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10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855 论文编号:sb2018112619201823797 日期:2018-11-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可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倍的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下的机组整体工程、220 千伏及以下送电线路及相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整体工程施工总承包。(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电力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中国在 1978 年的电力消费量 2498.12 亿千瓦时,到 2011 年电力消费量已高达 46928 亿千瓦时,电力消费总量增长了将近 18 倍,年均增长 9.35%,略低于 GDP 的平均增速。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电力消费需求急剧增长,电力产业面临较大的电力供应压力。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产业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电力投资规模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394亿元,总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 5712 万千瓦增加到 2011 年的 105576 万千瓦,然而电力供需形势却在最近的十年间经历数次起伏。2003 出现全国性“电荒”,直到 2005 年有所缓和;2008年出现全国的煤油电紧张;2011 年在沿海省份又出现“电荒”。电力供需矛盾成为影响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在未来的时期内,中国的电力供需形势会如何变化便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便是构成本文选题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在未来一个中短期里,按照目前电力投资规划目标,中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将如何变化,也即电力供应增长能否满足电力需求增长。在第一个核心问题之后,那么另一个问题也由此引出,即电力投资的效率问题。目前对投资效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宏观的投资效率与微观的投资效率,而微观的投资效率也称企业的投资效率。投资效率的衡量一般是基于非效率投资视角,即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目前我国电力产业的投资效率投资何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便构成了本文选题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电力产业目前是处于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还是投资处于适宜区间?由于电力投资数额大,如果投资过度那么将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投资不足又势必会影响电力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电力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电力投资决策。
由于数据问题,电网方面的投资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文在考察投资效率问题时主要以发电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非效率投资视角研究我国电力产业的投资效率问题。本文研究的投资有效性主要含义是当前的电力投资水平能否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以及目前的电力投资是否是建立在有效率的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什么导致了电力投资波动以及电力供应波动?二、电力供应与经济增长直接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三、在未来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中国电力供应能否满足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四、中国的发电上市公司整体的投资效率如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本节的结构安排从本文所用模型以及理论展开:电力投资相关文献;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相关文献;投资波动及其衡量方法相关文献;非效率投资相关文献。
 
一、 电力投资相关文献
前人对电力投资的研究多数在于理论层面。如王信茂(2008)对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电力投资体制做了简要回顾,总结了中国电力投资体制取得的成绩。贾若祥(2006)在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电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情形下,探讨了如何优化电力投资空间布局以促进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叶泽与雷新途(2004)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博弈论,对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的投资行为做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公有制下企业投资过剩而在私有制下的企业容易出现投资不足。王宝滨(2011)对中国电力近些年电力投资增长速度、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电力投资主体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研究指出目前中国电力投资存在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在面临电力需求增长时容易出现电力供需矛盾。李伟明与张艳丽(2008)通过分析我国电力投资热潮的现状,认为盲目的电力投资蕴含巨大的风险,并相应给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方案与设想。郭佳(2005)认为我国电力融资还存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融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在电网企业表现的更为明显。陶文斌等(2007)通过动力学模型分析电源投资的影响因素,模型显示区域初始发电量、自发投资与诱发投资等均为影响电力投资的因素。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前人对电力投资相关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电力投资政策、投资理论、电力投资项目风险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而通过计量方法分析电力投资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二章 电力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经济稳定增长是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而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的质量,因此要达到平稳经济增长的目标首先要保证电力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而电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力投资在产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从分析改革以来电力投资情况、电源结构、电力投资结构、电力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以及未来几年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电力需求
 
一、 电力消费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经济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电力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用电需求快速增加,电力消费总量从改革之初的2498.12亿千瓦时增加到2011年的46928亿千瓦时,图1-1描述了改革以来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变化趋势。从图2-1可以看出,电力消费量基本呈现一种不断增加的趋势。在90年之前,电力消费增长相对比较平缓,90年之后出现加速增长趋势,而这种增长的趋势在98年被中断,以98年为转折点,电力消费进入新的一轮快速增长,同样也在08年被中断。虽然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几经中断,但是总体而言电力消费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速,达到了年均9.35%的增速。在电力消费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从平均的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来看,“六五”期间平均增长6.52%;“七五”期间平均增长升至8.63%;而“八五”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增至10.04%;“九五”期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平均的电力消费增长率降至6.41%;而“十五”期间的平均电力消费增长又反弹至13.06%;“十一五”期间的平均电力消费增加11.1%,这一时期的电力消费同样受到了次贷危机带来不利影响,剔除受次贷危机影响最严重的08、09两年,这一时期的平均电力消费增长率增至14.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电力需求呈现出一种加速上涨的趋势。
 
第三章电力投资波动 ....28 
第一节 改革以来中国电力投资波动的态势分析.....28 
第三节 电力投资波动测算...............29 
第四节 第三节 电力投资波动的影响因素................33 
第四节 电力投资波动的经济解释................36 
第四章电力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测算与分析................38 
第一节 电力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38 
第二节 模型设计与介绍......39 
第三节 实证检验.....41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49
第一节 本文结论.....49 
第二节 第二节 政策建议.....50
 
结论
 
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正确地认识与把握电力需求规律,并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客观的预测,有助于电力政策制定者科学地规划电力建设,从整体上确保电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本文对中国电力投资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电力需求急剧攀升,而近些年“电荒”问题屡屡出现,因此未来几年中国的电力供应能否满足电力需求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力项目涉及金额巨大,如果投资不足,势必影响电力供给,而如果投资过度则又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电力企业的投资效率如何事关电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力投资的有效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力需求呈现一种加速上涨的趋势,而对电力需求结构的分析表明工业化尤其是重工化是导致电力需求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电力投资结构中电源投资比重过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电源结构中火电占主导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不过清洁能源建设目前正成为电力发展的重心。
第二,通过对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电力消费的协整分析发现,电力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电力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GDP增加0.95个百分点。
第三,通过协整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发电量、装机容量与电力投资三者之间的协整模型,模型与历史数据的拟合情况良好。利用协整模型预测2012年~2020年间的电力供应能力,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发电能力可以达到95420亿千瓦时,参考何晓萍等(2009)与国网能源研究院对电力需求的预测,表明中国未来几年的电力供给基本可以满足电力需求。
第四,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投资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增长,而且电力投资波动基本与经济周期相吻合。通过HP滤波发现,中国1990年~2011年间的电力投资存在正向缺口与负向缺口。对电力投资波动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因素、市场因素、结构因素与体制因素均为电力投资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五,针对常见投资机会代理指标在文献中的表现不佳现象,本文构建了基准Q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算了电力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测算结果表明,发电上市公司中存在普遍非效率投资,即投资过多与投资不足现象并存。但整体而言,发电上市公司相对处于投资不足状态。
第六,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影响发电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研究表明,投资机会增加、债务结构长期债务比例增加、政府干预程度的降低与自由现金流的增加均是引发发电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因素;而上网电价提升、资产负债率增加对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缓解过度投资,而股权制衡对投资有正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荣华,汲凤翔.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理论、实证、案例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和前景展望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张海鱼.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投资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 何永秀,韩金山,李莹.电力与经济关系的计量分析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7] 彭文兵.电力发展与投融资——基于新能源投资的视角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8] 国网能源研究院.2012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9] 王信茂.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30年回顾[J].电力技术经济,2008,(12):1~8.
[10] 贾若祥.我国电力投资布局研究[J].中国能源,2006,(03):13~18.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己经认识到电力系统环境净化的必要性。在电网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对电网质量的研究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电力系统谐波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章首先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然后对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接着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章节安排。
 
1.2研究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设备快速增长,造成电力系统的谐波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主要来源是电网中的非线性负载,如电弧炉、变压器、电力电子装置等,随着这类设备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大,电力电子装置的谐波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近些年,谐波造成的各种相关事故不断发生。谐波己经显现出了严重的危害性。谐波对电网和用电设备的危害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谐波会改变电网中感抗和容抗的大小,引起串联谐振或并联谐振,导致过电压和过电流烧坏电容和电感。
2.谐波会造成电网输电线路不必要的额外线损,降低电能质量,对电设备造成危害,缩短用电设备的使用年限。
3.非线性负载产生的谐波通过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对邻近的通信线路产生影响,降低通讯质量、导致信息丢失。
4.高频谐波会引起计量仪表的测量误差,其误差大小与仪表的原理和结构有关。
5.谐波电压使变压器激磁电流增大,使其效率变低,并恶化其功率因数,造成变压器主变的声音异常。
6.谐波会改变电力系统中的保护继电器和自动装置的特性,造成误动作或不动作,甚至会造成利用电力线路作为通讯方式的远程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7.对于品闹管整流装置(脉冲一相位控制)来说高频谐波可使烧坏晶间管。
8.旋转电机在谐波的影响下会产生额外损耗、机械振动和噪声。
9.产生谐波的装置同时也基本产生无功功率,这会使设备容量、线路损耗和变压器的压降增大。
为此,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设备谐波的标准,促使相关领域中的学者对谐波抑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谐波污染的主要途径有两条:第一种途径是对电力电子设备进行改进(无源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第二种途径是对电网实施谐波补偿。尽管功率因数校正是积极主动的方法,但对于庞大容量的电力系统而言,电子滤波器和电力电子滤波器是不可或缺的谐波治理手段,特别是先进的电力电子滤波技术更具有重大的工程现实意义。电力电子滤波器作为综合治理电网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3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B.MBird和J.F.Marsh在文章中,描述了改善电网电流波形的新方法:就是对交流电网注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三次谐波电流来抵消电网电流中的三次谐波成分。该文描述的方法是电力电子滤波器基本思想的萌芽。1971年,H.Sasaki和T.Mschida在文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基本原理限制于当时使用线性放大器来产生补偿电流的方法,电力电子滤波器的成本高、损耗大,因而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仅在实验室中做相关地研究。1976年,L.Gyugyi等人提出了使用PWM控制方式的变流器来构成电力电子滤波器,构建了电力电子滤波器主电路的基本结构和控制方式但楚由于当时电力电子技术的不够成熟,缺少可应用到实际中的快速可关断大功率器件,所以电力电子滤波器仍限制于实验室的模型研究。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电力屯子滤波器研究逐渐活跃起来,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1983年:Akagi等人提出了 “三相电路瞬吋无功功率理论”,山该理论推导出来的谐波和无功电流检测方法在三相电力电子滤波器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适电力电子滤波器的煎大突破。F.Z.Peng等人在1988年提出了一种综合了串联电力电子滤波器加并联无源滤波器的结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许多研究人员幵始尝试将现代控制理论运用于电力电子滤波器的谐波检测法。浩然也有研究人员对除了谐波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献[83-86]都采用了直接检测电源电流而不检测负载电流,即不用进行谐波电流检测的方法进行电力电子滤波器的设计。山东大学的王广柱在文章中提出谐波电流检测的不必要性,并进行了原理分析和实验对比。
 
第二章电力电子滤波器关键技术和方案比较
 
2.1引言
本章将介绍谐波电流检测方法、变流器控制技术和主电路直流电容电压控制等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关键技术,并对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分类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带谐波电流检测和无谐波电流检测的电力电子滤波器两种方案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和比较,选择了无谐波电流检测的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作为控制方案。
 
2.2谐波检测方法
对有谐波电流检测的电力电子滤波器来说,谐波电流检测的快速性、准确性及灵活性直接影响到滤波器的跟踪、补偿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因此,在选择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方法时,应保证:精度高、具有实时性、算法简单、配合使用的硬件简单、实现方便、具有多种功能等。本节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谐波电流的测量方法,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性和优缺点进行掘要的闹述。
 
2.2.1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谐波检测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ition, FFT)的谓波检测原理如下[25]:将采样到的谐波信号用FFT进行分解,计算得各次谐波的相位、幅值,进而可以知道各次谐波的表达式。采用FFT算法检测谐波速度快,精度高,可有选择的进行补偿。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傅立叶变换耍求被补位的波形是周期性变化的波形,不然会带来较大误差;而且需要一个周期的釆样信号,有延时,计算;a较大,会使得检测效果的实时性较差。这就限制了 FFT谐波检测的使用范囤。
 
第三章 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参数........ 19
3.1引言........ 19
3.2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 19
3.2.1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容量........ 19
3.2.2变流器直流侧电容和电压的选择........ 20
3.2.3交流侧电感的选择........ 21
3.3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的MATLAB........ 23
3.3.1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主电路........ 23
3.3.2 MATLAB 仿真结果........ 23
3.4本章小结........ 24
笫四章 电力电子滤波器的硬件电路设........ 26
4.1引言 ........26
4.2信号检测模块 ........26
4.2.1直流电容电压采样........ 27
4.2.2网侧三相电流采样电路........ 28
4.2.3网侧三相电压采样电路........ 31
4.3控制模块........ 33 
4.4主电路和驱动模块........ 35
4.4.1主电路和驱动电路........ 35
4.4.2驱动模块电源电路........ 37
4.5保护模块........ 38
4.5.1系统启动停止保护电路........ 38
4.5.1故障报鳘电路 ........39
4.6布线和抗干扰措施........ 40
4.7本章小结........ 40
第五章 电力电子滤波器实时数据检测........ 41
5.1 引言........ 41
5.2实时数据检测系统........ 41
 
结论
 
近年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网中各种非线性负载的大量使用,给电网带来了大量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因此消除谐波电流成了提高电能质量的关键性问题。电力电子滤波器是一种动态抑制谐波和无功功率的电力电子装置,它可以实现对频率和幅值均作变化的谐波电流进行实时补偿,同时还可以实现无功功率的动态补偿。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开发研究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关键技术和方案比较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滤波器的相关关键技术:谐波检测的方法、变流器控制技术和主电路直流电压电容控制技术等。本文分析了现有的电力电子滤波器的系统构成和主电路形式,根据各种结构的特点,本文设计的电力电子滤波器采用电压型并联形式。详细比较了基于谐波电流检测的方案和无谐波电流检测的方案。研究了这两个方案之间的关联。
(2)研究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参数设计研究了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包括:变流器容量、主电路开关器件、直流侧电容和电压、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感的选取。本文以MATLAB提供的电力系统模块工具箱(Sim Power Systems)为仿真手段,在SIMULINK平台下搭建了系统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
(3)研究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的硬件设计为了验证前面章节的研究分析,本文分模块地介绍了所设计的硬件模块:包括信号检测模块、控制模块、主电路和驱动模块和保护模块。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和所用芯片;总结了在硬件设计和调试中所遇到的一些设计困难和注意事项。
(4)实时数据检测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调试所研制的滤波器系统,本文以ARM和上位机为实现手段,在上位机使用LABVIEW软件,设计出了实时数据检测系统,方便在调试中观察DSP控制器中的重要参数,为软件参数的修改提供重要参考。
(5)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用于限制总电流谐波畸变率、电流变化率以及电流峰值的负载交流侧电感对电力电子滤波器的影响。对所设计的并联电压型电力电子滤波器实验系统,在不同负载下及有无负载交流侧电感的条件下进行了测试。
 
参考文献
[1] George J.Wakileh.电力系统谐波——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滤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2]谢运祥,唐中琦.电力有源滤波器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J].电工技术杂志,2000 (4):1-3
[3]李勇.电力系统谐波抑制的方法研究与发展趋势[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1,34(2):119-122
[4]罗世国.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1993.9
[5] Sasaki H.,Machida T. A new method to eliminate AC harmonic currents bymagnetic compensation consideration on basic design[J]t IEEE Trans Power App&Syst, 1971,90(5):2009-2019
[6] Akagi H.,Kanazawa Y.,Nabae A. Generalized theory of the instantaneousreactive power in three-phase circuits [J]. IEEE&JIEE Proceedings IPEC,Tokyo.1983.12:1375-1386
[7] Akagi H.’ Kanazawa Y.,Nabae A. Instantaneous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orscomprising switching devices without energy storage components [J]. IEEE TransIndAppl,1984,20(3):625-630
[8] F.Z.Peng, Akagi H.,Nabae A. A new approach to harmonic compensation inpower system[J].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1988 IEEE, 1988:874-880
[9]杜晓华.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方法的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07. 5
[10]郝瑞祥.基于全数字控制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4.6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对安全的研究,是从工业革命硕士论文范文开始的。工业革命之前,危险一般是人或物从高处掉下来、被倒下的树或落下的石头砸伤、被尖刺扎伤、发生火灾和水淹等灾害造成的。有了工业之后,人们面临的危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伤、职业病不断发生,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提升,企业的安全成本不仅仅由早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组成,同时也面临愈来愈严重的法律责任、社会舆论、诉讼费用、事故赔偿费用等等。事故,特别是大型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在当前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中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也来越真实个体生命价值。安全生产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因此,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实施便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工作之一。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 ,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担负着保障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覆盖国土面积达88%,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供电人口超过10亿人,管理员工超过150万人,同时运营菲律宾、巴西等七家输电特许权公司。2010年,国网公司列《财富》世界企业500强第8位。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完成电网投资2274亿元,在2011年,完成电网投资更是达到了 3019亿元,11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开工5.49万公里,投产5.48万公里;变电容量开工2.64亿千伏安,投产2.56亿千伏安。在这样庞大的投资下,建设项目之多,安全管理情况之复杂便可想而知。国家电网公司也早已预见建设项目管理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规范建设程序,统一管理方法,国网公司基建部在2008年便开始逐步推行“建设项目基建标准化管理制度”。该制度己推行3年,确实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规范了各省原本五花八门的管理方法,更是降低了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发生率。但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1.2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首先,本文将对目前国网公司正在重点推行的“基建标准化管理制度”及其工程安全管理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较详细地对工程业主项目部安全职能、安全管理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分析、论据陈述、数据比较,并尽可能加入实证调查,发现和总结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优化业主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将进一步延伸对业主项目部所管辖的工程各参建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对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的安全体系,以及施工现场应急管理、重要施工阶段、重型机械等重点施工阶段的安全建设做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以期达到优化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目的,为进一步降低基建安全事故发生率提供组织制度支持和科学管理保障其次,本文通过对浙江电力公司超高压建设分公司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从安全管理机构、职能、制度,以及业主项目部安全管理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通过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面向业主项目部经理、设计单位主设人员、监理项目部总监理工程师、施工项目部经理,和部分监理、施工人员等),尽可能全面地分析了现阶段业主项目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尝试安全风险评价法对基建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优化,优化改进业主项目部安全管理方法,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对业主项目部与下辖的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做详细分析,找出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工作交界面中存在的有待改进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改进意见。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应用发展综述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安全管理的萌芽、发展及现状,各国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电力工业和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事故案例的分析,从中为优化国网公司推行旳基建标准化管理模型寻找方向,为后文的分析和设计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铺塾。
 
2.1国外安全管理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前,危险一般是人或物从高处掉下来、被倒下的树或落下的石头砸伤、被尖刺扎伤、发生火灾和水俺等灾害造成的。有了工业之后,人们面临的危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的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使用蒸汽发动机的船、火车事故频发,锅炉爆炸,火车、汽车札死人经常发生。以蒸汽机时代的故事为例,1893年,美国考虑制定铁路安全法时,一个铁路公司经理说安葬一个事故死亡的工人比在火车车厢上安装一套气动刹车装置要便宜得多。据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统计,1910年前每年爆炸的锅炉在1300到1400个左右,差不多每天4个[13]。1894年10月8日,宾夕法尼亚州某厂27个小锅炉连续爆炸,可见当时很少有人关心安全和事故预防。当时的报纸对安全事故的报道不断,但却很少有人采取行动改进,因为人们观念上认为许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是上天的旨意或是罪有应得。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公众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不过,工人们以及公众渐渐认识到伤亡事故不仅给个体带来伤害,更是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样的危险一般以直接作用的方式伤及人员或数量较小的人群。这样的危险很大程度上是受受害人控制的。
一般来说,个人可以识别这种危害,这种危害的安全成本往往也较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伤、职业病不断发生,像肌肉损伤、机能紊乱、各种各样的综合症等等。不仅在种类上,而且在数量上大大增加。现代工业大型化、连续化、机械化程度高,各个环节配合要求精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极为严重。事故,特别是大型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提升,企业的安全成本不仅仅由早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组成,同时也面临愈来愈严重的法律责任、社会舆论、诉讼费用、事故赔偿费用等等[5]。由于事故引起的保险费、法律费用方面HI力逐渐增大,安全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企业生产要考虑成本,但人的生命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计算。国际安全专家Hollister和Traut在1979年曾发表评论,认为80年代潜在的安全成本将很高,而且逐渐提高[4]。这在新世纪同样也是适用的。现在,人们的关心转移到那些复杂的、难于辨识的或难于理解的不安全领域,危险一旦发生可能涉及成千上万的人,延续很长时间,而且这些危险也可能往往是受他人,而不仅仅是受害人自己所控制的。危害对处于风险中的人具有的利益价值也是间接的,难以测量的[7]。1984年,印度博泊尔联合碳化物公司化学品甲基异氰酸脂泄露造成2万人死亡、20多万人受伤,博泊尔公司也因此一蹶不振,最后不得不被拆分,而后兼并重组;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基辅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三百万人受到污染,核福射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安全的成本也由最初认知的经济成本,逐渐发展为由事故直接损失、修复与重建费用、事故预防费用、法律费用、保险费用、福利幵销、其他安全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等等组成的综合成本[7]。从世界范围来看,基本建设项目的平均事故率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在英国,据统计因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可达到项目总成本的3%-6%。而根据美国1996年的研究统计,工程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可占到其总成本的8%?15%。进一步降低工程建设领域的事故发生率,是世界各国迫切等待解决的任务和关注的焦点[26]。
 
3 超高压建设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18-38 
    3.1 超高压建设公司基本概况.......... 18 
    3.2 超高压建设公司安全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8-35 
    3.3 超高压建设公司安全管理.......... 35-38 
4 超高压建设公司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构建过程.......... 38-50 
    4.1 优化现有项目安全管理模型的基础工作.......... 38-40 
    4.2 项目安全管理模型的优化流程和策略.......... 40-47 
    4.3 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小结 ..........47-50 
5 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应用效果评价.......... 50-54 
    5.1 500千伏信安-芝堰输电线路工程项目概况.......... 50 
    5.2 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在工程的应用.......... 50-51 
5.3 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的应用效果评价.......... 51-54
 
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力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
(1)对浙江省超高压建设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出了今后改进的主要方向;
(2)结合相关理论构建了浙江省超高压建设公司项目安全管理的优化模型,除了系统地设计了新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外,特别在国家电网推广应用的“基建标准化管理模式”中增加“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办法”,同时引入了 LEC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3)以浙江省超高压公司500千伏信安-芝堰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情况对所设计的项目安全管理优化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阶段性评价,说明其适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迈克.菲尔.项目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沈志渔.项目管理——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孙为钢.项目管理理论内涵分析[J].航天工业管理,2005(6).
[4]田水承,景国励.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栗继祖.安全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王保国,王新泉,刘淑艳,霍然.安全人机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杨有启.我国电气安全的发展与展望[J].电气应用,2006(8).
[9]李邦协,刘江-电气安全技术和电气安全规范[J].中国标准化,2002(8).
[10]李峰文,公德祥.浅谈电气安全的一般措施[J].农村电气化,2002(1).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引 言
 
一、 研究意义
能源是能够产生各种形式能量的各类自然资源的总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向前发展的驱动力。随着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能源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的重要课题,许多国家都提出要积极开发能源,此外,提倡能源效益的最大化、优化能源需求和提升能源管理也成为了多国能源策略之重点。传统使用的能源包括太阳、柴火提供的热力,以及江河和流水的动力。我们现在常用的能源主要来自石油及化石燃料。“石油政治”“石油外交”“石油战争”这些概念,越来越流行于现代世界,都能反映出当前世界石油及能源与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它的各项经济参数的变化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随着白宫的易主,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战略也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在金融危机中就职的总统,奥巴马选择了以能源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复兴美国经济的关键力量。其能源战略目标可以归结为:短期内促进国内的就业,从而拉动经济复苏;长远看,最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其核心就是通过一场创新性的技术革命,将绿色新能源打造成拉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国家。石油作为战略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发电量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机动车辆的急速增加,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急剧上升。2003 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面对供需不平衡的现实,尽快制定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能源战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做法是中国的可循捷径。因此,分析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战略,并浅析其对中国能源战略制定的借鉴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 研究现状
由于是当前问题,所以迄今为止尚未见以此为题的专著,与之相关的论述要么是见于报刊,要么是某部著作的部分章节。国内学者以此为专题,关注能源战略相关领域的国内学术著作包括:王波在美国能源研究这块是个先行者,他所著《美国石油政策研究》一书以美国石油政策为研究对象,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美国石油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基本内容,分析了美国石油政策的特点。查道炯在《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的部分章节中,深入分析了美国在海湾地区和非洲地区石油战略的重要性,并说明了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情况,包括发展历程及管理现状等。倪健民主编的《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中,作者认为能源安全再次成为新时代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冯跃威所著的《石油博弈》则从石油国之间博弈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美国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以及美在后石油时代力争控制全球石油资源的主动权,紧接着作者又分析了美国国家利益与战略演变趋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著的《全球能源大棋局》的第六章也就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了论述。与此同时,国内有不少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主题的大量文章。如:高建、杨丹、董秀成在《亚太经济》上发表的《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李果仁在《产业经济》上发表的《对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多维透视》,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奥巴马能源的新政策;赵宏图、黄放在《世界态势》上发表的《奥巴马能源新政的战略含义》,分析了奥巴马能源战略的重大影响及意义。
关于美国能源战略的国外研究,更偏重于对策的实用性。主要著作有:《国际能源展望: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分析与预测(至 2025 年)》,美国能源信息署编著;张军等译。官方的政策性文件包括:Annual Energy Outlook 2001 withProjections to 2030,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ebruary, 2006; TheDepartment of Energy Strategic Plan,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8。还有一些主要媒体上的文章。比如:《华盛顿报》2010 年 2 月 9 日版的《奥巴马:能源政策必须有新能源,同时还须有传统能源》(Obama:Energy Policy Must Have Some Old,Some New)①,分析了奥巴马的清洁能源政策,将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进行了优劣势的对比;《华尔街日报》2010 年 4 月 23 日版由 Stephanie Gleason 写的文章:《奥巴马就油气价格涨价致辞》(ObamaAddress Rising Gas Prices)①中,道出了奥巴马总统对加大投资清洁能源的决心,奥巴马认为,油气价格上涨会使得更多的投资流入到新能源领域中去,既产生了新的工作岗位,而且有利于美国未来的发展,在文中,参议员迈克尔•约翰斯(Michael Johanns)发表了反对意见:巨大的赤字已经是负担,就算把油气价格涨上去,给新能源投资,小企业也感觉不到有多少新的工作岗位增加,经济效益还不能保证,这篇文章总得来说,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更加突出了奥巴马总统对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决心,也显现了新能源政策所面临的压力和阻碍因素;CNN 在近期 2011 年 3 月 31 日艾伦•希尔维雷布(AlanSilverleib)的报道《奥巴马制定计划减少原油进口》(Obama Rolls Out Plan to CutOil Imports)②也指出了奥巴马总统对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信心,分析了这种新政策的可行性,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少数党领袖米奇•买康乃尔(Mitch McConnell),他认为奥巴马只是一厢情愿,以为自己代表民意。总而言之,美国学者对他们本国的能源战略研究很多,并且深入,不论是支持和反对,这些声音对于美国能源战略的制定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始终是维护本国利益集团的,因此有些评价不够客观,故存在一些缺憾。
 
第一章 奥巴马新能源战略出台的背景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进入 21 世纪以来,能源问题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化石燃料的消费需求激增,促使人们更多地考虑资源储量问题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的影响上。在近几年里,主要的一些发达国家从本国的利益需求出发,启动能源战略的调整。①对于“什么是能源”,说法众多。从客观的角度定义能源,可描述为:“比较集中的含能体,或者可以直接提供或者经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何形式的能量载能体的资源”。②能源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它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基础之一③。
新能源是“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系统地开发利用而获得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①此外,对能源资源进行高效、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的运用与发展(如:智能电网)也被认为是新能源体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源问题最能牵动全社会的神经,并且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近代史上几次挺进式的大发展都得益于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应地,几次全球性大危机的爆发也都和能源危机不无关联。从能源的供求关系角度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精准地道出其中的根本特征。由于化石能源燃烧时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且不可再生,但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持久的,因此,新能源将是理想的可持续能源,②除单一的能源缺乏外,全球变暖也是目前各国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过去几年遭遇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让人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消极影响。③这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特别关注,各国纷纷提倡发展先进的能源技术,并从战略和研发工作上投入精力进行运作。
 
第三章 评价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战略............ 31-38 
    第一节 新能源战略的积极意义.......... 31-32 
    第二节 新能源战略会遇到的问题.......... 32-38 
        一、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32-33 
        二、与其他行业的关系不好协调.......... 33 
        三、技术本身的局限性问题 ..........33-34 
        四、在实施过程中被各种利益因素削弱.......... 34-35 
        五、容易受到“历史阴影”的干扰.......... 35-36 
        六、能源突发事件的影响大且范围广.......... 36-38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 38-43 
    第一节 新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38-41 
        一、有利方面 ..........38-40 
        二、不利方面 ..........40-41 
第二节 新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41-43
 
结论
 
历届的美国政府都认识到,过度地依赖对外石油进口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都在任期开始之时,寻求办法以求改变过度依赖外国石油进口的局面,寻找从多方进口石油的渠道,强调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以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克林顿政府为此采取了“中东须稳住,里海要挺进,中亚得控制”的能源战略布署;布什政府上台便面临着自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的局面,提出了“能源独立计划”,既要进一步削减从国外进口的石油数量;又要大力发展替代能源,补充常规能源的作用。布什政府又在 2006 年年初连续出台了两个庞大的国家级项目,即“美国竞争力计划”与“先进能源计划。”强调加大研发力度与教育投入,通过科学与技术的改进优化能源结构。当前,全球能源市场处在深刻变革、国际油价停留在历史高点位置附近,在这个重要而复杂的形势下,美国的能源战略更加受到全球的关注。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争取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竞赛,他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其计划的重中之重。
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不仅能将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投资结构大大改善,而且能够号召并带动世界其他国家都将新能源的开发列入议程。可以预计,这将是一场能源领域技术革命的开端,新能源的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美国实施这项新能源战略不仅有利于缓解其对外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过高这一历史性困扰,还有助于国内就业问题的解决,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财政吃紧、预算赤字巨大的情况下,美国一方面要保障民众的福利,一方面又要继续促进经济的复苏,恐怕很难有大批的投资进入到绿色产业中,难以保证可见效果的回报;是否能够将新能源技术市场化,变为能够产生盈利的大众化的运用手段,也不是短期能够看到的;加上美国利益集团庞多,和石油、天然气相关的大型机构往往是垄断而有实力的,开发新能源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利益损伤,在美国民主化程度高的国家,又要经过多少投票和辩论才能使得政策得以实施?另外,日本这次的核危机事件仍然处于危险期,不仅对空气、食品造成核辐射,而且对海洋造成长达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污染,这种危害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潜在的威胁从各方面渗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民众是否能够接受核能的开发和普及?虽然美国的领导人奥巴马近期仍然声称,“尽管日本发生了核危机,我依然要重申对清洁能源要求的支持态度,要求各机构到 2035 年 80%的电力购买来源于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清洁煤以及核能,”他还坚持说,“我们决不能将核能从议程中剔除出去。”①但国内日益上涨的油气价格和不断扩大的赤字,还有一些企业的境况,让许多参议员对奥巴马的政策满腹怨言,参议员约翰•孔宁(John Cornyn)更是如此批评奥巴马:“人民要的是奥巴马总统的行动,而不是他的演说,特别是在不断飙升的油价冲击中产家庭和小企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②奥巴马会如何权衡新能源技术和战略的实施与政治权力的再度延续?孰轻孰重?“胳膊拧不过大腿,如果政治权力不复存在,又何谈施政?”奥巴马若要有这种顾虑,也很有可能。因此,在这方面,奥巴马本人的政治筹码很可能会成为他自己提出的能源新战略实施的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1] Alan Silverleib, Obama Rolls Out a Plan to Cut Oil Imports, CNN,March 31, 2011.
[2]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e, “Oil Diplomacy: The Facts and MythsBehind Foreign Oil Dependency”, statement before the Committee 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rch 20, 2008, Serial No. 79-107.The National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une 30: 5.
[3] Andrew M. Scott, The Dynamics of Interdependence, Chapel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1982.
[4] Assi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Middle East”, May 17, 1995:2,17.
[5] Daneil Yergin, “Ensuring Energy Security”, Foreign Affaris, Vol. 85,No.2, March/April 2006: 69-82.
[6] Ian Rutledge, “Addicted to Oil: America’s Relentless Drive forEnergy Security”, I.B. TAURIS(Landon, New York, 2005) : 104.
[7] James Carter, “Crisis of Confidence Speech”, July15,1979.
[8] James N. Rosenau, The study of Global Interdependence, London: F.Printer,1980.
[9] James N. Rosenau,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 Richard Mansbach and John Vasquez, In Search of Thoery:A NewParadig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四川福溪电厂新建工程是按照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引用世界领先技术,在我市投资建设的高效、节能、环保型项目,工程的开工建设,将有力地推动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加速我市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四川能源供应条件,为宜宾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重要支撑,将全面提升宜宾的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走在建设川南经济区的前列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工程建设营造优质、高效的外部环境,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四川福溪电厂(2×600MW)燃煤新建工程#2 标段由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中标,承担#2 机组主体及部分附属工程任务。为适应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福溪项目部提出本课题。
1.1.2 选题依据
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单位多这些都是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必然会涉及到,除此之外,在电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保证达到电力施工项目的按时按质完成并能最终投产,电力工程建设中,要求电建施工企业必须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各项工程的进度、费用和工程质量等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因此,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由于存在这些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果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力建设公司建设和项目管理效率,还能够为电力建设企业节约成本,同时还提高了施工单位的收益。因此,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对于我国多数的电力建设企业来说,电建施工企业对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缺乏对这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应用。
只能对某个局部信息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而不能从全局进行掌握并分析,从而就不能有效地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导致财力,人力,物理等资源的大量浪费。本文就目前的电力施工企业在电建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目的是提高对物资信息的管理效率,并能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因此,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目前的电力建设工程管理软件都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它们大多数都只注重了解决应用层的问题。例如,采用 EXCEL 来提高员工画表格的效率,采用财务软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化并且提高了帐目查询的效率,采用 CRM 规范客户管理提高响应时间,采用 ERP 解决项目资源配置。但这些管理软件关注于单一的领域,缺乏系统整合。工作流关注于如何缩短流程闲置时间,从而提高项目的业务处理能力,并使项目能够关注于核心流程的工作。本课题拟采用工作流平台,构建一个有效的逻辑层,用以解决信息传递的逻辑判断和自动流转,将上述传统项目软件自动地在项目中应用,设计并实现一种适用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并能自动流转的工作流管理信息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现状
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对于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流程的优化一直都在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项目管理流程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只不过在没有计算机信息系统来支持项目管理流程以前,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这些工作的。由于工作流技术的出现,这种技术立即就在项目管理流程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随着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已是必然。
 
1.2.1 国外研究
动态工作流技术起源于 1970 年代中期,主要是在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早在 1968 年 Fritz Nordsieck 就已经提出,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时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1970 年代,原型系统 SCOOP 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开发,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发的 OfficeTalk 系列试验系统,它是最早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也标志着工作流技术的开始。在 1983 年至 1985 年间,具有工作流特征的商用系统出现了,早期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商用系统主要用于电子邮件领域和图像处理领域。1993 年 8 月,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成立,它是一个工作流技术标准化的工业组织。在 1994 年,用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工作流参考模型由工作流管理联盟首次发布,而且还持续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业标准。
 
第二章 工作流技术理论
 
2.1 工作流概述
所谓的工作流(Work Flow),是指把工作流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分割成前后关系相互协调、一直的子任务的集合。在现代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协同工作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而工作流属于计算机协同工作的典型应用。在大多数的实际应用中的情况,我们把工作流技术简单的描述为: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在多个客户端、网络和服务器的硬件平台上,要处理和完成项目事务的业务逻辑过程,就可以利用工作流应用程序和相关数据。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当写好一份报告后,会提交给相关部门领导进行批阅和审核,然后再返回给报告的作者进行修改,然后再审核,最终形成报告的发行版本,整个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任务的操作流程。而在工作流技术中,我们只需要借助工作流系统的自动传递功能,在不同计算机和任务之间自动传递,都不需要人工干预。这就可以称之为工作流。上面例子中所描述的文档自动化处理,这只是工作流技术最为简单的应用之一。而在实际大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工作流技术需要更多更为复杂的任务。如企业级的大型应用,内部的各种大量数据和业务逻辑的整合,使数据和业务逻辑利用网络能够的进行交互式和自动处理,实现了数据的远程传输和任务的处理等等。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17-26 
    3.1 系统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 17-21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3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3-24 
        3.3.1 用户界面需求 ...................23-24 
        3.3.2 软硬件环境需求................... 24 
        3.3.3 产品质量需求 ...................24 
        3.3.4 故障处理需求 ...................24 
    3.4 小结................... 24-26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电力建设工程................... 26-49 
    4.1 系统总体设计................... 26-27 
    4.2 工作流引擎设计 ...................27-32 
    4.3 工作流管理工具设计 ...................32-33 
    4.4 系统功能设计 ...................33-40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0-48 
        4.5.1 系统实体图 ...................40-43 
        4.5.2 数据库表的设计................... 43-48 
    4.6 小结 ...................48-49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电力建设工程................... 49-59 
    5.1 本系统开发模式与开发框架 ...................49-50 
        5.1.1 本系统的开发模式 ...................49-50 
        5.1.2 本系统软件采用开发框架................... 50 
    5.2 登陆界面实现 ...................50-51 
    5.3 项目事务管理模块实现................... 51-52 
    5.4 项目计划管理模块实现 ...................52-56 
    5.5 项目维护管理模块实现................... 56-58 
5.6 小结................... 58-59
 
结论
 
本文结合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公司项目管理实际,深入的研究了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为了解决传统项目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解决在电力建设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业务流程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则提出了采用了工作流技术来构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本文在讨论工作流技术的基础上对电力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工作流技术把业务流程从应用程序中分离出来,对单个任务进行管理和处理,如果其中某一个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模块,而只需修改业务流程模型,就可以实现整个业务流程添加、修改和删除。同时本文给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规划。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① 结合四川电力建设二公司对四川福溪电厂(2×600MW)燃煤新建工程#2 标中标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目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采用工作流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基于工作流的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
②对工作流技术的概念,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工作流模型、特点以及实现方式进行了介绍,使工作流技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合理科学的应用;
② 分析和总结了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中各项活动的相互关系和信息流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计划管理、安全质量事故管理、重大事故处理、阶段报告管理、工期控制专题等模型;
 
参考文献
[1] 罗海滨,范玉顺,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软件学报,2000,11(7):899-970
[2] 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
[3] Gary J Nutt.The evolution towards flexible workflow systems. DistributedSystemEngineering,1996,3(4):276-294
[4] 徐晓华,潘雪增.工作流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计算机系统应用,2003,12(12):51-53
[5] 戴汝为.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A]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令(96)第 8 号,《供电营业规则》
[7] 周建涛,史美林,叶新铭.柔性工作流技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11):1051-1059
[8] 龚田根等.基于 WEB 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机电一体化 2000.4:27 一 30
[9]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Interface 1:Process Definition Interchange andProcessModel,Technical Report,WFMC-TC-1016-P,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1998
[10] 赵海等.一种基于 Web 的工作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27(4):457-460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六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仅以我国为例,“十一五”头两年,我国每年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将新增的电力输送到用户,配套的输变电变压器将是装机容量的4倍,而将这些输变电设备连接起来,就需要使用电力电缆及其附件。并且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4.7亿千瓦,人均可达1千瓦。然而,与美国人均将近3千瓦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此大的装机容量,需要配套的输变电设备就更多,连接这些输变电设备的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的需求量自然也就更大。因此,电力电缆及其附件产业在未来的十年内将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电力电缆附件是电力电缆中各种终端和接头的统称,是电缆运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电力电缆的配套产品,电力电缆应用的不断增多也带动了电缆附件产品的强大需求,促进了其产品研发的速度。
国内外一大批电缆附件产品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约而同地加速了对其产品研发项目的投资以期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各种电缆附件产品研发项目的纷纷上马使得项目管理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要工作。项目成本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显得尤其重要。运用现代项目成本控制理论,结合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的特点,对这些产品研发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仅成为了顺利执行这些项目的前提,更成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TE公司电力产品部是全球性的电力产品和系统制造商,电力电缆附件是其主要产品之一。
随着电力电缆附件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公司对许多电缆附件研发项目进行了投资。然而由于电缆附件研发项目具有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较强、资源需求的复杂性较大、质量要求的可靠性较高的特点,通过简单地将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单因素偏差分析方法很难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基于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的特点,改进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的特点,针对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并构建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流程和方法,最后以TE公司CMC项目为例,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三个主要项目要素进行集成控制。将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切实地落实到实际的产品研发项目中,对企业今后的项目成本控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为其他类似项目的集成成本控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集成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而项目集成控制作为项目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至今人们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仍十分有限。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当属由美国国防部组织美国空军等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成型的挣值管理。“挣值”或称“已获价值”的概念最初是由19世纪晚期美国加工制造企业的工业工程师在生产现场从事管理时创建的。他们为了比较工厂作业的计划价值、已获价值(相当于产成品+在制品的计划价值)和实际成本提出了这一概念。当时的挣值理论仅仅是用于重复性生产产品的成本和工作效率的管理方面的,尽管与一次性、非重复性的项目管理所使用的挣值管理有所区别,但仍可以说是源于二战以后对工业工程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挣值理论用于一次性、非重复性的项目管理最初是针对工程项目工期管理的。1956年美国杜邦和兰德公司研制出关键路径法(eritieazPathMethod,ePM)并于2957年应用于杜邦公司价值千万美元的化学项目,大大缩短了项目工期,节约了开支。1958年美国国防部组织美国海军在北极星导弹计划中研究推出了项目计划评审技术(ProjeetEvaluationandReviewTee俪que,PER’r/Time),JI匝利地解决了200多家承包商的组织协调问题。此后人们开始对计划评审技术的概念和应用范围进行拓展,同时考虑项目工期和成本,并于1962年由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合作推出了计划评审技术/成本(PERT/Cost)[6J,提出了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挣值概念和原理。虽然PERT/Cost在风行了3年后就让出了其主流地位,但是这并未影响到其所包含的挣值概念和原理的推广与流行。1967年,美国国防部组织美国空军制定了成本/工期控制系统规范(Cos灯ScheduleControlSystemsCriteda--C/sese,这就是项目挣值管理的雏形。由于e/sese一直是美国军方专用的,直到1995年以美国全国担保业协会(NationalsecurityIndustrialAssociatinn,NSIA)为代表的私营部门才获准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后,由NSIA相关分委会制定出了适合私营部门项目管理使用的挣值管理规范一挣值管理系统(EarnedValueManagementsystem,EvMs),并于2996年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的认可[8]。此后,许多国家分别结合美国国防部的标准制定了各自政府的工业工程管理标准,使挣值管理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技术得以推广。现在许多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权威们都预测挣值管理系统将会发展成为21世纪项目管理的主导性方法之一。
 
第2章理论基础
 
2.1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思想
项目成本是指围绕项目而发生的资源耗费的货币体现,包括了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资源耗费口。项目成本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或者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制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项目设计人员的薪水、项目所需材料的采购成本等,而间接成本则是指支持辅助制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办公室场所的租金、管理人员的薪水等;固定成本是指无论生产活动水平如何都要发生的成本,如设备租赁成本等,而可变成本则是指反映生产活动水平的成本,如材料消耗成本等。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地、定期地收集项目实际成本数据和信息,对项目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如果发现偏差,则应该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以使得项目成本计划能够尽可能好地实现的管理过程。
 
第3章 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22-33 
    3.1 TE公司CMC项目介绍....................... 22-27 
        3.1.1 公司简介....................... 22-25 
        3.1.2 项目背景 .......................25-26 
        3.1.3 项目特点....................... 26-27 
    3.2 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27-30 
    3.3 研发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30-32 
        3.3.1 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要素....................... 30 
        3.3.2 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30-32 
    3.4 本章小结....................... 32-33 
第4章 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 33-50 
    4.1 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流程....................... 33-35 
    4.2 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方法 .......................35-49 
        4.2.1 项目基准计划....................... 35-39 
        4.2.2 基于"挣值"的项目进度....................... 39-42 
        4.2.3 基于"质量挣值"的项目进度....................... 42-46 
        4.2.4 项目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46-49 
    4.3 本章小结 .......................49-50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由于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具有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较强、资源需求的复杂性较大、质量要求的可靠性较高的特点致使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很难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集成成本控制原理的现代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在对TE公司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成本控制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其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后,构建了TE公司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流程和方法,并且为了更好地说明该流程和方法,以TE公司CMC项目为例,对其进行项目进度、成本、质量集成控制。总结全文,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l)对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了TE公司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的成本控制现状,并分析了其成本控制问题。
(2)构建了TE公司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流程和方法,并以TE公司CMC项目为例,对其进行项目进度、成本、质量集成控制。
本文提出的TE公司电力电缆附件研发项目集成成本控制的流程和方法综合考虑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三个主要项目要素,能够实现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集成控制,并且能够使企业更好地把握项目的实际绩效水平。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高效可靠地取得各类参数和指标数据,如何在推向实际应用时实现简便操作,易于推广,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七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中国铁路客站建设迎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新时期。截至2009年年底,已建成北京南、天津、上海南、武汉、汉口、新长沙、武昌、拉萨、青岛等铁路新客站200多座。这些新型铁路客站,不仅给乘客们带来了方便、安逸的候车氛围,同时也增加了铁路行业的服务水准。新时期,对铁路客站的建设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
随着铁路网的不断扩充完善,列车运力不断增加,运量大幅提升,安全可靠性也不断提高,铁路客站的铁路交通枢纽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外,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立体化,新型铁路客站更要实现与各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如上海南站地面站房与机场的航站楼结合为一体,地下可换乘地铁。今天,铁路客站已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代名词。它要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达到零距离换乘。新型铁路客站在站场规划、交通组织流线、功能布局、车站造型、关键技术以及服务设施上,都与传统的铁路客站有了本质的变化。此外,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还要在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的同时,充分展示地域文化,更要达到绿色节能等要求。因此新型铁路客站在设计上进行了崭新的探索,将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与交通功能结合在一起,大多数新型铁路客站均成为了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2009年11月,中国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在会上,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着重提高客站设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客站设计的重视,要充分学习并汲取发达国家铁路客站建设的设计经验,依据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及经济性的"五性"要求,全面提升客站设计水平。
据统计,在2010年,我国在建铁路规模超过了 3万公里,完成投资规模为7000多亿元,铁路营业总里程已经超过了 9万公里。预计2010年至2012年,新建成及改造的新型客站也将达到800多座。在铁路建设的历史上,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新建如此多的大中型铁路客站,是史无前例的。中国铁路客站迎来了建设高潮,今后几年,将是客站设计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的时期。然而,在铁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设计原因引起了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如何杜绝和遏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铁道部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2选题意义
08年竣工的某特大型客运站房,高架候车厅室内净高为40m,灯具均吸顶安装。电气专业设计中未预留检修马道,考虑通过升降机对灯具进行日常维护。在实际运营中,管理方发现由于候车大厅采用的是地暖方式,而地暖上的塾层过薄,地暖无法承受升降机的荷载,因而高架候车厅内的所有灯具几乎无法维护。这起事故是由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设计考虑不周而引发的,表明了在设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疏忽。
工程设计在整个大型铁路站房工程项目的方案选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工程施工进度及项目成功与否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对工程项目的决策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设计是铁路项目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文件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工程的建设质量。虽然设计阶段的费用不足整个工程总价的百分之二,但是设计阶段的工作却决定了剩余的百分之九十八资金的使用。
 
第2章设计阶段风险评价研究概述
 
2.1工程项目设计阶段风险评价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的一种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工程项目风险可分为项目外的风险和项目内的风险。项目内的风险又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设计阶段的风险一般被归类为了技术风险,易产生的风险包括设计前期准备不充分,地勘、水、电及通信等外部资料不够全面;设计内容不够全面,设计图纸本身存在缺陷、错误或缺漏,各专业间图纸不符;设计不合理,规范、标准选择不当;安全系数选择不合理;设计未考虑施工及日后运营的可行性、方便性;设计概算漏项等等。目前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专家调查打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统计和概率法、AHP法、敏感性分析法、统计模拟法、CIM模型、影响图(inf luencedia2gram)等。
 
2.2国内工程项目设计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研究比较多,关于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风险研究并不多见。季永兴等人(2007)年在《设计变更管理在设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中分析了产生设计变更的原因,将不规范的设计变更分为了四种类型,阐述了各种不规范的设计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根据FIDIC合同条款中对设计变更的解释,总结了针对设计变更风险管理的六方面措施。官庆(2007)年在《大型公用建筑设计项目风险因素分析》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许多与建筑项目设计有关的样本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得到了影响设计的十个因素,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欠缺考虑,选址不当,设计方选择不当,设计方案选择不当,申方的项目目标不明确,甲方提供的资料不准确,设计招标文件问题,设计方案与周边社会因素不和谐,设计人员未能充分理解甲方的要求,甲方的项目要求不遵循设计的客观规律。
 
第3章改造项目电力设计的风险识别............................ 18-25 
    3.1 风险识别概述............................ 18 
    3.2电力设计的风险识别内容............................ 18-21 
        3.2.1 设计偏离国家相关规范............................ 18-19 
        3.2.2 设计考虑不当 ............................19-20 
        3.2.3 设备及材料不当 ............................20 
        3.2.4 设计深度不够............................ 20 
        3.2.5 设计管理不到位............................ 20-21 
    3.3电力设计的风险识别方法............................ 21-25 
第4章项目电力设计的风险评价............................ 25-43 
    4.1 风险评价概述............................ 25 
    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25-28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 28-36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 36-37 
    4.5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 37-42 
        4.5.1 建立评价要素指标体系............................ 37-38 
        4.5.2 确定评价集 ............................38 
        4.5.3 确定评判矩阵............................ 38-40 
        4.5.4 模糊综合评价............................ 40-42 
    4.6 本章结论............................ 42-43 
第5章 保定站改造项目电力设计............................43-49 
    5.1 风险应对概述............................ 43 
5.2电力设计的风险应对 ............................43-49
 
结论
 
国内的工程风险研究多是基于施工工程领域的研究,较少的设计阶段风险研究也是将设计项目的所有专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本文以保定站改造项目为依托,单独对电力设计进行了风险研究。
本文在参考了国内设计阶段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思路,对保定站改造项目电力设计,采用了德尔菲法进行了风险识别,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种风险因素的权重比较,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总体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各种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本文共识别出5个风险要素,29个风险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将各风险要素分成了五种情况,并得出了保定站电力设计总体风险处于中等偏低的结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结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类似的设计阶段风险管理的成果,可以为类似的项目设计的风险评价所借鉴。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条件下,新能源有着不同的内涵。当今社会,新能源是相对于已经广泛利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的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指的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可持续等优点。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可再生、环保和清洁为特征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开发新能源,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日益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产业或即将形成产业化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等。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能源进口大国,为应对日益紧张的能源供应形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规划》。2009 年,中国政府确定了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地位,同时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 年 5 月 30 日,中国政府将发展新能源产业列入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新能源产业发展,包括金太阳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在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取消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 70%的指标。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都将对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天津作为一个中国老工业城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天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以镍氢电池和绿色储能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然而,尽管天津市的新能源产业在生产规模、产业集聚度、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上都处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在未来天津的新能源产业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所以作为我国未来重要的经济发展极——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天津市应当把握这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解决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更加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新能源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发展目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被各国寄予厚望,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从国际来看,新能源产业战略特征日趋显著。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各国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替代能源战略,目的是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特征越来越明显,各国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本国应对危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承担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手段。新能源产业已经从单纯的替代能源角色上升至国家摆脱危机、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举措。
第二、从国内来看,发展新能源产业日益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研究角度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不同内涵,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产业竞争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首先,从研究的空间角度来说,产业竞争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是特定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也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个层面;二是国内层面,研究的是一国内部某个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区域产业竞争力。其次,从研究层次性来看,产业竞争力是中观层次的竞争力,其介于宏观的国家竞争力和微观的企业竞争力之间。它既和国家竞争力密不可分,又和企业竞争力紧密相连,是联系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纽带,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在各个产业中的具体体现。最后,从研究的产业对象来说, 产业竞争力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产业总体竞争力,即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内的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具体产业竞争力,即是指具体某一产业,如制造业、石油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的空间角度来讲,属于国内层面,即研究的是天津这个区域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从研究的产业对象来讲,是具体产业竞争力,即研究的是新能源产业这一具体产业的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 斯密(Adam Smith)“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由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李嘉图认为各国之间只要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得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第三章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1-32 
    3.1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21-26 
        3.1.1 产业规模.............................. 21-24 
        3.1.2 产业结构.............................. 24-26 
    3.2 天津新能源产业的 SWOT 分析.............................. 26-30 
    3.3 天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存在问题 ..............................30-32 
        3.3.1 天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 30 
        3.3.2 天津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30-32 
第四章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评价.............................. 32-42 
    4.1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4  
    4.2 评价方法选取.............................. 34-36 
        4.2.1 评价方法比较 ..............................34-35 
        4.2.2 熵权评价法基本原理.............................. 35-36 
    4.3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 36-42 
第五章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2-46 
    5.1 产业发展主要问题与挑战 ..............................42-43 
        5.1.1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43 
5.2 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3-46
 
结论
 
以改造创新传统能源产业为基础,有所侧重的发展新能源产业。从目前的天津市已经形成的新能源产业来看,风能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绿色储能产业发展较快,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而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产业队伍并没有形成,但是,生物质能和水能的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较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该得到极大重视。所以要想彻底用新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产业的路径,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以传统能源产业为基础,对传统能源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创新,从而减少碳排放,减低环境污染,同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从而实现以改造传统能源为基础,发展重点突出的新能源产业政策。
将新能源汽车、LED 产业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发展提到能源发展规划日程中来,坚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主要新能源种类的同时,重点发展建设生物质能以及垃圾发电等产业,逐步扩大新能源的消费比例,建立多元化发展的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结构。
加强天津市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实现自主创新,吸收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协同发展,尤其重视自主创新机制的发展。建立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及环保技术重大项目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的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创新与发展机制,通过有效的产业激励机制,促进本市新能源产业技术的综合实力,从而提升产业的发展竞争力。
加强天津市新能源人才体系的培养。新能源人才体系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知识载体,因此,当前也必须加强省内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如目前天津市已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创立了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这势必将会大大提升天津市人才体系的培养以及新能源产业知识力量的发挥,因此,当前,天津市必须加强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以强大的人才体系来支持天津市新能源。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九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幵始全面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基础并不牢固。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对国家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国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我国可利用的绿色能源丰富,也把新能源产业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链长,涉及产业多。
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本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成产业规模、品牌效应以及技术水平的发展,最终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不少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同时,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效应:第一,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第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加快增长方式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第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第五,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因此,加快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我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2006年1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2009年7月21 R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同年,7月24日,出台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0年7月20 R,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这一系列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文件的颁布,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价格定价、技术进歩、企业进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政策法规鼓励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己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主要表现在:第一,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风能、太阳能的利用位居世界前列;第二,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核心企业,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国际及民间资本的涌入,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对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出了明确部署。进入新世纪以来,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科研水平和发展环境,本文摘自无忧论文网,无忧论文网专业提供硕士论文库,博士论文库,留学生论文格式参考,联系方式:QQ357500023,电话13795489978。天津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具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等方面有了不菲的成绩。近年来,新能源产业保持了40%以上的发展速度,多家世界级新能源企业聚集天津,形成了新能源的产业集群,实现了新能源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创新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形成了风力发电、绿色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三大领域,风力发电设备和绿色电池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薄膜及聚光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定在全国前列。
产业科研实力雄厚,电子科技集团、十八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太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利用、地热能源、水电风力发电、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风力发电全国领先,维斯塔斯、歌美飒、苏司兰、华锐、金风等全球前十名风电企业均在天津投资,华锐、东汽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天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具备5600兆瓦装机能力,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50/。,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生产基地。绿色储能电池优势明显,天津市绿色储能产业在国内占据核心位置,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聚集了力神、十八所、比克、捷威、巴莫、斯特兰等一批龙头企业。力神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位居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前十强。光伏产业蓬勃兴起,天津是中国领先的薄膜及聚光太阳能研发基地,京瓷太阳能、南幵大学、津能等单位构成了天津太阳能产业链雏形。世界仅有的两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全部引入天津。
 
第二章产业集群理论与新能源产业
 
2.1产业集群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理论背景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种学科,所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叫法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产业群"、"地方产业集群"、"地方生产系统"、"区域集群"、"产业区"等。在我国被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专业镇"、"产业群"、''产业簇群"、"企业簇"、"企业簇群"等。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本文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同属于某一产业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区域中的集聚,集群内部的同一产业链上出现橫向或者纵向专业化分工的割据,并且相关产业要素资源、技术、信息、人才以及政策在集群内部共享,通过产业链迅速增加知识的传播与创新的推广,最终实现集群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1.2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其发展主要分为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第一,形成阶段。在此阶段,出现同类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域集屮,企业之间有了最初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之间开始影响,但是分工与合作体系尚不完善,集群内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企业间的信任出现,产业的经济总量也较小,在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也得不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增加数量较缓慢。
第二,成长阶段。在此阶段,区域内的同类企业逐渐增多,出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相互影响作用明显,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化分工得到加强,企业间的信任逐歩稳固,集群内创新能力较强,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产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区域内企业受到政府的重视,有了进一歩的发展规划战略,外来迁入企业增多。
 
第三章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 20-26 
    3.1 国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21 
    3.2 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1-24 
    3.3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24-26 
第四章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6-30 
    4.1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概况 .......................26-27 
    4.2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 .......................27-28 
    4.3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28-30 
第五章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必要性....................... 30-38 
    5.1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程度分析....................... 30-31 
    5.2 天津市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31-37 
5.3 天津市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意义 .......................37-38
 
结论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提升区域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发展缓慢的国际背景下,各国将发展新能源作为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把握时机,抓住在新的政治格局中的机遇,将新能源产业制定为战略新兴产业,并出台了产业振兴与规划的文件,全方位、高水平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天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论文通过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集群战略的分析,得出其战略选择及如何成功实施,希望能够为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但是,相比有些地区,天津是属于较晚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要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
最终得出结论,天津市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要做到:以政策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以新能源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开发新型产品,提供产异化产品,形成龙头企业集聚的产业制造基地;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发展绿色电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等领域;以新技术为切入点,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壮大促进产业升级,抢占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以区域品牌为契机,发挥天津制造业优势,实现天津特色新能源产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基础好、集聚程度高、产业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
论文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不够深入,产业布局现状以及现有的组织形成认识还不够透彻,导致在问题分析还不够全面,以至于在政策方面可能没涉及到;其次,通过查找文献,部分数据的缺失不利于整体上了解真实状况,而且有些数据较旧。
 

优秀电力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篇十

 
第一章引 言
 
一、 选题背景
在欧盟、科威特、日本、韩国、美国等很多国家,企业广泛参与政治。自美国经济学家Kmeger在1974年开创性提出"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环境及增加经济利益"后,企业政治参与很快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三五年,我国学者对企业政治参与有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市场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市场配套服务完善程度、经济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程度、中间服务机构的规范性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面还相差甚远。这些宏观环境为企业与政府关系这种非市场环境的存在提供条件,也使我国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转轨经济条件下企业政治参与问题的典型案例。目前国内经济管理学界关于企业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有企、民营企业政治参与对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上,而对于新能源企业政治参与对企业绩效或价值的影响研究仍较少。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日益加大及非可再生能源储量的有限性,能源供求矛盾日益扩大,积极幵发利用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保证能源安全,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国家把新能源产业列为"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新型产业之一,中央与地方对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相当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推进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的创新,合理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正式施行,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压力,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该委员会对能源的战略、布局、结构、价格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国务院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强调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政府要完善对新能源车的财税补贴政策,尽快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制定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
鉴于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其尚处在较低发展阶段,提升新能源企业企业价值对于股东和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我国所有新能源上市企业政治参与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有83.8%的新能源企业高管有政府任职背景,其中高管曾经在中央政府任职的就有25.4%,高管曾在省及省级以下政府任过职的企业占所有新能源企业数的一半以上,有60%新能源企业属于国有控股,可见新能源企业的政治参与度是相当高的。高政治参与对新能源企业价值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如何?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将借鉴前人对国有、民营企业政治参与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新能源企业政治参与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希望此研究结论能有助于新能源企业选择有利的政治参与方式,在寻求政治庇护与支持的同时能避开不利的政府干预,从而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与实际两方面:
 
第二章企业政治参与对企业价值影响文献综述
 
政治参与即指个体或组织以某种途径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从而使自身的意愿、利益诉求得以表达,进而影响本国的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方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企业高层花费时间和精力与政府搞好关系能给企业带来不菲的利益,这是美国经济学家Krueger于1974年在研究寻租理论时最先提出的,揭幵了政企关系研究的序幕。政企关系战略和政府的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打造。罗党论、张建君认为企业早已把参与政治作为一种主动政治战略,甚至一些企业的竞争对手还把政治资源作为一种竞争方式。一、企业政治参与对企业价值影响文献梳理本节将从企业政治参与的动机、政治参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及政治参与对公司绩效及企业价值的影响三方面对国内外企业政治参与有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 企业政治参与动机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完笔者发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积极参与政治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如在美国、巴基斯坦、印尼、巴西、马来西亚等(Roberts, 1990;Mian and Khwajia,2005;Fisman,2001 :Feijen and Laeven,2008;Adhikari、 Derashid and Zhang,2006等)。全球范围内有3%的上市企业具有政治关系〕,而在中国则有28%的上市企业有政治关系。一个国家政治的腐败程度、对外资的限制及体制的透明度直接影响到该国政企关系的普遍性(Faccio, 2006;Bartels等,2003)。这和Chen、 Li and Su(2005)以及Li、 Meng and Zhang(2006)对私营业主参政状况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私营业主参政越多的国家,其信用市场相对落后,有较多的政府管制及严重的非正式税负,法制也不健全。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及像中国这样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落后的制度基本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很多企业只能依赖于一些非正规手段如政治参与来逃避这种制度约束。正如Allen等(2005)所认为的,企业积极参政也是对不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张建君、张志学(2005)在对我国民企在聘用人才上的规律进行研究之后,找出了它们喜欢聘请曾经或现在是政府官员或政府负责人的规律,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 政治参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如上文所述,越是在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薄弱的国家,企业管理者或股东越衷于参与政治活动,主要是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少受制度环境的缺陷及外界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更直接的利益驱动呢?
 
第三章 企业政治参与对企业价值影响......................18-29 
    一、管理学视角分析及假设推演...................... 18-25 
    二、经济学视角分析及假设推演 ......................25-29 
第四章 新能源政治参与对企业价值影响......................29-41 
    一、变量设计与回归模型建立...................... 29-32 
    二、数据来源...................... 32-33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33-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41-43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41-42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42-43
 
结论
 
本文旨在分析新能源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特殊行业,其政治参与及程度对企业价值是否会有影响,希望能对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与该行业政企关系的维护提供参考。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的163家A股新能源企业相关数据的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笔者就实证结果综合归纳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新能源企业高管的中央政府任职背景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这种影响程度远大于在地方政府的任职背景且显著水平更高。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都是比较支持的,从行业准入到优惠政策,但是行业的政府管制同样比较严厉。一般中央对能源这种支柱型产业的支持力度远大于地方,大部分有中央政府部门任职经历的新能源企业的高管,他们所担任的职务都和能源部门有关,中央财政、税务部门在制定财政补助及税率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时都要参考这些部门的专家意见。因此,这些高管进入企业之后可以很好的利用自身的政治关系网络为本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中央政策的支持。所以,中央政府任职背景能提升企业价值。
2、新能源企业高管的代表背景也能提升企业价值,虽然显著性不是很高。新能源企业的高管能够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党代表是一项非常无上的荣誉,也是社会对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为本企业争取利益,另一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对于企业在资金募集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都是一种优势。
3、新能源企业终极控制人为政府,会降低企业价值,这和政府行为理论推理出来的假设及以往研究所认为的过渡政府干预对企业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结论是一致的。政府为自己的多元化目标会通过行政干预牺牲企业利益,使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承担更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绩效,损害投资人利益。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