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实现路径思考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108545 论文编号:sb2023100916112651166 日期:2023-10-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围绕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实现路径展开研究,对于拓展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视角和为各省份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博士论文参考
博士论文参考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也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丰硕成绩,但距离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还具有很大差距。《“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也反映了目前发展水平的不足和寻求提升的迫切。
要想实现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保证旅游发展的有效性,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不论是质的变革还是量的变革,以及动力变革,有效率才会有发展[1]。同时,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因此,在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提高旅游效率,旅游创新发展动力、旅游协调发展级别、旅游开放发展活力和旅游包容性绿色增长质量也必须要得到提升。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应时代,反映出时代特征。因此,本文以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为题,结合新发展理念背景,从效率、创新、协调、开放和包容性绿色增长等角度对各省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予以评价,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本文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下文简称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西藏、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统计数据缺失多,没有被统计在内。“高质量发展”相关表述于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被提出,因此,将研究起始年份设定在2017年。同时为避免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发展代理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关统计数据的断崖式下跌和缺失,将截止年份设定在2019年。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1.1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概念
由于高质量发展相关论述最先是在国内被提出的,因此国外关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专题研究还很少,旅游质量更多地会被体现为旅游服务质量,而不是综合性的质量提升。国外学者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对旅游业的一个部门或旅游活动的一个环节的质量评估,更侧重于微观视角,并经常采用访谈和实验比较的方法来开展研究。Barro(2002)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质和量的一同提升,并且与经济、政治、收入等方面有关[2]。Sabatm(2008)则提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思路[3]。相似的定义还有社会福利和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高质量发展(Kaldaru,2008)[4]。由此来看,国外对高质量发展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较少,并且多从单一部门绩效表现和微观指标构成的角度阐述定义,明显将范围收窄。
1.2.1.2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
国外学术界在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时,多用“旅游效率”来表示。“旅游效率”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成果的总和,突出了旅游发展的过程逻辑和多元目标成果[5]。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对现有的“区域旅游效率”专题研究文献进行了讨论,采用CiteSpace5.7软件的参考文献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突发分析等功能。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区域旅游效率”课题的学科结构和前沿热点。文献样本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6],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数据库。此外,本文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获取文献,截止日期为2020年9月26日,检索公式如下:(1)(TS=“tourism performance”)AND LANGUAGES:(English)AND DOCUMENTTYPES:(Article or Review)AND TIMESPAN:(All years)AND Indexes:(SCI-EXPANDED,SSCI)=3069;(2)(TS=“region*tour*”)AND LANGUAGES:(English)AND DOCUMENT TYPES:(Article or Review)AND TIMESPAN:(All years)ANDINDEXES:(SCI-EXPANDED,SSCI)=8983。然后匹配两组检索条件,最终得到418篇文献检索结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过滤和清理收集的文献数据:一是,文献集中作者以中文形式出现的姓名和期刊名称被修改为英文形式。二是,文献集中作者姓名的大写形式和期刊名称修改为初始大写形式,期刊名称的缩写修改为全文形式。三是,剔除各文献中与DOI中作者不一致的引文。四是,剔除了各种文献中信息不完整的引文。五是,各种组织和组的名称的缩写被修改为完整的写格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的同一对象,并将它们结合起来,以避免研究结果的稀释。六是,逐一查询每个文献中每个作者的机构,并将机构名称的缩写形式修改为完整形式。
.........................
第2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概念阐述
2.1.1区域旅游
区域是对旅游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定,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空间载体。Smith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中将区域旅游限定为目的地,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以达成交易[129]。在此基础上,Buhalis为区域目的地添加了由管理机构统筹管理的条件[130]。而在我国,区域旅游概念的出现与旅游实践规划开发紧密相关。陈传康教授将“区域旅游”定义为: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人工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131]。朱海艳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尺度的差异性角度将区域旅游定义为某一单一区域内的旅游活动或跨区域的旅游活动,同时认为省域旅游是区域旅游细分层级的表现[132]。李悦铮教授则认为区域旅游是由若干个不同等级的目的地构成的,它们一起组成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不同结构和等级的目的地具有空间联系性和功能互补性[133]。
以上学者对“区域旅游”的界定,为本文开展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概念依据。从全国整体来看,旅游资源集中且分散地布局在各个省域空间内,各省份以省会城市以及副省级城市为依托,对省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人为地开发和建设,同时各省又会以地市或县域单位进行更细致地划分。随着全域旅游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单一县域或省域由于区位条件或历史因素造成的劣势使旅游建设稍显乏力,而需要突破地域限制,由单一区域向多区域、跨区域协同转变。因此,本文以我国各省为例进行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证评价,并在探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时,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2.2理论基础
2.2.1空间生产理论
1960-1970年代,西方国家步入“Post-industrialization”时期,贫富两极分化和剥夺的社会问题、人人追求“自我管理”的哲学需求与传统地理学交融碰撞,地理空间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134]。1974年,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基础上的城市发展问题,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135]。将空间思维用于解释城市社会的生产和发展[8],构建了“社会—空间”的理论内核,成为空间生产理论由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向地理学、旅游学传播引用的前提[136]。
空间生产理论即空间的社会生产,本质含义为(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137]。空间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138],从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结果。区域旅游发展是发生在限定空间的人工对原始物质环境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是区域空间本身的旅游发展,符合“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认识论[139]。“历史—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架构是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贡献[140],具体表现为空间的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的空间(Space ofrepresentation),空间三元组可以用来解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141]。
空间生产理论被逐渐引用到旅游研究中,从CNKI知网数据库中使用高级搜索主题组合“旅游空间生产or旅游空间生产理论or空间生产旅游or空间生产理论旅游”得到430条文献结果,然后导出参考文献标题进行分词词频统计,对词频的词组生成词云图像,呈现出“旅游+空间生产”的研究热词。
............................
第3章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
3.1区域旅游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
3.1.1指标筛选........................................-30
3.1.2数据来源.....................................-32
第4章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验证模型构建...........................-49
4.1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构建.............................-49
4.1.1超效率SBM模型................................-49
4.1.2耦合协调度模型............................................-51
第5章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验证......................................-65
5.1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子指标评价..................................-65
5.1.1我国区域旅游效率评价.............................................-65
5.1.2我国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指数评价...................................-72
第7章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7.1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基于前文机器学习—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测算结果,明确了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教育发达程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区域游憩资源品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7.1.1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由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结果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京、津、沪、粤、苏、浙均是经济实力强劲、具有发展活力的东部省(市)。围绕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为旅游繁荣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以县城为载体,培育文旅专业功能城镇化建设。县城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全域旅游建设的基本单位,在促进城乡融合、衔接城乡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依照《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积极培育文旅专业功能的县域城镇化建设,通过科学评估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品质,找准文旅资源特点,发展研学体验、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特色民俗等业态。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城镇、历史文化街区、古建古宅、红色革命遗存以及工业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融合和产业化发展。此外,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县城,积极加快“卫星”体系定位,通过加强与邻近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开拓“微度假”市场。
(2)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居民收入来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乡村旅游逐渐成熟,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经济效益转化效果不显著,成为掣肘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因此,各省份应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多方面升级乡村旅游品质。一是,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激发游客对目的地的“乡愁”情感。通过设计独特的卡通形象,形成IP效应,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制作印有景区卡通形象的创意文化产品,促进居民增收。二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开发温泉养生、农事体验、科教研学、创意文化等旅游项目。可通过露天灯光秀、老电影放映、戏剧展演及精美夜景设计凸显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三是,培养专业团队,弥补乡村旅游在旅游管理、产品运营、品牌营销、连锁经营等方面的不足。四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游客和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博士论文怎么写
博士论文怎么写

..............................
结论
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经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发展方式。本文基于区域旅游基本概念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论述,认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先导,通过区域内部提升及区域间协同合作,推动区域旅游效率水平、旅游创新发展能力、旅游协调发展等级、旅游开放发展活力和旅游包容性绿色增长质量,整体提升到更高阶段的一种发展方式,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2)评价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界定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概念,构建区域旅游效率、区域旅游创新发展、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区域旅游开放发展,以及区域旅游包容性绿色增长等子指标体系。基于各子指标测算结果,构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多层级地对我国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各子指标特点,使用多种方法予以针对性测评。
(3)各项子指标测算结果省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区域旅游效率方面,旅游业成熟兴盛、地缘密切的省份表现更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整体性开发,旅游收入相对较低的省份表现欠佳。强劲的经济实力、发达的高等教育、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的沿海省份,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更具优势。区域旅游开放发展方面,沿海省份对外开放早,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在吸引外资和接待入境游客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