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掠夺越来越重,不注意土地的生态特征而盲目索取严重超出了土地承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地质量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效益下降,人地矛盾日益加深。怎样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地理景观生态学、土地科学等理论,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土地利用区划研宄在此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充分研究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资源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河北省现上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土地面积广阔,农民兼从事种植业和牧业活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均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区内自然环境条件变化较大。近百余年来由于人口增加,为获取粮食和薪柴进行滥垦、滥牧、滥樵采,草原面积锐减,耕地面积急增。牲畜数量增多,造成草原严重超载过牧。在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下,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失衡,生态功能失调,水土流失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己占土地总面积的34.65%,人民生活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性强,农牧户生计策略深刻地影响着土地覆被状况。本世纪初国家在该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以来,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改善,但是由于生态破坏的延后性,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区域内农业土地条件复杂,各种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的大、中、小尺度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及其合理利用,有待进一步研宄。一些不适应当地农业自然条件的、土地利用有待改进的种植方式和农牧方式仍存在,如在降水稀少的地方大面积地种植乔木林,过渡放牧和在退化坡地从事种植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如何既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能使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得以实现,是一个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1.1.2研究意义
康保县位于坝上高原西北隅,是发挥着京津生态屏障功能的高原县之一,农牧业比重较大。社会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用地保护与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压力的增大,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迫切需要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区域内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把握土地资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探索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分区。
本文对康保县内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着重于农业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出服务于该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区划,并提出农业土地持续利用的方略,这对促进规上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条件,还包括经济、技术、政策等社会因子的作用,是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地利用各类型划分是否科学、实用,反映了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研宄的广度和深度。纵观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土地利用研宄都紧密结合了土地管理实践而实现不断发展。
国外的土地利用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仅仅考虑土地利用形式的经济价值以及形成因素,还没有考虑到人类行为、文化差异等因素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对土地利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也基本没有涉及。二战后,各国本着生产经营目的出发,研究有关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覆盖类型,进行调查、分类和制图。20世纪80年代前,许多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有了全面认识。此后没有开展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调查。1995年IGBP和IHDP共同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重点领域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研究、区域和全球模型研究。20世纪末,美国与欧洲合作开展了土地利用覆被的遥感监测工作,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编制了土地覆被图,并分析北美等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我国关于土地利用的研究也有较长的历史。在1949年以前,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得为代表的相关研究为以后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国内有关研究者主要通过历史资料调查和统计资料中获取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土地规划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制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和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土地利用调查为典型代表。这些研宄成果利于全面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我国的LUCC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一直是研宄热点问题,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变化机制研究上,在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逐渐开展并取得了大量研宄成果。我国在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于2009年12月完成了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2.1康保县地理位置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地处东经114°12'至114°57',北纬41°25'至42°09'大部分县域伸入内蒙腹地,北部、西部、东部与内蒙古的白旗、化德、商都和太仆寺旗接壤。广60公里,袤80公里,全县总土地面积3365km2,折合504.8万亩。全县行政区划为7个镇、8个乡、327个行政村、577个自然村。2011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全县106998户,279970人,城镇人口48297人,农业人口2316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平均人口密度为83人/km2。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为康保镇,172人/km2县人民政府驻地康保镇。
2.2自然概况
2.2.1地貌
康保县的地貌类型区大致分为南部波状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缓坡丘陵区三个自然地貌区。
屯垦镇、满德堂乡、康保牧场全部、照阳河镇、处长地乡北部、戸家营乡的65个行政村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37.82万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27.3%。该区由于构造剥烛而形成,故地形呈山体较陆,沟谷发育特点,侵烛现象明显。哈必鳴乡大部分、丹清河乡、闫油坊、屯垦镇大部分、康保镇东北部位于东部缓坡丘陵区,共88个行政村,总面积153.47万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30.4%。该区丘陵疏缓,谷地开阔,小盆地、小掉泊散布期间。哈必鳴乡的一部分、康保镇南部、邓油坊镇、忠义乡的全部、张纪镇、二号卜乡、处长地乡的大部分、土城子镇、李家地镇位于县域的南部波状平原区,共175个行政村,总面积213.55万亩,占县土地总面积的42.3%。该区因剥烛堆积,经过长期内外力作用,形成了长垣状、盾状的孤立残丘和波状平原、准平原,地面平缓,切割微弱,相对高差不过50m。
(1)海拔
根据康保县DEM数据,利用ARCGIS9.3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将康保县高程分成5个等级并得出该县的海拔高度图。由图2-2可知:康保县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00m,全县总面积的88.73%的区域海拔多处于1350m-1550m之间,位于县域东北部的镶黄旗山海拔1784m,是全县的最高峰,位于西南部的二号卜乡的盐悼是全县的最低挂之处,标高1282m。从康保整个县域来看,东部海拔在1400-1540km,相对高度约100-150m。北部海拔较高,相对高度约为200-300m。中南部地区相对高差在50m以内,区域内岗地、滩地、平地交错分布,是全县最为平坦的地域。
第三章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9
3.1康保县土地利用现状.........19
3.2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存在问题.........24
第四章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区划..........26
4.1农业土地利用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26
4.1.1区划原则...........27
第五章分区农业土地利用建设与可持续利用方略.........34
5.1北部低山丘陵区.........34
5.1.1东北重干旱亚区........34
第五章分区农业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利用方略
5.1北部低山丘陵区
该区位于县境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照阳河、满德堂、声家营乡和康保牧场全部,以及屯垦、处长地乡北部。占县土地总面积的27.06%。是低山丘陵区,地势较高,海拔1500-1780m;地面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垄状山岭分布较多,年均降水量300mm左右。地下水储量不丰,7-8月雨量季节性河流水径流量大,干旱问题突出。全县两条大风带,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区,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由于山的坡度大,加之植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普遍,虽经近20年治理有明显好转,但尚未根本好转,水土流失严重。
该区农业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是:干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耕地沙化。
《该区建设方略:对于牧草地应保护优先,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草灌结合,继续退耕还草,增加大地植被,退耕地应以退耕还草为主,发展人工草地。草灌面积应约为70%,耕地面积应约为20%。草坡封山育草,围封禁牧,以自然恢复为主。对于林地而言,发展冀蒙交界防护林(以灌为主),在风口建灌木片林。因地制宜造林,阴坡种植水分要求较高的灌草;阳坡封山育草。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建设乔灌、乔灌草结合为主的窄带防护林,带间距不宜过宽。对于耕地而言,在水土条件较好的谷地、盆地发展种植此,建设好基本农田,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增施农家肥,田草轮作、油草混播。
由于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导致区内水分条件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差异,将该区分为以下三个亚区:东北重干旱亚区、西部干旱亚区、西南部半干旱亚区。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结论
(1)分析了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全县农业土地利用主要为耕地和牧草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是37.93%和32.63%。其次为林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2.37%;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共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92.93%。耕地面积偏大,牧草地面积偏小。城镇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总共占比不足10%。
(2)分析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沙化普遍严重,土地有效利用率低;部分地域土地盐渍化严重;牧草地普遍退化,制约畜牧业发展;有林地质量不高,乔木防护林亟待更新改造,灌木林质量普遍不高;部分不宜耕种的坡梁岗地仍在继续耕种。
(3)在分析了康保县生态环境和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因素,构建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两类指标的土地利用区划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得出康保县农业土地利用区划方案。将康保县划分为三个农业土地利用区,即: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南部波状平原区。分别在三个区中主要依照气候水热条件差异进一步划分出8个二级亚区,即:北部低山丘陵区的东北重干旱亚区、西部干旱亚区、西南部半干旱亚区。东部缓坡丘陵区的北部半干旱亚区、中南部半干旱偏湿亚区。南部波状平原区的北部半干旱亚区、西部半干旱盐碱亚区、南部半干旱亚区。
(3)提出康保县各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区方略:全县应继续进行退耕还草还灌,继续防沙治沙,推进生态恢复重建,要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适当建设人工植被。建议15°以上的坡地建议全部退耕还林草,以还草为主,草灌结合,草灌带状间作。围封禁牧和休牧、轮牧相结合,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和恢复。树立立草为业、为养而种”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加大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搞好小流域治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适当发展水浇地,严禁继续超采地下水。搞好全县基本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土地利用分区建设。北部低山丘陵区: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优先保护牧草地,继续退耕还草,草灌结合,增加大地植被,加强草原改良。退耕地应以还草为主,发展人工草地。将水土条件较好的谷地、盆地作为耕地,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增施农家肥,田草轮作、油草混播,搞好乔灌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建设。东部缓坡丘陵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保护优先,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重点地段如(大风通道)建立乔灌结合的防护林。广阔盆地、河谷地土层厚,耕作条件好可发展耕地。搞好农田草场防护林,改良自然草场。南部波状平原区:以旱作农业为主,适当发展水浇地,严禁超采地下水。抓紧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应以乔灌结合,不宜种植纯乔木防护林。封滩育草,使草滩恢复,休养生息。按照土地盐碱化程度不同,以植物措施为主,因地制宜治理改良与利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