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工业革命硕士学位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11
论文字数:75200 论文编号:sb201208141341171992 日期:2012-08-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现代社会的工业革命硕士学位研究

导读:20世纪以来,作为工程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建设在解决全球暴增的人口所产生的需求、城市建设、交通网络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问题所做的巨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工程建设成果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老化,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的需求。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绪论
1.,研究背景
    工程为现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工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最快最集中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改变人类生活水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最重要的生产性活动。人口特征的变化、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强大力量一直在驱使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深刻的变化。除此以外,全球知识经济对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技术的需求也极大的改变了工程实践的性质。为了积极响应这些变革和变化,从事工程活动和生产工程产品的工程师们也能简单地掌握科学与技术原理,具备更广阔的技能来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更需要多方位更为全面的社会、人文知识背景和社会人际技能来认识并理解这些变革对于开展工程职业活动所产生的意义。
    现代化的工程作用力、影响力更加广泛,可以作用和影响到社会以及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而微观上看更可以涉及人体内部。不论是从工程活动的数量、频率、涉及领域、职业人群以及关涉的资金数额来看,还是从对经济社会及自然界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讲,工程活动都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综合体现并广泛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一类实践活动。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工程,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正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与作用力,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自然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产品和工程事故、能源争夺引发的战争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挑战问题等更是屡见报端。
    20世纪以来,作为工程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建设在解决全球暴增的人口所产生的需求、城市建设、交通网络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问题所做的巨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工程建设成果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已经老化,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的需求。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耗费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资源,给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上述现象表现出了工程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两个系统,越来越形成一个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的整体。工程师的工程技术思维固然能够解决传统工程问题的复杂关系,但工程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的重要性也愈来愈无法忽视。这就要求工程师在进行职业工程实践时不仅要把握解决问题所需的技术要素,更要深刻理解作为公共政策的工程决策背后的形成机制与其对于人类社会所能产生的庞大影响力。
1.2问题的提出
1.2.1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发展的需要
    作为人类社会共生体的工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看来只能通过在全球规模实行新技术、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来迎战。全球变暖的迹象已经毋庸置疑,地表和空气温度不断提高,冰川消退,基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现象都证实了除非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极大缩减,否则人类可能自取灭亡。地球上有大量的煤矿储备,但化石燃料的开采、加工和燃烧过程却给人类和环境带来越来越可怕的危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危险越来越为人类所重视,石油供求之问的严重失衡将使石油大大高于现在的水平。发展中的经济体如中国、印度、拉丁美洲国家,其快速增长的石油、天然气需求将使供求失衡的矛盾愈发尖锐。替代性能源技术,如电力或者混合型燃料驱动的汽车、氢燃料、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大规模应用前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
    如今,人们日益要求工程产品和服务具有安全、效率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公共和私人部门在做出提供工程产品和服务的决策时,不得不响应社会的这些要求,工程师和应用科学家经常成为这些部门的关键顾问以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但是他们能做的并不局限于此。工程专家们正在为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从基础设施旧损、负担加重的给排水系统问题、自然资源的消费和保护问题、新能源的开发,乃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全球变暖问题、自然灾害等问题,无不见工程专家们的智慧闪光所在。
    工程项目和工程产品往往都具有社会好的或不可预知的坏的影响力,这就需要受监管或立法管理,并可能与公共政策中的变化相互影响。工程师和科学家需要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传达给决策者,这种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推进平衡和进步的公共政策。而新一代的工程科技人才所扮演的角色,将不仅仅局限于成为技术界和公共决策界的技术中转站和传声筒,未来具备社会角度思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将成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为直接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 Acevedo,  Jorge,  Barros,  Ricardo,  Ramirez,  Catalina  and  Realpe,  Natalia.'Engineers and their role in public policy: an a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enh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 34, No. 2, May 2009, 171-182
[2] Albert H. Teich and Barry D. Gold. Educatio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A Stocktaking[J]. Social Studies ofScience, Vol. 16, No.4, Nov,1986,685-704
[3]   Andrew Colombo, PhDi, and Bryan Karney, PhD, P.Eng.ii. Why engineers need public policy training and practice[J]. The Journal of Policy Engagement,Volume1,No l,March 2009, 9-12
[4] Boden and Margaret. "What is interdisciplinary" Cunningham,1997
[5] Carl Mitcham. A historico-ethical perspectiv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from use and convenience to policy engagement[J]. Engineering Studies Vol. 1,No.1,March 2009, 35-53
[6]   EPP(2010)..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 [EB/OL],2010
[7]   INDIRA HAIR. Decision Making in the Engineering Classroom[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October 1997, 349-356
[8]   Jones,Peter, Mertitt and Quentin.“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rdiscipiinarity in enviro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for  epistemological  and  values awareness”.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99,23(3):349,358
[9] MEPP(2010).  Master of Engineering and Public Policy[EB/OL],2010
[10]Morgan, M. Grangerl,Carnegie Melton's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Public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Vol.l,
  No.2, August 2003,138-150(13)
[ 11]陈春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2(03):135-139
[ 12]陈凡,邢怀滨.当代工程与工程教育[[J ].工程研究一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 2009(01):16-18
[13]陈皓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01):19-23
[14]陈亚男,王殿元,吴政新.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J].辽宁 教育研究,2002(02):64-65
[15 ]方祯云,吴志伦和张普群等.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推进工科研究生教育改
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08-113
[16]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大学,2006
[17]傅静.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  学,2009
[18]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19]顾建民.美国工程专业学位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1999(03):92-96
[20]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7-15
[21]哈里·蒂根森.社会工程与政策实施的理论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 I):55-58
[22]胡汪.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


摘要 5-6
Abstract 6
1 绪论 10-24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问题的提出 11-15
        1.2.1 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发展的需要 11-12
        1.2.2 复杂化工程本身的要求 12-13
        1.2.3 工程师素质提升的需要 13-15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5-21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0
        1.3.2 研究意义 20-21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1-24
        1.4.1 研究方法 21-22
        1.4.2 研究框架 22-24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 24-40
    2.1 工程教育与大工程观 24-28
        2.1.1 工程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4-25
        2.1.2 大工程观与工程教育改革 25-28
    2.2 社会工程 28-32
        2.2.1 社会工程的内涵 28-29
        2.2.2 社会工程教育的实践 29-32
    2.3 跨学科教育论 32-35
        2.3.1 跨学科的界定 32-34
        2.3.2 跨学科人才培养 34-35
    2.4 学位改革创新论 35-39
        2.4.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 35-38
        2.4.2 整体改革创新的要求和趋势 38-39
    2.5 本章小结 39-40
3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的案例研究 40-64
    3.1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EPP学位 40-47
        3.1.1 EPP学位简介 40-41
        3.1.2 EPP学位培养方案 41-46
        3.1.3 学位教育特色分析 46-47
    3.2 美国马里兰大学MEPP学位 47-56
        3.2.1 关于MEPP 47-48
        3.2.2 培养方案 48-52
        3.2.3 学位教育特色分析 52-56
    3.3 美国MIT的TPP学位 56-62
        3.3.1 相关背景 56-57
        3.3.2 培养方案 57-61
        3.3.3 双学位 61-62
    3.4 案例总结 62-64
4 我国"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的构造 64-81
    4.1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顶层设计 64-66
        4.1.1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概述 64
        4.1.2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设计原则 64-66
    4.2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的模式 66-76
        4.2.1 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培养方案概述 66-68
        4.2.2 模式一:全日制两年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 68-73
        4.2.3 模式二:本硕连读制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 73-76
    4.3 学位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76-81
        4.3.1 政府政策支持 76-77
        4.3.2 学校质量保证 77-80
        4.3.3 社会积极反馈 80-81
5 总结与展望 81-83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81
    5.2 今后工作展望 81-83
参考文献 83-89
附录一 开设"工程与公共政策"学位的国外大学名录 89-91
附录二 美国马里兰大学MEPP计划教师名单 91-94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计算机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