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摘要万能模板有可以参考的吗?本文为大家提供了药学论文的5个摘要范例,可以参考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一:基于八臂PEG聚集和阿拉伯半乳聚糖-PEG修饰的长效葡激酶及其药学性质研究
葡激酶(SAK)由于具有良好的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可用于冠状动脉血栓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然而,SAK在体内的循环半衰期很短,需要重复给药才能维持其生理作用,这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此外,SAK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稳定性较差,这些都限制了SAK的临床应用。聚乙二醇(PEG)修饰和多糖(PS)修饰可以延长SAK的循环半衰期,并降低其免疫原性,但同时会降低SAK的生物活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选择去掉N-末端前10位氨基酸残基,且C-末端引入Gly-Gly-Cys的重组SAK作为研究对象,以降低野生型SAK的免疫原性,且能实现远离SAK活性区域的定点修饰。本论文设计采用8-arm PEG定点修饰SAK,探索使SAK多聚化的修饰方法对SAK药代动力学和生物活性等性质的影响。另外,采用低分子量的PEG为连接桥,介导阿拉伯半乳聚糖(AG)修饰SAK,探索该修饰方法对SAK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和生物活性等性质的影响。采用8-arm PEG-MAL 10 kDa定点修饰SAK的C-末端巯基,并用两种不同的线性PEG修饰剂mPEG-MAL 10 kDa和MAL-PEG-MAL 10 kDa定点修饰SAK作对照,制备并纯化了3种SAK的PEG修饰产物。结果表明,3种PEG修饰方法均不会改变SAK的二级结构,但是会对SAK的三级结构造成轻微的影响。SAK经PEG修饰后,其水化动力学体积均明显增大,热稳定性显著提高,体内循环半衰期得以延长,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也有显著的改善。其中,SAKp-PEG具有最大的水化动力学体积,表现出了最佳的药代动力学性质。PEG修饰会屏蔽SAK的活性区域,导致3种PEG修饰产物的体外生物活性有所降低。其中,SAKp-PEG能保持高达90%以上的生物活性。PEG修饰也会对SAK的抗原表位产生屏蔽作用,导致SAK免疫原性降低,但其降低的程度会随着SAK的二聚化或多聚化导致的分子量增大而被抵消。与SAK相比,SAKp-PEG的免疫原性仅稍微增强。此外,SAKp-PEG对小鼠的心、肝、肾均无明显的毒性。因此,通过采用8-arm PEG使蛋白质药物多聚化,能大幅延长蛋白质药物的半衰期,并保留了较高的生物活性。采用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异型双功能低分子量PEG分别连接AG和SAK,得到SAK-P2K-AG年和SAK-P5K-AG,设计SAK-AG、SAK-P2K和SAK-P5K三个对照组,制备并纯化了的5种SAK的修饰产物。研究结果表明,AG和PEG修饰均不会改变SAK的二级结构。与PEG相比,AG会对SAK产生更强的屏蔽作用,导致SAK-AG在5种修饰产物中荧光强度最弱、生物活性最低、免疫原性显著降低。而在SAK和AG之间引入PEG连接桥,能够降低AG对SAK的空间屏蔽作用,导致SAK-P2K-AG和SAK-P5K-AG比SAK-AG的荧光强度有显著增强、生物活性大幅提高、免疫原性降低。AG和PEG修饰能协同降低SAK的免疫原性,且不会引发抗AG和抗PEG的抗体产生。SAK经AG和PEG修饰后,其水化动力学体积均明显增大,导致体内循环半衰期延长,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也有显著的改善。其中,SAK-P5K-AG的水化动力学体积最大,药代动力学性质改善最为显著。这表明AG和更高分子量的PEG修饰可以协同增大SAK的水化动力学体积,并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此外,AG和PEG修饰均不会对小鼠的心、肝、肾产生明显的毒性。该研究的修饰策略为研制新型长效蛋白质药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二:基于King’s达标理论药学服务沟通模型研究
【目的】随着医药科学的进步和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处方数量和健康药品支出将呈指数性增长。不合理的用药每年导致了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快速增加的药物耐药性和数十亿巨额药物花费,因此亟待优化患者的药物使用。由于缺乏适当的理论框架模型和沟通需要的复杂性,药师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药患沟通如何影响患者结局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探究提出以下研究目标:1、基于已有沟通模型构建适合于药师-患者沟通背景的沟通模型;2、开发评价药师-患者沟通模型的测量工具并验证模型有效性;3、提出针对于现阶段药患沟通薄弱环节的靶向干预策略。【方法】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搜集并筛选药学服务沟通模型的相关文章,根据Baxter和Braithwaite等人提出的人际沟通沟通理论(模型)的分类方式对纳入的药学服务沟通模型进行分类:以个体为中心(individually centered)、以交互为中心(interactioncentered)和以关系为中心(relationship-centered)视角对综述沟通模型进行分类。采用专家评分法根据Fawcett提出的理论模型评估框架(概念清晰度(conceptual clarity)、内容全面性(comprehensiveness of content)、逻辑一致性(logical congruence)、模型抽象性(model abstract)和临床效用(clinical utility))对纳入沟通模型进行评估。采用名义小组法开发药学服务沟通过程的关键核心维度——共同目标设置(mutual goal setting,MGS)。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药学服务沟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平行性分析和MAP检验确定保留的因子数量,根据因子载荷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测量模型的测量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评价并筛选条目,并评价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同时采用多组CFA模型来检验TGA沟通模型量表是否在不同组别对潜变量的测量具有不变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药师-患者沟通模型和患者结果指标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学特征可能对沟通过程产生影响,采用多因多果模型(Multiple Indictors,Multiple Causes,MIMIC)纳入个体层面的控制变;多组SEM模型探索控制变量和沟通模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不同分组测量模型是否具有不变性;(2)不同分组结构模型是否具有不变性;(3)不同分组特定路径系数或者协方差系数是否具有不变性;(4)不同分组潜在变量的平均数是否具有不变性。最后,基于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和Bartholomew的干预映射(Intervention Mapping,IM)方法指导药学服务沟通干预的设计。【结果】药学服务沟通模型综述和评估:根据系统文献综述,总计纳入13个药师患者沟通模型。通过专家评分法的模型评估结果显示TGA模型在概念清晰度、内容全面性、逻辑一致性、模型抽象性和临床效用5个维度的标化得分均为最优,认为当前TGA模型为最适用于药学服务沟通模型。基于TGA模型构建药学服务沟通测量工具:通过名义小组技术完成MGS条目开发过程后最终确定纳入4个条目,纳入原始药学服务沟通条目池。问卷调查589名患者。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预期的沟通过程沟通过程的4因子模型(TLI=0.99,CFI=0.99,RMSEA=0.08)和患者满意度的单因子模型(TLI=0.99,CFI=0.99,RMSEA=0.07)具有良好的模型适配指数。多组CFA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药学服务沟通工具在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慢性病分组、调研地点分组组别对潜变量的测量具有不变性。基于TGA药学服务沟通模型构建:启动和反应对识别问题有直接影响(β=0.21,p<0.001)。识别问题对共同目标设置有直接影响(β=0.47,p<0.001)。然后,共同目标设定直接影响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并达成共识(β=0.76,p<0.001)。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并达成共识直接影响患者满意度(β=0.42,p<0.001)。SEM模型显示良好的模型适配指数(TLI=0.99,CFI=0.99,RMSEA=0.06)。多因多果模型结果显示调查地点(β=0.479,p<0.001)和慢性病(β=0.199,p=0.020)是“识别问题”和“患者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因子。高等教育水平(β=-0.083,p=0.026;β=-0.119,p<0.001)与“共同目标设置”和“患者满意度”显着相关。年龄(β=-0.01,p=0.004)和性别(β=-0.173,p=0.031)与“启动因素和反应因素”有显着相关性。多组SEM结果显示不同调研地点、性别、慢性病分组人群TGA沟通模型四条路径均系数也均有显著意义,但是分组路径系数均不完全相同。药学服务沟通干预策略构建:基于模型实证结果和干预映射构建靶向药学服务沟通策略:(1)影响药学服务沟通的关键因素包括:知识、态度、技能和自我效能。(2)在提高药师与患者共同设置目标的沟通行为总体目标下,具体的绩效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s,PO)包括:PO1药师与患者共同识别问题;OP2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PO3与患者讨论治疗方案信息;PO4在沟通过程中询问患者偏好(例如,用药途径是方便、是否能够报销);PO5与患者总结与反馈。结合沟通行为影响因素和绩效目标,相交叉形成行为改变目标矩阵;(3)并针对上一阶段的具体行为改变目标选择恰当的基本方法和实际策略;(4)基于选择的实践策略进行干预设计。【结论】系统文献综述和模型评估结果显示TGA模型为当前最适用于药学服务沟通模型,为下一步基于TGA模型构建和开发沟通模型工具,并验证基于TGA的药学服务沟通模型提供了研究基础。首先,基于TGA开发和修订的测量工具首次对药学服务沟通过程进行测量并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该修订后的沟通过程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工具也能为医学领域其他沟通过程的测量提供启示。其次,TGA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框架为指导药学服务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框架,模型结果定量化研究了基于TGA的药学服务沟通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结果显示:(1)共同设置目标和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并达成共识两个要素的关系最紧密(2)沟通过程与满意度直接相关。该研究发现与之前护理领域内TGA模型应用的结果一致。另一方面,TGA框架为卫生决策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在医务人员和患者沟通过程要素中设计新的干预计划,改善患者沟通结局。本研究基于TGA理论模型,尤其以共同目标设置为核心,发展药师-患者沟通干预策略。IM虽然是一个耗时的过程,但却让我们能够捕捉到这种复杂性,并使我们能够开发出基于行为改变目标的干预途径,涵盖了通用和有针对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整合到当前的药学服务沟通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评估这些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创新与不足】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专家法等综述并评估药学服务沟通模型,TGA仍被认为是当前适用于药学服务沟通模型,采用人群调查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TGA沟通模型,其产出不仅是对TGA理论的丰富、也将是药患沟通机制建设的创新;研究验证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药学服务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和沟通工具的构建,开发关键元素的测量条目并通过人群调查检验沟通测量工具,弥补测量工具之不足,同时为医患、护患和其他医院人员与患者沟通模型和测量工具提供思路;另一方面,TGA框架为卫生决策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本研究中根据实证结果基于共同目标设置构建干预策略,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沟通过程要素中设计新的干预计划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局限方面,考虑到药学服务沟通模型研究的缺乏,文献综述结果未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筛选,迫切需要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沟通研究和综述对沟通模型进行补充,但在现阶段高质量研究缺乏的基础上难以实现。专家评分法和名义小组讨论法是主观评价方法,本研究专家选择主要考虑本研究药学服务沟通背景和TGA原始工具应用的护理学背景,专家的权威性和经验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局,但不作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需要下一步研究评估专家质量对结果的影响。尽管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构建药学服务沟通干预措施,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设计以评估这些干预措施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药学服务沟通模型的实证研究主要在三级医疗机构进行,药学服务沟通模型工具构建和模型验证的结果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分组CFA模型和分组SEM模型构建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SEM模型构建对样本量要求比较高,加大样本量有助于估计系数、标准误等参数的计算稳定性。此外,可以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沟通模型的影响,可以使SEM模型结果更加完善。提高患者依从性也是药学服务沟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达标理论的重要结局指标,由于患者依从性在药学服务沟通调研不可及,因此仅用患者满意度作为患者结局指标。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三: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
·研究目的:明确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学科重要问题,绘制学科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当下风貌,建构基于科学文献的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求全”策略制定检索流程,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全部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全球期刊科学地图-文献引证关系网络双图叠加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主题词共现网络分析、概念树全文本挖掘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二维空间的复杂网络,并结合时间轴推演变化,分析和绘制网络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历程。·研究结果:1.WOS数据库中以主题检索方式可得中医药直接相关文献22196篇,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在2011以后出现了爆发式激增,不仅数量大幅增长,且此后历年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2.共计143个国家/地区、635个研究机构的2270位学者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相关的科研工作,且科学合作较为普遍、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合作特点,就发文数量而言,以我国学者文献发表量为最,达55477篇,且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就科学合作网络中的结构重要性和演化影响力而言则显不足,以综合指标判断,日本以18个数量级的差异与其他国家拉开极大距离,表明了其不可替代的综合重要性;3.中医药学科的领域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兽医学与动物学”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医药卫生护理学、分子学生物学与基因学、环境科学毒理学与营养学、物理化学与材料学”四个领域,从引证路径来看,中医药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朝向微观层次的趋向,在研究基础上均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引入;4.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包含840个节点、2343条连线和190个共被引聚类,其中9个主要聚类为#0伦理困境/替代医学、#1伦理困境/系统评价、#2质量控制、#4中药抗炎作用、#5蛋白结合多糖/柴胡、#7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8胃肠功能失调(消化系统疾病)/民族药学研究、#13靶向化疗、#22分子动力学,代表了中医药学科的九个主要研究领域;5.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9个主要聚类所表征的研究领域时间变迁特征为:#4汉方中药研究领域(1976-1991)→#5中药药理学(1983-2000)、#8民族药学(1986-1993)、#13青蒿素研究领域(1988-1995)→#0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1994-2010)、#7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4-2005年)、#2中药化学(1999-2009)→#1中药新药发现领域(2000-2018)、#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2009-2011)。·研究结论:1.科学合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科学研究,且学者、机构、国家/地区间不同层次的科学合作日益增强,我国在文献发表数量上以较大优势领先,但在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影响力略显不足;2.全球科学期刊双图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基础及成果广布众多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期刊,研究主题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文史学等众多学科,而微观化的朝向尤为显著;3.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化学、汉方中药、中药药理学、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民族药学、青蒿素研究、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九个方面,学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医药作为补充与替代疗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使用情况与循证评价、基于中药既有功效的新药研发,以及,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且重心逐渐转向新药研发。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四: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
研究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抗蘭药物,会增加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细菌耐药小仅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和患者病死率,还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占用更多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重负担。随着全球化发展,人员流动加速了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造成细菌耐药不断发展。全球重点监控的五种多重耐药蘭,除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各种多重耐药菌发性率均处于全球中高水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政府实施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接连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制,并于2005年建立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进行监测。但因为药品流通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与供需方在药物利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医院依然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等问题。2011年,在配合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包,原卫生部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开展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其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设置了一系列目标,在政策实施一段时期后,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从政策要素及规制实施情况的角度开展系统性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下我国药物应用问题及影响抗蘭药物应用规制实施的因素与原因。因此,木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从2011年实施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之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实际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综合系统的探讨,以对问题实现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为:(1)分析国家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达到政策规定目标,明确药物应用问题;(2)构建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3)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4)提出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科学性建议。研究方法本论文以高价值政策制定的逻辑思路为基础,以政策制定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作为分析思路,按照总结反馈、明确问题、分析根源机制和提出政策方案的逻辑开展研究。本研究为面上监测数据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151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季度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为2011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将数据按照ATC/DDD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编码和DDD赋值,最后形成标准化可分析的数据结构形式。典型调查的样本医疗机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从山东省的6所监测医院中选择2所省级和2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共4所医院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调查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等。定性研究的开展是在每所三级医院共抽取至少10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其中医院领导(主管副院长等)1名,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3名,临床医生2名,临床药师1名(如果没有则增加临床医生数量),感染管理部门人员1名,检验科1名,药剂科人员1名。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分析、简单回归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和DU90%分析。第二个是构建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在“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法的模糊联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是对访谈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框架法和和PES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工具有Excel 2016、SPSS23.0和Statal4.0统计软件。主要研究结果1.政策梳理结果。2001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共发布与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相关的政策58部。政策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04年,主要特点是从抗菌药物使用环节入手,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和居民用药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1月-2010年11月,主要特点足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国家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规范抗蘭药物应用管理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这.阶段的特点是以优化用药结构、解决用药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针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全过程、不同科室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框架,且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保障性法规,抗菌药物应用符理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管理之路。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特点是抗蘭药物的应用管理将由医疗卫生部门及机构为主体的管现控制向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管理控制转化,从抗菌药物全方位控制变为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1)药物品种配置指标。2011-2014年,全国所测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从157种降至132种,总降幅为15.92%,年均复和增长率为-3.14%。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为23.77%。山东省监测医院总降幅为40.8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全国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占比较多的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索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东部地区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数最多。山东省使用最多的品种数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所有的监测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已经达到了政策规制目标。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著差异(F=62.64,P<0.01)。部分医院的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配置品规未达到要求。(2)药物用量和费用指标。全国监测医院药物用量和费用均在政策实施中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第2季度是用量和费用高峰。山东省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从201 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了 43.13%和41.06%,后逐渐上升,用量和费用分别上涨了 88.06%和56.67%,每年的第2季度为用药高峰。相较2011年,2014年时全国范围、地区和山东省的窄谱青霉素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下降,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酮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增多,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和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26.36%与27.52%,碳表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增加幅度最大,用量占比分别增加了 1.80倍和1.62倍,费用占比分别增加了 44.97%和35.21%。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监测医院最多,为6.17%和18.85%。相较2011年,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的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均增长。2011-2014年,全国范围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比从80.39%增至85.79%,金额占比从97.62%增至98.37%。东部地区倾向于应用较昂贵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山东省监测医院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和费用占比减少,占比分别为74.56%和96.60%。全国范围内,目录外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变化在政策干预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264),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占比和费用占比在政策实施后每月显著增加0.696%和0.258%(P=0.0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与费用出现显著上升(P<0.01)。特殊使用级药物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最高。山东省监测医院从分级管理政策实施后,不再使用目录外药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每季度显著下降0.528%与0.840%(P<0.01)。2014年时全国医院和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窄谱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比值均大于2011年,全国分别为6.84和8.83,山东省分别为4.94和9。(3)使用强度指标。2014年,有70.86%的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控制在40DDDs/100人天以下,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著差异(F=62.64,P<0.01)。西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差。山东省有一半监测医院未控制好使用强度。各地区内部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全国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品种数之间在2011、2013和2014年均相关(P<0.05)。(4)应用规范指标。全国范围内,进入使用量占比前10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复方药,第一至四代头孢蘭素(含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平均为74.63%,并且从2012年开始依从性比例逐渐降低。相较2011年,2014年各地区监测医院DU90%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依从性均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依从性最低。山东省监测医院每年用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DU90%的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的年均为86.57%。3.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实施结果等3个1级指标,组织构成、技术支撑体系构成,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及监测管理、门(急)诊处方指标、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标等12个二级指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住院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百分比和l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55个三级指标。共咨询19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77和0.775,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57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可取。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后,在一级指标屮,实施结果的相对重要性最大,权重为0.3957,其次是制度执行指标,权重为0.3238。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评价结果。参与调查的4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抗菌药物符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抗菌药物品种配置方面,都已达到政策规范要求。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3所医院临床药师配置人数为3人,1所医院为4人,其工作多为处方点评、参与查房和接受咨询,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应用监测重点-处方点评工作,各医院均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所有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控制较好,但在住院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方面,3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上,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主要给药途径,4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平均用量占比为88.38%,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整体用量占比(74.56%)。4所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的用量平均占比(13.9%)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平均占比(8.09%)。2016年,4所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比都较高,平均占比(7.78%)已经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整体占比(5.10%)。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大于本院的总体平均住院天数。通过使用基于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的模糊联合法进行评价,4所医院中过程指标表现最好的D医院最接近最优水平。5.政策情景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工作在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药师不足和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过程方面,在病原微生物送检、门诊限制用药和处方点评等政策的执行上以及医务人员规制政策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结果方面,主要问题为门急诊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好控制的问题。结合访谈提纲运用PEST分析法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在政治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药品政策、产业政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设置,经济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城乡经济发展、抗菌药物行业特点,卫生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医疗保险,社会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居民用药知识和行为,临床医生的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和零售药店管理。技术环境方面,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应用,抗菌药物研发、基层用药和监督、微生物检测技术,行政部门监管、ASPs项目实施等。结论1.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不同地区和山东省,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目标均未完全达到。在政策实施后,监测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出现减少,但是药物利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临床上建议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作为特殊使用级管理的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均有所增加。2.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指导所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验证,可以作为评价医疗机构抗菌应用规制情况的依据,以发现规制问题,提高规制效果。3.外部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因素,在政治维度中,影响抗菌药物规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要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经济维度中,医院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影响较大,社会维度中,医患双方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核心,技术维度中,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两个方面,其中ASPs项目实施情况影响最大。政策建议(1)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系统性。从本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病人是流动的,耐药菌也是流动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级别机构用药管理,在做好本级别机构用药管理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余机构的用药管理。这就要去我们根据系统整合的观点去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制管理形成闭环管理。(2)提高政策的可及性。政策的可及性即为政策目标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问题。从本研究看来,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还存在规制政策无法兼顾的问题,在未来的政策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可及性。(3)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力度。亟需建立以医院临床药物利用信息决策系统为支撑,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相关机构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规制的人才素质。最后是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管理。(4)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教育主要针针对患者,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改变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教育不能仅仅是街边的宣传,而应是山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学校、社会、自媒体等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五:重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2二串体的初步药学研究及对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来源于肠内分泌L细胞,由胰高血糖素原(Proglucagon,PG)基因转录和翻译加工而成。研究表明GLP-2具有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血流量和隐窝-绒毛高度以及促进隐窝细胞存活等功能,并对短肠综合症(Short bowel syndrome,SBS)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GLP-2对肠损伤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研究中使用的GLP-2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其制备流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且半衰期较短。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GLP-2在临床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研发能够高效制备并具有较长半衰期的GLP-2类似物,研究其在肠损伤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课题组在优化GLP-2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的GLP-2二聚体类似物,命名为GLP-2(2),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CN103159848A);通过对GLP-2(2)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CCK-8实验表明,GLP-2(2)具有与化学合成的GLP-2单体类似的促增殖作用;(2)体内动物实验及HE染色分析发现GLP-2(2)和GLP-2均可以促进正常小鼠小肠重量、长度及绒毛高度的增加;(3)通过体内注射BrdU,用其特异性抗体标记,显微镜分析发现GLP-2(2)和GLP-2均可以显著促进肠道细胞的增殖,且GLP-2(2)作用始终优于GLP-2单体。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重组GLP-2(2)不但具有肠道保护作用,而且其作用优于化学合成的GLP-2单体。而对于病理状态下的肠道损伤,GLP-2(2)是否还具有优于单体的治疗效果?GLP-2(2)优于单体治疗效果的机制是什么?还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为了将GLP-2(2)开发为一种潜在的治疗肠损伤疾病的新型和安全的基因工程药物,按照《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我们拟完善GLP-2(2)的药学研究,包括建立GLP-2(2)生产种子库,对其进行全检,并对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立GLP-2(2)的发酵和纯化工艺,并进行放大验证;同时,建立GLP-2(2)的质量检定方法,确保样品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批次之间的一致性,为临床前药效学、安全评价等实验研究提供合格的样品,保障临床前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GLP-2成为治疗肠损伤疾病潜在药物的基础。其次,通过体内外放射性肠病模型和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的构建,拟系统研究GLP-2(2)对放射性肠病和IBD的治疗作用;最后,通过研究GLP-2(2)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体内外稳定性、受体激活能力以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进而阐明GLP-2(2)优于单体治疗效果的机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获得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GLP-2(2)的生产种子库,全检合格,且菌种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建立了GLP-2(2)的中试发酵工艺,将发酵规模放大到30L,每升发酵液可得到的菌体量始终大于30g;建立了GLP-2(2)的中试纯化工艺,三批可得到纯度大于95%(HPLC归一化法)的GLP-2(2)原料3.56g,可制200μg/支的冻干粉针剂15000支;初步建立了GLP-2(2)的质量检定方法,如CCK-8测定GLP-2(2)生物活性法,HPLC测定纯度法,DNA探针杂交测定外源性DNA残留量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宿主蛋白残留量法等,并进行了测定,所有项目均符合重组DNA制品质量检定规程的要求。(2)放射性肠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显示,GLP-2(2)可以显著减少辐射诱导的人结肠成纤维细胞(CCD-18Co)的凋亡、坏死和G0/G1期细胞周期停滞;GLP-2和GLP-2(2)均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辐射诱导的胃肠道毒性,下调辐射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少肠道的结构性损伤,促进肠道内隐窝细胞的增殖以及减少辐射诱导肠道细胞的凋亡,且GLP-2(2)的作用优于GLP-2单体。(3)IB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显示,GLP-2(2)可以显著降低LPS诱导的CCD-18CO炎性因子的分泌,减少CCD-18Co细胞的凋亡;GLP-2和GLP-2(2)均可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结肠炎,下调DSS引起的炎症反应,调节结肠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且GLP-2(2)的作用优于GLP-2单体。(4)初步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和cAMP分析显示,与GLP-2单体相比,GLP-2(2)表现出更长的半衰期、更强的体内外稳定性和受体激活能力。(5)GLP-2(2)增强了辐照诱导CCD-18Co细胞中Akt、Gsk-3β和Erk1/2的磷酸化,通过激活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保护CCD-18Co细胞,且GLP-2(2)激活通路的能力强于GLP-2单体。(6)GLP-2(2)通过抑制Caspase-3活化而抑制Bcl-2的降解,从而促进细胞的存活,且GLP-2(2)作用强于GLP-2单体。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初步完善了GLP-2(2)的药学研究;证实了GLP-2(2)对放射性肠病和IBD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GLP-2(2)的治疗效果优于GLP-2单体;初步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和cAMP分析结果显示GLP-2(2)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强的体内外稳定性和受体激活能力;信号通路研究发现GLP-2(2)能够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并通过上述通路表现出优于单体的能力。
以上是药学论文摘要模板,大家可以研究学习,如果有其他论文写作需求可以在本网查阅,如果有论文写作需求,欢迎随时在线咨询。