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国际股票市场间的风险动态传播模式识别及预警研究
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是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和金融系统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虑到国际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控,可能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球金融系统造成极大破坏。尤其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在把握金融风险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一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这样的背景对研究金融风险的动态传播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具有不同规律和特征的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另一方面,需要提前并准确地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然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国际股票市场为样本,运用交叉融合的多领域研究方法,从基于复杂网络的金融风险传播动态模拟仿真入手,识别了金融风险传播模式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并在分析复杂网络拓扑特征与不同传播模式时变特征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动态预警指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针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构建了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挖掘了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规律。在融合运用BEKK-GARCH模型、Delta-CoVaR模型和SIS-Cascade模型的基础上,明确了金融风险的传播方向、传播程度和传播机制,并提出了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运用该模型,实现了金融风险传播动态模拟仿真,量化了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研究发现,国际金融风险传播具有临界效应:国际股指的一般波动比极端波动更容易传播;另外,国际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具有时变特征:极端风险在市场处于风险期时容易传播,而在市场处于平稳期时不容易传播;除此之外,国际股指间波动溢出网络的拓扑属性对金融风险传播的影响比国际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属性的影响更强,说明从网络拓扑特征角度分析更有利于揭示金融风险传播规律和模式。(2)针对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过程,采用基于金融风险响应时间的量化方法,识别了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基于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的模拟仿真结果,综合运用降维、聚类、金融风险响应时间计算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从分析节点拓扑属性的角度,识别出了三种金融风险传播模式。研究发现,三种传播模式的动态传导特征、网络结构特征、总体风险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均不同。其中,复合型传播模式危险程度最高、网络规模较大、对应尖峰型和截尾型传导特征、在2007年之后频繁发生;度限制型传播危险程度次之、网络中心性较高、对应矮峰型传导特征、集中出现在2007年之前;距离限制型传播危险程度最低、网络直径较长、对应平弱型传导特征、出现频率较均匀。(3)针对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模体转换矩阵的预警模型,检验了预警指数对金融风险不同传播模式的预警有效性。由于在研究中发现不同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对应的网络结构差异较大,可以从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角度入手构建预警指数。进一步研究发现,模体具有多样性和重复性,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反应更敏感、提供的预警信息更丰富。因此可以通过统计网络演化过程中的模体转换情况构建针对金融风险传播模式的预警指数。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预警指数具有有效性,且预警能力具有鲁棒性。其中,T-M指数对复合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预警提前期为9个工作日;m12.m12指数对度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提前预警期超过200个工作日;m5.m5指数对距离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提前预警期超过40个工作日。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金融风险传染的基础理论研究
1.3.2 复杂网络在金融风险传染中的应用研究
1.3.3 金融风险传染的动态传播研究
1.3.4 金融风险传染的预警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际股票市场指数联动关系分析
2.1 国际股指波动溢出网络模型构建
2.1.1 基于BEKK-GARCH模型构建股指网络
2.1.2 国际股指波动溢出网络特征指标
2.1.3 数据选取与说明
2.2 国际股指联动关系全局特征演化分析
2.2.1 节点总数和边总数演化特征分析
2.2.2 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度演化特征分析
2.2.3 平均加权度和平均接近中心性演化特征分析
2.2.4 平均中介中心性和平均聚类系数演化特征分析
2.3 国际股指联动关系局部特征演化分析
2.3.1 三元有向模体演化特征分析
2.3.2 占比最高模体演化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动态仿真
3.1 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构建
3.1.1 基于DCC-GARCH-CoVaR量化金融风险传播程度
3.1.2 基于Delta-CoVaR刻画金融风险动态级联传播规则
3.1.3 基于SIS-Cascade模型刻画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过程
3.1.4 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数学模型构建
3.2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3.2.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分析
3.2.2 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分析
3.2.3 基于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演化特征的模型有效性检验
3.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与波动溢出网络属性关联分析
3.3.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网络平均度相关关系分析
3.3.2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网络平均度分组统计分析
3.4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与系统风险属性关联分析
3.4.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金融系统风险相关关系分析
3.4.2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金融系统风险分组统计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分析
4.1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识别及分析方法
4.1.1 基于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影响程度的聚类方法
4.1.2 基于节点拓扑属性的传播模式识别方法
4.1.3 传播过程聚类与传播模式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
4.2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统计分析
4.2.1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演化分析
4.2.2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聚类分析
4.3.1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数据降维分析
4.3.2 基于金融风险传导特征的聚类分析
4.4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识别及演化分析
4.4.1 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可视化及对比分析
4.4.2 金融风险传播模式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4.5 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预警
5.1 基于模体转换矩阵的预警指数构建
5.1.1 统计模体转换并构建模体转换矩阵
5.1.2 基于模体转换矩阵构建预警指数
5.1.3 预警指数准确性判别指标
5.2 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事件预警及鲁棒性检验
5.2.1 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事件预警
5.2.2 预警结果鲁棒性检验
5.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预警及关键指数识别
5.3.1 复合型传播模式预警
5.3.2 度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
5.3.3 距离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CoVaR公式推导
附录 B: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统计性描述
附录 C:不同风险阈值下金融风险传导特征聚类及网络结构特征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1]复杂加权供应链网络级联抗毁性研究[J]. 赵志刚,周根贵,杜辉.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9(12)
[2]基于E-t-SNE的混合属性数据降维可视化方法[J]. 魏世超,李歆,张宜弛,周晓锋,李帅.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0(06)
[3]极端金融风险的有效测度与非线性传染[J]. 杨子晖,陈雨恬,陈里璇. 经济研究. 2019(05)
[4]创新扩散视角下众创设计社区参与者选择行为模型[J]. 张硕,李英姿,张晓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1)
[5]基于L1惩罚Logit模型的P2P网络借贷信用违约识别与预测[J]. 阮素梅,周泽林. 财贸研究. 2018(02)
[6]网络相关性、结构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研究[J]. 胡宗义,黄岩渠,喻采平. 中国软科学. 2018(01)
[7]关于金融风险传染的研究综述[J]. 陈克鑫. 经济研究导刊. 2018(03)
[8]习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发展[J]. 张家源. 探索. 2017(06)
[9]金融网络关联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分析[J]. 马亚明,宋羚娜. 财贸研究. 2017(07)
[10]A股纳入MSCI指数的影响[J]. 魏震. 中国金融. 2017(18)

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怎么写
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在跨境贸易和投资、外汇交易、国际支付、国际债券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通过与东盟多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信贷、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人民币与东盟主要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等,人民币在东盟地区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货币交易网络。与此同时,我国加快了金融市场发展和开放的步伐,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的投资制度壁垒不断降低,投资渠道更为多样化。基于货币交易网络的外部性、境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管制的放松等使跨境人民币资产交易成本下降,人民币资产在区域投资者跨境金融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资产交易的“一价定律”,跨境金融资产配置带来的资本流动性增强将使各国金融市场上同类资产价格趋于收敛,出现一体化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是否促进了中国-东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动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有什么政策启示?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回顾了货币国际化影响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渊源,重点阐述了国际货币替代和转换交易成本理论、货币交易网络外部性理论、金融资产跨国投资理论,使论文的研究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然后以欧元经验为例,分析欧元启动及其国际化对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总结货币国际化影响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一般经验和启示。其次,基于货币转换交易成本理论和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构建理型,推导出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主要渠道。在对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测度和分段考察的基础上,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就人民币国际化对区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能显著促进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区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力有所降低。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仍然保持了正向影响。然后,基于股票资产的跨国投资组合理论和货币转换交易成本理论构建模型,推导出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机制,并具体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主要渠道。在构建DCC-MVGARCH模型研究中国-东盟主要国家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动态相关性和采用跨市场收益离散度指标对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和分段考察的基础上,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就人民币国际化对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幅度有所区别。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相对而言恢复较快,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程度影响较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力有所降低。最后,基于国际债券资产的跨国投资组合理论和货币转换交易成本理论模型模型分析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高,货币转换交易成本就越低,人民币债券在东盟投资者的跨境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就越高。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通过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影响区域债券市场一体化。在使用DCC-MVGARCH模型考察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和使用跨市场收益离散度指标对区域债券市场一体化进行测度和分析的基础上,继续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就人民币国际化对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区域债市市场一体化也同样具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同样降低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对区域债券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力。基于对研究结论的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充分利用中国和东盟各国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和贸易互补等特点,继续推动贸易项下人民币的区域使用,扩展人民币交易网络规模,提升货币网络的外部性。2、以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信贷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强化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金融交易功能。3、积极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4、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平台和制度框架,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各种经贸金融合作和政策协调,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建设。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乃至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货币国际化
1.2.2 人民币国际化
1.2.3 金融市场一体化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综述
2.1.1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发展
2.1.2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开放
2.1.3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汇率预期
2.1.4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测度
2.2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研究综述
2.2.1 东亚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2.2.2 东亚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定量研究
2.3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综述
2.3.1 货币国际化与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
2.3.2 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替代及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
2.3.3 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境金融资产配置、跨境资本流动
2.3.4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货币国际化影响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货币替代与转换交易成本理论
3.1.1 货币替代理论
3.1.2 货币转换成本、交易成本理论
3.2 货币交易网络外部性理论
3.3 金融资产跨国投资理论
3.3.1 货币市场的利差套利理论
3.3.2 金融市场的汇率套利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4.1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机制
4.1.1 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转换交易成本理论
4.1.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利率平价理论
4.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渠道
4.2.1 汇率渠道
4.2.2 人民币贸易结算渠道
4.2.3 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渠道
4.2.4 跨境人民币信贷渠道
4.3 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测度
4.3.1 中国-东盟主要国家货币市场一体化的检验—基于非抵补利率平价偏离度
4.3.2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市场一体化的测度—基于跨市场收益离散度
4.4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货币市场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构建:SV-TVP-SVAR
4.4.2 变量、指标与数据处理
4.4.3 检验与估计
4.4.4 人民币国际化的脉冲响应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5.1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机制
5.1.1 股票资产的跨国投资组合理论
5.1.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货币转换交易成本模型
5.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的渠道分析
5.2.1 贸易结算、跨境信贷、对外直接投资渠道
5.2.2 跨境股票投资渠道
5.2.3 信息溢出渠道
5.3 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
5.3.1 中国-东盟主要国家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基于DCC-MVGARCH模型
5.3.2 中国-东盟区域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基于跨市场收益离散度
5.4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股票市场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构建:SV-TVP-SVAR
5.4.2 变量、指标与数据处理
5.4.3 检验与估计
5.4.4 人民币国际化的脉冲响应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1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体化的机制
6.1.1 国际债券资产的跨国投资组合理论
6.1.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区域债券市场一体化的货币转换交易成本模型
6.2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体化的渠道
6.2.1 境内人民币债券投资渠道
6.2.2 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投资渠道
6.3 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体化测度
6.3.1 中国-东盟主要国家债券市场一体化测度—基于DCC-MVGARCH模型
6.3.2 中国-东盟区域债券市场一体化测度—基于跨市场收益离散度
6.4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构建:SV-TVP-SVAR
6.4.2 变量、指标与数据
6.4.3 检验与估计
6.4.4 人民币国际化的脉冲响应分析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中国-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7.1.2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动态影响
7.1.3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影响的时变原因分析
7.2 政策启示
7.2.1 继续推动贸易项下人民币的区域使用
7.2.2 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
7.2.3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
7.2.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The time-varying integration of euro area government bond markets[J] . Lorenzo Pozzi,Guido Wolswijk.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2011 (1)
[2]Assessing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in Asia – Equity markets[J] . Ip-Wing Yu,Kang-Por Fung,Chi-Sang Tam.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0 (12)
[3]Dynamic European stock market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roll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in the first euro-decade[J] . Nikolaos Mylonidis,Christos Kollia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10 (9)
[4]Dynamic linkages among ASEAN-5 emerging stock markets[J] . M. Shabri Abd. Majid,Ahamed Kameel Mydin Meera,Mohd. Azmi Omar,Hassanuddeen Abdul Azi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 2009 (2)
[5]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 Reappraisal[J] . Kose M. Ayhan,Prasad Eswar,Rogoff Kenneth,Wei Shang Jin. IMF Working Papers . 2006 (189)
[6]Dynamic stock market integration driven by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 Suk Joong Kim,Fariborz Moshirian,Eliza Wu.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2005 (10)
[7]Panel cointegration results on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in Asian economies[J] . Hongkee Kim,Keun-Yeob Oh,Chan-Woo Jeo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 2005 (1)
[8]Volatility spillovers and dynamic correlation in European bond markets[J] . Vasiliki D. Skintzi,Apostolos N. Refen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Money . 2004 (1)
[9]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mmon stochastic tren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EMU and non-EMU stock markets[J] . Chanwit Phengpis,Vince P. Apilado.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 2004 (3)
[10]Assessing European stock markets (co)integration[J] . Antonio Garcia Pascual. Economics Letters . 2003 (2)

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2.3 文献评述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
3.1.1 中小企业
3.1.2 融资约束
3.1.3 数字普惠金融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3.3.1 数字经济理论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7.1 研究假说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基准回归分析
7.4.2 异质性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8.1 研究假说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8.2.1 模型构建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8.4.2 影响因素检验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数字金融发展、渠道效应差异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J]. 战明华,汤颜菲,李帅. 经济研究. 2020(06)
[2]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J]. 胡滨,程雪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3]金融科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 薛莹,胡坚. 改革. 2020(03)
[4]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J]. 赵丙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20(01)
[5]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 万佳彧,周勤,肖义. 经济评论. 2020(01)
[6]中国金融科技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文献述评[J]. 董昀,李鑫.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9(05)
[7]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8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唐文进,李爽,陶云清.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9(06)
[8]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发展、影响与监管启示[J]. 黄益平,陶坤玉. 国际经济评论. 2019(06)
[9]培育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的机理及对策——基于金融科技视角[J]. 李钢,张琦. 国际贸易. 2019(10)
[10]以金融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2019·径山报告》在杭州发布[J]. 李丹. 中国金融家. 2019(10)
以上是金融市场学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