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生物工程论文,生物工程是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能源学等各学科的结合,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医药、食品、农林、园艺、化工、冶金、采油、发酵罐新技术和新底物的环保等方面。(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生物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1章文献综述
1.1引言
邻苯二甲酷胺类化合物的代表药物是氟虫酰胺,氟虫酰胺是1998年拜耳公司和日木农药公司联合开发的杀虫剂,日本农药公司以n比嚷二醜胺类化合物为先导,最终在二十世纪末,在大量构效关系的经验总结上,开发了氟虫酰胺。氟虫酰胺对蜜蜂毒性很低,对鲤负(水生生物代表)毒性也很低,在--般剂量下对有益虫没有毒性(几乎无毒)。受氟虫酰胺的启发,各大农药公司开始研发针对鱼尼丁受体的杀虫剂。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代表药物为氯虫酰胺和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图1.9)是杜邦公司2002年开发的[23],并于2008年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登记防治鳞翅目昆虫并且商品化。氯虫酰胺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对危害田间作物、果树、蔬菜,其他特种作物和草皮中的咀嚼口器害虫,能提供高效,长效,广谱的防治作用。继氯虫酷胺后,杜邦公司又研发另一个高效的杀虫剂一氰虫酰胺(图1.9),氰虫酰胺的效果更加优于氯虫酰胺,今年已经上市。具有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结构的氯虫酰胺杀虫剂与其有邻苯二甲酰胺类结构的氟虫酰胺杀虫剂相比较,因其具有更好的杀虫活性和更快的作用效果而备受重视。
………………
1.2含氟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医药农药领域中的应用
氟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为1.35A,比氧原子的范德华半径大23%,而且具有很低的可极化性,因此氟原子是和氢原子最为接近的原子。氟作为电负性最大也是最活拨的非金属元素,其形成的C-F键键能为485.7KJ/mol[5],比碳氢键的键能大约大70KJ/mo。碳-氟键是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最强的化学键,它不仅较短,而且是高度极化的,其偶极矩在I.4D左右,正因为这些性质,化合物中引入氟原子或者将a原子替换为氟原子不会使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会引起化合物电子效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957年合成的抗代谢药物一5-氟尿啼淀[8]是首次人工合成的含氟药物。该药物基于氢原子与概原子在体积上的相似性和在反应性上的根本差别而发挥作用,抑制胸腺啼淀核苷合成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多的药物设计中都会考虑到氟原子。喹诺酮类药物中有一类药物是獄喹诺酮类药物,氟_访酮类药物足指含献的第三代喹诺酮药物,由于在原有的结构屮加入了氟,致使其在药代学和临床应用等方而得以扩大。从这个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含氟药物已经有着举足轻通的地位。氟喹诺类类药物代表性的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含氟药物在医药市场中也片据重要地位也可以从辉瑞公司开发的“重榜炸弹”药物一阿托伐他丁看出,其在2009年全球销售额高达123亿美元,2010年其销售额达到了 133亿美元。抗忧郁药物氟西汀在抗抑郁药中其销量也是全球第一。除了上述药物,含氟的代表药物还有镇静剂氟哌利多,消炎药物二氟拉松,激素类药物氟氢可的松、氟氯耐德、氟地卡松,抗心率失常药物氟卡尼,抗真菌药物献康唑、氟胞啼唳,催眠药物氟马西尼,抗哮喘药献尼缩松(图1.1)。
………………
第2章合成含二氟甲基邻甲酸氛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2.1研究背景
此结构通式将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分为二个部分A、B、C。对A结构的研究比较少,通常只是换了苯环的取代基团,改动较大的会用取代的杂环或者苯并杂环,研究表明A部分的结构修饰对活性的影响并不大。对B部分进行结构修饰的研究比较多,当R2为I密晚、啦略、噻吨、噻盼、三啤以及基批哗、苯基P比唾等各种基团时,口比淀基(1比挫的杀虫活性为最优[53]。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人员对批P定基n比咯基也进行了一些修饰,但是最终发现3位Br或者CF3取代时活性最高。C部分的结构修饰有三个方向,一方面足酰胺结构的衍生,将酰胺变为硫代酰胺、或者N取代的酰胺;一方面是R3基团的变化,在此方面做改造的很多,因为B部分活性几乎没有;一方面是将C部分和B部分成环或者与A的苯环相连接成环。
……………
2.2实验仪器与试剂主要仪器
本章中共合成了 10个中间体Y LX-Z-01 -10,合成通法如下:在50mL的单U圆底烧瓶中加入2.2mrnol取代的邻氨基苯甲酸化合物和lOmL的氯化亚砜,80°C问流反应2-3h。TLC点板跟踪反应,待反应结束,将过量的氯化亚砜蒸除,得到淡黄色的液体取代的邻氨基苯甲酰氯化合物(24-33),直接用于下一步的反应。在50mL的单口岡底烧瓶中依次加入2rnmol的2,2-二氟乙胺,2.4rnrnol的DIPEACRN-二异丙基乙胺)和经过干燥处理的CHzCh,冰浴下搅拌。将上一步制得的取代的邻氣基苯甲酷氯(24-33)用少量干燥的CHaCh溶解后慢慢滴加到反应液中,室温搅拌至原料点消失(TLC跟踪)。蒸除溶剂,用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取代的2-氨基-N-2’,2’-二氟乙基苯甲酰胺YLX-Z-01-10。
…………………
第3章高活性化合物优化及活性测试........... 28
3.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8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9
3.3 WjjU14合成路线的优化.......... 30
3.3.1 2氟乙基苯中酰胺.......... 30
3.3.2化合物WjllI4的合成.......... 31
3.4化合物Wjjll 14的LC5测试.......... 32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3.6 本章小结.......... 33
第4章芳烃苄基位的氧化及其机理研究.......... 34
4.1研究背景..........34
4.2实验仪器与试剂..........36
4.3目标化合物的合成..........38
4.4结论与讨论..........39
4.5小结..........42
第4章芳径节基位的氧化及其机理研究
4.1研究背景
2009年,Vinod报道了 2BA酸和过硫酸氧钾联合使用将芳烃节位碳氧化成相对应的酮(图4.3)。从反应中我们看出,年纯使用BX不能得到我们所预期的产物,联合使用氧化剂IBA和Oxone可以得到所预期的氧化产物,但是收率并不是很理想。最近,他又报道了在只用过硫酸氢钾不用其他催化剂或者¢1化剂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溶剂可以将硫醚选择性的氧化成砜或者亚砜[92](图4.4)。此反应和Desai所报道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Oxone对硫代化合物有良好的选择性。本课题组本来试图在Oxone-NH4Br-CH3OH体系中在芳烃的東位引入溴原,但是意外得到一定量的卞驻位的碳鉍键氧化的产物。由于过硫酸M钾的性质温和,是良好的氧化剂,因此,我们打算使用过硫酸氢钾,改变溶剂和盐,优化反应的条件期望能以较高的产率得到一系列的芳烃苄基位的碳M键氧化的产物。
………………
总结
本论文以商品化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二氣甲基(-CF2H)的氯虫酰胺类似物(YLXAO 1-YLXA10),并测定了它们的杀虫活性;同吋,还进一步测定了其杀虫活性。在论文第三部分研究出一个高效、无金属催化剂存在的将芳烃苄基的碳氢键的氧化为羰基的绿色的新颖的氧化体系。以二氟乙胺替代甲胺为原料,将二氟甲基引入到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得到十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二氟甲基的氯虫酰胺类似物(YLXA01-YLXA10)。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NMR、l3CNMR, l9FNMR和HRMS-ESI的鉴定,并对十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杀虫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YLXA02, YLXA10杀虫活性显著,在lppm的浓度下对粘虫的致死率均在90%以上。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 文献综述
1.1生物柴油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对替代能源的开发日益受重视;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意识的增强,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石化能源作为燃料是造成环境恶劣的主要元凶之一,尤其是近期以来北京等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对人体造成的极大危害,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寻找一种新型的环保型能源来代替传统石油燃料的迫切性[2]。通过表1.1可知,生物柴油除了具有与石化柴油相似的燃烧性质,而且还具备石化柴油所没有的优良性质,如:可再生性、环境友好型等。因此,生物柴油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成为可以代替或者部分替代石油柴油的重要新型能源。“4-:物柴油”即脂肪酸甲醋,是石油燃料的一种良好的替代品⑴。生物柴油主要是利用动、植物油或废油、精炼油脚作为原料制成的一种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与工业原料。生物柴油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2年,名来自德国的工程师rudolph发明了 一种可以利用食用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但是燃烧效果并不佳;于是,在1895年的时候,他又提出了将食用油与短链醇反应,将其生成产物(即生物柴油)作为内燃机的燃料。生物柴油主要是由动植物油脂、废油和精炼油脂等可再生原料同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所形成的甲酷或乙酯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反应过程见图1.1。
………………
1.2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1947年,Wan和Chang等进行了高温裂解桐油生产生物柴油实验的探索:将桐油与石灰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裂解制备生物柴油,将得到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产物中是柴油、汽油及煤油的混合物,其中柴油含量较多。Schwab等对大豆油进行高温裂解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产物经分析发现其中60%为烧烃和烯烃,但是产物的性质与石化柴油还是很相似的。1993年,Piochli7等利用SKVAlsCb将椰油和棕榈油催化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经分析,该产物的性质与石化柴油非常相似。高温热裂解法的具有操作简单,对原料可以充分利用等优点,由于其生产工艺程序复杂,设备要求高,但是由于其生物柴油产率低,因此并未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酯交换法指的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在酸、碱、酶等催化剂催化作用下,或者在超临界的条件(即不使用任何催化剂)下使甘油三酯和甲醇乙醇等短链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的方法。整个醋交换反应是由三个连续的可逆反应组成的,每一步都会有一个脂肪酸甲酯生成反应方程如图1.2所示,由于酷交换反应为可逆反应,因此,一般在试验中都会加入过量的醇,使反应的平衡向生成生物柴油的方向进行。
…………………
2微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2.1引言
微反应器是一类利用微加工技术制造的小型反应器的统称。与常规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因其优良的传质、传热性能被应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因微反应器结构设计不同,导致其传质、传热效率亦不相同,所以生物柴油的生产效率因反应器结构而异。例如,中国专利CN 100372915C公开的以市售毛细管作为微反应通道的微反应器制备生物柴油,停留时间为5 min左右,生物柴油收率可达95%。但是该技术需要将反应物料进行预混合,实际上在此过程中低效率的反应已经开始。因此,加上预混合的反应时间,该技术合成生物柴油的总反应时间并不短,而且液液两相的混合仅仅依赖于流速,传质效率亦不高。CN 101333451A公开的技术将混合效果进行了改良。该技术的微反应系统由微混合器和微反应器两种设备组成,且在微混合阶段就进行加热以便幵始反应。不考虑微混合的时间,通常反应液在微反应器中需停留5 min人:右,生物柴油得率可达95%。这两种技术均存在缺陷,ft.先微通道内流体混合效率差,导致反应时间较长,通常需要5 min左右;其次反应需要预混合或额外的微混合器,增加了辅助设备。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化工技术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微通道反应器的设计、制造与应用,幵发了不同类型的微反应器用于各类反应(中国专利CN101544568A、CN102775292A、CN102784543A)。本章将对我们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光文研究员、初建胜老师的帮助下构建一套同时具备微混合和微反应的微通道反应器,本章将对这套微通道反应器进行介绍。
………………
2.2微通道反应器的设计
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大豆油和甲醇两相不互溶,从而影响了生物柴油的收率,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大豆油与甲醇液-液两相的混合程度对于生物柴油的收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微反应器中,大豆油与甲醇两相的混合一方面取决于反应液在高速流动时形成的瑞流,另艺方面则是与通道本身的结构相关,例如通道为直线型的结构其混合效果仅取决于流速,而通道一呈规则折角的还会因其结构产生额外的瑞流,混合效果更好。从文献报道看,目前已用于生物柴油生产的微反应器均含一个物料进口,在进行醋交换反应之前需要一个额外的混合器将醇、油脂和碱催化剂混合。此类微反应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微通道的微混合和微反应的功能,而且增加了额外的设备投资。
……………
3微反应器生产生物柴油影响因素............ 20
3.1 引言.......... 20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0
3.2.1实验材料 ..........20
3.2.2实验试剂.......... 20
3.2.3实验仪器.......... 20
3.3实验方法.......... 21
3.4分析方法.......... 25
3.5实验结果与讨论.......... 30
.6小结.......... 35
4 响应面法优化生物柴油生产工艺.......... 36
4.1 引言 ..........36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6
4.2.1 实验材料.......... 36
4.2.2 实验试剂.......... 36
4.2.3 实验仪器.......... 36
4.3 实验方法.......... 37
4.4. 分析方法 ..........39
4.5 结果与讨论.......... 39
4.6 小结 ..........47
5 微反应器中脂肪酶催化大豆油制备.......... 49
5.1引言 ..........49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9
5.3 实验方法.......... 50
5.4 分析方法.......... 51
5.5结果与讨论.......... 51
5.6小结.......... 53
5 微反应器中脂肪酶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探索
5.1 引言
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与石化柴油相似的理化性质而且具有原可再生性以及环境友好型等一系列石化柴油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生物柴油是石化柴油的良好替代品。目前工业上生产生物柴油主要是用化学法生产,但是化学法存在工艺复杂,产物不易回收,对环境污染大等缺点[84]。用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醇用量较小、酶可以重复利用等优点。但是在制备过程中,由于甲醇与大豆油的不相溶性,甲醇容易在体系中形成微粒与酶接触,导致脂肪酶失活[31'85]。因此,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会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机溶剂有叔丁醇、石油醚、正己烷等相对亲水性的疏水性溶剂[86'87]。二叔丁醇是一种疏水性的有机溶剂,与甲醇和甘油可以很好的互溶。但是有机溶剂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有机溶剂过多的话会将反应物的浓度稀释,从而不利于反应的进行;若有机溶剂过少的话,不能很好的将甲醇和甘油溶解,起不到任何环节脂肪酶失活作用。李俐林等曾研究了生物柴油收率与叔丁醇含量的关系:当叔丁醇含量与油脂的比例为0.5-1.2之间时,生物柴油的收率会随着叔丁醇的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且生产200批次后脂肪酶的活力并没有降低。Royon等在叔丁醇体系下利用脂肪酶催化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转化率可达97%,且在连续反应50h后酶活检测酶活,发现脂肪酶的活性仍然很高并未降低。但是和碱催化法相比,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周期较长,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生物柴油的生产周期加长,总的生产效率就会降低。
………………
结 论
本论文针对目前生物柴油工业生产中存在的耗能大,原料消耗量大等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设计一种集微混合器与微反应器为一体的微通道反应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脂肪酶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这一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得出如下的结论:
(1)对比了不同形状的微通道反应器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Z”-型的微通道反应器更利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在醇油比为6:1,反应温度为55V,催化剂含量(相对于油的质量分数)为1.2%,停留时间为15s时,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96.9%,是“U” -型微通道反应器的1.11倍。
(2)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察了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制备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对生物柴油的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反应底物中甲醇与大豆油的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58°C,催化剂KOH含量(相对于大豆油的质量分数)为1.2%,停留时间为15s时,生物柴油的收率达到最高。此时生物柴油的收率为98.6%。
(3)利用响应面法(RSM)对”Z”-型微通道反应器对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本实验利用minitab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二次多项回归模型,确定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醇油比为8.5:1,温度为59°C,催化剂氢氧化钾含量为1.17%,停留时间为14.9s。在此条件下,反应最终测得的生物柴油收率为99.5%。同时,在实验室的基础上比较了传统搅拌釜反应器与微通道反应器生产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反应器可有效的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强度。
(4)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油脂品质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收率会分别随着水分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水分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较小,而脂肪酸含量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5)本论文还探索了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分别在叔丁醇体系和无溶剂体系下利用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表明,生物柴油的收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叔丁醇体系下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效率明显高于无溶剂体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胺
生物胺存在于多种食品中,是由微生物对氨基酸的脱羧反应产生的含氮化合物。多数生物胺在人体内有药理性活性(Silla 1996; Ten Brink 1990)。通常摄入生物胺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因为肠内的胺氧化酶可以迅速代谢这些化合物,使它们失去毒性(Askar andTreptow 1986)。如果新陈代谢胺的能力达到过饱和状态或者酶的代谢活性被抑制因子抑制,则会引发食品中毒现象(Joosten and Nu ez 1996)。脱羧反应可以通过两条生物化学途径引发,食物内的脱羧酶自发反应或者来自微生物释放的外在脱羧酶介导。在包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或者处在利于微生物形成生物胺条件下的食物中,都有可能存在生物胺。部分常见生物胺的化学结构见图 1-1:
……………
1.2 生物胺的生理功能
一些生物胺对人和动物的一些生理学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调节体温、调节胃的蠕动、控制大脑活动等(Ten Brink 1990)。形成生物胺的生理学作用往往是微生物抵抗酸性环境的应激机制,生物胺的产生可以使环境 pH 升高,缓解酸性压力,已经在产尸胺细菌中得到广泛的研究(Lee et al. 2007)。生物胺的产生提供一种获得能量的方式,导致普遍的质子动力(Molenaar et al. 1993)。多胺广泛的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在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Tabor1984)。最佳生理学浓度的多胺控制多种细胞活动,包括 DNA 复制,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功能(Pegg 1988)。但是在很多病理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代谢机制例如生物合成途径的激活,胞内释放的减少,从胞外环境摄取的增加等途径,多胺浓度会大幅度增加。高含量的多胺主要通过氧化机制对细胞造成毒性,促进细胞死亡(Morgan 1990)。Russell(1971)首次提出癌症病人尿中的多胺含量增加,使多胺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化标记。多胺对细胞分化增殖的作用主要通过多胺合成抑制子来实现。多胺对细胞生长和增值的作用已经得到良好的评估和确定,普遍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并且是相似的。在缺乏多胺的细胞里,总糖基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高分子量蛋白聚糖的合成被完全抑制(Parkkinen, et al 1997)。腐败食品或者在不卫生条件下获得的产品,通常含有高含量的生物胺,例如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因此生物胺可以作为食品腐败的指示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菌种及酒样
根据赵艳卓等(2011)选择基因组中具有组氨酸脱羧酶基因和鸟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短乳杆菌 ATCC33222 (Lactobacillus sp.)以及基因组中具有酪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短乳杆菌 ATCC367(Lactobacillus brevis)分别作为组胺、腐胺以及酪胺的阳性对照标准菌株。供试菌株:40 株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保存。供试酒样:供研究的 8 个葡萄酒样品由新疆产区某酒厂提供。在葡萄酒中的一些氨基酸可以发生脱羧反应,生成生物胺,通常是是组胺、酪胺、腐胺。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形成被认为主要是因为发酵过程中卫生条件较差并且认为葡萄酒中组胺的生成是腐败菌(主要是片球菌而不是酒酒球菌)的作用。在生物胺中,组胺的生理毒性最强。许多国家已经作出了葡萄酒中组胺的限量范围。苹果酸乳酸发酵是酒酿造过程中重要的生物过程,因为它减少了酒中的酸度,如果由合适的乳酸菌来进行,还可以提高酒的香气和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稳定性(Henick-Kling, 1993)。MLF被认为对所有的红葡萄酒和一些白葡萄酒是必要的。酒酒球菌由于它对酸的抗性,是用来进行MLF自然发酵使用最频繁的细菌。因此,酒酒球菌被用作诱导MLF种子培养的优先菌种。然而,酒酒球菌被发现有产生高含量生物胺的能力。生物胺可以对人产生毒性,与生物胺的浓度和个体的敏感性有关。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关心和关注。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选择不具有氨基酸脱羧酶基因,不产生生物胺的乳酸菌进行苹果酸乳酸菌发酵,对葡萄酒的安全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乳酸菌产生的生物胺给发酵食品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饮用葡萄酒。葡萄酒也渐渐被中国人接纳,喝葡萄酒的人数与日俱增。保证葡萄酒食品安全,采用不含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乳酸菌发酵葡萄酒,降低葡萄酒中生物胺的含量是很有意义的。
……………
2.2 培养基
试验使用的主要培养基有 11111 培养基、ATB 培养基、改良 MRS 培养基(赵艳卓等 2011)。含氨基酸 ATB 培养基:在体积为 1L 的 ATB 培养基中,加入组氨酸、酪氨酸和鸟氨酸各 1g,其余条件与 ATB 培养基配制相同。文献利用引物对 JV16HC/JV17HC、TD2/TD5、AODC1/16 分别作为检测组胺、酪胺和腐胺产生菌的特异引物(Ruiz 2010; Izquierdo-Ca as 2009; Coton 2004; Takahashi2003; Costantini 2009),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且扩增效率都较高。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描述,委托上海生工合成 JV16HC/JV17HC、TD2/TD5、AODC1/16,作为检测生物胺产生菌的特异引物。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18
3.1 基因组 DNA 的检测..... 18
3.2 退火温度对 PCR 扩增结果的影响...... 18
3.3 酒酒球菌氨基酸脱羧酶基因检测 ....... 22
3.3.1 酒酒球菌组氨酸脱羧酶基因的检测 ........ 22
3.3.2 酒酒球菌酪氨酸脱羧酶基因的检测 ........ 23
3.3.3 酒酒球菌中鸟氨酸脱羧酶基因的检测 .... 23
3.4 酒酒球菌氨基酸脱羧酶基因 PCR 扩增.... 24
3.5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24
3.5.1 衍生试剂的选择 .... 24
3.5.2 检测器的选择 ........ 25
3.5.3 内标的选择 ...... 29
3.5.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6
3.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
3.7 酒酒球菌培养液中生物胺的测定 ......... 27
3.8 酒酒球菌安全性评估 ..... 29
3.9 酒样中生物胺的检测 ..... 29
第四章 结论....31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 DNA 的检测
按照本试验的方法,将 8 个酒样进行样品处理,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生物胺的含量,结果见图 3-15 和表 3-3。从表 3-3 可以看出,8 个葡萄酒酒样中色胺含量从6.54-33.44mg/L 不等,腐胺含量只有酒样 3 含量较低,为 0.90mg/L。其余酒样中腐胺含量均较高,含量从 117.74-290.71mg/L 不等。3 个酒样中没检测到组胺,其余酒样中组胺含量从 3.89-8.83mg/L 不等。酒样 6 没检测到酪胺,其余酒样中酪胺含量从 1.12-7.91mg/L不等。酒样中组胺和酪胺含量均低于 9mg/L,低于美国 FDA 规定的组胺含量低于 50mg/L和酪胺含量低于 100mg/L 的限量标准。但是澳大利亚、匈牙利和瑞士规定葡萄酒中组胺含量要低于 10mg/L,法国规定葡萄酒中组胺含量要低于 8 mg/L,荷兰规定葡萄酒中组胺含量要低于 3.5 mg/L,比利时规定葡萄酒中组胺含量要低于 5-6 mg/L,德国规定葡萄酒中组胺含量要低于 2 mg/L(Lehtonen,1996)。按照澳大利亚、匈牙利和瑞士对葡萄酒中组胺的限量标准,酒样均符合标准。按照法国和比利时对葡萄酒中组胺含量的限量标准,除酒样 3 外均合格。按照荷兰和德国对葡萄酒中生物胺的限量标准,只有酒样 4,5 和 6 符合标准。
……………
结论
1. 通过已报道的文献,选择引物对 JV16HC/JV16HC、TD2/TD5 和 AODC1/16 作为特异性引物,以 40 株酒酒球菌基因组 DNA 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对组氨酸脱羧酶基因、酪氨酸脱羧酶基因和鸟氨酸脱羧酶基因进行扩增。扩增出 33 株酒酒球菌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基因,21 株酒酒球菌含有酪氨酸脱羧酶基因,16 株酒酒球菌含有鸟氨酸脱羧酶基因。其中 19 株酒酒球菌含有一种氨基酸脱羧酶基因,11 株酒酒球菌含有二种氨基酸脱羧酶基因,10 株酒酒球菌含有三种氨基酸脱羧酶基因。40 株酒酒球菌均至少含有一种氨基酸脱羧酶基因。对 PCR 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得到单重 PCR 以及同时检测组胺和酪胺二重 PCR 的最优退火温度为 50℃,同时检测组胺和腐胺、同时检测酪胺和腐胺的二重 PCR 以及三重 PCR 的最优退火温度为 56℃。
2. 通过丹磺酰氯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检测 40 株酒酒球菌是否产生物胺。色胺的线性方程为:y = 63791x + 24132,在 5-25mg/L 范围内相关系数为 0.9997,检测限为 0.15mg/L;腐胺的线性方程为:y = 70589x + 24148,在 5-25mg/L 范围内相关系数为 0.9986,检测限为 0.1mg/L;组胺的线性方程为:y = 119166x + 37018,在 5-25mg/L范围内相关系数为 0.9995,检测限为 0.2mg/L;酪胺的线性方程为:y = 134566x + 54018,在 5-25mg/L 范围内相关系数为 0.9992,检测限为 0.2mg/L。33 个组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阳性菌株的培养液中均检测到了组胺,含量从 12.68-81.64mg/L 不等,7 个组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阴性菌株培养液均没检测到组胺。21 株酪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阳性菌株培养液均检测到了酪胺,含量从 20.42-80.96mg/L 不等,19 株酪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阴性菌株培养液均没检测到酪胺。16 株鸟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阳性菌株培养液均检测到了腐胺,含量从 72.54-229mg/L 不等,20 株鸟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阴性菌株培养液检测到微量腐胺,含量从 2.65-15.47mg/L 不等,4 株鸟氨酸脱羧酶 PCR 检测阴性菌株培养液没检测到腐胺。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1.1.重金属危害及分类
重金属是指原子系数在21-83之间或比重大于5的金属元素,约有45种,如铁、铜、铅、锌、镍、榻、钴、钒、银、隶、粗、钛、猛、鹤、销、金、银等。尽管有些重金属元素如猛、铜、锌等属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如镉、萊、铅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会对人体有毒。重金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釆、冶炼、加工及制造等活动日益增多,造成许多重金属如镉、萊、铅等大量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重金属污染具有危害周期长、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等特点,且具有生物不可降解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得重金属易在土壤等环境中积累,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甚至可转化为危害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进而在人体内蓄积并危害人体健康。如20世纪中叶日本发生的水侯病,就是由于含甲基萊的工业废水持续排入水源,水生生物摄入甲基未并蓄积于体内,又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最终进入人体内;又如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造成地表铅的浓度显著提高,进而损害人体健康。土壤中重金属也可能通过某些迁移方式进入到水、大气中(如通过雨水淋溶作用污染地下水等),从而烕胁人类的健康与其它动植物的繁衍生息[1]。因此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一直是国内外瞩目的热点和难点。
………………
2. 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
2.1. 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的意义
对土壤污染的诊断是治理土壤污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诊断方法多为化学方法,即分析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及其含量。然而,传统方法诊断土壤污染具有以下局限性:一、化学方法难以对土壤中各种物质进行全面测定,无法准确判断土壤中所有物质的潜在毒性效应,也无法测出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二、化学法难以区别和提取不同暴露路径中(如空隙水屮、土壤空气中、食物的吸收中、不可提取性残澄中或键合到某些物质中)的污染物质,因此,污染物的有效毒性常常被低估。三、化学方法无法以量化方式对产物的毒性做出准确评价,因为有些污染物量的多少与其毒性大小之间并不成正比,也无法判断不同环境条件下污染物的毒性(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结构、化学吸附性、温度、pH等)。四、化学方法无法追踪污染物的代谢毒性,检测上也存在困难与之相比,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集合了土壤中不同食物链生物对化学品的整体毒性效应,提供土壤污染的全部信息,生态毒理实验釆用易受影响的生物作为污染指示物,选择敏感标志物作为毒性诊断指标,为污染土壤的生态安全评价和早期预警提供依据,对土壤污染诊断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
第二章重金属污染土壤调查及评价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中,金属冶炼厂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沉降、废澄渗滤和污水灌概等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周边土壤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土壤环境质量下降[33,34]。冶炼厂已成为土壤重金属的一个重要来源,有关冶炼活动造成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大量研究表明,冶炼厂周边土壤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35_38]。南京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是当时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冶金行业18家地方骨干企业之一。本文对南京钢铁厂厂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钢铁厂周边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复合污染特征,评价其污染状况,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
……………
2.材料与方法
2.1.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可能存在污染的场地设置10个采样点,同时釆集紫金山清洁土壤作为对照,土壤样品详细情况见表2-2。去除表面碎石,主要采集耕层土壤(0-20ctn)。预处理采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剔除样品中植物根系、有机残造以及可见侵入体,用木质工具碼碎并用玛瑙研体研磨,分别过10目、20目、100目尼龙筛,常温保存备用。土壤样品经消解后,采用等离子光谱质谱仪(ICP-AES,Optima 5300DV)分析Cd、Cr、Cu、Ni、Pb、Zn全量重金属,测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用地标准)[41],土壤污染评价方法釆用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污染指数法[42],即分别计算出土壤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研究区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2。可以发现,所有土壤样品(包括对照土壤)均为碱性土壤,pH值变化范围在8.22-9.08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所测样品均为风干土壤,其所含有的C02大部分已挥发损失,所有pH值结果仅为相对值,与田间情况不同[40]。且这种影响对石灰性土壤尤为显著,故所测pH值较田间情况为高。另外经试验证明,样品磨得过细可导致土壤pH值升高,故所测样品均为通过20目蹄的土壤样品。
…………………
第三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诊断.......... 21
1.引言 ..........21
2.材料与方法.......... 22
2.1. 受试土壤.......... 22
2.2. 受试生物.......... 22
2.3.蚯蚓生化毒性试验.......... 22
2.4.蚯蚓遗传毒性试验.......... 23
2.5. 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试验.......... 25
2.6. 蚯蚓回避行为试验.......... 26
2.7.数据分析.......... 27
3. 结果与讨论.......... 27
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重金厲含量.......... 27
3.2.蚯蚓生化毐性试验 ..........28
3.3. 蚯蚓遗传毒性试验.......... 31
3.4.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试验.......... 34
3.5.蚯蚓回避行为试验.......... 37
第四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标志物筛选.......... 38
1.引言 .......... 38
2.材料与方法..........38
3.结果与讨论.......... 39
3.1.采集蚯蚓概况.......... 39
3.2.蚯蚓体内重佥属含量.......... 40
3.3.蚯蚓体内酶活性变化 ..........43
笫五章结论、存在问题与展望.......... 45
1. 结论 ..........45
2.存在问题与展望.......... 45
第四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标志物蹄选
1. 引言
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土壤生物量最多的生物,其在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肥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6,97]。具有富集浓缩土壤中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能力,且分布广泛,对污染物敏感,是监测土壤生态系统各种化学物质及重金属污染的适宜生物。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不断加剧,许多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持续升高,而姐卿长期暴露于污染土壤中,可能通过进食或表皮接触等方式而在体内大量积累重金属元素,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組卿体内重金属含量可以作为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另外,虹贼体内的各种酶类在物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在酶的催化下进行代谢转化;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体内酶活性改变,而酶活性的改变将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改变。国内外己有许多关于应用贩姬体内酶活性作为污染土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实地采集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姐顾,测定其体内各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研究其体内酶活性变化,以期得到适宜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
结论
1)通过分析南京钢铁厂及其周边土壤中Cd、Cr、Cu、Ni、Pb、Zn全量重金属含量,确定南京钢铁厂土壤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修复;周边农田土壤污染程度属于警戒级,土壤尚清洁;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u-Ni、Pb-Zn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中Cd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Zn、Cu元素,Cr、Pb、Ni污染相对较轻。
2)通过姬卿生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重金属富集试验、回避行为试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毒理诊断。生化毒性试验中,AChE、纤维素酶活性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较为敏感,在试验第2天开始与对照相比存在显著差异,AChE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性一直为抑制作用;SOD敏感度较差,且存在波动,在本研究中不能很好的诊断土壤生态毒性;遗传毒性试验巾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暴露导致赃则体腔细胞发生明显的DNA损伤与修复过程;重金属富集试验中,祖顿对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的富集作用;班虫弓丨回避行为试验中,对研究土壤未发生回避反应。
3)蚯蚓内AChE、纤维素酶活性、DNA损伤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指示作用,可作为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姬贼体内重金属含量可以间接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数据测量与质量控制,如玻璃色差质量检查、印刷字符条码检查等。往常,这些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多通过人工检测来完成,但由于人眼视力的差别及其主观性,结果往往是增加了管理与检测成本,还不能保证较高的检测合格率。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工业生产也向高速智能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将人类的智能与逻辑能力和计算机的可重复性、可靠性等优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种新的学科—计算机视觉(也称机器视觉)也由此诞生[1]。计算机视觉的特点是智能化及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非接触、速度快以及客观性强等。基于以上种种优点,计算机视觉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成品检验、工程监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计算机视觉的发展不仅将大大加快智能系统的研究脚步,也将拓宽各智能机器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2]。在纺织印染行业中,控制产品颜色质量的首要问题是尽可能地使其颜色信息与标准色样一致,厂商和客户将色差测量作为评价染色效果和出厂交货的必要依据。以往生产中,主要靠有丰富辨色经验的人员使用人眼离线地去辨别生产及标准样品之间的色差,所以,其结果往往受身体条件、心理环境以及工作状态的影响。除了对视力的苛刻要求外,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光源以及评级人的经验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染整行业,用计算机视觉来代替人的视觉进行前后样品颜色差异的评价就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相关科研活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染色品色差检测是将计算机视觉应用在纺织品的染色生产线上,从而实现染色品染色效果的实时评定。具体步骤大致为:染色品图像的采集—图像预处理—色差计算—检测效果反馈—对反馈内容做出相应处理。染色品图像的特征提取、分类算法以及光照处理等作为在线色差检测的关键问题,将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另外,图像预处理、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的选择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考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以及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染色品色差检测成为纺织印染行业重要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在线布料检测系统也在国内外市场上涌现。在色差检测中,除了考虑特征提取、颜色分类算法以及光照校正算法等领域外,场景、光照等外部因素的控制也成为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1.2.1 仪器、系统研究现状
本文将采取 Morlet 小波核 SVM 算法对染色品进行色差分类。SVM 是 Vapnik 等人在多年研究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于 1995 年提出的,其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 VC 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在解决小样本、线性及非线性(通过核函数转化成高维空间)模式识别等问题中表现良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及分类等问题,并能够推广到函数拟合等其他机器学习问题中。SVM根据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学习能力(无错误地识别任意样本的能力)和复杂性(对特定训练样本的学习精度,Accuracy)之间寻求最佳折衷,以期获得最好的泛化能力(推广能力)[6]。SVM模型的关键是核函数的选择及优化问题。实际应用时,特征值的选取格外重要,常卫[7]在《基于机器的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使用了SVM算法,只是她所选取的特征仅为染色品颜色值如L、A、B、H、S、V值等。薛建中等提出的推广误差上界估计判据,利用该判据,自动选取最优核函数的参数[8],应用结果表明其效果显著高于RBF神经网络。张莉等人对核方法的容量控制、推广及非线性映射等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决策树多类SVM算法、1 范数SVM算法、核聚类算法等[9]。据我所查阅的文献可知,该理论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浙江大学的常志华、王子文对直方图匹配的颜色校正算法进行了研究,对三维空间进行采样,匹配时又降至一维,较为简便。但考虑的情况较为简单,在空间选择,直方图抑制等方面没有进行研究。W.Xiong等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颜色恒常性算法[10],支持向量回归是一种基于全局寻优的算法。北京交通大学的李兵、须德等提出了基于灰色表面的恒常性算法(CCAS)[11、12]和基于图像纹理相似性的计算方法。前者避免了相机参数的获取,节省了时间,后者新颖之处在于定义了两个颜色空间,并在颜色不变性描述子的计算上引入了不变矩理论。在图像的光照变化或者本身模糊时,这些描述子表现较为鲁棒。但是上述对颜色恒常性的算法的研究还仅仅是理论方面,在颜色评定方面并未形成真正的检测系统,因此并没有被应用于实际的色差检测。
第二章 染色品色差检测理论基础及系统设计
本节首先介绍图像预处理相关知识,其次对图像的颜色空间及色差衡量公式进行深入研究,并选择了合适的颜色空间及参数。最后,讨论整个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在已搭建实验平台下进行图像采集及相关操作,本节的讨论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而必要的理论基础。
2.1 图像预处理基本算法
由于现场拍摄环节的诸多因素,如:外界自然光环境、拍摄设备的质量问题、拍摄光源的均匀性和角度性,难免会对染色品的表面图纹质量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噪声,这些噪声将或多或少的地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和失真,进而影响对图像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因此,除了要从客观环境上考虑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对采集的数字图像进行预处理[17]。通过运用成熟的数字图像预处理的方法来排除或者降低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过分析,染色品图像的噪声按产生场所可分为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其中,外部噪声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如环境光引起的噪声;内部噪声是系统自身产生的,如 CCD 工作时的噪声。按照噪声与有用信号的关系又可将噪声分为乘性、加性噪声。乘性噪声与有用信号相伴存在,是由系统的非线性或时变性引起的。加性噪声可认为是系统的背景噪声,即使有用信号消失了,它将依然存在,如散弹噪声、热噪声等。此外还有量化噪声等。上述噪声不同程度上都降低图像质量,加大色差检测的误差产生概率。图像滤波从效果上来说主要有两个作用:突出边缘、轮廓与去除噪声,也即图像锐化和图像平滑。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可以降低系统及环境噪声对算法性能和结果的影响,也可以提高检测分类结果的鲁棒性和准确性[17]。目前,去除数字图像噪声的方法主要有中值滤波、均值滤波及高斯滤波方法[18]。
第三章 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中的数据建模.....19
3.1 染色品样本分析 ....19
3.2 染色品特征描述 ....20
3.3 基于分块思想的直方图与灰关联度数据建模 ....31
3.4 本章小结 ....32
第四章 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中颜色分类算法研究.....33
4.1 AdaBoost分类算法........33
4.2 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原理 ....34
4.3 LIBSVM工具箱简介 .......36
4.4 小波核支持向量机.... 37
4.5 基于LBP-LAB-GRA特征的支持向量机.......39
4.6 本章小结 ....48
第五章 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中的光照校正算法研究.......50
5.1 基于直方图的光照校正 ....50
5.1.1 基于直方图的光照校正原理........50
5.1.2 基于直方图的亮度校正结果........51
5.2 基于同态滤波器的光照校正 ........53
5.3 基于小波理论的光照校正算法 .... 57
5.4 本章小结 ....61
结论
(1) 首先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然后介绍了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2) 介绍了中值滤波法、邻域平均法及高斯滤波法等图像预处理方法;介绍了图像颜色空间及其色差距离的计算方法,然后阐述了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结构,包括光源照明系统设计、摄像头的选型及采集卡的选择。
(3) 主要对染色品的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从样本的颜色信息、纹理信息等方面研究了样本的颜色直方图、颜色矩、LBP 纹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灰色系统的关联度分析引入到本文的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中,最终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思想的直方图与灰关联度融合的数据建模方法,为染色品的自动分类奠定了数据模型的基础。
(4) 首先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如基于弱级联分类器 AdaBoost 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原理及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 LBP-LAB-GRA 多维特征的MWSVM 自动色差分类算法,取得了比较好的分类效果。
(5) 针对基于直方图的亮度校正算法、基于同态滤波的亮度校正算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最终将基于小波理论的光照校正算法引入到染色布匹的光照不均校正中。通过试验比较,本文采用的基于小波理论的光照校正算法可以有效地对布匹的颜色进行光照校正。
参考文献
[1] DavidAForsyth and Jean Ponce. 计算机视觉-一种现代方法[M]. 林学阎王宏,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 章毓晋, 等. 计算机视觉教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10-20.
[3] 林小燕. 基于机器视觉的色差检测系统设计[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 杨超. 基于机器视觉的色差检测系统设计[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5] 无锡东望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视觉系统对印染染色色差的在线检测方法[P]. 江苏:CN200710135140.X, 2008.3.
[6] 邓乃扬, 田英杰. 支持向量机-理论、算法与拓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8):116-155.
[7] 常卫. 基于机器视觉的染色品色差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
[8] 薛建中, 闫相国, 郑崇勋, 等. 基于优化核参数支持向量机的意识任务分类[J]. 生物物理学报, 2003. 19(3).322-325.
[9] 焦李成, 张莉, 等. 核机器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Z]. 国家科技成果.
[10] W. Xiong, B. Funt. Estimating Illumination Chromaticity via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Journal of Im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0(4):341-348.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绪论
1.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人们得以维持身体正常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建国以来,我国新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水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较大的难题。我国水资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⑴:(1)总量较为丰富(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少(2400 m3);(2)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的组合不适应,土地北多南少,而水资源和降水量南多北少;(3)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大部分降雨集中在连续4个月内,较容易出现丰水期和枯水期,由此可能带来洪错或者干旱;(4)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许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水体污染出现了水质型缺水,近年来,我国水质型缺水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1.2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经过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推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体污染总体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遏制,但是在局部地区,危害人民群众饮水健康的水污染现象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重金属(铅、铬等)污染时有发生、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农村面源污染现象日益突出、化工有毒有机化合物等特征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等[2]。我国水污染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1.3甲酵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1.3.1甲酵废水的来源
甲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广泛地应用于许多行业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发达国家污染的转移,我国对甲醛的生产量日益增加。在我国内地,除青海和西藏夕卜,其余省份都有合成甲酸的工厂[3]。在2004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甲醒生产的第一大国,在2006年,我国生产了甲酸全球总出口量的34%。除了专门生产甲酸的企业作为甲酸废水排放的主体外,产生甲酸废水的行业主要有:
(1)化工行业:甲醛用作化工原料时最典型的反应是I分醛树脂(即“电木”)的合成——甲醛和苯I分的缩聚反应。电木是一种理想的绝缘隔热保温材料,但是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酸和苯酹废水。
(2)制革行业:甲醛作为皮革鞋制原料因为其具有方便易得、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3)制药行业:很多药物中间体和药物成品的合成都需要甲酸作为原料。
(4)纺织行业:为了增加织物的弹性,常把甲醛与N-轻甲基化合物一起作为整理剂使用。在纺织过程中,使用含甲醛的阳离子树脂可以提高染色牢度从而改善织物的折皱性。
(5)木材加工行业:木材行业需要大量使用粘合剂,粘合剂的生产大多数与树脂相关,而甲酸是生产树脂的原材料之一,而且在木材行业中还大量使用甲醛防腐、防虫。此外,在油漆、塑料、军工等行业中甲醛废水也有大量的排放。
2实验设计
2.1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厌氧SBR反应器研究阶段:厌氧SBR反应器的启动及其对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不同的反应条件(进水量、pH值、反应时间)对厌氧SBR反应器去除甲醛性能的影响,厌氧法降解工业甲酸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2)好氧SBR反应器研究阶段:主要是研究好氧SBR反应器对甲酸废水降解生物法降解的可行性,不同的进水量对甲醛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温度对好氧SBR降解工业甲醛废水的影响,甲醛废水好氧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3)厌氧SBR-好氧SBR联合工艺对工业甲酸废水生物降解的研究:将上述两种工艺联合起来,研究联合工艺对甲酸废水的降解能力。
2.2实验装置
本课题的废水取自该化工厂的第一级排污口的排水。实验采用的SBR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加工而成,玻璃厚度为5-8 mm,其中反应器内径为80mm,在反应器上设置了四个取样口。厌氧SBR反应器用搅拌棒调节适当的转速将厌氧污泥和实验废水充分混合,转速要适当不能打碎厌氧污泥矶花也不能使污泥和废水分离。好氧SBR反应器将曝气滤头放置在SBR反应器的最低端,使用空压机为系统曝气,用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将其控制在约0.35 L/min,好氧SBR反应器中的废水温度用恒温棒稳定在25 °C-30 °C之间。实验中所用的厌氧SBR反应器如图2.2.1所示,所用的好氧SBR反应器如图2.2.2所示。
3厌氧SBR法对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 18
3.1厌氧活性污泥的启动.............. 18
3.2厌氧条件对甲醛废水去除效果.............. 19
3.3甲醛废水的厌氧降解动力学研究.............. 25
3.4本章小结.............. 26
4好氧SBR法对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 28
4.1好氧SBR反应器的启动.............. 28
4.1.1污泥接种.............. 28
4.1.2系统启动.............. 28
4.2进水量对好氧SBR降解甲醛废水效果的影响.............. 29
4.3好氧活性污泥对甲醛废水降解动力学研究.............. 33
4.4温度对好氧SBR降解工业甲醛废水的影响.............. 36
4.4.1温度对SBR系统降解CODCr的影响.............. 37
4.4.2温度对甲醛降解速率的影响.............. 39
4.5厌氧-好氧对工业甲醛废水降解动力学.............. 41
4.6本章小结.............. 42
5厌氧SBR-好氧SBR联合工艺对实际工业.............. 43
5.1联合工艺对实际工业甲醛废水的降解.............. 43
5.2本章小结.............. 44
结论
本课题通过某一化工厂生产排放的实际工业甲醛废水进行生物降解性的探究,研究了厌氧SBR对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能、单一好氧SBR反应器对实际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能、厌氧SBR-好氧SBR联合工艺对实际甲醛废水的降解性以及利用Purge & Trap-GC-MS对实际工业甲醛废水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主要物质进行了分析。厌氧SBR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厌氧污泥的驯化、厌氧条件对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甲醛废水厌氧降解动力学,好氧SBR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进水量对工业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甲醛废水好氧降解动力学、温度对甲醛废水降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对甲醛废水的降解。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低负荷法启动厌氧SBR,污泥经过17d的适应和稳定,对工业甲醛废水的去除效果趋于稳定,污泥对甲醛废水的COD&去除率稳定在69.6%以上,对甲醛的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通过提高系统的污泥负荷,厌氧污泥对CODa去除率可达75%,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8%。
(2)通过对厌氧条件的研究,发现随着工业甲醛废水在厌氧SBR系统中进水量的增加,CODCr和甲醛表现出不同的去除特点,污泥对甲醛废水CODcJ々去除率减小,对甲醛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厌氧活性污泥降解甲醛废水的最适pH值为6.2?8.2,偏中性范围;污泥降解甲醛废水最佳的HRT为18 ho通过对单周期内厌氧污泥降解甲醛废水的研究,在进水量为15mL时,厌氧污泥对甲醛和COD&的降解都符合零级反应。
(3)好氧活性污泥经过10 d的驯化后适应了甲醛废水的毒性,对CODCr的去除率稳定在85%以上。不断提高污泥对甲醛废水的处理负荷,最后甲醛废水的CODo去除率高达96.1%,污泥能适应甲醛废水的毒性同时对CODCr保持较高的去除率。
(4)保持SBR反应器曝气阶段的废水的总体积不变,当容积负荷为221.8 mg/(L-d),277.3 mg/(L-d). 332.7 mg/(L_d)时,好氧污泥对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保持稳定,而当进水量为443.6 mg/(L-d)fn 554.5 mg/(L_d)时,污泥对甲醛废水的生物降解性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变差。通过对MLVSS的测定发现,随着进水量的增加,系统的MLVSS降低,系统内的活体微生物含量减少。当容积负荷为221.8 mg/(Ld)和332.7 mg/(L.d)时,研究活性污泥在单周期内对CODCr和HCHO的降解过程,发现CODcjn HCHO的降解曲线线性相关性都较好,当容积负荷为221.8 mg/(L/d)和332.7 mg/(L_d)时,CODCr禾卩HCHO的降解都符合零级反应关系。当容积负荷为332.7 mg/(L_d)时,温度从15 °C上升到35。C的过程中,温度对〇000的降解速率影响较小,而温度对甲醛的降解速率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1]吴葱葱,郭洪窥.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J].海河水利,2000,3: 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公告.
[3] Zhou W. Basic investigation of formaldehyde industry in China: China Formaldehyde[M].
[4]李玲,许红霞.甲醛毒性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6):509-511.
[5] IARC. Formaldehyde, 2-butoxyethanol and l-tert-butoxypropan-2-ol. Monographs on the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88; 2006.
[6] Yuan C H, Dong B. Health effect on anatomy teachers exposed to fonnaldehyde[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2007’ 25(3): 105.
[7] S H Jung, J W Kim, I G Jeon,et al. Formaldehyde residues in formalin-treated olive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black rockfish(Sebastes schlegeli), and seawater[J].Aquaculture, 2001, 194 (3-4): 253-262.
[8] Collins J J, Ness R, Tyl R W, et al. A' review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formaldehyde exposure in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Pharmacology, 2001, 34(1): 17-34.
[9] Jin F,Zhu R. Cytogenetic effects 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of workers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formaldehyde [J]. 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Hygiene andOccupational Diseases, 1992, 10(5): 277-28].
[10] Jia H. A controversial bid to thwart the 'Cantonese cancer'[J]. Science. 2008, 321(5893):1154-1155.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 绪论
视觉(Vision)或许是人类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手段,视觉在人脑中便形成图像。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信息煤介诸如文字、声音等,图像能更加直观有效的传达信息,具有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自然图像(Natural Image),也称为自然场景(Natural Scene),是指和生物视觉系统有着相适应统计特性的图像。自然图像是高度复杂的,然而人们在利用统计学研究自然图像的过程中发现自然图像统计具有某些内在规律,这就是自然图像/场景统计(Natural Image/Scene Statistics)。对自然图像统计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更加高效的图像处理算法,同时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类视觉系统(HVS,Human Visual System)。
1.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般将所有的图像称为图像空间(Image Space),图像被认为是该空间中的一个元素。要对图像空间中的所有图像进行研究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大部分也不是我们感兴趣的。一个方法是将图像空间分成若干子空间,对其中的子空间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子空间中,研究人员最为感兴趣的就是自然图像。自然图像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自然图像是指和生物视觉系统有着相同的自适应统计结果的图像,比如风景人物照、卫星遥感图等,是图像空间当中非常小的一个子集。而人工图像一般是指人为形成的图像,一般没有规律可循,例如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图,任意点之间都是独立的。自然图像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人们对其研究发现自然图像有着内在的统计规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放在了对自然图像统计模型的研究上。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图像本身千变万化,用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建摸是不切实际的,因而用统计模型对图像进行建模变的顺理成章;另外,由于啼乳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其视觉系统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研究自然图像统计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动物的视觉系统的信息储存以及处理过程。巳有不少自然图像的统计模型,这些统计模型一方面可以反映已知的规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来预测一些未知的统计特性。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包括诸如图像压缩、图像去噪、图像检索等。自然图像统计对图像处理算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图像处理算法的第一步是对图像进行合适的建模,将图像转换算法可以接受的数据。合理的園像模型一方面应该尽可能的反应图像的性质,另1外一方面必须使得后续算法的复杂度尽可能的低,而统计模型很好的满足了这些要求。2、许多图像处理算法本身就利用了自然图像统计规律。例如图像压缩算法利用了图像信号的高度冗余性,常见的预测编码利用空间域的冗余特性,而变换编码则是将这种冗余性通过变换转换成变换系数的稀疏性;再如图像去噪,一般都是将图像进行统计建模,然后用估计理论对含噪图像进行恢复、去噪。由此可见,对自然图像统计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发掘更加符合其统计特性的模型,并且利用这些新特性新模型来改善现有的图像处理手段;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图像统计和HVS相辅相成的,研究自然图像统计也有利用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HVS。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自然图像的统计规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最早由几位工程师研究了图像的自协方差函数。与此同时,大量的实验发现了自然图像的功率谱符合一定规律,这个规律称为功率谱定律(Power Law) [i]。设任意两个像素的协方差函数为CXx), x表示两个像素间的距离,因此,图像的功率谱可以筒单表述为与频率的平方约为反比关系。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1-3],图像具有超过二阶的统计信息,因此需要更加复杂的模型来捕捉这些高阶统计特性。很多研究人员在对自然图像进行多分辨率小波(Multi-resolution Wavelet Analysis)分析时发现系数分布呈现长尾(Heavy Tail),具有很明显的非高斯特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小波系数具有很强的自相似性(Self-reinforcing),尽管它们是二阶不相关的。这表现为“相邻”的小波系数间的值是高度相关的,这里的“相邻”不仅指同一子带中的相邻位置,也指相邻子带的对应位置。自然图像的另外—个特性是尺度不变性(Scale Iirvariance)。所谓尺度不变性是指自然图像统计规律不随图像尺寸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定律是针对大量的图像集合而言的,对于单个图像并不符合。尺度不变性的一个例子就是自然图像的功率谱定律。具有尺度的不变性。Mumford [6]发现图像的多尺度小波系数边际分布也近似是尺度不变的,各尺度之间仅相差一个缩放常数。这是尺度不变性的又一表现。另外,Ruderman[7]还提出了 一个物理模型来解释尺度不变性。
2.自然图像的统计模型
2.1引言
在绪论中已经提到,在对自然图像的研究中发现了其具有内在的统计特性,最典型的有功率谱定律,尺度不变性以及非高斯特性。已有不少的统计模型来描述图像的这些特性,其中经典的包括:1)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MRFs,Markov Random Field Models) [8]。这是最早出现的自然图像统计模型,在该模型中,图像被描述成随机变量的集合,图像中某一位置像素值的条件概率被简化为该点对邻近像素点的条件概率。因此在该摸型中,像素被认为是局部相关的,相距比较远的像素之间是独立的。2)叠加模型(Superposition Models)[9]。Mumford和Gidas采用无限可分的分布来描述自然图像的尺度不变性以及非高斯特性。小波边际分布模型(Wavelet Marginal Model)很多的文献中都提到了图像小波变换后系数分布的高哨度特性,小波系数的这种边际分布可以用该归一化高斯分布(Generalized Gaussian Distribution)很好的拟合。4)小波联合分布模型(Wavelet Joint Model) [3]。尽管小波系数之间是近似不相关的,系数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这表现在同一子带邻近的小波系数是高度相关的,不同子带对应位置处的小波系数也是高度相关的。5) GSM (Gaussian Scale Mixture)模型。该模型中假设了小波系数对于一个缩放变量的条件概率是满足高斯分布的。下面我们将对几个经典的统计模型进行回顾,同时对图像的PCA以及ICA模型进行筒单的介绍。
3.基于自然图像统计的图像压缩算法......... 16
3.1 引言......... 16
3.2基于PCA的图像内容自适应压缩算法......... 19
3.3本章小结......... 32
4.基于自然图像统计的无参考图像......... 34
4.1引言......... 34
4.2基于ICA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36
4.3基于局部相关性的无参考图像......... 43
4.3.1引言......... 43
4.3.2模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
4.3.3局部相关性 .........45
4.3.4算法流程......... 51
4.3.5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4.4本章小结......... 53
5.总结与展望......... 55
5.1总结 ......... 55
5.2 展望......... 55
结论
21世纪初以来,人们见证了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像以及视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为了开发更加高效的图像/视频处理算法,必须找到更好的图像呈现模型,这就要求我们对图像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然图像大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研究发现自然图像具有特定的统计规律,最经典的有功率谱定律、尺度不变性以及非高斯特性。人们同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统计摸型来模拟自然图像的这些规律与特性。这些发现以及出现的模型是构成现今图像处理理论的基础,被大量用于图像的增强、去噪、压缩等等领域。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指出,对自然图像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现有的自然图像统计模型进行了回顾,这些模型都仅能反应图像的某一方面特征,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图像压缩算法利用了自然图像信息具有冗余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 一种基于图像PCA模型的自适应压缩算法。利用自然图像PCA模型中主成分分量系数具有稀疏性以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并根据图像块本身内容复杂度用不同的主成分分量进行编码。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在低压缩比下具有比JPEG更好的性能,同时相比传统的PCA压缩抆术,在相同的压缩比下能得到更高的PSNR。自然图像的统计特性会因为失真而改变,可以将这个特点用于图像质量评价。我们发现了无失真自然图像ICA模型中独立分量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会随失真强度而呈现不同程度改变。基于该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算法首先对无失真自然图像进行ICA特征提取,以此作为参考特征;然后从失真图像中提取相应特征,并与标准特征做比较,以此作为图像质量的参考。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另外,我们根据模糊会使图像局部相关性增加的特点,提出了总相关性(TC)的概念,并以此来判断图像的模糊程度。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具有与主流算法相当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FIELD D J.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istics of natural images and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cortical cells [J]. J Opt SocAmA, 1987, 4(12): 2379-94.
[2] MALLAT S G. A theory for multiresolution signal decomposition: the wavelet represent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89, 11(7): 674.
[3] SIMONCELLI E P. Modeling the joint statistics of images in the wavelet domain;proceedings of the SPI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Science, F, 1999 [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4] SIMONCELLI E P, OLSHAUSEN B A. Natural image statistics and neural representation[J].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001,24(1): 1193-216.
[5] RUDERMAN D L,BIALEK W. Statistics of natural images: Scaling in the woods [J].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4, 73(6): 814-7.
[6] ZHU S C,MUMFORD D. Prior learning and Gibbs reaction-diffusion [J]. IEEE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7,19(11): 1236-50.
[7] RUDERMAN D L. Origins of scaling in natural images [J]. Vision research, 1997,37(23):3385-98.
[8] CROSS G R,JAIN A K. Markov random field texture mod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83, 1): 25-39.
[9] MUMFORD D,GIDAS B. Stochastic models for generic images [J]. Quarterly of appliedmathematics, 2001, 59(1): 85-112.
[10] SIMONCELLI E P. Statistical models for images: Compression, restoration and synthesis;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hirty-First Asilomar, F,1997 [C]. IEEE.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国内外设施农业的发展
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温室面积大约为60万hm2,其中面积达1万hm2以上的国家有中国、日本、西班牙、荷兰、韩国、土耳其等截至2000年,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m2,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为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37.72亿荷兰盾,花丼为60.91亿荷兰盾,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亿荷兰盾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达200万hm2,总面积居世界第]位[5]。虽然我国的设施农业面积全球最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程度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为追求髙产,片面通过投入大量肥料的方式增产,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养分失衡,土壤次生盐渍化状况严重,连作障碍明显,作物抗病害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设施农业肥料高投入现状
肥料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科学合理的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在我国,肥料投入是设施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其普遍特点是施肥量过大、施用生的有机肥、氮憐钾比例不协调及对微肥的作用不够重视[6]。肥料投入量过高是我国设施农业施肥的主要特点,因为短时间内肥料的投入对于产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资产品生产商对产品效果的过分夸大,大量施肥成了设施农业生产和露地生产的通病。近年来,很多学者关注到设施农业的肥料过量投入这一实际情况,并进行了调查研究。焦晓燕等对山西日光温室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日光节能温室施N量高达1500-2400 kg/hm2,施 P 量高达 370-620 kg/hm 高达 1200-2000 kg/hm远远高于蔬菜需肥量,尤其是P的使用量几乎是蔬菜对P吸收量的5-10倍;孙旭霞等廊坊市蔬菜大棚的调查结果表明,廊坊市蔬菜大棚的施肥量较高,各种蔬菜的氮(N)、磷(P2O5)、钾(K2O)素均为盈余状态,其中氮素盈余量平均为398.0 kg/hm2,磷素盈余量平均为613.0 kg/hm2,钾素盈余量平均为278.0kg/hm2;高峻岭等对青岛市设施蔬菜的调查结果表明,设施栽培黄瓜、番莉氮、憐、钾肥施用均明显过量,黄瓜N、P2O5、K2O用量平均分别为1841.5、864.0、1978.7 kg/hm盈余量平均分别为 516.7、544.9、1096.4 kg/hm番菊 N、P2O5、K2O用量平均分别为1437.0、834.0、1644.0 kg/hm2,盈余量平均分别为487.9、646.9、914.2 kg/hm李俊良等对寿光蔬菜保护地施肥现状调查表明,在不计算有机肥的前提下,施用纯N 175 kg、P2O5 165 kg. K20 25 kg。由这些调查可以看出,我国设施栽培的施肥量大大超过了作物的实际吸收量,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成了酸根离子和盐分离子的主要来源,日积月累,设施土壤的酸化与次生盐渍化程度加深。
1.3设施农业肥料高投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现状
1.3.1 土壤养分不平衡设施
农业生产复种指数高,产量大,消耗的养分量也大。同时,作物需求的养分类型不一致,导致土壤养分不均衡,要么养分含量均大大超过土壤肥力正常值,要么某一养分含量缺乏。侯鹏程[11]指出,蔬菜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2005年,吉林菜区施用的氮、磷、钾肥比例为1:0.24:0.03,与1:0.5:0.4的适宜比例相差较远,偏施氮肥造成病害加重,产量降低;褚素贞等调查的昆明地区5-10年棚龄的设施土壤含钾量在0.4%-0.8%之间,钾肥处于长期缺乏水平;吴忠红[I4]对山西设施土壤的调查结果显示,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土壤,速效憐为大田土壤的8倍之多;杨绍聪等[15]对云南玉溪设施土壤调查表明,有效氮、有效憐、有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土壤高39.26%、153.74%> 171.03%。设施土壤养分水平不一致,与当地的作物结构,农民施肥等有关,这对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为使土壤养分均衡,应采取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滴灌施肥或测土配方施肥等施肥措施,或利用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一致,采取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保证土壤养分不失衡。
第二章设施农业肥料投入水平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2.1研究方法
2.1.1调查区域
上海市设施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在近三十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初步统计上海市拥有13501.09公顷的设施园艺,其中,玻璃连栋温室110个,面积39.87万平方米;塑料连栋温室7951个,面积4.8x106m2;塑料(标准单栋)大棚34.43万个,面积6.3x107m2,小拱棚33.18万个,面积6.6^107m2 ;设施农业主要分布在金山、奉贤、浦东、崇明等远郊区县,设施菜田面积达5000 hm2以上,上海市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先进行列。
2.1.2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闵行、嘉定、宝山、浦东新区等上海市郊区选取面积在200亩以上的设施园艺场开展调查。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数据,共发放150张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为大棚类型、棚龄1、种植模式2、作物种类、作物年荐数、作物产量及施肥状况、
2.1.3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审核剔除无效或明显存疑的调查表,最终共收集有效调查表94张,将数据分类统计,利用Excel 2007进行结果分析。
第三章设施农业肥料高投入对土壤环境......... 27
3.1研究方法......... 27
3.1.1采样方法 .........27
3.1.2监测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9
3.2结果与分析 .........31
3.3本章小结 .........49
第四章土壤次生盐渍化对农作物产量......... 51
4.1试验材料与方法......... 51
4.1.1试验材料......... 51
4.1.2试验方法......... 52
4.1.3试验指标分析......... 52
4.2结果与分析......... 54
4.2.1 土壤盐分对作物发芽率的影响分析......... 54
4.2.2 土壤盐分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54
4.2.3 土壤盐分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分析......... 55
4.3本章小结......... 57
第五章结论和展......... 58
5.1 结论......... 58
5.2 展望......... 59
结论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基本得出了上海市设施菜地的肥料投入水平,肥料投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及其对设施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得出种植叶菜类作物的设施菜地土壤形成农作物生长障碍的盐分临界值。但是,本论文调查设施农业施肥状况时,未考虑土地经营者的管理方法与水平,同时限于时间,并开展得出茄果类作物产生生长障碍的盐分临界值。此外,如何有效治理次生盐渍化土壤也需后续幵展相关研究工作。因此,在本研究工作基础上,将来尚需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 土地的管理方式对设施菜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本论文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非专业化管理的设施菜地土壤与科学化管理的设施菜地土壤的理化性状的差别,得出科学化管理条件下,肥料投入对土壤环境及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2.对于茄果类作物,也需进行盆栽试验,得出产生农作物生长障碍的盐分临界值。同时,由于盆栽试验与大田情况是有差别的,应将盆栽试验得到的盐分临界值进行田间验证。
3.针对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趋势,应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技术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筛选出技术与经济上可行的治理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英,徐晓红,田子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83—86
[2]夏晓东,胡良龙.我国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国农机化,1998,1:15—17.
[3]张英,穆楠,张雪清.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业与技术,2008(4) ,28 (2) :123-125
[4]申茂向,何革华,张平.荷兰设施农业的考察与中国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00 (9) ,16 (5) :1-7.
[5]古文海,陈建.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4 (1),1:4647.
[6]秦巧燕,贾陈忠,曲东等.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施肥特点[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 (8) ,22 (4) :373-376.
[7]焦晓燕,王立革,张东玲等.山西省日光节能温室蔬菜施肥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 (4) :37-41.
[8]孙旭霞,王宏宇,薛玉花等.廊坊市大棚蔬菜施肥现状及养分平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0) :9440-9441
[9]高峻岭,宋朝玉,黄绍文等.青岛市设施蔬菜施肥现状与土壤养分状况[J].山东农业科学,2011,3:68—72.
[10]李俊良,崔德杰,孟祥霞等.山东寿光蔬菜保护地蔬菜施肥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2 (4) ,33 (2) :126-128.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引言
1 .1.问题的提出
商标价值是商标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随着商标与商品使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的。商标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知识产权,同时商标还是一种商品(王有红,2007)。商标的设计、注册、使用过程中,有一类商标采用生物形象、生物名称的,本文将这类用生物的形象或图形做为标识的商标定义为生物商标。然而,在诸多研究商标价值评估(渠玉,2006;王有红,2007)过程中,生物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却被忽视。商标想要成为驰名商标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具有广泛的公众认可度,最后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定成为驰名商标,所以驰名商标的价值在严苟的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中可见一斑。驰名商标表明其拥有者在商界的巨人成功,反映着企业产品以及企业&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卓越的商业保证,体现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和随之而来的效益和利润(俞星,1992)。用作商标标识的生物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物和植物,人们对这些生物存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购买决策中会发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如在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巾龙风象征吉祥和爱情,麒麟象征多子多孙,牡丹象征大富人贵,金鱼象征印年有余,蝴蝶象征爱情和幸福,喜鹤象征喜事和吉利,竹子象征坚贞和气节,梅花象征坚强与高洁等(孙剑峰,1995)。毋庸置疑,生物商标中的驰名商标的价依也含有生物价值带来的附加价值。那么,随着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潮流的兴起,作为使用生物商标,生物商标又给带来效益的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呢?
1.2.商标、商誉内涵与无形资产的关系
商标、商誉(Goodwill)、无形资产,从会计学、经济学、资产评估的免度对其定义的内涵也利司。资产评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规定,是指特定主体所拥存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商誉与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商标权之间既有许多共同点。
1.2. 1.商标的内涵
驰名商标最早出现是在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一般来讲,驰名商标是指某商标经过贸易中长期使用,被广大公众知晓、知名度高,且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马元锋,2010),并经认定机构认定的商标(张晓华,杨龙,2000)。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8月14日)第二条提出,驰名商标是指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在我国驰名商标的认证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行政单轨制到2001年确定的行政、司法双轨制(陈红国,2007;马永双等,2009),认证机制正逐渐完善。商誉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其生产、流通和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评价(杨利敏,2007)。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杨利敏,2007),是构成复杂、不可辨认的特殊无形资产(王馨,2005),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无法脱离企业整体单独存在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不可确指性无形资产(苏晓鹏和冯文丽,2009)。同时,商誉对企业整体有依附性,具有不可确指性(张涛,2011)、持久性、区域性,能用货币进行衡量(朱海波,2004)。会计学对商誉的定义,著名会计理论家亨德里克森认为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也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可通过转让实现其价值(杨利敏,2007)。我国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中规定:商誉通常是指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穷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
2.研究方法
2. 1.确定驰名商标中的生物商标应用
我国截止到2011驰名商标数据参照国际通用的尼斯分类表,将驰名商标中的生物商标进行蹄选和分类,再进行整理,商标共分为45类,其中商品34类,服务项目 11类,共包含一万多个商品和服务项目。对其按年际变化、宵市分布及其与GDP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将驰名商标中以生物图形、名称为标识的,划分为生物商标,其在驰名商标中的比例、特点。
2. 2.驰名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对用作标识的生.物,分为可按生物类群分类的生物(实际生物)与不可分类的生物(概念生物或抽象也物),进而分别植物、动物分别分类。进而,根据《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版),对驰名商标上的国家保护物种进行分析。条件价值法又称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该法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为目的,釆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询问人们在假设的模拟市场中对某种环境物品或服务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 to Pay)或放弃某种环境物品或服务功能而愿意忍受的接受意愿(WTA)(Willingness to Accept),以此揭示被调查者对环境物品和服务的偏好,从而最终得到该公共物品的总经济价值(Loomis& Walsh, 1997;陈琳等,2006)。条件价值法(CVM)在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非使用价值的评估。由于CVM是基于人们对于环境物品的偏好来计算,因此一些学者对于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Venkatachalam,2004)。经过国际大量研究表明,在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釆取相应的方法有效的减少和降低条件价值评估中绝大多数的偏差造成的影响(Brown,2003;张志强,2003;Shivlani, 2003 ; Macmillan,2004)。釆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人们在商标生物上的保护和支付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只要参考由美国大气与海洋局(NOAA)提出的CVM设计原则(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93)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问卷设计、调查及处理等进行了严格操作。
3.中国驰名生物商标现状与商标......... 16
3.1.中国驰名商标现状分析......... 16
3.2.驰名商标中的生物商标分析......... 18
3.2.1 .驰名商标中生物商标比例......... 18
3.2.2.生物商标在各街市区的分布......... 19
3.2.3.生物商标应用的领域......... 20
3.3.驰名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分析......... 20
3.3.1商标生物的分类......... 20
3.3.2.商标生物中的植物类群分析......... 21
3.3.3.商标生物的动物类群分析......... 22
3.3.4.商标生物中国家重点保护......... 23
3.4小结与讨论 .........24
4.驰名商标的价值评估......... 25
4.1.驰名商标的价值体系构述......... 25
4.2.驰名商标的价但评估方法的改进......... 25
4.3.驰名商标价值评估......... 27
4.4. 小结......... 32
5.商标生物存在价值评估......... 33
5.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33
5.2.被调查者认知与支付意愿分析......... 35
5.3.社会对支付总愿额度的影响分析......... 36
5.4.基于支付意愿额度的商标生物......... 39
5.5.小结......... 40
结论
按照行业平均年均净收益率计算的生物商标在驰名商标中的存在价值反映了企业在使用驰名生物商标的过程中,商标生物的文化价值、美学价位、弦耀价值等带来的站本存在价值或潜在价值;根据各企业平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的生物商标在驰名商标中的存在价值,因企业亏损存在负值情况,这种负值有其意义:可以理解为企业对生物商标在驰名商标中的存在价值的“负债”。根据企业支付意愿计算14家企业驰名商标生物在商标中的存在价值仓计为4885.94万元,根据企业支付意愿计算的商标生物存在价值为12824.97万元;根据个人支付意愿计算的商标生物存在价值为904.13万元。保护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用生物的形象或图形作为标识的商标定义为生物商标,同时将用于商标的生物称之为商标生物。商标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知识产权,特别是驰名商标,商标生物的文化、美学、传播价值为商标带来超额的“虚劳动”价值。2002-2011的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第二位,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最多的沿海5省驰名商标累积数量增长随着GDP年际呈指数增长趋势。中国驰名商标生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2.03%;驰名商标生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4.99%。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加剧了物种的濒危风险,生物品种的国际登录(注册)、物种标识、基因Bank注册已经成为国际抢夺生物资源的潮流,这方面亟待引起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同时,倡议驰名生物商标企业、特别是其中以生物为原料的医药企业更应承担这一社会责任,例如拿出商标生物带来的价值的资金支持对生物保护事业;另外,希望国内的保护组织建立基金会邀请生物商标企业加入。如果生物商标企业树立起保护商标上的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与社会责任,同时付诸实际的保护行动,这将为推动全社会关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红国.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模式的多角度评价[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5):45-50.
3.陈取欧阳志云,段晓男,等.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以北京市居民的支付意愿研究为例[J].资源科学,2006, 28(4): 131-137.
4.陈静.企业商誉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
5.董葆森,商标法律详解[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
6.杜浩,甘芳,危起伟,等.基于条件价值法对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评估[J].四川动物,2010, 29(6): 933-937.
7.戴琰琦.基于实物期权的企业商标价值评估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
8.戴琰琦.基于模糊层次的商标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0411): 1-3.
9.戴琰琦.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b, 26(10):6591-6595.
10.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优秀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引言
1.1我国水体污染状况
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但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无节制地向水体排放各种污染物,导致其不堪重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 )(见表1.1与图1.1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38.1万吨(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434.8万吨,占废水COD排放总量的35.1%;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03.3万吨,占废水COD排放总量的64.9%。)(见图1.2)。自2001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总体上稳中有降,但生活污水排放量仍呈增长趋势(环保部,2010)。全国地表水污染较重。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中,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汚染。在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I~III类、IV~ 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2.3%?
1.2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水污染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已引起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以求重点突破,为水体污染防治及废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李军,等,2002),它主要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转化来实现废水净化(张翔,2008)。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可分为好氧(利用好氧微生物)、厌氧(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兼氧(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生物处理技术(郑平,等,2006)。
1.2.1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主要通过曝气,使好氧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废水净化目的(叶长兵,2009)。根据微生物的存在状态,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可分为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两大类。
(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人们模仿自然界的水体自净过程而发明的一类废水好氧处理技术,它以废水中的污染物作为培养基,在有氧条件下,对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再利用活性污泥在废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沉淀等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活性污泥法已成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的主流技术。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如图1.3所示,主要由曝气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组成。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法的核心,它是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物组成的生物絮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能吸附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降解活性,能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能依靠重力沉降而实现泥水分离。由于氧气难溶于水,在曝气池中经常出现氧气供需矛盾。为了缓解氧气供需矛盾,人们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做了许多改进,推出了一系列活性污泥法的改良工艺和新工艺,其中包括采用沿曝气池纵向分散且均衡进水的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采用多个曝气池的多级活性污泥法、采用长时间曝气的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采用深井增压的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采用纯氧供氧的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等。活性污泥法适宜低浓度(COD浓度低于2000mg"L/i或B0D5低于1000 mgL"')有机废水处理,一般容积负荷为0.35~0.6kgBOD5‘m_3d人HRT为4?8h。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效果较好,BODs去除率可达90%以上,出水易于达标,工程现场臭味较轻。但工艺运行中易发生污泥膨胀。
2.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运行性能的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模拟废水
本实验釆用模拟废水,其组成成分为废糖、乙醇、NH4CI、NaHC03、营养液、微量元素溶液I、11(见表2.1)等物质,营养液及微量元素溶液I、II加入量均为ImLL"', NaHC03加入量根据出水pH值调节。实验所采用的试验系统如图2.1所示,分段组合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呈圆柱状,内径为5cm,高度为120crn,反应区容积2L。反应器由布水区、反应区和三相分离区组成。反应区各段之间以分隔板隔开,但以分隔板上的连通管沟通。反应区各段产生的沼气分别收集,各自接入三相分离区上部的气室内,通过气室集中外排。反应器工作温度为(30±1) °C。
3.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纵向特性........ 39
3.1材料与方法........ 39
3.1.1模拟废水........ 39
3.1.2接种污泥........ 39
3.1.3试验系统........ 39
3.1.4分析项目及方法........ 39
3.2结果与讨论........ 39
3.2.1厌氧反应器的纵向分布性状........ 39
3.2.2厌氧反应器的预警性........ 43
3.3 小结 ........47
4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 49
4.1材料与方法........ 49
4.1.1试验系统........ 49
4.1.2试验废水........ 50
4.1.3试验过程........ 50
4.2理论分析........ 51
4.3结果与讨论........ 54
4.3.1 HRT分布示踪试验........ 54
4.3.2 HRT分布试验结果解析........ 56
4.4 小结........ 60
5.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厌氧消化毒性........ 63
5.1材料和方法........ 63
5.1.1试验菌种........ 63
5.1.2 仪器........ 64
5.1.3 试剂........ 64
5.1.4 方法......... 64
5.2 结果........ 65
5.2.1单一化合物的毒性效应........ 65
5.2.2多种化合物的联合毒性........ 66
5.3 讨论........ 70
5.3.1单一化合物的毒性........ 70
5.3.2抗生素与厌氧消化中间产物........ 71
5.4 小结........ 71
结论
本课题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运行性能。①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具有较高的容积效能。容积负荷可达100.46gCOD-L '-d ',容积去除率可达84.35 gCOD-L-'-d-',容积产气率可达57.00效能指标处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值的前列。②分段组合式厌氧反应器具有较大的反应动力。平均出水COD浓度和出水VFA浓度分别为2447mg'I/i和1638 nig’L_i,它们是常负荷反应器相应值的18.49倍与37.52倍,可提供较大的反应推动力。③高负荷厌氧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低于常负荷厌氧反应器。在常负荷工况下,进水COD浓度的提升(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3.92%)基本上与出水COD浓度(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4.57%)和出水VFA浓度(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3.03%)增大的同步,而在高负荷工况下,进水COD浓度的小幅提升(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8.08%)可引进出水COD浓度(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32.95%)和出水VFA浓度(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40.46%)的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1Cavinato,F., Fatone,D.,Bolzonella , D., Pavan,P.,2010. Thermophilic anaerobicdigestion of cattle manure with agro-wastes and energy crops: comparison ofpilot and full scale experiences [J]. Bioresoure Technology, 10(2); 545-550.
2Chen, G.T.,2010.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third ed [M], Chemical IndustryPress,Beijing.
3Chen, X.G.,Zheng, P., Guo, Y.J.,Mahmood, Q.,Tang, C.J., Ding, S.,2010. Flowpatterns of super-high-rate anaerobic bioreactor [J]. Bioresoure Technology,101(20): 7731-7735.
4Agdag,O.N.,Sponza, D.T.,2005. Anaerobic/aerobic treatment of municipal landfillleachate in sequential two-stag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UASB)/completely stirred tank reactor (CSTR) systems [J]. ProcessBiochemistry, 40(2): 895-902.
5Altenburger, R., Backhaus, T.,Boedeker, W?,Faust, M.,Scholze, M., Grimme, L.H.,2000. Predictability of the toxicity of multiple chemical mixtures to Vibriofischeri: mixtures composed of similarly acting chemicals [J], Environmental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19(9): 2341-2347.
6APHA,AWWA,WPCF,2005. 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Wastewater, twenty-first ed [M].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Araujo C.V.M., Nascimento R.B.,Oliveira C.A.,Strotmann U.J., da silva E.M., 2005.The use of Mcirotox? to assess the toxicity removal of industrial effluents fromthe industrial district of Camacari (BA,Brazil) [J]. Chemosphere,58(9):1277-1281.
7Barber W.P.,Stuckey D.C., 1999. The use of the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ABR) forwastewater treatment: A review [J]. Water Research, 33(7): 1559-1578.
8Bhattacharyya, D.,Singh, K.S., 2010. Understanding the mixing pattern in ananaerobic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reactor: effect of liquid recirculat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36(6): 576-584.
9Blaszczyk, R.’ Gardner, D.,Kosaric N.,1994. Response and recovery of anaerobicgranules from shock loading [J]. Water Research, 28(3):675-680.
10Blum, G.J.W., Speece, R.E., 1991. A database of chemical toxicity to environmentalbacteria and its use in interspecies comparisons and correlation [J], ResearchJournal of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 63(3): 19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