护措施,对关键故障采用了硬件保护加软件保护的冗余设计方案,并设计了改进型预充电电路,为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二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本文选题是基于下述认识来确立的:
(一)敦煌自古是东西方贸易、内地与边关贸易的重要区域,由于地处中国西北边睡,是联系内地和西方的一个主要孔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史上敦煌开展的河泽泉流梳理工作以及水利社会管理运行是河西人地关系方面重要内容,故研究敦煌历史时期水利开发对研究整个河西走廊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清至民国时期,在社会发展、战争破坏等因素影响下,敦煌的种植结构、人口数量、基层管理模式等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巨大。清至民国时期是敦煌由边疆军事地区向普通经济社会地区转变的重要阶段。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战局势的转变,河西及其敦煌的地位相对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水利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大起大落的变化使得研究这一时期敦煌水利建设及水利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三)清至民国时期敦煌水利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加强,水利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敦煌水利建设及及其水利社会对于更全面的了解这一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很大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较为特别的视角。然而学界对这一时期敦煌水利建设和水利社会的研究却鲜有涉及,虽然清至民国在西北地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时段较短,水利的发展在多数时候也不如山陕和两湖地区繁荣,但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的动荡时期,敦煌独特的地位和发展形势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
(一)研究区域:在区域选择上依照区域完整性、一致性、典型性等原则,以一个县—敦煌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时期,敦煌的行政区划有所变化。自汉武帝以来敦煌的重要地位得到重视,西汉至明,敦煌曾以沙州、瓜州、敦煌为命名的“州、路、镇、县”所在地,虽这之中敦煌沦入西夏、吐鲁番等少数民族政权下,总体而言,文献所言敦煌大致位于今天敦煌全境和安西西部地区。本文研究的敦煌与前代敦煌管辖范围略有不同。雍正三年,在敦煌地区设沙州所,隶属于安西同知,雍正四年,升沙州所为沙州卫。乾隆二士五年,敦煌由边防重要军事卫所沙州卫变成普通行政区划敦煌县,并由先前移民开发成现今敦煌规模,先隶安西府,后隶安西直隶州。民国时期仍沿袭清代,在此设敦煌县。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为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这些行政区划下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敦煌市所辖范围相同。
(二)时间界定:本文选取的主要研究时段为清至民国时期,即从沙州升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即从雍正四年(1726年)到1949年的223年时间。由于受到文献资料的限制,以及牵涉到相关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可能在某些具体问题的时间上会有所上溯或下及,但是主要还是以这223年时间为主,时间不长但能够比较典型的、系统的反映出这一时期敦煌水利发展的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选择这一时间也具有其必然性。
二、 学术史回顾
从学科属性上讲,传统农田水利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农业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史学、环境史学等,不同的学科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传统水利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而传统农田水利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它是研究历史时期水利设施(包括硬设施和软设施,前者指渠道及其附属物质设施,后者指管理制度和政策因素等)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探讨其地域特征、区域差异和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社会变迁的历史规律,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①。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一)20世纪以来水利研究总体概况清代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的总结期。出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对农田水利的重视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该时期国家兴办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不多见,但官员学者对农田水利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其中大量著作问世。除了治河文献中夹杂有农田水利记载内容之外,各地农田水利也有专书,这为学术界对清代水利史的研究奠定基础。民国以后,学者开始运用近代水利学的观点检讨古代的农田水利。张念祖的《中国历代水利述要》大概是第一部中国水利通史,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上古到清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既有治河防洪,也包含农田水利的内容①。郑肇经所著《中国水利史》专列灌溉一章,分别叙述各省的水利状况,纵贯古今,多有卓识②。对后来水利史研究起到更深远影响的应该是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该书探讨了中国历史上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基本经济区的兴衰和转移的密切关系③。张含英所著《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成就》中,将灌溉列为首章,突出了农田水利在古代的重要作用④。
第一章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历史地理基础
水利兴修与本地地理条件和社会传统密切相关,地理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水利设施的布局、水平,而一定的历史传统则对其水利设施兴修的方式、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弄清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与管理的情况,必须关注其兴修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清康熙五十四年(17巧年),清兵收复整个河西,并进军西域。雍正元年(1723年),在敦煌设沙州所,两年后升为沙州卫,与安西卫、柳沟卫同属安西同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将沙州卫升为敦煌县,属安西府,后裁府设州,故隶属安西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敦煌县直属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敦煌县属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第一节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地理背景
地理因素包涵内容丰富,与水利设施兴修直接相关的一个是地貌,它通过河流的走向影响着水利设施的布局,另一个是水资源特征,在中国南北地区,水资源特征迥异,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季节性变化成为制约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就使本地的水利设施修建技术含量要求更高。这些地理因素自古至今,变化不大,本节将根据敦煌近代的地理资料复原其水利设施兴修的地理基础。
第三章 民国敦煌水利设施的兴修........... 47-64
第一节 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 47-53
一、民国初年大小军阀盘踞敦煌 .........48-50
二、国民政府对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扶持......... 50-53
第二节 民国敦煌水利设施的兴修—......... 53-63
一、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指导下党.........53-59
二、民国时期敦煌南湖灌区水......... 59-63
第三节 本章小结.........63-64
第四章 清至民国敦煌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64-81
第一节 清至民国敦煌水利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65-68
一、清至民国初年敦煌水利管理......... 65-66
二、敦煌水利基层管理人员的选拔.........66-68
第二节 敦煌十渠灌溉运行.........68-74
一、敦煌十渠灌溉用水存在的问题......... 68-70
二、敦煌十渠水期、水额的制定.........70-74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一水利行政下的水利......... 74-79
一、中央到甘肃地方水利机构的建立......... 74-78
二、民国水利管理的法治化趋势......... 78-7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9-81
结论
综上所述,自清初大规模开发边疆起,政府就对敦煌这个地区给予足够的重视,仅清雍正统治的十三年间有与敦煌直接相关的奏折有20多副(见附录一)。在清统治者的重视之下,依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敦煌发展的开垦政策,其中不乏对敦煌水利有益的内容。在清初开发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社会下敦煌的水渠建设蓬勃兴起,并在清初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敦煌从边防卫所转变为一个普通县治,其水利建设也完成从军事动力型向经济动力型的转变。此后,随着清中期至民国初年政局动荡、自然灾害、民族纠纷、军阀混战,水利设施兴修有一定的进步,传统水利受到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很大影响,发展缓慢。这为以后甘肃水利大发展奠定基础,自进入民国以来,由于抗战供应物资需求和甘肃重要的战略地位,敦煌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出现了制度化规范以及先进的技术运用,这一时期,敦煌人民的开发水利力度可谓是增加了。然而,这些却无法掩饰水利开发的衰弱趋势,由于拨款不足、贷款资金难以到位,很多水利建设停留在计划阶段,终因资金不足而暂停,包括敦煌在内的许多水利工程都是建国后按照民国时期的规划而完成、完善的。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敦煌水利的对清代继承和发展,是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但是其彻底完成是在建国初期。
通过对河西边睡地区敦煌水利设施兴修和管理的研究后,推测出清至民国时期的敦煌水利设施兴修在其水利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水利设施兴修和管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 清至民国时期是敦煌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清初敦煌水利设施兴修是在运送粮草和屯田民地的需求下开始,是军事动力型水利建设。到了乾隆时期,随着敦煌人口增加、坊隅范围扩大,敦煌增修了五渠,并拓展了前五渠,敦煌水利设施兴修完成向经济动力型转变。传统水利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结构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水利形态。从清代移民初期对敦煌旧有渠道的疏通到新开五渠,再到清代中后期的水渠维护和桥梁修建,凡此种种,清代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主要是对前代的沿袭,仅水利建设工程本身很难发现一定超过历史时期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鼎盛时期唐代,渠道基本还是土渠,井灌停留在基本开发状态,等等。然而,敦煌社会进入民国时期无论在水利工程本身而言还是管理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国敦煌水利建设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不仅在水利开发的准备阶段对河流的水利、地理、气候进行严格的查勘,成立水文站,推进水文测验技术的应用,制定科学的水利发展规划,而且在水利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引用近代水利工程方法,改变过去土渠灌溉的传统,实行了近代的衬渠、水闸、分水闸、水库等,在渠道具体工程上第一次引进水泥、钢筋等新型材料,等等,这些都标志着边睡地区的敦煌在民国开发西北浪潮下,西方先进水利技术已经传入此地,传统的水利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受到冲击。
第二,敦煌水利经营管理出现了近代化趋势。清代乃至前朝,传统的农本思想和小农治理模式确实在早期推动水利设施兴修和维护传统水利灌溉安全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例如早期开发敦煌,移民数千户定居荒芜之地,开挖十渠,屯垦农田等,无不需要政府的协调组织,地方官吏代为兴役,筹措经费,敦煌居民也以最初移民的分布六隅为管理单位,并形成以同一坊为团体的地域性联盟集团。但是随着敦煌农坊制的衰落,清代敦煌以坊为单位形成的地域共同体逐渐被各渠之间的水利共同体所替代,隅长、农约的地位渐渐次于管理本地重要生计的渠正渠长,传统的农坊制难以占据管理基层的绝对主动地位。在水资源极度溃乏的缺水地区,供需之间的矛盾极难解决,根据对民国《十渠水利规则》的研究,敦煌在清至民国逐渐形成以同一灌渠为利益共同体的水利共同体,按照渠为单位,民国初年敦煌形成了十渠灌渠利益共同体,并呈金字塔管理结构,渠正与渠长位于塔尖、排水等位于中层、渠户位于管理底层。建立水利共同体可以担负流域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对渠堰维护、工程费用摊派和分水方案的具体实施,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清至民国时期敦煌水利设施兴修内容与山陕地区类似,有官渠和民渠两种,县政府将本县内渠道河流的具体情况勘测以后,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渠道的具体运行管理加以明确的规定,然而,其具体的实施者仍是当地家道殷实者,这些地方社会具有名望的士绅在基层社会的协调作用十分关键的。传统水利设施兴修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开发水利的目的尽管也有发展农业,但最终目标乃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其水利开发的经费不单纯依靠中央集权的财政拨款,还一部分依靠社会、民间或金融组织。其管理的结构也打破过去一贯的政府垄断,出现官商合办的企业管理模式。商人们利用其在经济界的信誉,向受益地区征集社会捐款,从而取代了过去地方政府的职能,结束了以往农村水利共同体的使命。进入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敦煌水利建设和甘肃其他地方一样,主要是在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的组织下,通过各地工作站具体实施开展。然而,在中国发展水利事业,建设水利工程,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职能,其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产量,尽管甘肃水利建设与管理出现了官商合办企业管理模式,但从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的管理层成员和资金的主要来源即可判断这种官商合办的企业实际具有决定权的还是政府。
第二, 水利设施兴修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上层的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这是对传统社会延续也是对传统社会的发展。透视清末民国初年的敦煌水利建设衰退的情况,不难发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本地区水利设施兴修的成效。与历史时期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背景相似,一旦本地政权进入稳定时期,敦煌总是会掀起一股开发浪潮,水利设施兴修也会在此时出现一定程度的转机与发展,然而,随着政权统治的薄弱和种种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敦煌的稳定社会被打乱,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水利设施兴修也必然受到影响。传统社会把国势的兴盛寄托于“好人政府’夕,地方组织中也同样如此。民国初年,伴随着封建帝国政体的毁灭,敦煌地方社会的水利灌溉系统做出重大调整,即通过对水利章程的修订,使已发生紊乱的灌溉秩序得以恢复。民国时期敦煌的水利设施兴修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带有某种被迫性与应急性,即国民政府大力兴修西北农田水利,目的仅仅为增加农产,支援抗战,其资金投入亦是有限的,最终决定其建设成果远远小于其计划成果。尽管如此离开政府的组织与领导,敦煌社会的水利设施兴修也未必不可以正常进行,民国年间南湖水坝的成功建成就是典型例子,尽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新坝“未筑坝前上坝下游之泉流有与南二渠相若之流量,现‘改渠’放水仅四日以后可逐日增大,然旧泉上加十余公尺之水头其流量势必渐少”,于是正如查勘南湖地区水利设施兴修情况的工作人员所言“就此工程而言,小型水利由民众自办甚属可能,惟技术方面尚需藉国家为之协助,事先为之设计云耳”①。这种情况不仅针对于南湖的新坝工程而言,就历史时期的各个地区而言,大型的水利工程都离不来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是令人可喜的是在边睡地区敦煌南湖出现这种由民夫自发完成水利工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三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大型国有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的理论也要适应的有所突破。项目管理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并逐步走向规范化。项目发展周期是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项目进度优化是压缩工期的重要方法,而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如何优化实施,将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分析了大型水利项目进度的影响因素,从进度优化角度提出了基于进度控制、利益与资源平衡的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动态协调机制。基于当代项目管理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将是经济增长,项目完成快速的主要源泉。研发新项目优化模式就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主要手段和动力。虽然很多学者对资源约束型项目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一直以来,对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1]。进度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进度目标、编制进度计划和资源供应计划、进行进度控制,在质量、费用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工期、费用、质量构成了项目的三大目标[2]。其中,费用发生在项目的各项作业中,质量取决于每一个作业过程,工期则依赖于进度系列上的时间保证。这些目标均能通过进度控制加以掌握。所以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是项目的灵魂。进度控制就是依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计划所预定的轨道上来,而对实际进度的客观评价则是确定这种偏差的前提。因此,对工程实际进展状况的客观评价,既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决策的依据。资源是项目进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对项目进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约束型项目进度问题[3]。此类问题是哪一个单位企业运营产出都要取得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际调度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因素,例如活动时间,活动顺序,活动费用,活动制约资源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如何有效配置现有的资源、时间制约,费用制约等问题的水利项目,都需要合适的手段和实际的方法进行控制。就对于资源约束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复杂性。如何运用当代的项目管理知识使水利项目进程得到优化,使时间获得压缩,还能保证成本的不增加和资源的可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以上所提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任何一个项目的进度优化问题都是属于一种难度较大,算法较多,比较复杂的优化问题。如果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角度去考虑,整体进度就可以得到细化优化。水利工程项目也适用于这种资源约束情况下的进度优化项目,可以反映我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解决意义。对于项目进度的制约因素就目前来讲,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决定项目进程快慢的因素是不同的。而水利工程的项目比较庞大,就属于进度控制难度较大的项目。通常我们可以看到项目的进度基本都是受到时间,费用,资源,技术水平,质量监控等因素影响。但就对于目前水利项目可控制因素的范围来说,基本定位于资源可控下的,费用和时间达到最优化的结果,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保证工程实施最快完成,费用合理优化,这基本是资源约束性水利项目进程优化的可控制范围。主要受到时间和费用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如何在现在不成熟的项目理论条件下,就对于部分项目的进度实施得到优化,可具有现实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依据以往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具有资源约束型工程项目特点的位于四川边境武都水坝建造工程为研究对象,从水坝建造进程优化角度出发,利用调查实地工程数据资料,通过建立赢得值法, 进行资源限制下武都水坝部分工程建造的进度优化分析,确定部分项目活动完成后的优化结果。通过构建赢得值法模型,在具体指标中反映出优化的程度。因赢得值法在实际运作中有比较意义,最后在与工程计划情况相对比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本文的具体次级目标如下:1、分析水利项目进程基本活动,确定以往基本水利工程运作模式和流程。2、确定相关约束资源下水利项目的进程管理的制约因素,基本参数。3、确定相关约束资源下水利项目的进度方法,和进度拖延原因及解决措施。4、构建赢得值法模型分析确定水利工程项目部分活动可以适用于该模型算法优化,进行可以适用性的基本分析。5、在构建模型前后,预算数据与实际水坝进程数据对比,提出具体进程优化评价结果和措施及建议。本文通过分析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处[4](水电八局武都水库大坝建造统计年检,06-08 年),隶属于中国长江三峡建筑总集团下属水利工程,武都水库部分工程建造的具体案例,阐明水利项目各个分活动的进程因素数量和进程时间安排,以及如何达到在资源约束下,费用和时间都得到双优化,进行实际数据分析评价,从而提出进程得到优化的相关理论措施。通过建立赢得值法模型得到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的调度优化的适当结论,从而为其他相关项目调度问题提出建议。生产调度进度问题在复杂型水利项目中体现的很明显,此文对大型水利项目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可以对类似的资源约束型水利问题都有参考意义。
2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工程活动分析
2.1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活动定义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一般指的是在现有的空间、时间、有限人力、工具材料资源下,对水利工程项目恰当的计划和控制,使项目的各项活动达到好的成绩,实现资金、进度和效益的预期要求,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并使公司取得最大利润[26-28]。在这样的水利项目中,我们通常以项目管理中难点:资源约束条件为定义。资源的约束条件是在前期计划中已经拟定好的不可增加或溢出更多有用资源。由于资源约束项目进度优化问题必须同时处理时间约束和资源约束,所以它比一般调度问题更难解决。
2.2 水利项目约束资源的分类
根据一般的水利项目建造体系中关于资源约束条件的考察,水利项目资源需求较多,但也不外乎下列几种资源分类:第一,非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可使用量在整个项目工期内具有约束,其获取和消耗以项目的总工期为基础,一旦消耗完就不能再生。第二,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可使用量在项目土期中的每一个时间段内受到约束,其获取和使用以阶段为基础,某个阶段获得的数量有限,但使用之后被释放可以再生。第三,双重约束资源:资源的可使用量既在整个项目工期内具有约束,而且在项目工期中的每一个时间段内受到约束。根据不同水利项目的情况各异,在有限资源下,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也是属于项目进程调度优化,无论是非可再生资源,或者有限数量使用的资源,都必须在原有计划范围内规定下使用。如果提及到有限资源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下文中案例的数据分析过程中不会再强调资源约束情况了,因为在现有既定的工期和费用下,一旦超出就必须需要打破资源约束的限制,所以在进程优化过程中必须按照有限资源的条件进行分析。
3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优化概述............ 21-29
3.1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程优化制约............ 21-23
3.2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常用进度指标 ............23-24
3.3 资源约束型水利进度优化计划编制 ............24-26
3.4 源约束型水利项目建设期进度优化............ 26-27
3.5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拖延原因分析............ 27
3.6 解决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拖延措施............ 27-29
3.7 小结............ 29
4 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优化案例分析............ 29-40
4.1 数据说明及研究假设 ............9-32
4.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29-31
4.1.2 指标选取............ 31-32
4.2 武都水坝部分工程进度优化模型............ 32-40
4.3 模型优化评价分析............ 40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40-42
5.1 结论 ............40-41
5.2 本文的创新点............ 41
5.3 未来研究展望 ............41-42
结论
1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中的活动繁琐,都按照赢得值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通过运用其他综合性手段进行分析评价优化程度,尤其体现在项目频繁的进行时间T点对点的比较优化方面。应该采用其他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评论分析。
2从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的进度优化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一般水利项目部分活动进程优化评估的方法,从而对部分活动是否得到优化进行评价后,判断整体项目的进程优化程度,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通过对武都水坝的项目部分工程进度优化评价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具体的优化结果,即优化时间和优化程度,具体缩短的多少费用和时间,优化程度更加清晰。
4可以比较客观评价现有的工作情况,运用创新赢得值算法,在以往的赢得值算法应用中,基本都是基于简单单一的活动过程,没有实物复杂加权现象的出现,本文中的加权进度赢得值法的应用效果较明显,可以从较大的范围内反映出资源约束型水利项目进度的基本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Lucas,Robert.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88(7):3~42
2 余晓岭,魏薇,杨忠直. 技术项目评价与选择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0, (01)
3 Kolich R,Padman R.An integrated surveyofdeterministic projectscheduling[J].Omega,2001,29(3):249~272
4 水电八局武都水库大坝建造统计年检,2006(12)
5 刘国冬.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J].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11)
6 吴春诚,齐红卫,岳超源,王干一. 大型工程项目进度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7 黄敏镁,江涛.资源约束项目调度问题研究综述.科协论坛,2007(2):45~46
8 Baruch , S, Who Benefits from an Open Limit2Order Book[J].Journal of Business.2005(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0 刘士新.项目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8)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四
1综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导致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中央抛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旺盛的电力需求,特别是在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水力发电作为一种相对廉价、清洁的能源,将促使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牵扯利益主体多等特点。在工程的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运营阶段,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而不确定性是风险存在的根源,给业主和承包商带来很大的风险。这就使得合理的风险控制与识别、风险因素分析与应对措施、风险预警,以及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风险规避机制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国内外风险规避研究的现状
风险规避研究伴随着西方工业化产生。风险规避研究最先起源于德国,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进入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工程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系统工程、运筹学、灰色理论、博弈论、神经网络等学科应用于风险分析技术,风险规避理论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1.1国外风险规避研究
Nasn和cker(1950)发展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石。selken(1965)将Nash的均衡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概念,Hars yi则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和贝叶斯均衡概念。称ePs,wilson,Milgrom和Rberts对动态不完全信息模型及声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著名的“四人帮模型”,Fudenberg和Tirole给出了精炼贝叶斯均衡的正式定义。美国斯坦福大学M Elisabeth,Pate Comell和PeterJ.Regan,对快速时变系统的动态风险决策分析进行了多年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决策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为基础的风险测度模型和决策模型框架。英国学者RalPhLkliem和Irwin5.fudin,提出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风险决策,并提出了判别、分析和控制不同风险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方法。
1.1.2国内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引入风险规避较晚[4],70年代我国许多水利建设工程只进行简单的可行性研究,对于人员损失的预测,经济损失的评估一,失事概率的计算,社会及政治影响、商业可靠程度及可接受的安全指标等的评价还未涉及。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学者对水利建设工程进行可靠性研究,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分析方法、贝叶斯理论、极值统计理论对工程建设及运营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1981年,在施工质量风险方面,我国正式发表了水库工程垮坝事故原因分析研究成果,在全部86852座大中小型水库中,有775座因施工质量原因而垮坝。
1990年,在结构设计风险方面[5],吴世伟在随机变量统计、结构破坏准则、破坏模式及极限状态方程、构件和系统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和可靠度理论在水工、港口等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1年,王忠发进行了三峡工程的经济风险分析;1994年,王超提出了自然环境自身的经济价值必须在水利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和方案选择中得到体现。给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损益分析应遵循生态与系统观点、环境自身有偿使用、生态阂限与补偿投资等原则。探讨了影响损益分析的定量和定性两个部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并列举了典型水利项目环境影响损益指标;1995年,在水利工程环境复合系统风险方面,王华东、王飞[8]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识别,用模糊概率事故树分析法,估计风险概率,用统计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估计风险后果。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风险的综合评价;2000年,于连生、刘殊、王菊l0]以环境资源价值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核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费用一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以F水利工程为例分析了工程的可行性;2003年,吴泽宁,索丽生,王海政[10]针对水利水电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着众多模糊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实际,分析了影响经济风险的模糊不确定性因素的特点,引入了模糊事件及模糊概率的概念、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研究了基于模糊不确定性的水利水电项目经济风险分析方法和风险评价指标。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分析技术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法是可行的;2004年,在漫坝风险分析方面,麻荣永,黄海燕,廖新添四月雍糊风险分析方法应用于土石坝漫坝与坝体失稳模糊风险研究中,在全面分析了土石坝漫坝与坝体失稳各因素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后,建立了相应的模糊风险模型,针对数学模型难以进行解析求解的特点,采用离散化数值求解方法进行求解。以澄碧河水库为例,计算结果表明,运用模糊风险分析对土石坝失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得出的风险是一个区间值,这比传统的风险分析的确定解更合理、更符合工程实际;2007年,江和侦[l2]结合“王家山集水库风险分析研究’,的工程实例,综合运用模糊理论和风险理论来进行水利工程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利工程考虑环境风险的蓄水位优选模型。
2水利工程风险控制理论及识别方法
水利工程项目的控制理论及识别方法是管理好项目风险的第一步工作,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具有关键的意义。
2.1水利工程风险控制理论
风险控制的理论有很多种[16],如骨牌理论、能量释放理论、作业评估技术系统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
2.1.1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指出:对于风险的控制,风险的因素探究和控制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因为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工程师海因对工业操作中安全工作经验作了总结和概括,出版了《工业事故预防》一书[14],将安全管理上升到理论高度。书中提出了多米诺牌理论,其基本思想: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系列事故发生的必然结果。工程项目五大因素:人的素质;人的过失;不安全行为或状态;事故;损失。构成了多米诺骨牌的五张牌。
3 影响水利工程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22-35
3.1 影响水利工程风险因素........... 22-27
3.1.1 外部风险存在因素分析 ........... 22-24
3.1.2 内部风险存在因素分析........... 24-26
3.1.3 决策者态度风险因素分析........... 26-27
3.2 水利工程风险的应对措施........... 27-34
3.3 风险管理策略与应对措施模型........... 34
3.4 本章小结........... 34-35
4 水利工程风险预警机制........... 35-40
4.1 风险预警理论 ........... 35
4.2 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 35-36
4.3 风险预警理论模型........... 36-39
4.4 本章小结 ........... 39-40
5 水利工程风险实证分析........... 40-66
5.1 业主角度水利工程风险实证分析........... 40-57
5.1.1 投标阶段风险量化........... 40-53
5.1.2 运营阶段经济风险定性分析........... 53-57
5.2 承包商角度水利工程风险实证分析........... 57-65
5.2.1 施工阶段风险量化........... 58-65
5.3 本章小结 ........... 65-66
结论
在工程设计工作完成后,项目风险的规避主要涉及三个阶段风险管理问题:第一阶段:招投标阶段的道德风险、施工单位中标价格与将来完工工程质量,这方面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单位的信誉决定的,在合理的中标价格(非最低价格或者最高价格)选定中标施工企业,最大化的用中标价格促成双赢;第二阶段:施工阶段的完工概率风险,水利工程的发电收入决定了投资回收快慢,早一天发电就早一天受益,可以说,顺利完工或者提前完工发电,对于投资方业主至关重要。第三阶段:水利工程运营阶段风险,水电站发电量的改变、国家上网电价的改变,直接影响运营阶段效益。目前,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风险面的研究,主要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本文以三个简单实例为研究对象。做了如下工作:
(l)详细描述了水利工程风险:控制理论及识别方法、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预警机制,为风险规避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标阶段合同是在人的有限理性和复杂的工程影响因素之下签订,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道德风险在所难免,本文选取承包商顺利完工所涉及的五个典型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法对顺利完工概率进行定量计算,结合道德模型对投标单位分别评价,考虑对承包商激励最大化的前提下选定中标承包商,为管理者对道德风险的主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针对经典PERT网络的假设和计算过程的缺陷:一方面:要求活动时间必须是p分布或者标准正态分布,否则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偏差;另一方面:当存在两条以上期望关键线路或次关键线路和关键线路很接近时,经典PERT模型就难于计算出风险概率,且计算出的结果误差很大。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经典PERT网络下的完工概率进行了修正,求解出PERT网络较为精确的完工概率风险。
(4)一次二阶距法是一种可靠度指数和失效概率分析方法,可以对静力荷载作用下,装置或零部件可靠度做出科学的判断。本文将该理论与敏感性分析法相结合引入水利工程运营阶段风险定性评价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能减少判断过程中的主观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明.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9,(05):90-91
2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陶树人.技术经济学[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田林钢,孙淑侠,孙明权,苗秋玲.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J].人民黄河,2006,(12):73~75
5吴世伟.结构可靠度分析[J].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6王忠法.三峡工程经济风险分析[J].水利经济,1991,(03):52-57
7王超: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J].水利经济,1994,(01):29-33
8王东华,王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环境风险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1995,(03):410~414
9于连生,刘殊,王菊.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价值核算方法[J].东北水利水电,2000,(04):1~3
10吴泽宁,索丽生,王海政.水利水电项目经济风险的模糊分析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276~280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五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中各项工作的评价,水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优化配置,其中,许多现象、事件、概念具有模糊性及其可变性,如汛期与非汛期、洪涝与干旱、丰水与枯水、清洁与污染等。这些现象、概念不仅有模糊性,而且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可变性可变模糊集理论是研究在一定时空条件组合下,系统中模糊事物、模糊现象、模糊概念的动态可变性,用科学的哲学与数学方法描述其可变性。所以,本文研究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模型与方法,分析计算水利工程隧洞围岩稳定性分级、水电站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水文水资源学科中的可变模糊现象,将计算过程可视化表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可变模糊集研究现状
模糊集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1965年美国L.A.札德(Zadeh)提出的第一篇开创性论文—《模糊集合》至今,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应用的触角一伸向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的许多方面,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应用数学的分支学科。并由此发展为一门新的数学学科一模糊集合论,在数学思维上有重要科学意义。但模糊集合论是静态概念、静态理论,不能描述模糊现象、模糊事件、模糊概念客观上存在的动态可变性。用静态的模糊集合理论去研究动态的模糊现象、事件与概念,存在着研究理论与研究对象之间相悖的矛盾,这是模糊集合论的理论缺憾。20世纪90年代陈守煌教授提出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度函数概念[3],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工程模糊集理论。21世纪伊始,在工程模糊集理论基础上,创建可变模糊集理论,是对模糊集合论静态概念与理论的突破。第一次用严密的数学定理表达了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质量互变规律”,即给出了质变定理与量变定理,构建起数学与哲学两大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马克思有句名言:“一门学科只有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依据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给出的质变定理与量变定理及其应用,在唯物辩证法哲学数学化研究领域,在数学融入辩证法思维的哲理数学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1.2.2可视化程序设计
(1) 可视化研究内容及现状
可视化是从多个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科中孕育出来的,不同学科对其描述不尽相同,其基本思想是“用图形和图像来表征数据”。可视化作为解释大体积数据最有效的手段而率先被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采用,并发展为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可视化。科学计算产生大量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整体物理概念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如此科学工作者期望在计算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到情况和问题,从而能实时地对计算过程加以调节和控制。因此,科学可视化有两层明确的含义:不仅要求计算结果可视化,而且要使得计算过程可视化。可视化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土木工程离不开数据处理,这种数据不仅数量大,而且较抽象,难以理解。工程师更愿意用内力图来表示内力的情况;用单元受力图来表示某点的受力状态;用挠度来表示某种荷载下构件或结构的弯曲程度等等。可视化计算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建筑物、大型结构风洞试验的可视化计算,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可视化计算,施工过程模拟的可视化计算降。
(2)可视化中的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技术是指采用预定义参数的方法建立图形的约束集,并指定一组尺寸作为参数使其与几何约束集相关联,将其所有的关联公式融入到应用程序中,然后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修改参数,通过参数化尺寸驱动实现对设计结果的修改。在参数化设计过程中,参数和设计对象的控制尺寸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具有全局的相关性。参数化设计过程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过程,它存储了设计的整个过程,能设计出一族而非单一的、在形状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的产品模型。正是有了这种参数化的设计技术,才使得数据的改变在不同层次之间的传递具有关联性、同步性和即时性。因此才有了真正意义的自顶向下设计及以这种设计为基础的并行设计。特征,其字面意义是指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表征、标志等。在参数化的建模中,.特征一般是指组成复杂模型的基础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和孔等。
2可变模糊集模型与平台工具概述
2.1可变模糊集基本原理简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连理工大学陈守煌教授一直从事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5年至今,陈守煌在其建立的工程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了以对立模糊集定义、相对差异函数定义、相对比例函数定义、可变模糊集合定义,相对隶属函数定义为基础的可变模糊集理论。提出了利用相对差异函数和相对比例函数表示的质变与量变定理,进而提出了基于质变与量变定理的博弈定理和投票定理。下面对这些重要定义与定理作简要介绍。
3 可变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分析........... 26-35
3.1 变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 ...........26-29
3.2 可变模糊聚类迭代模型........... 29-30
3.3 应用实例........... 30-35
4 可变模糊模式识别、多目标可变模糊...........35-52
4.1 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 35-41
4.1.1 概述........... 35
4.1.2 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35-39
4.1.3 工程实例 ...........39-41
4.2 多目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41-52
5 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评价........... 52-87
5.1 概述...........52
5.2 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研究进展........... 52-53
5.3 大连市概况 ...........53-55
5.3.1 自然地理位置........... 53
5.3.2 水资源状况 ...........53-55
5.3.3 经济发展现状 ...........55
5.4.大连市需水现状与预测........... 55-58
5.4.1 预测方法 ...........55
5.4.2 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55-57
5.4.3 需水量预测........... 57-58
5.5 大连市的供水预测 ...........58-60
5.6 大连市2020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60-63
结论
模糊集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用的触角已伸向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的许多方面,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应用数学的分支学科。但模糊集合论是静态概念、静态理论,不能描述模糊现象、模糊事件、模糊概念客观上存在的动态可变性。可变模糊集理论以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度函数概念为基础,通过连续统的概念弥补了模糊集合论静态概念与理论的不足。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领域中存在的模糊性现象,应用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可变模糊聚类模型,对新疆伊犁河雅马渡气象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和检验预报,预报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令人满意。应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和多目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实际工程的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变参数、变权重得到模型的四种不同形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己是当务之急。为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为各级领导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及时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利用可视化技术,以WINDOWS系统为操作平台,通过VC料6.0中的MFC框架,开发出了基于对话框的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评价可视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指标定额法对2020年大连市需水情况进行预测。根据大连市水资源利用与供给条件,预测2020年大连市的供水情况。运用相关模型得出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具体方案。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对得出的配置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并将其以可视化的形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六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由于人口众多,造成我国的能源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目前已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能源危机。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相当不合理,煤还是主要消费能源,从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并且能源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大力开发与应用一些新的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当前,建筑能耗在我国的总能耗占的比例为 27%,但据研究分析发现,建筑能耗明显出现了上升的态势,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的比例较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我国的建筑能耗比重还有待进一步上升。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建筑智能化、良好的室内环境以及电气化成为了一股新的发展潮流。紧接着,暖通空调能耗以及采暖供水等方面的耗能比例将会有所增加,由于常规能源煤的使用造成了环境质量的大幅下降,很多地区都对采用煤炭供暖供热给予了一定的限制,能源形式改变后虽然环境污染有所改善,但总的用量并没有有所降低。近年来,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全国也开始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电力供应危机。因此,鼓励和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中的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再加上经济发展导致的建筑舒适度的提高,更加加剧了由能源结构带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因此,开发和应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内部采暖供热所不可逆转的发展理念。
1.1.2 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的环境开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资源也出现了枯竭的现象,这些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的必要。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建筑采暖供热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意识到了采用不可再生能源对自然造成的极大伤害。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绿色能源,开始研究开发和应用一些可再生的清洁的建筑供暖供热能源。
我国很多的专家学者在建筑采暖供热方面采用新能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一些农村地区,风力发电以及被动式太阳房已经开始普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采暖供热耗费能量比较大的城市地区,只有太阳能热水器有所采用,其他不同形式的新能源的应用水平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并且相应的研究也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提高居住品质需要依靠绿色建筑设计,要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进行建筑的采暖供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建筑特点,充分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采暖供热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合适的模式,从而促进采暖供热朝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项目相关资料,分析了项目的基本概况,采用了公司很多分析性资料和数据,从而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评价,为进行项目热源的对策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文献梳理法。
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回顾了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建筑节能理论、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以及项目与项目管理理论等内容,并做了相关梳理和总结,为下面论文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再生能源相关理论
1981 年 8 月,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会,会议上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概念,该概念是在通过的内罗毕行动纲领中明确确定的。纲领指出,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可更新的新能源,它与一般的化石能源不同,它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能源,即使在使用过程中有所消耗,也能很快得到补充;它是新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使用的过程中以及补充恢复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大的伤害,也不会造成任何的污染,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
与其相对应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所谓的不可再生能源指的是那种被使用之后在一定的时期都不可能再得到补充和恢复的能源,比如石油和煤就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是埋在地下深层的古生物遗体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年代后才形成的,这些原料一旦使用之后,在数百年之内很难得到补充和恢复。
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一些概念还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新能源和常规能源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3章 新热源供应技术发展现状........................... 22-32
3.1 太阳能供应现状........................... 22-25
3.1.1 太阳能热泵技术 ...........................22-24
3.1.2 经济性分析以及应用前景 ...........................24-25
3.2 地热能供应现状........................... 25-29
3.2.1 地热能的直接利用........................... 25-27
3.2.2 地热能供应技术........................... 27-29
3.3 污水能供应现状........................... 29-32
第4章 东丽湖区项目热源现状........................... 32-41
4.1 项目简介 ...........................32-33
4.2 东丽湖区项目热源现状分析........................... 33-39
4.3 东丽湖区项目供热需求分析........................... 39-41
第5章 东丽湖区项目新热源建设方案分析 ...........................41-51
5.1 东丽湖区项目新热源建设总体规划........................... 41-43
5.1.1 新热源建设总体思路........................... 41-42
5.1.2 新热源建设主要任务........................... 42-43
5.2 东丽湖区项目新热源建设技术选择分析........................... 43-48
5.3 东丽湖区项目新热源建设经济...........................48-51
结论
在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通过分析东丽湖区建筑采暖供热的概况,对该区域内的采暖供热能源进行的深入的研究与剖析,然后通过分析目前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可能性,从而为项目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建议。这对其他建筑采暖供热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其他领域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提供了一个比较类似的思路,引起人们对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开发和应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建筑中采暖供热的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由能源结构带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因此,开发和应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内部采暖供热所不可逆转的发展理念。
二、应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要多元化,具有综合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还是以常规的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为主,从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开发和利用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关注话题,但是,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应用大部分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其应用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应用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来逐步代替这些不可再生的污染性能源,综合利用多种新能源,从而更好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三、东丽湖区建筑采暖供热项目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东丽湖区建筑采暖供热项目被市政府赋予了很高的功能定位,即产业功能区、休闲度假区、配套服务区以及生态居住区的综合性环保区。再加上该区域有利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实现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七
1.绪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的能源利用经过了从柴薪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石油时代的转变。经过两次能源转型后所形成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并不断进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难题也日渐突出。可以说,当前的国际能源体系演变遇到了结构性难题,国际能源体系的重建与国际秩序的重构具有了内在的同一性,国际能源消费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
一、 研究缘起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 l°C,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 0.9°C,沿海海平面上升了 90毫米。'近几年来,我国局部地区也深受气候灾害影响: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2011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在我国气候状况形势恶化的同时,能源状况也令人担忧,中国1993年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11年上半年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从2010年的55%上涨至55.2%,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2015年,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世界上原油产地集中的南美、中东、北非等地又大都是国际政治的"火药桶",在能源运输过程中还面临着石油管道、海上安全等重大隐患,中国化石燃料在能源一次性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过高更使中国的能源和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必须"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中国也想通过发展新能源来加入国际碳减排。巴马能源新政背景下的中藥新能源合作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确立一种低碳经济,在国际上,中国要充分参与国际环境机制以其发挥更重要的影响"'。与中国相比,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资源环境问题(见图0-1)。
实施了积极的能源新政,这些能源政策为中美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奥巴马能源新政背景下,中美新能源合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全球最富有的发达国家,双方旨在消除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方面的合作能够树立典范,由此产生的实践和技术将为全球努力提供动力,包括就建立后京都气候体制达成协议的努力"。美中新能源合作的成功与否对两国关系乃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新时期中美新能源合作既有应然性又有现实必然性。
2.相关概念界定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也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础'之一,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化石能源的枯竭,人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地集中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新能源开发成为人们能源利用的主要出路之一。新能源作为传统能源的衍生和替代品,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更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中美新能源合作源远流长,奥巴马能源新政实施以后,中美新能源合作更是方兴未艾,然而新时期中美新能源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对两国关系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 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常规)能源而言的,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而获得的能源,而且新能源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某些能源在其开发之初是新能源,但在其利用过程中又逐渐会变成"常规能源"。根据1978年12月20日联合国第三十三届大会第148号决议,当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包括14种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水温差能、波浪能、木柴、木炭、泥炭、生物质转化、畜力、油页岩、焦油砂及水能。1981年,联合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会议则将"新能源"定义为"应用新技术和材料,可以持续更新,实现永续再循环的能源",将"新能源"分为"大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三类",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畜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共:14种。联合国幵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进一步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Small-hydro)、太阳能(Solar)、风能(Wind )、现代生物质能(Modembiomass)>地热能(Geothermal)、海洋能(Ocean);传统生物质能(TraditionalBiomass)我国《辞海》将"新能源"解释为"指刚开发利用,但限于当前技术、经济水平尚未广泛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等"。《中国百科大辞典》将"新能源"解释为"又称'非常规能源',相对常规能源是新利用或正在开发研究的能源"。1997年国家计委《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的暂行规定》首次将"新能源"定义为"是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
第三章 为中美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30-41
一、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出台背景..................... 30-32
二、奥巴马能源新政为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32-35
三、奥巴马能源新政背景下的中美新能源合作..................... 35-39
(一) 新能源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大 .....................36-37
(二)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37-39
四、新政背景下中美新能源合作的新特点..................... 39-41
第四章中美有效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1-45
一、新能源合作过程中不断实现认同..................... 41-42
二、拓宽了中美关系边界.....................42-43
三、重塑两国 “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3-44
四、优化地缘政治结构.....................44-45
第五章 中美新能源合作面临的障碍及其影响 .....................45-55
一、中美新能源合作面临的障碍因素 .....................45-48
(一) 气候变化分歧 .....................45-46
(二) 传统贸易障碍 .....................46-47
(三) 新时期新障碍..................... 47-48
二、中美新能源合作面临障碍的原因分析..................... 48-51
(一) 对对方发展新能源战略意图缺乏信任..................... 48-49
(二) 美国国内相互擎肘的议会及政党政治..................... 49
(三) 美国在中美新能源合作中的双重标准..................... 49-50
(四) 美国国内对发展新能源存在不同意见..................... 50-51
三、中美新能源合作面临的障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51-55
结论
奥巴马本届任期即将结束,回顾奥巴马能源新政为美国经济以及中美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时,我们既会为中美新能源合作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会对横亘在中美关系之间的"碳关税"、"301调查"和"双反调查"如鲠在喉,而奥巴马上任之初雄心勃勃的绿色能源计划对美国经济仅有的1%的贡献及索林德拉(Solyndra)太阳能公司破产所带来的批评和质疑也会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应有的反思和启发。
正如文中所言,中美新能源合作从美国一方而言,是其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危机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美国新能源技术的日益巩固、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以及页岩气和加拿大油砂岩的开采,美国方面促进中美新能源合作的动力和激情正在逐渐消退,而"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使新能源合作在中美关系中的权重逐渐转轻。从"阿拉伯之春",到福岛核电危机,再到欧美债务危机,国际政治的焦点并没有从眼下的传统安全转移到未来的气候灾难和能源转型之上,国际体系的权势资源也并没有实现欧美等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转移,中美新能源合作亦没有成为国际新能源合作的楷模和典范,而新能源合作更没能成为中国阻止美国重返亚太及插手南中国海事务的话语筹码……中美新能源合作还要继续进行但值得肯定的是,奥巴马能源新政所开启的中美新能源合作一定会成为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基点和里程碑,中美新能源合作也一定会随着中美两国各自的政策变动而对中美关系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就当前而言,中美两国应该尽快找到新能源合作的平衡点,确立游戏规则,为中美关系谋福,为两国人民谋利。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中指出,"中美的互动就像钟摆一样,始终会在合作与冲突之间摆动,有时摆幅小一些,有时则会出现令人吃惊的大起大落,这表明双方在力量的消长中正进入一个新的磨合阶段。"中国在崛起中需要进一歩适应自己的角色,而美国也需要进一歩适应中国的新角色。新能源合作就为中美双方适应这种新变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场域,中美双方都要理性地认识这种变化并调整心态逐渐适应。新的大选年已经启程,围绕能源问题和中芙关系的激烈争吵一定会成为总统选举的重头戏,究竟谁会成为白宫的下届主人,新能源合作给未来的中美关系带 .来的是合作抑或冲突,中美关系又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八
一、 绪论
21世纪初,随着美国安然事件的曝光,世界通信、施乐等上市公司也相继出现财务丑闻,美国甚至全球的股民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在我国资本市场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事件也是频频发生。很显然,财务舞弊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作为一种会计现象,它既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孤立的,其存在具有深层次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降低公司的运营风险日势必成为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的必经之路。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引发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广泛讨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法律遵循性备受关注,2002年7月30日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案中404条款对上市公司建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并维持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条款要求企业执行官或财务总监签署年度报告以确认其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程序的责任,管理层每年需对内控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外部审计师要对内控控制体系和控制效果进行测试并出具审计意见。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且,在21世纪初,随着美国安然事件的曝光,美国很多的上市公司也相继出现财务丑闻,美国甚至全球的股民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很显然,财务舞弊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中国石油做为一家大中型企业,在美国和香港成功上市,按照在境外上市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那么,在现有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使中国石油面临的内部控制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但是,我们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从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加以完善。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个健全且有效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在组织内部及财务管理方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1、 加强财务内控体系构建的意义
(1) 有利于国家会计法津法规的贯彻实施。《会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国家为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法规,是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使国家的法律法规与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需要,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
(2) 能够进一步为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企业的会计工作涉及到内部外部很多方面的利益,必须依法进行。个别企业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大都与财务制度不健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使企业的会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这是保证企业贯彻落实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做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建立并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参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无论对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的思想和实践历史悠久,其伴随着组织的形成而产生。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这五大发展阶段。在每一阶段,内部控制都被赋予不同的内涵。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 "内部控制系统"的概念,其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促使与现行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种合理保证。"。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构成。
三、西南化工销售公司物流现状与环境分析.............................. 14-29
(一) 西南化工销售公司发展概况.............................. 14-15
(二) 西南化工物流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5-18
(三) 西南化工物流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18-21
(四) 国内石化市场现状市场预测.............................. 21-25
(五) SWOT分析.............................. 25-29
四、西南化工销售公司物流战略总体规划.............................. 29-36
(一) 西南化工指导思想和原则.............................. 29-30
(二) 西南化工物流战略选择.............................. 30-33
(三) 西南化工销售公司物流发展规划.............................. 33-36
五、西南化工销售公司物流战略实施 ..............................36-53
(一) 西南化工大物流概念 ..............................36
(二) 西南化销售公司物流战略实施.............................. 36-46
(三) 西南化工物流优化方案.............................. 46-49
(四) 西南化工物流战略保障措施 ..............................49
(五) 西南化工物流战略实施途径.............................. 49-53
结论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无论对于企业、理论或是全社会,建立与完善财务控制体系都是都是必须的。财务内部控制使企业得以强身健体,防范内部管理失控以及防止内部财务信息失真。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需求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的前景和展望。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设计恰当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及持续有效的系统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通过对以上方案内容所做的综合评价,说明西北化工销售公司在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全体财务员工对内控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一级核算方面的努力,树立了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的风险管理理念,并且通过开展多次针对财务内控知识的培训,让大家从上至下加强财务内控知识的认识。对相关岗位人员开展了旨在纠正控制偏差、强化流程完整和准确执行意识的沟通式培训。以实际案例全面介绍了整个财务内控体系建立的过程,并确定了这种方案有推广的保障性。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司财务内控方面面临的问题。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只在涉及问题上做了初步尝试,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自不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企业处于全球化激烈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控制目标已从以査错防弊为主转向以控制风险为主,加强自身应对风险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探讨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强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必然和当务之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联系45MBA学位论文作者:王娟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财务内控体系构建研究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样必然会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和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有了严谨的财务内控制度的保障,必然会使企业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之路。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城乡供水需求,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全国各大油田的滚动开发和石油化工企业的迅猛发展。石油在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往往会以含油废水、落地原油和含油废弃泥浆等形式进入土壤和含水层,成为地下水土的污染源。
据估计,我国每年近 60 万吨的石油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石油污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石油类污染物不易降解,且具有“三致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严重危害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因而石油污染物在地下水土中的迁移衰减过程备受关注。研究区我国东北某油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较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与其他油藏相比,高凝油具有高含蜡、高凝固点、低油气比等特性,常温下高凝油呈固体状。
为防止因含蜡导致的油井产量下降,甚至造成停产等严重危害,研究区开采井中普遍注入油机清腊剂,其成分中 20%左右为氯代烷烃。经过 30 余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加工历史,当地石油烃类及相关衍生污染越发严重。2005 年此油田公司产生固体废物约 21 000t/年,含油污泥约 43 000 t/年。虽采取回收处理措施,但仍对周围的地下水土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石油类染污物是由多种复杂有机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2010 年 6 月对该油田石油污染污染场地所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全扫描结果,检出近 30 余种有机物。通过对全扫描等离子流图波峰面积、毒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等比较后,发现二氯甲烷(CH2Cl2)、三氯甲烷(CHCl3)波峰面积、毒性较大,出现频率较高,属于美国饮用水标准(EPA2009)中优先控制的可能致癌有机物,其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一旦进入包气带和地下水中,其污染调查及恢复治理的难度非常大,因此选取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作为判定本次石油污染浅层地下水中微生物降解响应规律研究的特征污染物。
1.2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简介
1.2.1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物理化学特性
二氯甲烷与三氯甲烷均是无色、透明、极易挥发、比水重的液体,并具有类似醚的气味和甜味,不燃烧,但与高浓度的氧气混合后形成爆炸物型混合物。两者均微溶于水,与绝大多数常用有机溶剂互溶,与其他含氯溶剂、乙醇、乙醚也可以任意比例混溶。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因在环境中有累积性、长效性、剧毒性及难降解性,同时对环境(如破坏臭氧层)和人体健康构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因而倍受关注。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最早在 1936 年被列为 13 种危险的含氯脂肪族化合物;上世纪中期被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1976 年被列为美国 65 类有毒有机污染物清单;1989 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禁止使用;同年又被列入我国环保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主要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脏、肝脏、肾脏及大脑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的急性中毒,初期有头晕、恶心、呕吐、兴奋、黏膜刺激和皮肤湿热症状。之后呈现精神紊乱、手脚麻木、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症状,当在非常高浓度下暴露时可能导致死亡。长期接触导致的慢性影响主要有消化不良、头痛、乏力、失眠等症状,并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反应。研究表明长期暴露的工人并无癌症得病率增加的迹象,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入疑似致癌物。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本次研究的石油污染场地位于某油田开采区,该油田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开发历史。随着油田的滚动开发和石油化工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中石油污染现象越发严重。其中,油田西部开采区一输油管道因意外泄漏,致使原油和含油污水冒出地表,并在输油管道周边形成一油渍坑,使浅层地下水和土壤遭到石油污染。
2.1.2 气象水文概况
2.1.2.1 气候
研究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干冷同期、雨热同季、温度适宜。研究区年平均气温为 8.4℃,一年中 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 23.4℃,一月份最低,平均值为-10.2℃;年平均降水量为 623.2 毫米,年际间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平均降水量为 392.1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 282.3 小时;年平均风速为 4.3m/秒,全年以西南风为主,冬季刮北风及西北风。土壤在 11 月中旬开始冻结,下旬封冰;解冰期在 3 月上旬,4 月上旬化通。全年无霜期 204 天,初霜为 10 月中旬,终霜为 4 月上旬。
第3章 地下水土污染特征分析与评价.............................. 32-49
3.1 地下水土的监测、取样与分析............................. 32-36
3.2 土壤石油烃污染特征............................. 36-42
3.2.1 土壤石油烃背景值的确定 .............................36-40
3.2.2 土壤石油烃污染评价............................. 40-42
3.3 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42-49
第4章 氯代烷烃生物降解的地下水化学响应特征 .............................49-58
4.1 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空间分布特征............................. 49-51
4.2 地下水现场检测指标时空分布规律............................. 51-53
4.2.1 氧化还原电位(Eh)............................. 51-52
4.2.2 酸碱度(pH) .............................52-53
4.3 地下水中电子受体及相关还原产物分布规律............................. 53-55
4.3.1 地下水 Fe、Mn 浓度特征............................. 53
4.3.2 地下水 SO2-4浓度特征 .............................53-55
4.3.3 地下水 HCO-3浓度特征............................. 55
4.4 地下水生物降解作用的空间分带 .............................55-56
4.5 氯代烷烃生物降解定性评价............................. 56-58
第5章 氯代烷烃生物降解的生物群落响应特征............................. 58-72
5.1 材料与方法............................. 58-61
5.2 结果与讨论 .............................61-70
结论
(1)本次研究采用68个表层土样和50个钻孔土样的总石油烃浓度测试数据,运用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法确定污染场地及其周边土壤总石油烃背景值,并用监测断面法、比拟法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其值为10mg/kg。
(2)水平方向上,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而有所差异,研究区芦苇湿地土石油污染程度显著高于稻田耕作土;整体表层土壤总石油烃浓度空间变异性较大,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污染源处、油站和采油井附近,且表现出明显的点源污染特征,即离污染源越远,土壤中石油烃含量迅速降低,并趋于背景值。
(3)垂向上,污染场地深层土壤总石油烃浓度明显低于表层土壤,最大值出现在0~0.2m土层,随着深度加深石油烃含量逐渐降低,接近土壤总石油烃背景值。
优秀新能源工程硕士论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速度剧增,低碳节能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1]。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2] [3],大规模的分布式发电,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的接入,大量的整流逆变设备投入使用。PWM 整流器是具有网侧高功率因数,能量可双向流动的电力变换设备,应用于众多场合,但目前所使用的 PWM整流器普遍为硬开关整流器,其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大量使用,将造成大量的能量损耗,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热量产生,对开关管具有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额外的降温设备对其进行降温,此举不但成本升高更使设备效率降低。 为了减少降低开关损耗,能量损失,寻求一种低温升高效率的 PWM 整流器的技术改进方法势在必行。一般来说,开关管的温升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电流,二是电压,三是开关器件的电阻,四是开关频率,这四者皆与温升成正相关。在研究中,由于开关器件在设计时即已加以考虑,对其不作讨论,因此,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其他三方面着手。降低开关频率可相应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开关动作次数,开关器件温升减小;另一方面即软开关技术,使开关管导通前电压或电流为零,即不产生导通损耗,开关器件温升将大大降低。本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加以阐述并分析其优缺点,最终选择最合适的研究对象。
..........
1.2 高效率整流器的研究现状
对高效率 PWM 整流器的研究主要从降低开关损耗为切入点,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低开关频率整流器,利用合理的拓扑结构和更优化的控制方案,使PWM 整流器在较低的开关频率时有较好的功率因数和电流波形;二是采用软开关技术,一般来说有零电压或者零电流软开关或者两者结合的软开关技术,采用软开关技术的 PWM 整流器可以降低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大功率牵引和传动系统中,由于功率较大,电流也较大,逆变器的开关频率一般很低,但开关频率太低时,电流波形的表现并不理想。文献[4]提出了多模式调制策略,对空间矢量调制脉冲生成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多种满足半波奇对称、四分之一周期偶对称和三相对称要求的 SVPWM 同步调制策略,并分析了不同调制模式之间的切换原则,通过多种调制模式之间的平滑切换,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文献[5]针对低开关频率时电流谐波大的问题,提出了不对称规则采样与SVPWM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提高了PWM整流器的有效输出性能,有效地降低了电流谐波畸变。在文献[6]中,为提高中高压大功率 PWM 整流器的输出能力,需要降低 PWM 整流器的开关频率以降低开关损耗,这将造成整流器id ,iq电流分量耦合严重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献提出了复矢量电流控制器。文献[7]提出了一种脉宽调制和移相控制相结合的低开关频率逆变器,其采用多组结构相同的阶梯波合成逆变器,然后错相叠加每组逆变器的 PWM 波形,从而使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接近于无谐波状态。文献[8]结合满意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三电平满意预测复合控制方案,实现了 PWM 整流器的低开关频率运行,并针对三电平拓扑结构的高电压冲击问题,给出了优化开关序列,解决高电压冲击问题的同时,降低了系统损耗,提高了整流器运行效率。上述总结了低开关频率 PWM 整流器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其大部分研究是基于控制或者调制方案的研究,且大部分的低开关频率 PWM 整流器或逆变器适用于中大功率场合。当 PWM 整流器或逆变器的功率不高时,可能无法采用上述低开关频率的控制方案,因此研究在高中低功率情况下均能适用的高效率 PWM整流器非常有必要,软开关 PWM 整流器势必成为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传统三相 PWM 整流器一般为三相半桥拓扑结构,其具有拓扑结构简单,控制方法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使用硬开关电路设计,其在大功率场合由于开关损耗将使开关管产生大量的热量,对散热设计以及开关的选择均造成一定困难。本章将采样全新的软开关拓扑结构,由于它只在传统的三相半桥拓扑结构的直流侧加上辅助谐振支路,因此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本章首先将对采用的三相软开关PWM 整流器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其软开关实现条件,并给出了辅助谐振支路以及主电路的参数设计。
2.1 三相普通 PWM 整流器工作原理
三相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控制大部分和传统三相 PWM 整流器是相同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在此之前先介绍传统三相PWM 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如图 2.1 所示为传统三相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图中 ea、eb、ec分别为电网 A、B、C 三相的相电压,ia、ib、ic分别为电网 A、B、C 三相的线电流,L为电网侧的滤波电感以滤除谐波也作支撑无功功率的作用,R1为电感的等效电阻,Rs为开关管的等效电阻,C 为直流侧电容以滤除电压纹波稳定直流侧电压,储存电能并向负载提供能量的作用,RL表示负载,其消耗的能量由直流侧电容 C提供,同时电网侧对直流侧电容进行充电。在上一小节中,利用开关函数对三相半桥的传统三相 PWM 整流器描述了其在三相坐标系下的等效数学模型。在三相坐标系下,三相电量均为时变的,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常不希望系统是时变的,否则将增加系统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为了使交流侧的三相电量为简单的直流量,可以利用坐标变换的方式对其进行变换,建立在相应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下面介绍三相静止坐标系变换到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方法。
........
2.2 软开关 PWM 整流器工作原理
文献[15][16][17]提出的三相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如下图 2.4 所示,其基本结构为三相半桥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直流侧增加了直流谐振环节,直流谐振环节由一个辅助开关管 S7,以及和开关管并联的二极管,一个谐振电感 Lr,一个箝位电容 Cc组成。由于软开关三相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是在传统三相半桥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的直流侧增加了直流谐振环节,因此其调制策略和传统三相 PWM 整流器有所区别。如图 2.5 所示为三相 PWM 整流器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根据不同时刻电流绝对值最大相的不同,将一个工频周期分为六个区域。 考虑图 2.5 所示不同时刻输入电流绝对值最大相的不同,可以将传统六扇区SVPWM 矢量图中的每个扇区细分为 2 个小扇区,如图 2.6 所示。例如在扇区SECT1 中可以平分为 SECT1-1 和 SECT1-2 两个小扇区,在 SECT1-1 中 A 相电流的绝对值最大。由于细分成 12 扇区之后,零电压矢量的选择可以根据绝对值最大相电流的正负进行选择,因此若绝对值最大相的电流为正,选择电压矢量U7(111)作为零矢量,若绝对值最大相的电流为负,则选择电压矢量 U0(000)作为零矢量。
............
第三章 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 31
3.1 锁相环 ........ 31
3.2 调制策略 .... 39
3.2.1 SPWM 调制 .......... 39
3.2.2 SVPWM 调制 ....... 41
3.3 电流环设计 .......... 50
3.4 电压环设计 .......... 55
3.5 本章小结 .... 57
第四章 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58
4.1 控制芯片选择和介绍 .... 58
4.2 主电路器件选择 ............ 59
4.3 谐振支路参数器件选择 .......... 60
4.4 采样及保护电路设计 .... 61
4.6 本章小结 .... 65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 66
5.1 软开关 PWM 整流器仿真建模 ........ 66
5.2 仿真波形分析 ...... 68
5.3 实验平台搭建 ...... 73
5.4 本章小结 .... 78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
前面的几章对软开关的原理和控制策略以及电路设计都阐述了,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可行性,使用 Matlab/Simulink 进行仿真,在仿真验证了理论可行性之后,再在此基础上搭建实验样机进行实验。
5.1 软开关 PWM 整流器仿真建模
根据前面几章对整流器的建模、分析以及上一节中搭建的仿真模型,本小节对其仿真波形进行分析。为了比较使用 SVPWM 调制的普通 PWM 整流器和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区别,在控制基本参数一致的情况下(交流侧线电压、直流侧电压、直流负载、电网侧滤波电感、直流侧储能电容的大小),本文分别对上述两种整流器的直流侧电压电流波形、电网电流波形、电网电流畸变以及驱动和开关管两端电压的波形进行比较分析。 在图 5.6 中,(a)图为电网电压和电流的波形,由于电压和电流数值相差较大,图中电网电压 ea为放大 0.1 倍后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压和电流同相位,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图中有一段电流基本为零的时间,此时为整流器空载运行;(b) 、(c)图为整流器的直流侧电压和电流波形,为了模拟实验时的软起过程,在仿真中将电容初始电压设置为接近不控电压的一定值,从(b)图中可以看出,0.002s 时,PWM 整流器开始发波,此时直流电压 Udc开始提升,经过 15V左右的超调后达到稳定状态,达到给定电压 250V,之后在 1.2s 时,整流器合负载,此时,从(c)图可以看出,直流电流 Idc开始上升,同时,由于负载效应,直流电压 Udc有一定程度的跌落,经过大约 0.6s 的调节,重新达到稳态,直流电压Udc 维持在 250V 左右有微小的波动,直流电流 Idc亦基本稳定。
.........
总结
目前学术界对软开关 PWM 整理器不多,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大多需要增加两个开关管以上,使电路结构复杂,本文采用有源箝位拓扑结构,在直流侧增加一个谐振支路,只需要增加一个谐振电感、辅助开关管以及箝位电容,电路结构简单,且可采用较为成熟的 SVPWM 调制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稳定性。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 在熟悉普通 PWM 整流器基本原理的基础条件下,研究了普通 PWM 整流器的 SVPWM 控制技术,利用 Matlab 搭建了其仿真,并用实验验证了 SVPWM调制中的三种发波方式(三段式、五段式、七段式)。此外,研究了多种锁相环技术,特别是应对电压不平衡时的锁相环技术。
(2) 研究了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研究了其谐振过程,画出了十二扇区各个小扇区内的驱动波形。与此同时,对软开关 PWM 整流器电路的各种参数进行了设计,并制作用于实验的电路板。
(3) 研究了多种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电流环控制策略。在使用 SVPWM 调制的过程中,研究了原始的 dq 变换解耦控制方法,由于其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复控制和 SVPWM 调制想结合的控制策略,使实验效果明显改善。
(4) 软开关 PWM 整流器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利用 380-120 的变压器搭建了交流线电压 120V 直流侧电压 250V 的软开关 PWM整流器的实验平台,并通过样机实验完成了理论验证,实现了软开关 PWM 整理器主开关管和辅助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整理器运行效率。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